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谋无双- 第2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您为何不让您的主上暂且放过陈豨,并且和匈奴联合呢?如果局势和缓,燕就能够长存;即使朝廷逼迫侵削,燕也算有了安全的保障。”
  “否则,汉帝疑心重,又喜欢杀戮功臣,怎么肯让燕久存呢?”
  张胜认为臧衍说的有道理。于是他暗中劝匈奴帮助陈豨,反过来攻打燕。
  卢绾得知了这一情况后,认为张胜勾结匈奴谋反,于是上书刘邦,请求族灭张胜。
  等张胜从匈奴返回后,卢绾逮捕了张胜。
  张胜辩称这一切,都是为了卢绾着想,并详细向卢绾解释了他为什么要那样做的理由。
  张胜对卢绾说道:“猎物没了,猎狗还有什么用呢?那几个异姓王,难道不是最好的例证么?”
  “您为何不派人与匈奴和陈豨联系,达成默契,徐徐养寇,让陈豨长久流亡在外,在边界造成连年不绝的冲突,这样,才能保障各自的权势与性命啊!”。
  卢绾顿时醒悟了,于是对高祖假称是他人谋反,为张胜的家属开脱,使得张胜能够安心做他和匈奴之间的线人。
  与此同时,卢绾又派范齐出使陈豨,劝陈豨北逃,让他在外部带兵形成与燕地连年冲突的形势,好让各自相安。
  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为了利益,总有人愿意借此在皇帝面前表忠心。
  此事被陈豨的降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高祖。
  高祖听罢,似信非信,准备找卢绾回来对峙,就派使臣召卢绾回长安。
  卢绾心里有鬼,当然不敢去,就称病不归。
  高祖见此,又派重量级的人物,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前去召卢绾,并借机调查卢绾的下人。
  审食其对卢绾的属下都很熟悉,于是,从侧面展开了调查。
  卢绾愈加恐惧,闭门谢客。
  卢绾对他宠信的臣下说:“现在不是刘姓而称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朝廷族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了彭越,现在又征讨英布,这些都出自吕后的计谋。”
  “现在皇上生病,政事都由吕后来决断,吕后专门想要找借口诛杀异姓诸侯王和大功臣,即使是我,也不能例外啊。”
  于是,卢绾坚持称病不出。
  卢绾的手下也都陆续逃跑躲藏起来。
  但这段话终究被传到了审食其耳中。
  审食其是吕后身边的红人,宠臣。
  审食其回来后,详细向高祖做了禀报,高祖更加生气了。
  不久,高祖终于从匈奴投降的人那里,听到了张胜在匈奴为燕使者的消息,高祖这才不得不承认,说道:
  “卢绾果然造反了。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二月,高祖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燕。
  等大军到位后,高祖又改以周勃代之,并派陈平携诏去杀樊哙,此事,后文再介绍。
  高祖继续使用其一贯的攻心离间战术,就卢绾造反的事情下诏说:
  “燕王绾和我是老交情,我关爱他就像关爱我自己的亲人,听人说他和陈豨私下谋反,我以为他不会干那样的事,所以派人去召他,但卢绾称病不来,这就说明他谋反的态度明确了。”
  “即使卢绾造反了,但燕国的官员和民众并没有罪,为此,朝廷特赏赐官员六百石以上的爵位各一级。和卢绾一起的,即使叛离然后回归的人,也赦免他们,加爵一级。”
  见到这个诏令,卢绾知道高祖还是顾念旧情的。
  于是他带着家属、宫人、亲信等数千人马,在长城下等候,希望高祖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解释、谢罪。
  然而到了汉高祖十二年四月,高祖驾崩,卢绾一听,顾忌到吕后的为人,只好带领部众逃亡到匈奴。
  匈奴见卢绾来降,就封他为东胡卢王。
  此后卢绾在匈奴过得并怎么如意,常常想着回归汉家,寄居北方一年多以后,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死于胡人之地。
  而在燕王卢绾逃往匈奴的同时,他的臣属卫满也一同出走,并带千余人进入朝鲜半岛。得到朝鲜哀王箕准的厚待。
  随后不久,卫满假传汉朝派大军来攻的消息,请求到箕准身边来守护。箕准不知是诈,准许了卫满的请求。
  于是,卫满趁此机会,率军向王都王险(平壤)进发,一举攻占王都后,自立为王,建立卫氏朝鲜。此为后话。
  注1:据《汉书·卢绾传》记载,卢绾的父亲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同住一里,视为生死之交,两人的妻子又在同一天各自生下了一名男婴,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准备了礼物前来祝贺。


第446章 高祖的治国…
  前面说了高祖为稳固大汉江山,剪除异姓王,除此之外,对内,高祖积极采取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
  楚汉战争之后,鉴于“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生产破坏,经济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
  面对这种荒凉残破的局面,如何稳定秩序,复苏经济,已成为摆在高祖及众大臣面前的首要问题。
  陆贾有口辩之才,在高祖面前常称《诗》、《书》之类的儒家经典。
  高祖骂道:“你老子我是在马上取得天下的,哪里用得着《诗》、《书》!”
  陆贾回辩说道:“陛下在马上取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天下吗?”
