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司马迁:“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之。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司马迁对曹参的英勇善战和治国方略基本上是肯定的,认为曹参施行的政策,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也使他受到了天下人的称颂。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古今曾有几人?”
汉初的风云人物中,许多人的后人在朝堂斗争中溃败,连累了整个宗族,不仅爵位和财富被收回,就连族人的性命都难以保全,不得不被时代所抛弃。
两相对比下,曹参的不问朝政便显得极其聪明了,这种选择既保障了新建立的汉朝能够在萧何的治国策略辅助下平稳运行,也能让自己和宗族远离权力风暴的中心,充分证明了知进退的曹参的守业选择是理智而高明的。
第466章 高祖发小的…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二月,高祖以樊哙为将军,率军击燕。后又改以周勃代之。
卢绾与高祖是邻居,而且两家是世交,卢绾的父亲与刘太公十分要好。
更加巧合的是,高祖、卢绾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当时,乡里主动出面,“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高祖、卢绾自幼就在一起玩耍,然后一起求学,因此两人感情就更好了。
高祖家里兄弟四人,当时大哥刘伯早逝,二哥刘喜每日务农,小弟刘交年龄尚幼,而高祖放荡不羁,引起家里人反感,因此与自家兄弟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好。
卢绾就不一样了,他始终跟随着高祖。当时,高祖犯了官司被迫逃亡,卢绾不避险危,常随出入上下。因此可以说,高祖、卢绾之间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
后来卢绾跟随高祖起兵,虽然他没什么能耐,也没有什么战功,但一直忠心耿耿,深得高祖的信任。
在与项羽在垓下交战的时候,卢绾官至太尉,还被封为长安侯。
当时,高祖已经是帝王级的人物,由于卢绾与高祖的关系,他得以出入高祖的卧内。他的衣被、饮食、赏赐,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
虽然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能够因为才能过人、忠于职事而得到高祖的礼遇,但若轮到亲密的关系和被宠信的程度,都无法比得上卢绾,后来,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汉五年九月,高祖率军平定了燕王臧荼的叛乱,他下诏要群臣推举新任燕王人选。
在此之前,高祖已经做出暗示,他打算册封卢绾为王,但卢绾的功劳根本无法与萧何、曹参这些人相比,才搞了这么一招。
群臣明白高祖心思,一致推举卢绾,“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
六年后,西汉王朝发生陈豨的叛乱,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之地。
当时,叛军、卢绾同时向匈奴派出使者,想让匈奴别帮助对方。
不过,卢绾的使者张胜被臧茶的儿子臧衍给忽悠了,暗地里让匈奴帮助陈豨袭扰燕地。
卢绾怀疑张胜私通匈奴,向高祖上报,请求诛灭张胜,到这个时侯,卢绾的做法仍然没毛病,可接下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
张胜说服了卢绾,而且卢绾还认同了张胜,居然为张胜开脱,这样卢绾就走上了不归路。
张胜的说法就是唇亡齿寒的那一套。后来卢绾又派了使者联系陈豨,结果被陈豨的降将告诉高祖,高祖就派人调查卢绾,并派人召卢绾入朝。
卢绾因心里的“非刘氏而王”政策,心生恐惧。
现在,唯独我卢绾和长沙王吴芮是异姓王。前年春,朝廷灭了淮阴侯的三族,几个月后,又把彭越剁成肉酱,这些,都是吕后所为。
现在皇上身体有病,朝中大事小情,都是吕后说了算。
吕后这个妇人,心思歹毒,专门以杀戮异姓王以及朝廷的各大功臣,这种时候,无论如何不能回朝廷。
于是,卢绾称病不往。
高祖平定了六个异姓王,可那是对高祖及大汉王朝有威胁的异姓王,而卢绾既没战功,又没能力,只要低调行事,不勾结叛逆,高祖理论上不会对卢绾下手。
在卢绾来说,看到高祖及吕后对异姓诸侯王一个一个下手除去,觉得下一个就是自已,心里自然十分害怕。
勾结匈奴也好,暗通陈豨也好,只不过是卢绾的保命方法,要说造反,卢绾绝无此心,最多也是被逼自立。
卢绾的最大错误在于高估自已的能力,而误叛形势,加上卢绾身边没什么智囊,最终,只好在错误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其实,卢绾与两个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不同,在看到非刘姓王的下场时,卢绾以为自己难以幸免,这与高祖命他驻守燕国对外抗击匈奴,对内牵制诸侯国的委任初衷相违背。
卢绾之所以反叛,某种程度上,是错误的估计了“非刘不王”的形势,以为自己功高震主,所以采取纵横之术谋求自保,对内可以与陈豨交兵为理由拥兵自重,对外可引匈奴为外援避免汉朝的军事打击。
卢绾过于了解高祖,但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高祖所谓铲除异姓诸侯王的举动,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其实所有的军事打击行动,都是在确信诸侯王谋反的事实后进行的,未牵涉谋反的诸侯王相安无事。
卢绾了解高祖也了解吕后,因为知道高祖百年后将是吕后独大,而吕后素来存有诛灭开国元勋之心念。故认为自己难以自保与后世,便自行其是了。
高祖派军征讨,卢绾带着部众和家人跑到长城附近躲避,想等到皇上病好了后,入朝谢罪。
可是高祖却病死了,卢绾知道自己归汉无望,被迫投靠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
此后卢绾被蛮夷侵占抢掠,常常想着回归汉家,寄居北方一年多以后,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死于胡人之地。
在吕后执政时,卢绾的妻子儿女逃出匈奴重投汉朝,正赶上吕后病重,不能相见,住在了燕王在京的府邸,准备在病好之后再设宴相见。
但吕后最终去世了,没来得及见面。卢绾的妻子也因病去世。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以东胡王的身份向汉投降,被封为亚谷侯。
第467章 悲哉戚夫人(…
高祖去世后,汉惠帝羸弱,内外大权,都掌握在吕后手里。
