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坐得是挤挤挨挨,打闹也方便。
几人嬉笑一阵,夫子开口授课之时,又立刻安静下来,专心听讲。
只是现在那个被教训的学生不满了,偷偷挨个敲回去。
“咳咳。”夫子维持课堂秩序。
再到太学府听过几次课之后,秦跟学子们也熟稔了起来,凭借认人的天赋,每位才子,她都能立刻叫上名来。
大步走进学府,她望了望在外闲聊的众人,指向其中之一。
“柳七。你过来一下。”
柳七是绰号。人家有大名地。不过呢。大家都觉着这样叫起来亲切。他自己也是个迷迷糊糊不拘小节地人。所以吃小亏占大便宜。得到秦不少好感。
来到女学官面前。柳七详细听了对方地吩咐。为难到:“要做公议栏?找木匠是没问题啦。可是真会有人用那个议事嘛?”
“为什么不行呢?”
“信姑娘你不知道。入学府地时候。学官就训示过。在太学之内不可乱弹国事。”柳七回头看看众人。一群小伙子也围过来。七嘴八舌。“说这是在东面地时候就施行地规矩。只准议论旧朝旧事。不准评说当今。还讲说这是给我等养成好习惯。免得将来犯错!”
“话是这样讲没错。
”秦点点头。
她指指影壁背后:“我打算在这里立一块公议板,凡是太学生,对时事有何见地,都可以写了贴在这里。至于匿名与否,可以让我看看各人的胆识。”
“这个不是闹着玩的吧!”有年轻人吐吐舌头。
“自然不是说笑。”秦笑笑,“只是试行一下罢了,若见到太学中人确实有值得一听地见解,我会专门开一堂课,只讲时政。”
众人惊讶。
---
“公议栏?”杨选诧异地盯着陈和。
“嗯,四姑娘这样说的。”陈和比划着,“要订做一块大大的木板,上面带雨檐,然后……给太学生匿名议事用。”
杨选嗤之以鼻。
“不就是秦斯家那个留言墙?换汤不换药,都是拿来禁锢舆论的。”他撇嘴。
陈和不赞成这样的说法:“可是……眼下的情形,其实是想说而不能言啊。”
“哪有?”
“……”
杨选自己放得开得很,自然没有注意到别人的情况。如今之所以太学生禁止议论时政,就是因为帛阳帝地大失利……不管怎么看,每回一批判起来,结论都会集中到帛阳帝身上。
单就在京城里的各项决策而言,他实在是太刚自用了,不听老臣的建议,一门心思按照自己地意思施政。
迁的责任,十有应该算到他头上。
丢了都城,这个过错不能说不大了,更何况还有最大的过错……
他是皇子又如何,元启帝还在位,被他赶出去地——那个篡位二字,要是从不知深浅的学子口中蹦出来,不止他们自己,连带家人与师长,那是都要遭殃的啊。
陈和瞄着杨选,好声好气地劝着:“所以,下官想问问杨大人,能不能……”
“能不能怎样?”杨选可不爱跟他玩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跟天子禀报一下此事,试图加以阻止……”陈和越说越小声了。
杨选倒是觉得很莫名:“陈大人,你与秦四姑娘好像有私交吧,为何不直接去劝住?”
“这……”陈和为难。
“总不能陈大人你不愿意做的事,绕个弯子来找本官出面吧?”
虽然他俩感情还算不错,但冤大头不是这样当地!再说了,秦四做的这事儿,杨选一百个支持,哪有去背地里说坏话的道理。
陈和那拐弯抹角的,也就是想锡师里太太平平,到处和和气气。
——可是,谁都跟你和和气气,那你还能揪出什么错处来改进啊?
杨选明白得很,就锡师现在的死模样,得过且过,等元启帝那边想通了,再打过来,说不定连泡都不冒一个,锡师就完蛋了!
(以下因防盗所以暂时用前文代替,一小时之后修改成真正更新内容,现在贴出来的部分是前一部中第二卷地部分段落)
“担任监国以来,殿下很少挨板子了吧?”我苦笑。
他泫然点头。
顾及太子的颜面,曹寰把他带到曹府,才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好笑地是,曹寰随口训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不是让你跟写书的人要颜如玉!
