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新马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新马超- 第7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战力还不足五万。可马超与曹操共讨袁绍一战,三方竟然聚合了一百五十万的大军,打了足足半年有余,完全是不死不休的持久战。

    这个时代,在马超无意的影响下,已经走向了大杀伤、大消耗、大胜负的战争模式,如并州拓跋部与鲜卑那种来回的拉锯战,在马家看来,不过如小孩子过家家一般。所以,在这等状况下,发动一场战场的前提考虑因素便要比历史严肃慎重太多了。可那些稚嫩的学子,大多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还没有看透风云政治上这四家合纵连横、纷繁复杂的关系。

    然而,即便如此,蔡邕这个主考官已经乐得眉开眼笑,对于这一批的脱颖而出的学子们,蔡邕大有老怀甚慰和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末路这两种矛盾的双重感觉。

    其后组织殿试,三十余名上榜的孝廉进入皇宫。马超亲自出题策试,入得德阳殿之后,马超赫然发现,这次文采斐然、胸有大略的学子,竟然有一半都是荆州的学子。

    例如,被马超取中为第一名状元的,是荆州零陵郡人蒋琬。这位蜀国未来的大司马,在群英荟萃的学子当中仍旧神态自若,对于马超的提问,侃侃而谈,甚有条理。而马超,更是在听闻蒋琬名字之后,心中便已经认定他是这次殿试的状元了。

    有意思的是,陪同马超一起的庞统见到蒋琬之后,倒也忍不住开言测试了他一番。且问题十分刁钻,竟然是法制与德治孰轻孰重。蒋琬先言德治乃圣人治国之道,而法制乃强国立足之本,最终论断法制与德治并无轻重之分,因时而用、因地而治方为上选

    庞统还欲再辩,却被马超止住他可不想,这两个人因自己也留下一段说不清的纠葛。

第一千三百二三章 后期英才

    历史上,年轻时的蒋琬,就小有名气,为刘备录用。刘备入蜀后,任命他为广都令。可是蒋琬也真干得出来竟在刘备视察广都时,不理公事还醉得不醒人事。这下子差点脑袋搬家,多亏诸葛亮替他说情,以大贤往往倦于小事为辩,才使得刘备没治他的罪。

    不过打这以后,就没有听说蒋琬醉酒了。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牛人,都是意志坚定之士,蒋琬自然也不会两次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随后凭借自己的才干,蒋琬逐渐获得提升,到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已经是参军了。

    可惜三国演义把他的这段故事,移植到了庞统身上。还绘声绘色讲了张飞去探访庞统,当时嫌刘备大材小用、只被任命为耒阳令的庞统醉酒误事,惹得张飞要胖揍他。然而庞统竟在半日将一县积攒三月政务尽数处理,引得张飞大惊,大力推荐庞统。如此一番移花接木,蒋琬的形象就更加单薄了。

    可对于这段历史错案,马超望着庞统和蒋琬,只有微笑不语,实在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

    第二名探花郎也不是别人,正是荆州江夏鄳县人费祎。费祎与蒋琬不同,虽然两人年龄相当,都堪二十之年,但与神色自若的蒋琬比起来,费祎更有一种晏然无争的气度。马超知晓此人最善政略,故此多提了一些马家休养生息的问题,费祎显然有备而来,滔滔不绝。不过,似乎出于士人的傲气,费祎对于商业一途仍旧有些介怀。

    “怎么,你看不起商人”马超敏锐捕捉到这一点后,开口询问。

    “有一点。”费祎如实回答。

    马超笑了:“不要看不起商人,国朝重农抑商二百余年,孝武皇帝汉武帝见到商人就抓起来当敢死队,商人如何了灭掉了么商人,是这个世上最聪明的一批人,他们知道利益在哪里,为了利益,他们可以冒着砍头的风险,为了利益,他们可以穿越死亡的沙漠,为了利益,他们能到吃人的生番部落里寻找宝藏。为了利益,他们能爆发出最为强大的能量,做出一般人做不出的事情。”

    说到这里,看到费祎脸色仍有几分不信,马超当即搬出实例:“你可知,当初我征袁绍之时,若没有晋阳李梓豪倾家相助,四十万大军说不定未至幽州便会分崩离析;若没有魏郡甄家相助,曹氏随后也根本不可能让出冀州四郡;马家两年之内可动用四万大军至荆州,没有关山雪从西域捞回一笔笔金银珍宝,我根本筹集不起军资粮草;没有马家商号遍及天下,单凭以农为本,马家五年之后,都不见得可能府库充盈”

