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带着军火库闯大明- 第1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几乎是同时的,完全暴露在枪口的张献忠和孙可望的身体同时一震,然后双双一歪,从马上摔下来。
  这突然的一幕,让整个场面似乎都凝固了一瞬,然后才听到各种喊叫声。
  “有刺客,保护陛下……”张献忠的亲卫立即从马上跳下来,将摔落马下的张献忠保护起来。
  前面的步兵立即一停,在指挥官的命令下,戒备的看着四周。
  “啊……”这突然的一幕,自然不是谁都能够承受的,特别是没经过训练的普通百姓,立即有不少人尖叫着要逃离这片恐怖之地。
  大西军现在只想好好控制住这一块区域,以防有刺客再杀进来,所以也没办法将那么多乱跑的百姓控制住。
  他们没有发现,大部分人是逃离这片区域的,但有两人好像是慌不择路,居然冲到了这边。
  两人对视一眼,转过身去,从怀间掏出一物,猛的一拉,然后转身毫不犹豫的丢向了人群。
  他们这一扔,自然一下子暴露了,十多个看到他们两人扔东西的大西军顿时七嘴八舌的暴喝,“什么人,给我拿下。”
  正在这时,“轰轰”的两声惊天爆响,火光、烟雾冲天,本是围在一起保护张献忠和孙可望的将领、亲卫,顿时被掀飞一片,惨叫声响起一片。
  原来,新军情报局的行动队为了多一层保障,在狙击之后,又趁机扔了两枚手榴弹。
  如果这还不死,那也只能说张献忠和孙可望的命太大了。
  这两声爆炸,一下子让场面更加混乱,两名行动队的队员,迅速的混进人群中,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身血污的张献忠和孙可望被紧急的抬到所谓的皇宫中,几个御医第一时间被召唤过来。
  看到两具血污的身躯,其中一个根本认不出是平东王孙可望,一个个心惊胆颤的。
  经过诊治,确认那个已经认不出来是平东王孙可望的身体,都已经彻底凉了,显然早就死了。
  而他们的大西王张献忠,居然神奇的还没有断气,几个御医几乎是被刀架在脖子上,使出浑身解数,花了几个时辰,才将张献忠救醒。
  当然,只是救醒,并非是救活。
  安西王李定国、抚南王刘文秀、定北王艾能奇三人都是张献忠义子,此刻也都在成都府整军。
  听闻消息后陆续赶来,生怕耽搁御医救治,所以三人一直在外面等候,没有进来。
  张献忠醒来之后,意识还算清醒,得知孙可望已死后,没有多说什么,立即下令召见李定国几人。
  在外面等候的三人连忙涌入,来到张献忠榻前。
  张献忠似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声音虚弱的叹息一身,对榻前的三人道:“我张献忠一英雄,却这般丢得性命,天意也。”
  “实不该鬼迷了心窍,与鞑子牵扯。”
  “唐宁小儿乃不世枭雄,这天下,恐怕迟早是他的。我等起兵,实为痛恨这天下不公,痛恨这昏庸朝廷。”
  “但如今,我们早已经把最开始的念想忘掉了,开始争权夺利。李自成也一样,所以他死了。如今,我也要死了。”
  “我们没做到的事,唐宁小儿做到了,他能让江南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你们不用想着为我报仇了,你们不是唐宁小儿的对手,此番他只杀我与可望,就是警告。为了天下太平,还是归顺应天府吧。”
  “就算你们想为我报仇,也不要再与鞑子牵扯,实为不义。我这一生中,最后悔,就是此事。”
  “就算你们想与唐宁争一争这天下,也要先灭了鞑子,切不可再犯李自成一样的错误。”
  张献忠断断续续的说了很多,越说精神越好,李定国几人知道,这是回光反照的迹象。
  张献忠乃一枭雄,杀人如麻,但从其言语中,没有丝毫提及自己手上沾染的无辜性命,显然没有悔意。
  但其却多次提到不该与清廷有所牵扯,更劝诫李定国等人不要再与清廷有所联系,甚至愿意让他们放弃报仇。
  可见,其对自己在人生最后关头选择为了利益与清廷暗中媾合,是颇为后悔的。
  此前,在李自成被杀之际,清廷有劝他投降,并威胁不投降即讨之。
