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贴出榜文公告四方,邺城将设立县学,无论出身,皆可前来读书进学!”
此言一出,方诚和王勋满眼激动深深做拜!
第275章 文道之门竟在眼前
清晨的长街透着丝丝凉风,往来的百姓和挑夫身影不断。
眼看就是中秋佳节,天气也越来越冷,邺城的百姓却是一如往常的忙碌不断,有清早就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也有忙活于盐酒买卖的劳力,还有诸多陌生的面孔,从四面八方而来,投入到了火热的生意中,不论挑夫走卒,还是富庶商贾,几乎随处可见。
即便秋风渐凉,人们的热情丝毫未减,经常能听到街上响起的问候寒暄声,充满了欢喜和干劲,邺城的日子越来越好,几乎家家户户都对未来充满了期盼,连外人的投商者都被其感染,行进的步伐里轻快无比。
车水马龙,一片熙攘。
在一片欢喜振奋中,自东城门而入的中年书生孙文台显得格格不入,不仅是因为他那身素净的儒雅青衫极为显眼,还和他失魂落魄的沉闷步伐分不开干系。
相比于寻常人的精神抖擞,这个书生从内到外都很特别,一群泥腿子中间冒出个俊秀文人,总归是无法让人忽视的。
可众人哪里知晓,孙文台重回故乡,心里却是苦闷万般,秋闱落榜的酸楚,不断酝酿在心间,即便是和熟悉的乡亲打着招呼,也让这个文人难以释怀,甚至有些尴尬,全无了往日文人的骄傲。
“哎呀,孙秀才回来了啊,在凉州城求学可还好?”
“尚可。。。。。。”
“啧啧啧,你瞧瞧人家读书人,就是不一样啊,将来肯定能做大官哩!”
“刘兄谬赞了。。。。。。”
“将来孙秀才成了大官,要是能留在咱们邺城就好了,追随着北王殿下,将来必定能光宗耀祖,真是几辈子都羡慕不来的福分啊!”
“额。。。。。。诸位有礼,小生离家已久,先行别过。”
。。。。。。
路过的乡亲聊得正投机,突然见到孙秀才落寞辞别,心生诧异也是不敢多问,只得一脸茫然地就此别过,眼望着这位邺城的文人进城。
他们哪里知道,自己好心的赞誉和羡慕,在此刻听在孙秀才耳中,只会令他感到羞愧,并无一丝一毫的欣喜。
少小离家求学,历经数次赴考,今年再度落榜,这里面的酸楚,绝非他人能够理解,孙秀才自问聪慧不输于人,却因年少时的困顿,邺城也很是破落,他的文道之路极为艰难,只能远走他乡努力求学,拼尽了一身的本事才走到秀才的地步,已经是邺城几十年不出的人才。
但好像,也只能止步于此了。。。。。。
若是他能自幼步入文道,拜入一位先生门下,熟读经典饱学大作,未必不能挂榜荣归,甚至是在明年春日,前往京都,与天下学子一争高低,博取功名报效朝堂。
三年的努力,再度化为了飞灰,令孙文台失魂落魄,不敢和乡亲们多言,满腹的憋屈和无奈,只能悄声咽下腹中,低头前行心如刀刺。
即便,身旁有不少人激动出言,甚至连一些妇孺都快步走过,始终都没让这位落寞的文人抬头相望。
“乡亲们!县衙有榜文贴出来了!”
“又有榜文?!一定是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咱们赶紧去瞅瞅!”
“死鬼!你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看什么榜文,莫不是又要借机跑出去,丢下这些活计去厮混?!”
“哎呀,你胡说什么啊!老子不认识字,难道全邺城还没个认字的了?县衙贴出榜文,一定有什么事,万一又是殿下恩泽邺城,像种高粱那样的美事白白错过,岂不可惜!”
“啊这。。。。。。夫君说得是,是奴家不对。。。。。。”
“嗨,说这些干什么,赶紧去看看吧!指不定多少人都已经到了跟前,迟了就后悔莫及啊!”
“哈哈哈,这两口子倒是好福分,靠着殿下的恩泽,竟然比起曾经恩爱了不少!”