    费祎听闻这里才微微动容,不过,从他的眼中,马超读出,他信任的是自己的言论,而不是商业的经济威力。心中默默叹了一口气,马超知晓费祎这等人,在没有眼见为实之前,是不可能改变他思维的。

    这就是牛人的通病,他们总是坚持自己。不过这种人一旦发觉自己错了,同时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行动,去弥补。此时自己给费祎打开一扇窗便可,等窗外的阳光照耀整个房间之后,费祎他会主动转换过来的。

    第三名榜眼,也是荆州人,他是南郡枝江人董允,刘表帐下中郎将董和之子。董允这个人与蒋琬、费祎完全不同,他更多有一种秉心公亮、正色匡主的味道。总让马超从这个年轻人的身上,看到有些刚正不化陈群的影子。

    出身官宦之家的董允,其能力早在其父董和的耳濡目染之下,便有了几分名相的风采。马超简单问了几句,心中便有了定数,打算先将他安排道刑部历练一番,待资历能力上来之后,再行重用。

    而直至点完这状元、探花、榜眼之后,马超才蓦然发现,未来蜀国四英精英竟然几乎尽数归入自己麾下,除了那个跟着刘备跑到西川的诸葛亮外,四相他竟已得其三,而若是算上历史上诸葛亮的亲传弟子姜维,四个人完全都可以打上一桌麻将了。

    除这三甲之外,还有写鲜卑事务排名第四的郭攸之,写军略后勤改革、与历史上魏延总也合不来的杨仪排名第五,蒋琬的表弟刘敏排名第六庞统的堂兄庞山民排名第九,这当对他是个打击,论及才华,庞山民的博学颇有乃父庞德公之风,可惜他的学识根底虽然扎实,却于实事策论不太精通,满纸虚浮,与庞统比起来,太少阴阳倚伏之道,自然不入马超之眼。

    总体看来,这次举士,依然是各士族子弟占据了大多数,殿试三十名学子,俱被长安太学、颍川学院的学子包揽。毕竟他们家中有条件,有书籍,有老师,而其余农、工、商各族便没有这些便利条件。不过,百名进士当中总算有了十几个非士族的学子,这对马家科举取士来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当然,在马超的印象当中,荆州还有一批牛人没有出现在此次科举当中。例如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马良,此人外交能力极佳,历史上于刘备东征之时,曾招纳五溪蛮夷,蛮夷全部顺从蜀汉,后多番出使吴国。

    还有三国时期第一位经济学家刘巴,他也是荆州零陵人。此人对商业十分有天赋,精统大局的能力,几乎不亚于曹操手下的荀彧诸如此类人物,马超没有过多废话,直接下达了征辟令,强拉硬拽这些人入长安。如若不从的话,嘿嘿,不用马超动手,正在长安闲得长毛的司马懿,会用数不尽的办法,让他们知道惹马超生气,后果有多严重。

    不过,相较于文科的大丰收,此番武举便有些鸡肋了。造成这种原因的有两种,一种是三国后期的名将,几乎都被武略世家给把持了,例如曹氏一族和夏侯一族的后人,在三国后期简直大放异彩;而孙家那里也相较不错,关羽、张飞的儿子们也算争气。至于剩下其他的,大多是一些莽夫硬汉,在马超看来,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毕竟,随着马超的强势穿越,这个时期的战役模式早已同历史有几多不同。单说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发明,以及宿铁兵刃的横空出世,一下便令普通骑士的战斗力足足提升了三成以上。随之而来的军种、各类战阵被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打仗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个人勇武已经不再太过重要的因素。

    在汉末初期的时候,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例如黄巾起义之时,不过是一群农民拿着钉耙乱哄哄叫嚷冲锋而已。在那种情况下,各地都轻而易举出现各种以一敌百破阵闯营的高手,但是到了现在,一个人想做这种事情简直是找死,面对一只训练有素的部队。凭借个人的实力,没有全军的配合,根本是行不通的。就算是吕布,若是遇到徐晃手下的重甲骑兵,就算只有五百人,他不要说闯围而出,就算能支持一两个时辰,就已经算是极了不起了。

