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秦国雄霸西凉的时候,将西域诸国降服,但是随着秦国迁入关中,都西域的掌控力下降,西域诸国又再次死灰复燃,秦国灭亡之后,邓国镇守西凉道的兵马只有西凉卫五万人,西域诸国趁机组成联军,勾结西凉胡人,屡屡进犯敦煌、酒泉等地,邓瀚手中兵力不足,只能采取防守的措施,无法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打击,这样也助长了西域诸国的气焰,所幸有邓瀚,敦煌、酒泉等地并没有丢失,但是也牵制了邓国不少的精力。
还有关中、西凉两地的秦国遗民,也是动乱此起彼伏,虽然动摇不了邓国在关中、西凉的统治,但是也大大影响了关中、西凉的战后恢复。
而赵国这边的变动就更加的大了,在一年前,赵国实质上的统治者,赵国太皇太后宋氏病逝,但是赵国皇帝张渊还不满十岁,因此摄政大权落入了其母,赵国皇太后孟氏之手,孟氏虽然与宋氏两宫摄政,但是大权基本都在宋氏之手,孟氏只是一个摆设,宋氏死后,孟氏虽然掌权,但是在朝堂上并没有自己的势力,五大辅臣基本都对其阳奉阴违。
孟氏为了巩固权力,与五大辅臣之一的宗正张楹联手,借助宗室的力量,打压大将军李如秉,而宋氏病逝之前,昔日的五大辅臣中,林清风、左盛、庄平已经病逝了,辅政大臣之中,只剩这张楹和李如秉,而张楹的实力远远不如李如秉,所以宋氏为了不让朝堂失衡,大力扶持张楹和宗室。
而宋氏死后,孟氏为了巩固权力,联合宗室,打压大将军李如秉,大力提拔宗室将领进入军队,另外任命昔日赵国军神赵信之子赵阔为太尉,与李如秉共享军权,而李如秉没了庄平这个盟友,在朝堂上是举步维艰,于是离开晋阳,来到渔阳督军,而李如秉走后,孟氏趁机将晋阳、河北的精锐交到了赵阔手上,至此,赵国兵权两分,一部分在李如秉手中,镇守北境,一部分在赵阔手中,镇守晋阳和南境。
天统九年,二月初一,宛城,景阳殿朝会。
邓昇高坐皇座之上,皇太子邓灏出列奏道:“启禀父皇,儿臣自天统五年奉命督建洛阳城,历经三年有余,大部已建造完成,剩余建筑,也将在两年之内陆续建造。”
新的洛阳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其中外城是百姓居住,内城是朝堂重臣、勋爵、宗室居住,皇城则是各部官署所在,也就是外廷,主体建筑有三大殿,分别是皇极殿、紫宸殿、交泰殿,其中皇极殿是举行大朝会的所在,紫宸殿是皇帝日常办公之地,也就是所谓的御书房,交泰殿也是接见大臣、外国使臣的地方,另外,太庙也是建造在皇城之中,太庙由主殿、文殿、武殿组成,太庙供奉历代先皇,文殿、武殿也是供奉功勋之臣。
宫城,也就是后宫,由三大宫殿群组成,分别是乾阳宫、长秋宫、春和宫,其中乾阳宫是皇帝日常休息的地方,主殿就是乾阳宫,长秋宫是后宫嫔妃以及公主、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方,主殿就是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其余嫔妃根据位份居于各宫各苑,还有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先皇妃嫔居住的慈和宫各苑、另外还建造了一个专门安置犯错妃嫔的宫殿,也就是俗称的冷宫,长门宫,还有御花园、储秀宫等建筑。
春和宫就是皇太子居住的宫殿,独立于各宫之外,位于宫城东面,俗称东宫,主殿尚理宫,东宫六曹的官署也在其中。
外城有九门,分别是正东的东直门、安定门、东南的正阳门、东北的承盛门;正南的昌平门、正北常平门、正西的西直门、西南的宣胜门、西北的德胜门。
内城有四门,分别是东边的东华门、南边的崇文门、西边的西华门、北边的尚武门。
皇城有四门,东边的紫极门、南边的华炎门、西边的承元门、北边的安和门。
宫城有四门,东边的腾龙门、南边的凤鸾门、西边的长宁门、北边的永和门。
