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曹寰的本事东宫知道,让他竖立一个正面形象,东宫很放心,可让他来与周裴周旋?东宫没那勇气。
“人手不足啊!”东宫叹道。
能动得了的,与周裴有点来往的,也就是张缇和秦姒了。
放秦姒过来的话实在冒险,她一露面,麻烦大大地。张缇出现的话,恐怕也会引起帛阳王的注意——帛阳王一定在锡师上下布满了眼线。
这么看来,还是要动用上回给杨选捣乱换来的人情啊……
…………………………………………………………………………………………………
时间过去得飞快,尤其是三方按兵不动,边界上偶有暧昧又偶有摩擦的时候。
太史渊已经爬上了道官的位置,他给小皇子算了几盘很好的卦象,从小皇子的外公、母妃、父皇那里各得了好处,如今已经排着座次,等老正一(道官官职名称)退下来,他便能顺位顶上。
虽然道录司上面还有礼部。在目前臃肿的官吏系统中也不算很醒目的官职,但比起以前秦姒给的那个仓房管理员,可说一步登天了。
他干出的最引人注意的事儿,就是拿天象当幌子,跟帛阳帝说,其实小皇子的抚养权很好办的,那廉贞宫的主子不是还有个妹子嘛?
廉贞宫确实有妹妹,招进宫去也是皆大欢喜的事儿,这样安排较为妥当,也不会令其娘家的势力掀桌。另外两妃十分不满,可不满也没办法,论品级,她俩是没资格抚育皇室长子的,若帛阳帝真点了谁来带孩子,那岂不就是跟全朝言明,选了谁做皇后么?
帛阳帝一直将后位悬着的。
三妃的平衡令他收益良多,他不愿意自己动手打破这个局面。
原本天朝称霸前一直有个规矩,就是赐死太子的生母,这位小皇子虽然基本上跑不了当第一任储君的命,但在他还没有正式爬上储君宝座之前,廉贞宫都还有机会扩大和保护家族的势力。女人的作用在于此,是一种悲哀,更悲哀的是她并不以此为恸。反倒以此为荣。只要家族能兴旺发达一手遮天,自己的牺牲也就无所谓了。
像这样高的情操,帛阳帝不知该说她傻还是意志坚定,所以即使他不小心看见了凤纹的玉,也当做什么都没看到。
他的姑息令廉贞宫有了更大的胆子,当真哭请着要求把自家妹妹接进宫一道伺候帛阳。
帛阳琢磨片刻,点头答应了。
因后宫无人掌印,连太后也早不知道葬在何方了,所以这位妹妹进来的时候,便没有三妃那么风光,也并没有正式的封号。只是让她住在瑶光宫里,就近照顾着姐姐和侄子。
两妃气得不行,暗里找太史渊算账,几次使杀手,都被那老先生神机妙算给避过去了。
以上是锡师皇宫里的烂账,算来算去,结构还是很单纯的,因帛阳总共也就这么几位妃嫔,有孩子的就一个,可算一家独大矣。
而京城那边,就没这么简单了。
消息传到锡师的时候,时节已经立秋,这消息可不小,是说墨河王与太后(也就是东宫所称的母后那位皇后大人了)起了隔阂,太后被软禁起来了。
原本这样的消息是传不出来的,后宫里的事,大门一关,谁知道那么多啊,还不多是猜的。
但帛阳接到的是太后曲折送出的求救信,这就不同了。
不仅帛阳收到了,桓王也收到了,如果太后有东宫的联系手段,那东宫搞不好是第一个收到求救的。
太后在信中说墨河王生性多疑,是个扶不起的皇子,当初她真看走了眼。
却说,年末时候,墨河王从堇山那边快速撤兵,一面防着桓王,一面又小心着帛阳帝,连滚带爬地逃回京城里,躲了起来。当时是有谣言说,桓王与京里的某某大臣有来往的。
墨河王没勇气对外作战,对朝内倒是很慷慨,他立刻要求彻查此事。
在一阵翻天覆地人人自危的动乱后,墨河王清肃了朝政,将元启帝遗留的核心臣子清理干净,在关键部门换上他自己在墨河州里培养的那些个亲信。这做法比当初帛阳帝占据了朝堂时候还要过分。可现在老臣想再把帛阳请回去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人人都知道墨河王是借题发挥,人人都噤口不敢言语,生怕被安上一个通敌叛国的罪名。这可是十恶不赦,当灭九族没商量的。
太后原本以为她自己可以没事。
想啊,她跟墨河王那是什么关系,一夜夫妻也有百日恩不是?更何况两人私通之下,是她于墨河王有鼎力扶持的功劳,墨河王的江山应有她的一半……咳咳,说得远了。
总之她便是这样想的,又认真经营着两人的关系。
东宫来见她的事儿,她也瞒着墨河王,生怕两人有了猜忌。如此看来,是做得极妥当。
可是再妥当,也架不住对方故意挑刺不是?
