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七十六回 失靠山穰侯…
第一百七十六回 失靠山穰侯逃陶邑
书接上回,却说这魏冉专横跋扈,给秦国造成了莫大的威胁。王稽着急道:“见到大王为何不施礼?”
范雎这才似乎恍然大悟道:“原来这就是秦王!秦国人都只知太后,穰侯而不知有秦王,请大王勿怪范雎无礼之罪!”说罢,这才躬身施礼。
昭襄王羞愧难当,虽早知如此,但却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当面直言,不觉得眼前一亮。遂还礼道:“秦国之事,先生既已知道,还望先生教我该如何来做才好!”
范雎历经磨难,见这昭襄王礼贤下士,胸怀宽广,言辞坦率,心中倒先有了几分钦敬,再次还礼道:“范雎在魏国为人陷害,差点死在魏国,多蒙王稽搭救,才来到秦国,既蒙大王错爱,敢不拼死效力?只是有些事情大王虚造下决心才是!”
昭襄王赶紧把范雎引入内殿,招呼范雎坐定,自己坐在上座,王稽在旁相陪,二人遂交谈起来。
这范雎家境贫寒,自幼好学,学有所成,本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因家贫无法得见魏王,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魏昭王让须贾出使齐国,范雎随往,凭雄辩之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谢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趁王稽出使魏国,才得随王稽面见秦王,来到秦国后,又屡次求见不得,出身可谓坎坷。见到昭襄王如此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自是知无不言。把秦国内政的弊端分析了个通透。说到最后,范雎说道:“昭王上畏于太后之威严,下惑于权臣的谄诈,身居深宫,陷于包围之中,终身迷惑,无法辨明是非善恶。长此下去,大则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难保。大王危矣,秦国危矣!”
说道最后,秦昭襄王汗如雨下,忙起身稽首道:“今后秦国的内政清平,全靠先生了!”
这范雎大胆敢言,不畏强暴,得到了昭王信任,当即表示,今后无论大小事,上及太后,下至群臣,该怎么办,要范雎尽管赐教,不要有任何顾虑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拜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接着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以防其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这宣太后是昭襄王的母亲,昭襄王自是不会难为与她。且她本身早知自己年事已老,本身也不想再继续为政,倒也不觉得如何。难过的倒是这魏冉。这魏冉昔日多年为相,权倾天下,门庭若市,今日门前冷落,整日间对酒闲愁,怎奈的如此寂寞?
魏冉见范雎一朝得志,趾高气昂,心中愤愤不平。见次年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本来正在暗中积极积累实力,待得范雎失势,好借机东山再起。没成想,这一年十月,自己的靠山宣太后先去世了。宣太后在时,昭襄王还不敢对他怎地,现在宣太后没了,谁来庇护与他?心想:“亏得自己早作打算,拿下了陶邑之地,陶邑远离秦国,鞭长莫及,我不如先行逃到陶邑,再作打算。”
于是在宣太后去世不久,魏冉就逃到陶邑去了。魏冉逃到陶邑,还未等其东山再起,就郁闷而死,此事后话不提。
不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第一百七十七回 武安君伐…
书接上回,话说这穰侯魏冉自宣太后死后,逃到陶邑,昭襄王用魏人范雎针的“远交近攻”之计。先交好与秦为邻,处中原地带的韩、魏两国,以威服楚、赵;楚国强,则与赵友好,以威服楚;赵国强,则与楚通和,以威服赵;楚赵亲附后,东面临海的齐国必定恐惧,会自动亲附秦国。那时,再向近处的韩、魏两国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赞许,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将攻韩重任再交白起。
此时,白起因战功已被封为武安君。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武安君之封号最早出自西周,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武安君亦如此。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白起因数立战功,为秦封为武安君。《正义》说他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武安君白起带领三十万秦军来到韩国边境,韩国国君韩厘王急派大将韩公钥前去迎敌。秦韩两军在泾城接战。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韩军难以抵挡。秦军进展顺利,不久,夺占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国生力军五万余人、上党等地。
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白起再次奉命带兵,进攻韩国的南阳,占领韩国的太行道。四十五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绝断。
上当郡守冯亭召集城中诸百姓,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足可御秦!”
百姓尽皆赞同。
于是冯亭派人报告赵国。赵孝成王见上党主动来降,遂与平阳君、平原君计议。
平阳君道:“上党降赵,是为诱秦攻赵,赵国被伐,必会联合韩国,共同御敌。冯亭降赵,非为赵国计划,实为韩国考虑。依我之见,还是不要接受,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
平原君道:“白白得来的土地,岂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上党,秦必会畏惧赵韩联合,不敢攻赵,这样我们岂不是白白的到了一块土地?”
赵孝成王说道:“还是平原君说得有理!”