  随后,在新军刚北伐之际,清廷又多番与他有联系,改以重大利益劝其进攻新军。
  都被其不屑一顾,因为他八大王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底线,打心里有些看不起鞑子。
  但最后,为了利益,他亲自踩过了自己设立的底线,之前不甚在意,临死之际,才幡然醒悟,于是有了这番言语。
  一个时辰之后,一代枭雄张献忠就此闭上了双目,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第二九二章 锄奸队
  张献忠的突然遇刺身亡,一下子打乱了大西军的计划,东进还未正式开始,便就此停摆。
  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一边安排张献忠和孙可望的后事,一边稳定军心。
  他们三人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互相之间的权利都差不多,张献忠和孙可望两人身死之后留下来的权利真空,自然需要三人去填补。
  还好,三人都不是那种急功近利之人,没有因为权利而撕破脸皮。
  作为义父的张献忠,还有作为大哥的孙可望双双身死,排行第二的李定国被推选为大西军的主事人,以便主持大西接下来的事宜。
  说来也怪,正史中,张献忠和孙可望也都是被人射死的。
  张献忠是在作战中,直接被肃亲王豪格用弓箭射死。
  而孙可望则是在投清之后,没了利用价值,在一次打猎中被清廷贵族当成猎物故意射死的。
  如今,两人在同一天中,被新军狙击手双双击中,然后殒命,历史的车轮滚滚,终是躲不过宿命。
  如果不是他们二人力举东进,准备与清廷和弘光帝穿一条裤子,应天府方面也不会突然下此狠手。
  不过,成功狙击掉张献忠和孙可望之后,情报局行动队立即中止了行动,没再对大西政权的其他人员再进行刺杀行动。
  之所以如此,唐宁知道李定国几人投清的可能性很小,与清廷合作的可能性也不大。
  如果还向这几人下手,那真的是将其他人往清廷和弘光帝那边赶了,这是得不偿失。
  毕竟政权之间争斗的输赢,不是通过刺杀就可以做到的。
  当然,随着张献忠和孙可望的死,其他人也必然会加强防范,再想这般轻松刺杀的可能性,就小了很多。
  这次之所以能相对轻松的干掉目标,主要原因是张献忠等人对新军的手段太不了解,毕竟双方之间从未进行过近距离的交集,更没有交战过。
  新军所谓的神兵,在张献忠这里,也只是在传言中,他也很少听说过用火器进行刺杀的先例,所以也不会料到自己在重兵防守之下,会这般被杀死。
  所以他这般大摇大摆、招摇过市的骑着高头大马在大街上公然露面,是无知的表现。
  一旦他彻底成了应天府的敌人,他不被狙击都没有天理了。
  相比于张献忠和孙可望,清廷的满州贵族,就要谨慎多了,因为情报局行动队的刺杀行动,首要目标就是针对他们的。
  但相对来说,对付他们就要难得多了,一方面是这些人通过战场上的信息,已经对新军那些德式武器的性能有所了解,在京师出现新军情报员的同时,他们已经开始警惕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导致行动队的刺杀变得困难,那就是满州人在入关之后,就制定了满人与汉人不能混居,不能通婚的政策,以保证其所谓的血统纯正。
  这就在天然上将两个民族隔离开了,所以,被派往京师的行动队,想要见到多尔衮等人一面都非常困难,对他们的行踪就更难把握。
  而且,那些人即便是出行,也基本上是坐轿,不露面都不知道轿子里坐的人是谁。
  本着满清的官都可杀的方针,行动队也确实采取了一些行动,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大多杀的是汉官,击毙的真正满八旗的官员很少。
  而知道了新军行动队的暗杀手段之后,这些人便更加谨慎了,很多地方都被监视,让暗杀变得越发困难。
  当然,应天府这次组织的刺杀只是一方面,这么大的行动,不可能只依赖一次刺杀。
  万一刺杀失败了呢?万一李定国等人为了给张献忠和孙可望报仇,继续东进呢?