墨河王回来,便有指责太后知情不报的意思,太后辩解说自己处于深宫,能听见的风言风语不多,能管辖的臣子也寥寥,桓王反叛惊了圣驾,那是南方系大臣的失职,与自己无关。
墨河王忍了这一回,但很快又找上事了,要求太后退居长青宫,把正宫位置让给墨河王正妃。
太后恼了。
【……第三百六十三节 怨憎会 ……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c……网文字更新最快……】!!
………………………………
第三百六十四节 所谓薄幸,各取所需
按说,墨河王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你个太后霸占着正宫的住处,把人家新皇帝的正室挤在一隅安顿,怎样也说不过去吧?
太后也知道自己不可能被墨河王扶正,这事儿得私下里来,但是想想她冒了多少风险才把墨河王拉上皇位,这是替她自己的将来着想,可不是为了送她的“儿媳妇”一个皇后之位啊!墨河王的正妃出身不高,进京又晚,只跟太后请过几回安,小眼神还满不屑的样子,太后就看她不顺眼。
不顺眼归不顺眼,太后作为一个在宫里生活了数十年的女性,自然不会明明白白地表示出自己的不满,相反,她台面上做得相当好,在短短的几次被请安时,她都让墨河王正妃觉着十分惬意,认为这前任皇后简直是太好相处了。
然而后宫不会一直是太后的,新皇后不是已经跟着皇帝继位时候封了么,后来也赶紧进京来了,虽然后宫里的大事依然是太后说了算。但想讨好墨河王妃的宫人也不在少数。
墨河王是很谨慎的人,对太后并不怎么放心,他怕女人善妒,太后与自家后妃来往得密切了,下毒手害死自家人。女人死了没关系,但背后的那些支持者可能就会对他十分不满,甚至猜忌。为此,墨河王暗示皇后没事不要去打扰太后。
没办法啊,墨河王既然都这么说了,皇后虽然觉得没啥要忌讳的太后人好得很,也只得听老公的话。
她自个儿呆在宫里,周围除了墨河州带出来的人,就是前来讨好的新面孔。她生性就是爱受人瞩目的,被这么多人围着,又是新皇后,母仪天下什么的,名号和恭维话一层比一层响亮,于是就与宫里嬷嬷、宫外命妇什么的亲近起来了。
有不懂眼色的宫里人,便跟她提点说,皇上跟太后感情真是好啊。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墨河王的皇后原本是没想那么多的,听了些风言风语,心有疑惑,便悄悄遣人打听了一下,这才知道自己老公跟太后早就来往多年了!
这是什么丑事啊!她当时就很崩溃,想要跟墨河王闹上一场,从此不过了!
墨河王知道自家正妃单纯,比起太后。好打发许多,见她闹起来,便也发了火,将她好好骂了一通,关在宫里不让出来。
然后,他以此为由,跟太后商量,说外面传得不干不净的,实在是难听,索性这样吧,太后你先到长青宫去住着,让皇后来执掌后宫,大刀阔斧地解决那些嚼舌根的人,得罪了谁,就都算到皇后头上去。
太后可不傻,对墨河王说皇后年纪轻,恐怕处理不妥当,要做什么恶事还是都让自己来做好了。
墨河王见她不肯相让,心中暗暗也有些恼,当初是要借其上位,所以百般奉迎宠溺着她。如今大事已成,和和气气地与她商量,她还不懂得见好就收,那实在是有点太把自个儿当回事了!