“哈哈哈。。。。。。”
。。。。。。
一片欢喜中,四周的百姓都向着城中的县衙而去,男女老幼皆是面带希冀,说不出的激动和期待。
不过短短半年,北王殿下的声名和威望就到了如此地步,就连曾有听闻的孙文台都有些呆滞,眼望着人潮用过身旁,这才注意到了商铺林立的长街,繁华得有些陌生,只能依稀见到记忆里的影子。
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啊。
可无论众人如何激动,无论邺城变成何等模样,他只是心中欣慰,都已经难以去在意,感慨一撇,就落寞低头而行,仕途无望,寻常百姓的恩泽也和他无关。
这一生,终究是充满了不甘。
百姓们早就一窝蜂般地先前涌去,几乎无人在意这个书生,激动前行间笑谈不断,眨眼就来到了县衙门前。
墙上的榜文大字清楚,四周的衙役神色严肃,父老乡亲们瞅得一脸激动,转眼就有近千人的场面很是热闹。
可直勾勾瞅了老半天,很多人都看得一脸懵逼,只是满眼期待地傻笑,根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何事,身为最普通的平民,能有人认几个字就不得了了,连在一起已然超出了学识的范围。
“奉。。。。。。下。。。。。。令,什么什么文什么什么。。。。。。”
偶尔响起艰难地认读声,听得人都是一脸懵逼。
大眼瞪小眼了半天,才有前列的几个汉子向着衙役拱手赔笑请教起来。
“几位官爷,劳驾一问,这榜文上说得都是什么事啊。。。。。。?”
出声的汉子很是普通,一身布衣草鞋,羞红的面容里有些窘迫,去也难掩眼里的期待和好奇,身旁乌压压的人群同样如此。
或许连他们都没意识到,曾经敬畏远离的官府榜文,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变得让人感到亲切和激动,那份敬畏仍在,却是多出了不少的感恩之情和期待。
随着问话声响起,哪怕百姓们一脸激动,也是马上安静下来,注目而去的眼眸里满是期盼和好奇,笑意挂满了所有人的面容。
面对乡亲们热烈又尴尬的注视,衙役们也是看得脸露亲近,领头的中年汉子抱拳笑答出声。
“老哥客气了,这榜文是殿下发出的,大概是说咱们邺城以后就有县学了,只要想读书识字的人,都能进学堂,无论出身和年纪!”
“最重要的是,咱们邺城的学堂,几乎不用交钱!”
这话一出,满场的百姓都呆在了原地,一脸的笑意竟是瞬间僵在了脸上,难以言表的震动从面容里突然惊现!
甚至于,就连毫不关心的孙文台路过之时,也被这朗声之言震动浑身一颤,猛然抬头注目,望向黑压压的人群,眼眸为之发颤。
耳畔回想着激动的话语,连他死水般的心境,也在瞬间开始波澜起伏。
邺城要有县学了,甚至还不用交学资?普天之下,从未听过有如此好事,心心念念的数年的文道,竟然就在眼前?
这怎么可能呢!
第276章 万民震动
文道之门竟在眼前。。。。。。?
孙文台惊得一脸呆滞,傻站在原地望向了左侧乌压压的人群,神情与寻常百姓一般无二,全无了读书人的风范,更像是毫无见识的无知傻子。
他四处求学多年,受尽了不少冷眼,也有过迫于财力的卑微过往,一直苦学不敢懈怠,对于文道的向往从未动摇,自然也深知其中的艰难。
今日落寞回乡,心中已然有些绝望,连与乡亲交谈都心有顾及,很是在意文人的脸面,此刻却是惊得呆立原地,半天没有动作,一双眼眸直勾勾望向拥挤的县衙门前,毫不在意身旁人如何看待,心头唯有震动。
不过几个月的光景,邺城风貌大变,甚至还要开办县学,这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更夸张的是,经由衙役之口,孙文台还得知了邺城县学不用交学资!
这等惊世骇俗的话语,连他听了也深深为之震惊,四处求学多年,从未听过何处的书院,会不收学资!
求学数载,花费用度不知多少,孙文台即便省吃俭用,几乎将所有的用度都仅放在了书册和纸墨上,也已经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可与那登门都未必能见一面的先生相比,这点花费根本算不了什么,动辄几十两的学资根本不是谁都能有,也正因如此,孙文台难以拜入名师门下,费劲了半生心血,也只是博得了秀才的功名。
眼下即将开办的邺城县学,竟然不收学资,这话简直是犹如晴天霹雳!
