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虞允文可不会想那么的,毕竟自己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西城县令,能够接任上庸太守已经很不错,太多的虞允文不会多想。
乾元十七年元月十七日,张宾抵达宛城,站在宛城城门,张宾满是唏嘘,想当初,他被贬上庸,是何等的狼狈,现在终于是回来了。
“张兄,别来无恙啊!”就在张宾感怀人生之时,一道声音让张宾回过神来,张宾定眼一看,原来是崔浩和蒋琬、苏弘一起来接他了,邓国政坛四大巨头终于聚首了。
张宾和崔浩、苏弘、蒋琬之间的关系有些负责,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方派系的领头人,但是他们之间的私交也是很不错的,他们的目标都很一致,那就是为了邓国一统天下,千秋万代而努力,只不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政见,也或者说,当他们四大巨头并驾齐驱之时,下面的官员就会不自觉的往他们四人靠拢,这才形成了四大派系,虽然这不是他们想的,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有了派系的支持,他们的一些政策才得以施行。
“原来是崔兄、蒋兄和苏兄啊,真的是好久不见了。”看到崔浩、蒋琬、苏弘三人,张宾也是一脸笑容,毕竟也是多年的好友与同僚了,往日虽然有些矛盾,但是也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情谊的。
崔浩走到张宾面前,笑着道:“恭喜张兄洗尽铅华,重回朝堂。”说实话,张宾回来了,对于崔浩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张宾回来了,他就得将门下省还给张宾,这些年他在门下省安插了这么多的亲信,张宾一入主门下省,势必会清洗一番,崔系的实力也会受到影响的。
张宾笑了笑,道:“有劳诸位前来接张宾,张宾万分感激,待我见过大王之后,定在燕来楼设宴款待诸位。”虽然张宾这一次回来与崔浩定会产生矛盾的,但是现在矛盾还没产生,还有的门面功夫还是得有。
张宾在城门口和几人寒暄一番之后,便回到了自己在宛城的住所,稍作收拾后便入宫去见邓昇了。
乾阳宫中,邓昇已经知道张宾回到宛城了,于是便在乾阳宫等待,内侍桂祥走进来道:“启禀大王,门下令张宾求见。”
“宣!”
“臣张宾拜见大王,我王万年!”走进乾阳宫,张宾会跪拜道。
看到张宾进来,邓昇也是一脸的唏嘘啊,不知不觉间,和张宾君臣相交已经快二十年了。
“张卿快快请起,一别经年,张卿风采依旧了。”邓昇走向前,扶起张宾道。
“臣老了,倒是大王,威望日隆,这几年臣在上庸也是听闻了宛城的事情了,这些年大邓人才辈出,连取十郡之地,奠定了定鼎天下之根基,臣真心为大王感到高兴啊。”张宾看着邓昇也是一脸感慨,当初她离开宛城之时,邓国才刚刚打垮了汉国,消除除西边的隐患,但是还称不上是当世一流强国,甚至被打残的汉国也比邓国强上几分,没想到短短几年过去了,邓国连取十郡,一时之间成为了当世地域最广之强国,论实力,也仅有一统北疆的赵国能够压邓国一头。
邓昇让人给张宾赐座,然后道:“张卿在上庸这几年,将上庸的烂摊子收拾得一干二净不说,现在的上庸,比之荆南四郡还要强,全是张卿的功劳啊,对了,寡人之前让张卿举荐新任上庸太守,不知张卿属意何人呢?”
邓昇知道虞允文植入的身份是张宾妻舅,而且还是西城县令,张宾应该会举荐他的,这才是邓昇让张宾举荐的缘故。
张宾也没让邓昇失望,只见他拱手道:“回大王,臣心中已有人选,俗话说得好,举贤不避亲,臣举荐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臣之妻舅,现任西城县令虞允文。”
“虞允文?此人寡人有所耳闻,吏部和御史台对他的评价还是挺高的,但是寡人没有见过,不知能力如何?”对于虞允文的能力,邓昇当然清楚了,只不过这个过场还是要走的。
张宾回道:“回大王,允文虽然是臣之妻舅,但是其在上庸之时,臣却是没有给过他任何方便,反倒是他对于臣治理上庸多有帮助,他的能力就是担任一部尚书也不为过。”
邓昇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好,既然张卿对虞允文如此推崇,那寡人便任命他为新任上庸太守,为朝廷牧守上庸。”
“臣代允文谢过大王!”张宾谢道。
邓昇笑了笑,摆手道:“不必多礼,这也要虞允文真的有能力才行,不然就算是满朝文武推荐。没有能力,寡人也绝不会同意的,对了,张卿。想必你也已经知道,朝廷要新设六道吧。”
张宾点了点头,这件事他到宛城之时便从崔浩等人口中得知了,于是道:“此事臣略有耳闻。”
邓昇道:“那不知张卿对于六道刺史人选有什么建议没有?”