  高祖听罢,面有愧色,对陆贾说道:
  “说得有道理,你替我论述一下秦失天下、我得天下的原因,及古代成功失败的事实,之后报给我。”
  陆贾著述了《新语》十二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赞,周围人都喊“万岁”。
  陆贾在《新语》一书的《无为》篇中指出:秦代“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力劝高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从陆贾所揭示的历史教训中,高祖认识到,在此时,只有轻徭薄赋,约法省禁,才能缓和基层人民的反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高祖采纳了陆贾提出的“黄老无为”政治思想,从建立政权开始,即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按本人功劳大小,给予数量不等的土地。同时还规定:原籍东方六国的官兵,愿留在关中者,得免除十二年徭役,回归原籍者,免徭役六年。
  对在战乱中流亡山泽不著户籍的人户,“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凡军吏卒无爵或爵位在大夫(第五级爵)以下者,“皆赐爵为大夫”,原位在大夫以上者,晋爵一级。爵在公大夫(七级)以上者,“皆令食邑”,并优先给予田宅,其地位与新朝的县令、县丞相等。七大夫以下者,一律免除本人及全家徭赋。
  因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当时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奴婢,使朝廷直接控制的依附农民更加减少。释放奴婢增加农业劳动人口,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因此,高祖即位后,即诏令“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恢复他们自由民的身份。
  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重农抑商。汉继承秦朝“上农除末”的农本思想,对工商业采取抑制的政策,以保证以小农为基础的经济得以发展。
  高祖诏“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此外,还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准入仕,进一步从政治上压制商人,限制商业的发展,防止农业劳动力的流散。
  鼓励增殖人口。汉高帝七年(前200),高祖下令,凡“民产子”,可以免除二年徭役。这是史上最早的鼓励生育政策。
  在政治制度上,西汉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分别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郡县两级制度外,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制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亭。
  在军制方面,汉初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两军,以拱卫京师,“南军卫尉主之,掌宫城门内之兵;北军中尉主之,掌京城门内之兵”。
  在地方,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拉弓张弩、材力武猛者,组成车兵、骑兵、步兵、水兵。这些地方军队,郡国由郡守和郡尉掌管,王国由国相和中尉掌管。
  在法律方面,入关之初,与秦民“约法三章”,作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临时措施。西汉建立后,高祖命令萧何在秦六律基础上,制定汉律《九章律》。
  在消灭异姓诸王的同时,高祖吸取了秦的子弟都被残杀,到后来朝廷孤立无援的教训,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了控制诸侯王国,刘邦规定王国的相、太傅、内史、中尉等重要军政官吏均由中央委派,并规定无中央虎符不得发兵。
  至此,高祖用几年的时间,基本为大汉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搭建了基础框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高祖最忧心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后的立储了。
  这件事,一直缠绕着高祖,使其左右为难。
  也因此,致使高祖之后的大汉江山,出现了危机。
  事情的原因,要从高祖的两个儿子说起。


第447章 立储易储
  高祖虽然早就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就在栎阳将嫡长子刘盈立为王太子,但,在高祖的心中,太子的人选,一直左右摇摆着。
  到了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高祖在定陶即位,以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后,这一矛盾在他心中,越来越尖锐起来。
  根据历代王朝的立储规矩,无不是立嫡长子为储君,以便在百年之后,守器承祧。
  刘盈虽然是高祖的嫡长子,但为人仁弱,也没有高祖小时候的那种顽劣和刚强,高祖时常说他不像自己,即“子不类我”。
  高祖说这句话的原因,有很大程度是因为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自小就深得高祖喜爱,并且刘如意长得酷肖高祖,高祖常常说“如意类我”,所以有易太子的打算。
  况且,吕后年长色衰,很少见高祖;戚夫人则年轻貌美,深得高祖宠爱。
  其实,在高祖的心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想法。
  随着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不能不为自己的身后,大汉的江山做长远筹划。
  刘盈,性格软弱,但吕后心狠手辣,做事刚猛,如果自己百年之后,以吕后的性格,一定会干预甚至控制刘盈,把握皇权。这是高祖不愿意看到的。
  而刘如意的幕后戚夫人,没有那种野心,也驾驭不了朝中的大臣们,就不会有外戚乱政这方面的担心。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赵王张敖因牵扯谋刺罪被废黜,高祖顺势立了刘如意为赵王。
  刘如意虽然作为赵王,但因为年龄小,就在长安住着,没有及时就国,遥领爵土。
  高祖每次回到关东,戚夫人时常跟从,白天黑夜地,在高祖耳边吹风,力促高祖更换刘如意代替刘盈为太子。
  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高祖终于下了决心,准备更换太子,下诏给群臣,进行廷议。
  结果,当着高祖的面,群臣纷纷反对。
  御史中丞周昌反对强烈,态度慷慨,大呼“不可、不可。”
  高祖问:“御史,为什么不能更换太子?”
  周昌这个人,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既生气又着急,就更结巴了,说道:
  “我说话虽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
  高帝被周昌的话给逗笑了。
  太子太傅的叔孙通以死相谏,说“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
  高祖见大臣们都不赞成,也只好暂时搁置下来。
  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和叔孙通时,就跪谢说:“若不是您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但显然,虽然朝野大臣,群起谏争,此次廷议搁置,高祖仍然有易储之意,吕后眼看太子位行将被剥夺,惶恐不知道该怎么办。
  审食其对吕后说道,张良善于画计,而且一向为高祖所器重,如果请他出面,应该会有办法。
  于是,吕后令哥哥建成侯吕泽找到云游四海的张良,对他说道:“您作为陛下的宠臣。陛下欲易太子,你怎么还能高枕而卧?”
  张良说道:“当初皇上数陷于危难,采用我的计策,那是臣子必须做的事情。”
  “现在天下安定了,皇帝高兴,才要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