天下间,竟有如此的好事?!
震动蔓延眼眶,心如死灰的孙文台也难以压抑万分的惊讶,难以自控地向着人群走去,万分急切地垫脚望向榜文。
奈何,邺城百姓太过热情,眼前已然有近千人,身形单薄又不高大的孙秀才,就算努力再三,也难以望得榜文全貌,震动和好奇愈发明显,心里急得好似热锅上的蚂蚁!
连见惯了书院学堂的孙文台听了此事,都惊讶万分,他眼前的邺城百姓就更是如此,几乎人人都被震惊得目瞪口呆。
平民百姓哪敢想读书认字这样的事,能吃饱穿暖已经是梦一样的日子,此刻听到不用学资就能读书,心里止不住地剧震难平!
他们是不敢想望,可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听闻着不用交钱的话语,一种大胆的想法几乎瞬间在多数人的心里涌现,千百人呼吸都有些急促,死死地望向了衙役!
面对着无比安静的场面,无数目光瞬间聚集,一种骇人的压力直扑而来,方才领头问话的中年农户也被感染,忍不住心中的躁动。
壮着胆子问话出声,眼里有几分犹豫和无奈。
“官爷,殿下开办学堂不收银钱,这等恩德,我们就是做牛做马也难以报答啊!”
“可是。。。。。。那笔墨纸砚都是金贵东西,咱们就是个庄稼汉,要不就是卖劳力的脏汉,殿下的这份恩德,咱们。。。。。。咱们也是不敢想望。。。。。。”
谁知衙役们听了这话,却是朗声大笑。
“哈哈哈,这榜文都写得清清楚楚,但凡咱邺城人,去往学堂念书,用功进学的可以得到书册,学业有成的还能有笔墨恩赐呢!”
“殿下这般大恩,你们竟还想着这些,真是生在福里不知福,传出去要被笑话哩!”
。。。。。。
衙役的话语一出口,满场齐齐震动。
之前还惊得悄无声息的千百人,再也压抑不住心里的震动,猛然地热议出神,炸响在了县衙门前!
“不收钱也就罢了,竟然还送书册和笔墨?!”
“嘶。。。。。。我可是听说,书册很是金贵啊,一本就要几百个大钱!”
“几百?呵呵,不才在下有幸买过几本书,每本都价值一两银子!”
“我的天老爷!”
“这岂不是说,咱们邺城人的娃儿,今后都能去学堂念书,成为一个读书人了?!”
“殿下这是。。。。。。这是天大的恩情啊!”
“真的假的!?老汉不识字,这种大事,你们可别乱说啊,万万不能让殿下的声名受损啊!”
。。。。。。
一片震动之下,无论男女老少都为之惊叹不已!
性情淳朴的劳苦百姓们听闻这等好事,当场就被震得不轻,脸色涨红的热议充斥着四周,却也不敢忘记殿下的恩德,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这种好事真的会发生。
士农工商的阶层观念,在普通人心中根深蒂固,有机会踏入文道,对于普通人而言,简直就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此刻,所有人都惊得神色大变,连外来的商贾,也未这种惊人之事而感慨不已,甚至对于身边的普通百姓,眼里有些难以言表的羡慕!
眼看,不少人都开始质疑此事,甚至就连个别识字的人出面解释,也被怀疑,衙役们实在有些头疼,心中感同身受,却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百姓们实在太淳朴了,面对着天大的好事,无比感念殿下的恩德,却是不敢去占这个便宜,甚至不敢相信会有如此好事,本分和敬畏,几乎刻在了骨子里。
莫说眼前的老少爷们儿,就连他们自己,在贴出榜文的瞬间,也惊得心里咯噔作响,久久难以平静。
心中的激动暂且不提,眼看这局面愈发混乱,争吵声不断响起,甚至有人开始为殿下的名声着想,怀疑事情的真相,衙役们也是目露急切。
奈何,他们无论如何解释,百姓们始终不敢相信这等大恩。
急切环视中,中年衙役总算是看到了一个颇有分量的读书人,眼里一亮,连忙伸手安抚着激动难平的乡亲们,高声指向了人群外围!
“乡亲们,乡亲们稍安勿躁!”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