他地左手挨了十五下,红肿起来。
我明知故问:“殿下今天怎么了,右手一直遮遮掩掩地。”
他捋起袖子,让我看被包得像打了石膏一样紧的手腕,浓郁地药味扑面而来。
“骑马摔的?”
“……嗯,是啊。”他脸红了红,顺着我的话答应。
“在殿下的鞍具上动手脚的人尚未找到,事情就又出了么?”
“……不,只是……”
“那就暂时别玩马了吧?”
眼看我把话题越扯越远,东宫伤脑筋地拿起镇纸,往桌上一拍,很没底气地叫起来:“秦晏!你先听本宫说好不好?”
啪地一声,倒把即墨君吓了跳,他转头看看我们,回继续瞄着曹寰的藏书。
我摊开手:“好吧,殿下请讲。”
“你可有姊妹?”
“不知道。”我坦然。
“胡说,这能不知道吗!”东宫很不爽这个答案,抬手再拍桌,不过这回又是习惯性地挥了右臂。
我急忙伸手捉住他的手臂,不让他拍下去。
拍是没拍到,但是扬手这个动作,已经让东宫知道什么叫后悔了。“痛痛痛!”他抱着手惨叫起来。
唉,还是应该把手臂吊起来嘛。
听见他叫痛,即墨君回道:“殿下,请当心伤处,不好生将息地话,或许会衍化成顽疾呢。”
“唔。”
东宫瞅自己的手腕,很受伤地答应着。想了想,他对即墨君说:“子音你先出去,本宫有事与秦晏私下询问。”
“是,殿下。”
即墨君对我含笑点头,转身走出去。
奇怪,我怎么觉得他的态度略有变化?也许是错觉吧。
东宫咳一声,拉回我的注意力,他小声说:“昨天本宫见到一名女子,跟你长得好像。”
—胡说,你一开始明明是觉得与你家那位长得像的!
“世上长得相似的人多了,不足为怪。”我回答。
东宫自顾自地继续道:“她自称排行第四,叫四姑娘,会不会是你的妹妹?”
“殿下!”我认真解释,“秦晏自小与家人失散,连父母名姓长相都不记得,哪里知道有没有兄弟姊妹?殿下问这个,实在是让人不知该怎样回答地好。”
东宫突然得意起来,提起左手摆摆。
“所以本宫想啊,让你俩见上一见,说不定你会想起,她是你的亲人!”
瞧他那自信满满的样子,还能让我分裂成两人来相见不成?我心里无语,被东宫拉起来,往屋外带。“她就住在长州会所里,我们赶快去,以免错过了!”他兴致勃勃。
“我说三公子啊,”我终于忍不住,质他地动机,“不过是相貌相似而已,秦晏都没什么兴趣认亲,你却那么积极,到底是为什么?”
“你不觉得让自己的姊妹流落在外很不妥么?”东宫认真道,“探花的妹妹,知书达理地大家闺秀,要是被不学无术的平民娶走了,多可惜啊!”
我笑起来:“还没确定是不是在下的亲人,三公子就替她考虑起婚嫁来了?”
“一定是的!一定是地啊!”
东宫坚持道:“本宫就没见过有这么相像的人,比你与……与秦之麟更像!”他原本是想说太子妃的吧,但将臣子与自己的妃嫔相比,实在有些失礼(对双方都失礼),于是硬转成了秦家的大公子。
被他连拉带拽地领到了会所,登门一打听,“四姑娘”根本不住这里。
东宫急了,挨着门询问会所的住客,都说见过四姑娘出入,但人不是这里地房客。
问到张缇的时候,后看了我一眼,露出悠闲甚至带着恶作剧地笑意,告诉东宫自己跟四姑娘不熟,不过知道一点点。
我给张缇使眼色,他装作没看到。
在东宫的追问下,我们(确实也包括我自己)得知了四姑娘来自长州,她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是独自一人来寻亲地。因为有人告诉她,京里一位才子长得跟她满像,她猜想是她自小失散的兄长。
“你看,果然!”东宫欣喜地拍拍我。
我只得苦笑点头。
“为了替四姑娘传讯,前些天张某还去曹府寻编修来着,可惜错过了。”张缇越编越顺口,仿佛真有这么个四姑娘存在一般。
—好啊,你爱玩是吧?