邓昇看了邓灏呈上来的折子,十分满意,洛阳城历经三年修建,动用民夫上百万,消耗钱粮物资无数,总算是完成了,虽然还有一些小问题尚未解决,但是能在三年之内修建完成,已经十分神速了。
“既然洛阳城已经修建完成,那迁都也该提上日程了,礼部挑选一个良道吉日,朕亲率文武百官祭祀太庙后,便进行迁都。”邓昇说道。
“喏!”礼部尚书陈群应道。
这时,中书令范仲淹出列道:“启禀陛下,姑臧都督府晋王殿下联名西凉道刺史费祎上奏,西凉诸郡前秦遗民作乱、西凉诸国联军进犯,希望朝廷能够调拨一批钱粮,用以作战。”
又是西凉的问题,邓昇听到都觉得头大,这三年来,西凉的问题一直烦扰着邓国,由于建造新都,邓国无法分心西凉,而其他各卫兵马,都在养精蓄锐,准备不久之后的伐赵大战,所以西凉道的问题都要靠邓瀚的西凉卫来解决,压力非常大。
“西凉自平定以来,动乱不断,朝廷也是多次调拨钱粮支援,姑臧都督府和西凉道刺史府镇压和安抚双管齐下,仍屡屡作乱,着实令人厌烦啊。”邓昇无奈的说道。
门下令寇准说道:“陛下,西凉诸郡,前秦遗民居多,我大邓经营时日尚短,还未能收服民心,相对而言,晋王殿下和费祎
两人已经做得很不错了,起码没有闹得太大。”
这时,尚书令胡惟庸出列说道:“陛下,西凉诸郡乃是前秦开辟,我大邓想要收服其心,任重道远,另外敦煌、酒泉两郡孤悬在外,屡屡收到西域诸国的侵扰,大大牵制了我大邓的精力,臣建议,暂且放弃敦煌、酒泉二郡,全力镇压武威等地的前秦遗民。”
此言一出,众人皆沉思起来了,许多人都较为赞同胡惟庸的说法,敦煌、酒泉二郡人口稀少、物产不丰,同时孤悬在外,对于邓国而言,如同鸡肋,就算放弃了,对邓国的实力也不会有半点的削弱,相反,还能集中力量,镇压武威、天水、金城、陇西等地的前秦遗民,似乎很不错。
这大多都是文官的想法,而武将这边则不一样了,大将军都督府,骠骑大将军李嗣业出列反驳道:“陛下,尚书令之言实乃祸国之说,西凉诸郡皆是我大邓将士舍生忘死夺下的土地,岂能轻易放弃,若是放弃了,恐怕会寒了将士们的心啊。”
西凉诸郡,是李嗣业亲自率军拿下的,如果放弃了,岂不是否定了自己等人的功绩,李嗣业又怎么可能会同意呢?
胡惟庸见李嗣业反驳自己,他也不甘示弱,说道:“骠骑大将军,你要清楚,如今西域诸国犯边,而晋王殿下的西凉卫还要镇压前秦遗民,又有多少精力来应对西域诸国呢?况且我大邓马上就要迁都了,迁都之后,伐赵大战也即将开启,如何能够分心呢?而敦煌、酒泉二郡对于我大邓而已,如同鸡肋,食之无味,放弃敦煌、酒泉,固守武威、金城等地,是为了我大邓的大局着想。”
李嗣业对于胡惟庸的说辞,嗤之以鼻,说道:“尚书令此乃书生之言,历来开疆拓土都是千难万阻的,如果遇到些许困境,便要放弃,那么今日弃一城、明日弃一地,何时是个头?”
“骠骑大将军,放弃敦煌、酒泉二郡只是暂时的,待我大邓灭亡赵国,完成天下一统之后,大可以再起雄兵,夺回来。”胡惟庸说道。
“哼!谁知道呢?现在晋王都还没有说困难,尚书令就说要放弃,如何对得起镇守边疆的将士呢?”李嗣业不屑地说道。
“好了,都别吵了!”见胡惟庸和李嗣业大打口水仗,邓昇看不下去了,出言制止,然后对邓灏说道:“太子,此事你是怎么看的?”
邓灏说道:“父皇,如今大邓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大邓将士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拿下来的,现在西凉局势尚在掌控之中,实乃不能轻言放弃。”
对于邓灏的回答,邓昇非常满意,放弃敦煌、酒泉二郡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呢?但是想要再夺回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况且,如果这样做,很容易给后世子孙起一个不好的头,日后如果遇到困境,他们可能也会放弃,所以邓昇并不赞同放弃敦煌、酒泉。
于是说道:“西凉之事,姑臧都督府和西凉道刺史府最有发言权,只要他们还撑得住,还能掌控住西凉,那朝廷就不能轻言放弃,此事不必再议!”
