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尚书一生为国为民,大邓有今日功劳甚大,大王悲痛也是情理之中,不说大王,就连臣等也是万分悲痛的,可是斯人已逝,苏尚书也不希望看到我们这样的,苏尚书一生都致力于天下一统,臣以为大王当重拾心情,这才对得起苏尚书一生的付出的。”蒋琬也劝说道。
“是啊,你们也说得对,寡人还真不应该如此的,对了,苏卿为大邓奉献一生,如今离世,朝廷当恩恤,传令下去,罢朝三日,待苏卿出殡之日,满朝文武及宗室成员当亲往送行,太子作为苏卿女婿本应该为苏卿戴孝的,不过太子是储君,这么做不太合适,改为由四王子代兄服丧,王孙送殡!”邓昇说道。
“喏!”几人应道。
顿了顿,邓昇再说道:“另外,下旨追封苏卿为荆国公,陪葬王陵,待寡人百年之后,追随寡人身旁,其子苏云加封竟陵侯,以彰苏卿之功!”
“喏!”邓昇的赏赐重吗?在崔浩几人看来一点都不重,以苏弘的功绩,追封一个国公一点都不过,而且邓昇追封的这个荆国公也是十分有深意的,谁都知道当年苏弘投奔邓国,献上的第一策就是灭荆,现在追封苏弘为荆国公也算是表彰苏弘当年之功了,唯一比较重的就是加封苏云侯爵,毕竟现在邓国的侯爵除了邓昇的几个王子之外,外姓人也没有几个,不过对此崔浩等人也不会说什么,毕竟苏云本身就有功劳在身,再加上苏弘的庇荫,加封一个侯爵也说得过去的。
等崔浩几人离开之后,邓昇便独自一人来到偏殿,默默地拿出苏弘留给自己的信,打开一看,只见里面写着
“大王在上,臣苏弘百拜叩首,臣本布衣,幸得大王看重,得以窃居高位,臣不胜感激,自邓王昇元年,臣追随大王,至今已有二十六载,得大王深恩,臣一身抱负得以施展,只可惜臣等不到大王君临天下的那一天了,临别之际,臣最后为大王献上一计,弱秦,秦国大将军蒙战病重,恐不久于人世,白骐为人骄纵,秦王对其多有不满,只不过因为蒙战多番周旋才得以安稳,一旦蒙战离世,白骐与秦王之间的矛盾定会激发,只要大王利用白骐与秦王之间的矛盾,加以挑拨,很大可能会为我大邓除去一大敌,没了白骐的秦国绝不会是我大邓的对手的!”
邓昇看到这里,内心掀起了波澜,他没想到苏弘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得还是邓国,不但指出了如何削弱秦国,还将具体如何实施都在后面说明了,这让邓昇十分感动,只不过苏弘后面的一番话却让邓昇哭笑不得了,苏弘是这么写到的。
“大王,臣这一生只有一个女儿,也只有这么一个女婿,太子还年轻,如果日后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王多多包涵,倘若有朝一日大王觉得太子不配东宫之位,还请大王念在父子之情还有臣的份上,网开一面,最后还请大王代臣照顾家眷一二,若有来生,臣还做大王的臣子!”
“苏弘啊苏弘,你当寡人是什么人?寡人的儿子还需要看在你的面子吗?”虽然邓昇嘴上是这么说的,但是苏弘的最后一番话里面,字里行间都将自己当做一个朋友,并没有太多的君臣之份,这让邓昇感受到了苏弘对女儿的疼爱,甚至不惜以书信的形式来告诫自己。
第四百八十三章 程昱请辞
第四百八十三章:程昱请辞
乾元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宛城天色阴沉,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整个城池都显得格外的悲凉,苏府大门悬挂起了白幡,今天是苏弘出殡的日子,这一天,邓昇下诏罢朝,满朝文武都前去送这个邓国功勋大臣最后一程。
午时一过,众人簇拥着苏弘的灵柩缓缓从苏府走出,往城外的邓国王陵走去,苏云作为苏家长子,手捧苏弘的灵位走在最前头,与他并排的是代兄戴孝的邓国四王子邓尊,跟着他们二人身后的也是一众苏家子弟,再后面的是一众朝臣,另外还有羽林卫将士在前开路,宛城街头之上,宛城百姓自发的上街送行,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悲痛。
宛城王宫宫城上,邓昇和邓灏二人站在城头上,邓昇和邓灏是君,苏弘是臣,他们二人注定无法亲身前去送行的,也只能在这里遥望着出殡的队伍,也算是亲自为苏弘送行了。
眺望远处,邓昇喃喃道:“苏卿,一路走好,大邓有你何其幸哉,你放心,寡人一定不会辜负你期望,这个天下必然属于我大邓!”