当时,墨河王听太后说了不愿意搬往长青宫,便微笑讨好地回答说那也没啥,自己回去跟皇后骂一声,让她老实点就可以了。太后一生多舛,到现在才终于得了清闲,再怎么样,他也不能委屈着太后啊。
说得太后心中愉悦,便放他去了。
不过几日,就有皇后家族中的外臣上书,说太后这样霸占着正宫住处不放,是不是有别的心思?即使是不在京里当差的老臣,也要看不过去了。
太后按兵不动,等了十数日,春末时分,朝中更有不少臣子管起皇城内的家事来,纷纷上奏要求太后移居长青宫,安享晚年。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她才三四十岁安享什么晚年,太后十分不快,示意墨河王压制众人。
墨河王此时又显露出他无能的一面来,装模作样地呼喝一番,打了几个小臣的屁股,暗里示意众臣可以闹得更大一些。
太后也看出来他的意思了,见他这样放纵群臣,便从善如流地答应搬去长青宫,并且跟墨河王说别责怪那些臣子。都是为了祖制嘛……还发了懿旨下去,赏赐几位当头的大臣,从元启帝时代数起,一一夸奖他们的忠义和德行,要求墨河王好好给予嘉奖。
没过多久,那些个领头闹事的大臣就灰溜溜地回老家去了。
这就是西朝和东宫所知的,墨河王卸磨杀驴之事的始末,其实都是互斗之下的牺牲品罢了。当初墨河王才登基的时候,他是不敢这样大张旗鼓地做事的,现在有太后之事在前,他便发现除了太后碍手碍脚之外,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挡着自己了。待解决了太后给他造成的后患,他便把太后也关在长青宫,自己不再去请安,更别提低声下气地讨好对方了。
皇后接掌了太后的权力,搬进正宫,率众妃与墨河王恩爱甜蜜得很。因新皇后性子直,年纪小,所以没怎么搞事,后宫一时竟然和谐起来,大有国泰民安的势头。
太后恼了。
她辛苦半生,找的男人个个都不是自己满意的,就想着退一万步。哪怕选个听话的也好,总不至于给别的女人吹枕头风去尚不自觉,于是挑了墨河王这个耙耳朵长相的家伙。谁知这厮根本就是狼子野心包含在羊羔皮底下,这才登基没多久呢,已经不听话了!
她这时候才想起东宫来。
那孩子虽然有点2缺(喂),而且眉宇间的气质跟他那死鬼爹元启帝一样,看了就不爽快,可好歹也是全心全意对她的,一口一个母后什么的,现在回想起来叫得十分贴心。
自己没有子嗣,靠男人又靠不住。靠儿子总能成吧?再说了,东宫可是储君正统,若是由他来起事,一举把墨河王打回原形,也是名正言顺的。
只可惜,除了冬节时候东宫冒险进宫来见她一面之外,太后没再从别处听闻他的消息,更别说与他联络了。
她作为孤家寡人一个,没有什么亲戚势力相维护,到了现在的地步,真是随时可能遇害,不赶紧借着太后的名望自救,恐怕就要出事了。可她能想到的,只有桓王和帛阳王。桓王好歹算她儿子一辈的人选,虽然跟墨河王对着干,先前是敌人,但要是得了太后的支持,言论上桓王就又要多一份先手了。然后帛阳王嘛……这位长公主变皇叔的神秘皇嗣,说起来与皇后还多有交情的,只可惜都是假扮女子时候的手帕交而已,真心实意肯定谈不上。
锡师那边还在调息养兵之际,以皇嫂的身份向其求援,其未必会来兵力援助。但却可以声援桓王……
于是太后这回基本上就是把赌金放到了桓王身上。
她先是想办法与桓王勾搭上线,然后一本正经地以母后身份求援,又说了对方不少好话,搭上去许多连自己都不太相信的许诺,总之,表明自己的立场,说自己是看错了墨河王,若桓王起事,自己是非常愿意以太后的身份支持桓王的。
当时正巧,桓王与帛阳的使节“常王”正在接洽中。
此事,桓王作为得意的筹码或者笑谈,无意见让“常王”知晓了,“周裴”得知之后,连连向桓王表示祝贺,两人把酒言欢。甚至都开始畅谈天下二分之后、桓王与帛阳王和平相处的未来前景了。
当然,都是空谈。
桓王不觉得“常王”有什么威胁性,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