  所以,应天府方面也准备了后手。
  比如所谓的何腾蛟会与他们里应外合,其实是个假消息。
  何腾蛟虽然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有限,但他对大明的忠心,是不可否认的。
  他再傻也知道所谓正统的弘光政权只是一个傀儡,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与鞑子亲密合作,还要拉拢他一起背叛好不容易稳定的应天府政权。
  这是要陷他何腾蛟于不义,这是在毁坏大明根基,他怎能答应?
  是的,他确实对唐宁将大顺军从他手中抢走有些不服气,有些不舒服,但不至于与大义混为一谈。
  不至于因为这点不舒服,就去毁坏大明的根基。
  如果应天府被覆灭,那大明不亡也亡了,想靠弘光帝恢复大明正统,基本不可能。
  所以从道义上,他放弃了私利,放弃了心中的些许怨气。
  一旦大西军选择东进,到时候不是他何腾蛟与其里应外合,而是会联合新军一起给他们设下一个圈套。
  如果刚一出川,就在湖广掉入了圈套,大西军等主将还敢相信其他代表弘光帝的人吗?
  这是一方面准备,另一方面,江北的新军也随时可以调动十多万军队回防,至于说清军各部想要将他们拖住,那根本不太现实。
  清军几次大战损失巨大,现在只能拒城而守,即便新军抽走一二十万军队,他们恐怕也没什么胆量发起主动进攻吧。
  所以说,张献忠和孙可望抱以希望的东进行动,除了能让清廷获得喘息之机,给江南地区造成破坏之外,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罢了。
  不过,张献忠和孙可望已死,事情暂时便告一段落了,两人被刺杀的消息也迅速的传开。
  应天府方面自然是大为欣喜,而清廷和弘光帝,则大为震惊,其大小官员又变得更加谨慎了,不敢轻易抛头露面,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突然飞来的一颗弹丸给打爆了脑袋。
  还别说,情报局的行动队已经准备在京师制造一些事件,好好的警告一下那些卖国求荣的嘴脸。
  《明报》公开的刊登应天府方面组建的锄奸队,对一些人公开发出格杀令。
  于是,半夜三更经常能够听到枪声,一些王府中,甚至突然掉下一枚枚炮弹,搞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
  这一次不同以往,应天府搞的动作颇大。
  由于京师的清军大量外调,守城的兵力都略显不够,想要全城搜捕锄奸队的队员,基本不太现实。
  现在锄奸队的名头,都能够止小儿啼哭,那些心里有鬼的人,更是心惊胆颤,低调了很多。
  


第二九三章 清廷退出关内
  多尔衮没有想到张献忠和孙可望就这般被刺杀了,让他的计划一下子泡汤了。
  他还不死心,又派人与主事的李定国联系,但李定国对他们的态度就冷淡多了。
  李定国从一开始就是反对与清廷有任何瓜葛的,现在,张献忠和孙可望又因此事而死,对清廷自然就更加讨厌了。
  如果不是手下有不少人叫嚣着要为八大王报仇,李定国恨不得直接率军北上,一直打到京师去,完成八大王未完成的事业。
  至于有些人感情用事的嚷嚷着要报仇,他自然也是不会同意,这个时候与新军全面开战,自己岂不又成了另一个李自成?
  虽然两人都姓李,但他李定国可不想自己成为李自成第二。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他哪里也不去,一方面安抚人心,一方面加强练兵,并促进四川的发展,任由外面风风雨雨。
  而在这个时候,唐宁亲自给多尔衮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说,事情已至此,关外他手中的满人俘虏,对他来说,已经没什么用了。
  关外地广人稀,也不是他唐宁久呆之地,所以……
  书信中的威胁意思很明显了,唐宁的忍耐已经快到极限,随时会将关外满州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变成一块白地。
  他多尔衮可以报复呀,你现在不是和弘光帝穿一条裤子吗?自认将江北归还给弘光朝廷,已经与弘光朝廷结成盟友。
  既然是盟友,唐宁在关外下黑手,你总不至于拿江北的无辜百姓出气吧,有种杀到江南去啊。
  多尔衮顿时感觉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过,多尔衮也知道,唐宁既然给他写了这封书信,说明还有得谈,不然就直接行动了。
  知道自己理亏,所以多尔衮主动放低姿态,与新军寻求联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