    这也是马超对那些弓马骑射娴熟、但缺少军事韬养的武举勇士感到遗憾的第二个原因。

    然而,瘸子里面挑将军,马超还是收获了一些资质很不错的战将。例如出身武威武学世家的毌丘兴,他的武艺虽然不算上等,但对兵法韬略却颇有自己的认知;还有胡遵,这个也是凉州好男儿的家伙。最后一个,是被诸葛亮誉为晓畅军事的向宠,因为祖籍襄阳,才被马超收入囊中,可笑的是,这个家伙参加的竟然是文科

    当然,还有凉州王双,这是曹魏后期出名的猛将,在三国后期表现极为抢眼,曾经杀死蜀汉大将谢雄,龚起,重创张嶷,威名赫赫。在三国后期,这样以一人之力而动摇敌军的,除了文鸳,他算是极少见的一个。

    不过文鸳这个家伙嘛他的父亲文钦此时才年满四岁,马超已经无语。

    而一些真正后期名将,例如陆逊倒是已经成年十五岁,可惜已经被孙策许亲套牢;邓艾,刚从娘胎里出来;钟繇的儿子钟会、陈群的儿子陈泰,灭了吴国的王濬,这个时候连个受精卵都不是;至于说什么陆逊的儿子陆抗,还有与陆抗建起敌我革命友谊的羊祜,以及羊祜的继承者杜预,那更是遥遥无期

    面对如此现状,马超咬了咬牙,他的决定:既然搜不到,那从军校里培养黄忠的儿子黄叙、张辽的儿子张虎、庞德的儿子庞会等这些家伙们,只不过没有他们父辈的运气,再没有一骑闯营风光的机会罢了。真实的军事能力,还真不见得能差到那里去

第一千三百二四章 天才少女黄月英

    马家的文武取士,已经开创这个时代的先河,唬得曹操同一时间便颁布了求贤令,大举逸材,兴设学校,廷礼文士,唯恐落至马家后尘。然而,作为远远引领这个时代潮流的马家,即便在同一件事上,仍旧不仅仅只做到表面。此次科举,除却文武之外,此次杂学恪物取材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在马家商业马车的大力拉动下,不少具有创新能力的手工业,在此番杂学取士当中获得了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丰厚回报。

    例如,马家兵工厂那个冶铁锻钢的蒲元,因为在马超提出所为保准化流水线作业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技术改良,马超当即擢升蒲元为将作大匠一职。此举完全打破了汉末手工业者不得为官的惯例。而郑浑这个家伙本身便爱钻营,提出了兵刃签章盖名的办法,使得每把百炼宿铁兵刃都有据可查。对于郑浑这等冒着得罪全行业、但只对马家军有利的行为,马超自然更是不吝赏赐,给予郑浑监查马家军所用兵刃质量的大权。

    还有那位有些疯疯癫癫的周麦田,这个家伙除了在水利设施上已经使得关中平原成为万里良田之外。还解决冶铁耗费人力过大的问题,发明了一种鼓风机械水排。

    水排的出现,顿时让马超发明的风箱成为鸡肋,长安上所有的鸡都对周麦田感激涕零了。它们再也不用担心被马家匠人扒光鸡毛之后再被煮成鸡汤了,这个改进,当时就令长安大街上鸡蛋下降了三文大钱,用喜大普奔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水排还是延续了周麦田的老本行,即以水为动力,通过滚动机械,使皮制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这种机械用力少而见效大,被长安人称为“麦田水排”,水力鼓风炉的发明,是马家冶炼技术史上又一大进步,冶炼锻造效率又增一台阶。

    不过,在如此幸事之上,还有一件事令马超微微有些头疼。而事件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

    黄承彦是蔡琰的姐夫,来到长安之后生活水平很是不错。而黄月英虽然跟蔡琰关系亲近,但与蔡琰那种文科生不同,她似乎对马家那些兵工厂的科技创造更有兴趣。在接触不到里面的机密、多次碰壁之后,她不知如何就混入了马家的纺织工厂当中,对那些军属妇女的纺纱业起了很大兴趣。

    蔡琰沿袭了马家有教无类的思想,原本对于黄月英不爱文书爱女红一事也没有太多在意。可想不到突然有一天,年方十五岁的黄月英竟然邀蔡琰入府,说是给蔡琰看一件好玩的东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