父子二人就这样静静地望着送殡的队伍出城,直到送殡队伍消失在视线范围之内方转身回宫。
回到乾阳宫中,邓昇发现程昱已经等了他很久了,程昱年近七旬,是当今朝堂年纪最大的大臣,今日苏弘出殡他也只是去灵堂上了一炷香而已,并没有亲自送行,毕竟这么大年纪。
“大王,老臣今日前来是特地来请辞的!”君臣二人两眼相望,最后程昱说话了,他今日来是为了辞官的。
这让邓昇很惊讶,连忙问道:“程卿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程卿的身体有什么问题吗?”听到程昱要辞官,邓昇第一时间就是想到会不会程昱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毕竟都是快七十的人了。
程昱听后摇了摇头,说道:“回大王,并不是,尽管老臣的身体不如从前,但是还算健朗!”
“那为何要请辞呢?难道是寡人有哪里做得不对,使得程卿要辞官?如果是真的,程卿大可直言,你我君臣之间,不需要这么见外的!”既然不是身体的原因,邓昇就想是不是自己有哪里做得不对,才导致程昱要辞官的。
可是程昱再一次摇了摇头,说道:“大王之英明,满朝文武都是有目共睹的,并没有哪里做得不好,相反大王已经做得很好了,臣之所以要请辞实在是臣年老体衰,已经没有能力再帮大王了!”
邓昇双眼平静的看着程昱,并没有说话,而这个时候程昱继续说道:“大王应该知道,其实十年前老臣就该退了,只是那个时候我大邓还没有现今的强大,而老臣自己又还不服老,才会在这个位置多待了十年,而现在我大邓已经冠绝天下,只要稳扎稳打,这个天下可以说是唾手可得,而且年轻才俊层出不穷,老臣也该给年轻人让让路了。”
“可是寡人和大邓都离不开程卿啊?更何况苏卿刚走,现在程卿也要离开寡人,你让寡人怎么接受得了么?”尽管程昱说得很有道理,邓昇也知道程昱的年纪确实是太大了,但是还是想着挽留一下的。
不过程昱这一次十分的坚决的,只见他笑着说道:“大王说笑,老臣并没有这么重要,没了老臣,大王还是大王,大邓还是大邓,并不会有任何的改变的,而且朝野内外有这么多的有识之士,要找一个替代老臣的人易如反掌,大王或许不知道,老臣当曾祖父了!”
“是吗?那恭喜程卿了!”听程昱这么一说,邓昇才知道程昱的孙子程旭当父亲,连忙给程昱道喜。
“多谢大王,大王,老臣老了,老臣这一辈子对得起大王,也对得起大邓,唯一亏欠的就只有家人,前些年老臣常驻武关,多年不曾回来宛城,甚至于孙子出生的时候也不在府中,老臣心里十分愧疚,当看到苏尚书离世的时候,老臣心里就十分感慨,老臣的年纪比之苏尚书还要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在了,老臣也想利用这剩下的时光,好好的陪伴家人,这也算是老臣最后能够为他们做的事了,还请大王成全!”
程昱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邓昇知道如果自己继续挽留反而成了恶人了,于是叹了一口气说道:“既然如此,那寡人便不再勉强,但是程卿要答应寡人一件事。”
“大王请说,只要老臣能够办到的绝不会拒绝的!”程昱见邓昇终于同意了自己的请辞,心里很高兴,当下说道。
“寡人要程卿做得事很简单,那就是请程卿好好的保重身体,如果寡人和大邓日后有哪些解决不了的大事,说不定还需要请程卿出山呢,不知程卿能否答应寡人呢?”邓昇如此说道。
程昱笑了,松了一口气,说道:“大王放心,老臣这身体一时半会还出不了什么问题的,况且老臣还没有看到大王登上天下之巅,君临天下,老臣又怎么舍得离开呢!”
邓昇与程昱相对而笑,然后一起坐下,邓昇对程昱问道:“既然程卿要请辞,寡人也不是什么不通情理之人,只是这军机处不知程卿属意何人接掌呢?”