我顺着张缇地话头,接道:“既然如此,秦某就在会所等四姑娘回来,确认一下究竟是不是亲人。”死张缇,看我怎么收拾你。
………………………………
第二百二十一节 受宠的
臣面面相觑。
原本这天子的态度就阴阳怪气,每回找他议事总被打太极,对方嗯嗯哦哦地听着,转身当做什么都没生过,照样我行我素。
现在倒好,还横空多出个专门跟大伙唱反调的杨选,与这位天子一唱一搭好不惬意。
两人合作的压力之下,不少前来参谏的人心里就打了退堂鼓,偷偷瞄着领头的兵部尚书。
刚才跳出来指责杨选的官吏,也蔫了几成气息,躲在人堆里不敢再吭声。
其实他是最怕被公开议论的,因为他名声不好。
大伙儿或许还记得几年前的那个状元窃文案,那案子查来查去,先是交给秦斯,再转到杨选手上,结果都被接二连三的动荡给搅了,没能调查个结论出来。
也正是仗着时局乱,这位新科状元乔仲兴(现在已经不新了),才能在岳父老尚书的庇护下继续享受人生,如今已经做到兵部侍郎的官职,颇有内定继承人的风头。
帛阳跟他也没啥仇,相反,都是年轻人,行差踏错几次,帛阳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只要秦与杨选不予追究,他就放下不管。
天子也不是群臣的居委会大妈对不对?
乔仲兴差不多也了解天子与长辈息事宁人地打算。尽量不跟杨选对上。免得惹来一身腥。刚才是一时情急。想替老丈人出头。话一说完就后悔了。还好。杨选只是呛了他一句。没转头来揪着他地什么罪行传闻说事。
杨选也不傻。虽然对方有纰漏可抓。但眼下岔开话题对他可没什么好处。
他这回来。是想跟帛阳表态。哪怕全朝地官吏都说不要开放太学生议政地权利。他杨选。也是替秦四点头叫好地。
—虽然他跟秦斯关系很差。但是秦四姑娘地胆识过人。敢以女身出仕。已经让他眼前一亮。如今她地新官上任这把火。也烧得他格外顺心。
既然是他满意地同僚。他当然应当义不容辞地站出来说话。他要保!
老尚书咳嗽几声。
当初迁都时候,他原本是带着家人分散逃走的,在乡下地方躲避几天之后,听说元启帝攻占了京城,任命秦斯为新任兵部尚书,老人家不乐意了,转头领着家人再次投奔锡师。幸好帛阳这边焦头烂额,还没把官职都填满,让他自然而然地官复原职。
虽然被姬山翁惊吓过一阵,但姬山翁死后,帛阳帝似乎顿时少了主心骨,也没有再折腾老臣的意思,对朝中老人反倒更多了些尊重(但是依然不听话),所以老尚书也就没再提辞官的事儿,安安心心地在锡师做事。
眼见得一派平和的锡师要对学生开言,身为两朝老臣的他,自然知道这个害处。
锡师还没真正安稳下来,对面的东朝随时可能猛攻,届时他们哪里有抗击之力?兵部尚书通晓军力部署情况,他很清楚,东朝全力来攻,若是邻国不出面相助,仅凭锡师的防线,坚持不到一个月,就会全面溃败。
学生看得清这个状况的人,应该不少,私下里说说也就罢了,在台面上讲了怎么办,流传到民间引起恐慌怎办。这些都好说,若是别有用心之人,比如京城派来的奸细,利用这些不经世事地学子之口,散布谣言,攻击朝廷,这个责任,就那女学官一人担得起么?
太学府里仅有百名学子,看上去只是小处,行的也是开言取谏的明君之举,但结果,却有可能刨开锡师歌舞升平的假象,动荡本朝人心。
女人做事总是不经全盘考量,只在意细部,哪能干得大事。
这道理,他不能对帛阳帝说得太清楚,因为牵涉到本朝寿命等尖锐问题,一不小心,就会惹得龙颜大怒。(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