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一年后,秦攻下韩国缑氏、蔺两地。攻下缑氏、蔺两地后,接着面临秦国攻击的就是上党!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攻打上党,却得知上党已投降了赵国!昭襄王见赵国竟敢趟这湾浑水,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战绩,竟然被赵国不费吹灰之力占去,勃然大怒。令上将王?带领五十万秦军往击赵国。
不知王?攻赵结果如何,请听下回接着说。
………………………………
第一百七十八回 迷理论赵…
书接上回,话说这王?,号梁盖,秦国上将,初为战神白起的锋芒所掩盖,其武功实际上不亚于白起,王?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与蒙骜王陵交替征战,始皇帝二年;王?死。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二十万赵军阻秦军于长平。当是之时,秦军已南取野王,北略上党,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赵军长途跋涉来到长平,兵微将寡,态势上也处于不利地位。
见此情形,廉颇命令赵军筑垒固守,不得出战,待敌军疲惫,相机攻敌。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
王?带领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廉颇还动员上党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
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如此一来,转眼间半年时间过去了。眼见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秦军军心不稳,人心思变,王乾异常焦虑。
正当王?无计可施之时,应侯范雎却赶到秦营。王?见应侯来到,情知应侯足智多谋,不由得心中大喜。
王?羞惭无地,把围赵三年尤不得破敌之事向应侯说了,对范雎说道:“末将无能,未能克敌制胜,那廉颇太过狡猾,把我们的意图摸得一清二楚,末将带人软硬兼施他就是不肯上当,如之奈何?”
范雎笑道:“本侯正是为此事前来的,此事非将军之过,那廉颇乃赵国名将,为人老成持重,非同小可,本侯已想出一计,定教那赵王换了此人!我们可如此如此······”
王乾听罢大喜,说道:“只要此人去了,末将保证大败赵国!”
范雎说罢,派人携千金前去赵国,向赵国权臣行贿,权臣果然散布流言道:“廉颇老迈昏庸,畏惧秦国,故三年不敢出战。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赵括一到管教秦军灰飞烟灭!”
赵王怨怒廉颇坚壁不出,不肯出战,遂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出兵之前,其母面见赵王,请求赵王不要派赵括出战()。赵王道:“难道你是害怕自己的儿子为国出力么?”
赵母答道:“赵括是我儿子,我自是对他比较了解,此子虽学习较好,但仅善于考试,离开了考试,啥也不会,你教如此多的赵军交给他带,我实在是不放心啊!大王说我心疼儿子,哪个母亲不疼儿子,但又有那个母亲不希望儿子出息啊!假如他真行,我怎会不放他前去呢?”
赵王道:“你见过他打仗么?怎知道他不行呢?”
赵母道:“我正是没有见过他打仗我才不放心,赵括之父马服君赵奢曾经说过‘赵括兵法甚精,人莫能敌,连我都不是对手,此人若谦虚一点或有大用,但偏为人傲慢,不肯服人,不服人便不会听信别人的经验之谈。用兵之道虽需借鉴兵法,但不可拘泥于形式,若太过于拘泥兵法,不会活用,一旦遇变,便会手足无措,必会一败涂地!我是他父亲他尚且不服,何况他人?所以今后假如大王任用此人,你须先行避祸,免得受他连累!’他父亲乃久经沙场的老将,对他尚且如此评价,这还不够么?”
赵王道:“真乃妇人之见,头发长见识短!此一时彼一时么,赵奢为将时是用的老兵法,现在时代不同了,须用新的方法了么!与时俱进知道吗?我看这赵括行,就应该行,赵国将军在理论上,有几个是他的对手的呢?”
赵母道:“大王坚持要用,小女子也没有办法,但我想要求您给我事先下个赦令,万一赵括兵败,不累及家人!”
赵王道:“我自己看好的人,自然由我来承担责任!你请放心就是了,我看人不会有错的!哈哈!”
此时,赵相国蔺相如也力谏赵王:“大王不得启用此人,赵括只知纸上谈兵,不会随机应变,一旦进入实战,必会连累赵国。”赵王不听。遂任赵括为将。
不知赵括带兵迎击秦军结果如何,请听下回接着说。
………………………………
第一百七十九回 据兵法赵括…
书接上回,话说这赵括代廉颇为将,来到赵营,顾盼自雄,戟指气使,讥笑廉颇道:“我堂堂赵国,乃虎狼之邦,其能做缩头乌龟,让别人笑话?将军乃久经沙场之老将,难道不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么?”
赵括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改守为功,众将不服,赵括一怒之下撤换了许多军官,剩下的军官尽皆俯首听命。赵括放弃了廉颇的防守反击的策略,采取了全攻全守之策,连连对秦军发动进攻,王乾避其锋芒,间壁不出,一连数十日不见动静。
赵括见秦军不敢出战,还以为秦军畏惧了自己,得意样样地对众将官说道:“看见了吧,秦军就是这样,你越懦弱踏月欺负你,你一旦强硬起来,他就不敢和你对敌了!”
旁边有将官提醒赵括说:“有一队秦军把我们的粮道给封锁了!”
赵括一惊,遂即颇有大将风度地说:“怕他作甚,秦军短我粮道,实际上是在为我军激励士气,廉颇带兵,数日不出,只知坚守,久而久之,使我赵军士气变得越来越懈怠。秦军断我粮道,使我赵军断了归路,退无可退,为了自己,军士们也会奋勇前冲,英勇杀敌,这恰给了我施展破釜沉舟之计的机会啊!啊······对了,你们听过破釜沉舟的故事么?破釜沉舟的故事是这样的······”
将军们唯唯听命,一起赞道:“大帅真是博闻强记!”
心中却是惶惑无比。
赵括表演完了,心中也是毫无主意。连日进攻,这秦军却似睡着了一般不理不睬。他心中想道:“这秦军为何一下子变成了廉颇?”心中不解,遂回到大帐,令人搬出兵法,研究个仔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