原本高祖在世,还有所顾忌的吕后,开始撕去满不在乎的面纱,对那些因高祖侍寝而得宠幸的妃子,全部都囚禁起来,不准出宫。
而对于恨之入骨的戚夫人,终于下了狠毒之手。
戚夫人也称做戚姬,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高祖宠姬。
戚夫人一族,本是姬姓周王室的后裔,因卫国孙林父受封于戚邑而得姓戚氏。
戚夫人家族因对汉朝有功劳而成为汉王室的亲属,戚夫人的父亲戚鳃本是秦朝将领。
当高祖于彭城兵败时,被项羽部卒追杀,过睢水沿西渭河而逃,时天将黑,追兵近,高祖走投无路,见河岸边苇丛中有一眼枯井,便弃马入井而藏。
待高祖一入枯井,即刻便有蜘蛛结网。追兵至,见井口盘丝错结,蛛网纵横,料定无人,遂继续前追。
待追兵已远,四境无声,居住在此的戚氏父女将高祖救起。
戚父见高祖相貌奇伟,必有大贵,欲将戚女相许。
高祖见戚女端庄秀雅,清丽脱俗,心甚喜欢,欣然应允,解随身珍爱佩玉为礼,定下婚约。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1年),高祖于定陶登基,戚女随父前往与高祖相聚,情意绵绵,相伴相守,终成恩爱眷侣。
高祖对戚姬,十分宠爱,戚姬为高祖生子刘如意。
吕后之子——太子刘盈为人仁爱懦弱,高祖认为他不像自己,常常打算废掉太子改立如意,说“如意类我”。
戚姬经常跟从高祖出征关东,时时进枕边言,希望册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吕后年纪大了,常常留守在关中,很少见到高祖,就越发被疏远了。
如意被封为赵王后,留居长安。高祖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高祖重病在身,戚夫人日夜侍奉高祖,赵王如意常被抱在高祖面前,高祖说‘终归不能让不成器的儿子居于我的爱子之上’。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想更换太子。
张良劝谏,高祖不听,留侯就托病不再理事。
太傅叔孙通引证古今事例进行劝说,死命争保太子。高祖假装答应了他,但还是想更换太子。
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侯。商山四皓跟着太子,高祖大惊。
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
高祖目送他们,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那四个人给她看,说道:
“我想更换太子,有他们四个人辅佐,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难以更动了。吕后今后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了听了,哭泣起来,高祖说道:“你为我跳支楚舞,我为你唱楚歌吧。”
高祖唱道:“天鹅高飞,振翅千里。羽翼已成,翱翔四海。翱翔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短箭,何处施用!”
高祖唱了几遍,戚夫人抽泣流泪,高祖起身离去,酒宴结束。高祖最终没更换太子。
戚姬的儿子如意年纪十岁,立为赵王,高祖担心如果自己死后,赵王会被人杀掉。
过了不久,赵尧去侍奉高祖。
有一天,高祖独自心中不乐,慷慨悲歌,满朝文武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
赵尧上前请问道:“皇帝您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二人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
高祖说:“对。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
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高祖听从了赵尧的建议,任命周昌为赵王刘如意的相国。
并在《手敕太子文》中嘱托刘盈:
“我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如意这个孩子太小了,你要替我好好照顾他。”
后来高祖的病更加重了,有人诋毁樊哙和吕氏结党:
“皇帝假如有一天去世的话,那么樊哙就要带兵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帮人全部杀死。”
高祖听说之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陈平和周勃去军中把樊哙斩首,最终因为高祖去世而作罢。
高祖去世,太子刘盈即位,吕后做了皇太后。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吕后对那些为高祖侍寝而得宠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人,非常气愤,把她们都囚禁起来,不准出宫。
薄姬由于极少见高祖的缘故,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到代国,成为代王太后。
吕后最怨恨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就下命令将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头发,可怜戚姬的万缕青丝,尽被宫役拔去,卸下宫装颈束铁圈,穿上囚徒的红衣,让她舂米做苦役。
而且每日有定量限制,必须完成。
戚姬只懂得歌舞弹唱,从没干过粗活,一双柔荑的玉手,怎能禁得起一个米杵?
如果戚夫人逆来顺受,也就罢了。
偏偏没有受过苦的戚夫人,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只有十几岁的儿子身上,舂一回,哭一回,又编成一歌,一边哭一边唱着《舂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相离三千里,谁当使告汝?”
《舂歌》又称《戚夫人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后四句是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五言诗。歌辞朴实,明白如话,却哀怨感愤、摄人心魄。
戚夫人在诗中如泣如诉,字里行间充溢着惨凄忧郁之情,却没有人能把自己这种处境告诉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
她多么希望能有人来救她脱出这无边的苦海啊!她在呼喊,在求救,这也是她能采用的仅有的呼救方式。
不料,此歌被报与吕太后闻知,愤然大骂道:
“贱奴,你还想倚靠儿子么?”
说着,便使人赶往赵国,召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