程昱走是可以,但是军机处到底由哪个人来接手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军机处总管天下军师,与大将军都督府在军方的地位几乎是平起平坐的,军机处第一任军师将军是苏弘,后来邓昇见苏弘既是兵部尚书,又是军机处军师将军,同时还掌控着邓国最大的情报组织明镜,权柄过大,这才把远在武关的程昱调回来出任军机处军师将军的,而程昱凭借着个人威望还是老资历也是将军机处管理得井井有条的,可是这程昱一走,谁来执掌军机处就成了一个问题了。
“臣有两个人选可供大王选择,分别是灵蛇卫军师姚广孝和金吾卫军师朱升!”邓昇让自己推荐,程昱也没有客气,直接推荐了姚广孝和朱升。
“那刘伯温和荀攸呢?”刘伯温和荀攸还有朱升、姚广孝二人属于同期出仕的,资历相差不远,邓昇见程昱只举荐姚广孝和朱升感到很奇怪,按照能力和资历,刘伯温和荀攸同样适合这个位置的。
程昱解释道:“刘伯温此人能力出众,整个大邓能够胜过他的人寥寥可数,但是其为人太独,不擅长团结同僚,任一卫军师尚可,但是想要担任如此重任还欠缺许多,而荀攸虽然也很不错,可惜他出身颍川荀家,老臣也清楚,如今大邓发展到现在,离不开世家贵族的支持,但是老臣想说的是,大王在朝政上可以倚仗他们,但是军队方面,能不让他们染指就不让他们染指为好,以免后患无穷!”
“程卿深谋远虑,寡人佩服,实不相瞒,苏卿临终之时向寡人举荐了姚广孝接替他执掌明镜,如此一来,能够接过程卿班子的就只有朱升了,不知程卿觉得朱升能否真的胜任呢?”邓昇将苏弘临终之时举荐姚广孝的事情说出来,这样一来,似乎除了朱升之外,已经别无他选了。
程昱笑了笑,说道:“大王放心,朱升此人能力远胜老臣,尽管在诸多军师中,朱升并不算最顶尖的一个,但是其资历和人脉都是他人无法比拟的,老臣相信他能够镇得住,况且还有大王在,其他人掀不起什么风浪的。”
邓昇点了点头,说道:“那好,等苏卿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寡人便将朱升召回宛城,如果他真的如程卿说得那样,那军机处便让他执掌,也算是了了寡人的一桩心事了!”
“大王英明!”程昱说道。
当夜,邓昇留下程昱在宫中用膳,君臣相谈甚欢,最后程昱是带着醉意离开王宫的。
第四百八十四章 人才不够召唤来凑
第四百八十四章:人才不够,召唤来凑
程昱走后,邓昇便屏退左右,独自一人的静静地待在乾阳宫中,苏弘离世,程昱请辞,虽然他们的位置已经有了替代的人选,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下面的人上来了,那么就得有其他人来接替的。
首先是蜀中道刺史王猛入宛城出任兵部尚书,那他的蜀中道刺史的位置就空出来了,邓国九道,每一个刺史的位置都是香饽饽的,只要一空出来,就会有无数人争夺,不过邓昇对于何人接替王猛担任蜀中道刺史已经是心中有数了。
兵部自成立以来就一直被苏弘掌控着,可以说整个兵部上上下下都是苏弘的人,而苏弘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弟子诸葛亮能够接过自己的班子,可是天不遂人愿,诸葛亮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苏弘就走了,这导致诸葛亮一时半会还没有这个资历来宛城,最后苏弘迫于无奈的举荐王猛,苏弘为什么会举荐王猛来担任兵部尚书,其目的就不言而喻了,王猛当了兵部尚书,那蜀中道刺史的位置就得让出来,这是苏弘为诸葛亮准备的。
虽然谁来担任蜀中道刺史最终还是需要由邓昇来决定,但是有一点苏弘算准了,那就是苏府作为太子妃的母族,苏弘死后,影响力就会大幅度的下降,如果再没有一个能够撑起门庭的人,恐怕整个苏家都会泯灭于众人的,这对太子邓灏的地位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的,所以为了平衡诸子之间的势力,邓昇也只能让诸葛亮来出任蜀中道刺史了,幸好诸葛亮能力不比王猛差,别说一个小小的蜀中道刺史了,就算是三相之一都是绰绰有余的。
诸葛亮出任蜀中道刺史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