“陛下圣明!”李嗣业高兴道。
胡惟庸见状,顿时有些失望,但是又不敢再说,因为邓昇已经定性了,如果自己再多说,就会引起邓昇的不满。
“迁都迫在眉睫,而迁都之后,伐赵大业也刻不容缓,天下分裂已经太久了,百姓渴望统一,如今我大邓有这样的实力,不能让天下百姓失望,大将军都督府主持筹谋伐赵事宜,待迁都之后,我大邓便举兵北上,覆灭赵国,完成一统大业!”邓昇说道。
“喏!”大将军都督府大将军薛仁贵代表大将军都督府应道。
天统九年,五月初一,邓国正式迁都洛阳,为一统天下走出坚实的步伐。
而宛城,则被定为南都,武陵郡王邓瞳代表皇室留守宛城,负责皇陵祭祀,组建南都三省六部,维持南都运转,同时,邓昇还下令组建宛城卫,编制万人,任命桂阳郡王府一脉为南都留守,世镇南阳。
桂阳郡王府,就是邓羌一脉,迁都之后,桂阳郡王府一脉会迁到宛城,世镇南阳,不过现在邓羌是金吾卫大将军,暂时无法前往南阳镇守,所以邓昇以邓羌嫡长子,桂阳郡王世子邓平暂代南阳留守一职,前往宛城赴任。
天统九年,六月初一,洛阳皇极殿,经过一个月的迁徙,邓国朝廷各部全部迁至洛阳城,而邓国在新都洛阳的第一次大朝会也在此举行。
“臣叩见陛下!愿陛下万寿无疆、江山永固!”皇极殿中,邓昇高坐皇座,群臣伏地拜道。
“众卿平身!”邓昇说道。
“谢陛下!”众人谢道,起身。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我大邓终于完成了迁都,日后洛阳城便是我大邓北都,为我大邓政治之中心,新的都城、新的开始,望众卿不忘初心、不负皇恩,忠心效国!”邓昇说道。
“臣领命!”众人应道。
邓昇看着下面众人,继续说道:“今日是新都第一朝,朕下达第一道旨意,伐赵,如今是六月,明年三月,朕要举全国之力,讨伐赵国,完成天下一统,三省六部、大将军都督府、军机处、御史台、明镜等部全力以赴,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臣等领旨!”众人应道。
。顶点手机版网址:
;
第六百六十三章 邓国进军方案
第六百六十三章:邓国进军方案
天统九年,六月十八日,赵国渔阳郡治所,渔阳城,大将军府中,李如秉百无聊赖的在院子中喝着闷酒,这几年,赵国的政局变化太大了,三年前,丞相庄平的突然离世,让李如秉在朝中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盟友,林清风、左盛为首的老臣派开始对李如秉进行打压,不过当时因为掌权者赵国太皇太后宋氏还活着,为了政局的平衡,宋氏适当的维护李如秉,这才使得李如秉在朝堂之上不至于孤立无援。
然而庄平死后不到一年,左盛、林清风这两个老臣派的领袖人物也相继离世,使得朝堂势力瞬间失衡,赵国五大辅臣中,庄平、李如秉是一派,林清风、左盛是一派,而赵国的大权也基本掌握在这两派人的手中,至于宗室代表张楹,能力和实力都很有限,所以对朝局的影响并不大,不过也因为这个,张楹受到了宋氏的重用,用以平衡两派之间的调和剂,让朝堂局面不至于失衡。
当庄平离世之后,老臣派实力压过了李如秉一派,所以在宋氏的默许和授意之下,张楹渐渐和李如秉站在了一起,与老臣派抗衡,维持住朝堂的平衡,而现在老臣派的顶梁柱左盛、林清风都没了,为了不让李如秉一家独大,所以宋氏便开始大力扶持以张楹为首的宗室,朝堂也形成了以李如秉为首的外臣和以张楹为首的宗室之间的平衡。
但是这一种平衡只维持了不到一年,一年前,赵国的实质掌权者宋氏离世,按照赵国先帝文皇帝张献留下的遗诏,张献驾崩之后,鉴于继承人年纪尚幼,赵国由两宫太后摄政,五大辅臣辅政,直到小皇帝年满十八岁亲政为止。
而两宫太后指的就是文皇帝张献嫡母宋氏和正宫皇后孟氏,不过由于宋氏得到了全部朝臣、特别是五大辅臣的支持,所以自天统三年至天统八年这五年时间里,赵国的大权一直都掌握在宋氏手中,虽说是两宫摄政,但是太后孟氏只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