“请大王恕罪,臣久不在宛城,对于各部官员并不了解,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对于六道刺史的位置,张宾从来都没想过去争,而且他也争不赢,毕竟他离开宛城多年,从前追随他的人,有能力大部分都已经改换门墙,剩下的都是能力平平的人,更何况,现在张宾最要紧的就是尽快将门下省拿回来,其他的并不作他想。
对于张宾的小心思,邓昇也是了解一二的,但是并不在意,反而对于张宾的态度很满意,不争不抢的,只做事。
第234章六道出炉
第二百三十四章:六道出炉
张宾在乾阳宫待了将近一个时辰,没有人知道他和邓昇之间到底谈了些什么,在离开乾阳宫之后,张宾便直奔门下省,而且还是带着邓昇的旨意去的。
来到门下省之后,崔浩早已经在这里等着张宾了,他知道,张宾回来之后的第一个动作肯定就是重新接管门下省,所以崔浩便在这里等着他了,至于不把门下省还给张宾,崔浩是想也没有想过的,毕竟这样做只能引起邓昇对他的不快,得不偿失。
做完了交接之后,崔浩便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全部的搬回了中书省,把门下省的班房还给了张宾,不过崔浩只是人离开了而已,门下省里超过九成的属官都是他的人,有张宾头疼的了。
有关于六道刺史的人选,各大派系都举荐了不少人,不过大部分都是各地的太守,毕竟能够有资格担任一道刺史的,只能是太守升迁或者是六部侍郎的外调,没理由随便空降一个人去的,而六部侍郎已经是朝廷的重臣了,随时都有可能接替一部尚书的位置,又怎么可能去当一个刺史呢。
乾阳宫中,邓昇在仔细的考虑着六道刺史的人选,首先是南阳道,只有南阳一个郡,那么南阳太守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南阳道的刺史的,而南阳太守一职也被撤销了,不过南阳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从邓国立国以来,南阳太守一职就只能由邓氏宗亲担任,而且每一任的南阳太守都是一众邓氏宗亲推举出来了,就连邓昇也只有任命权,并无决定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这么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南阳是邓氏的禁脔,谁敢动南阳的蛋糕,邓氏宗亲都会和他拼命的,就连邓昇也不能随便轻动南阳太守的位置,现在的南阳太守是前任中书令邓邕的次子邓漳,是邓羌的弟弟。
然后是颖汝道,管辖颍川、汝南两郡,本来颍川太守陈群是最有资格做这个位置的人,不过邓昇却打算将其调回中央,担任礼部侍郎,因为孔侑马上就要退了,让陈群这个时候回来就是准备接孔侑的班,至于颍川太守一职,邓昇属意由阳翟县令荀彧担任,而汝南太守蒋光平,才刚刚当上汝南太守没两年,刺史的位置他是不用想的,对于颖汝道刺史,邓昇打算调江夏太守庞籍担任。
接下来就是荆北道了,荆北道地理位置特殊,管辖南郡、江夏、上庸三郡,与南阳毗邻,在整个邓国的地位仅次于南阳道,对于这个位置,邓昇打算让自己的小舅子蔡杰担任,蔡杰自从出任南郡太守之后,政绩彪炳,再加上其的家世,出任荆北道刺史相信不会有人有意见的。
至于荆南道、淮南道、江东道,特别是淮南道和江东道,现在连一个像样的太守都没有,就更加不用说什么刺史了,所以这三道刺史的位置,只能从荆南四郡的几个太守中挑选了。
荆南四太守,刘巴、刘健、欧阳修、姚崇,四个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如果硬要分个高地的话,可能欧阳修相对差点,所以邓昇再三思量之下,决定由刘巴担任荆南道刺史,刘健担任江东道刺史,姚崇担任淮南道刺史。
决定下六道刺史之后,还有一个麻烦之事,那就是随着数个太守的升迁,南郡、江夏、长沙、桂阳、武陵五郡太守的位置就空了出来了,需要找人接任,再加上新得的五郡之地,总共要十个人才行。
本来邓昇已经召唤出了十个大才,但是这十个人里面,只有八个能够担任一郡太守,王忠嗣、王韶这两个都是武将的,本来邓昇还想着要不要再召唤一波呢,突然就想起来,当初任命汝南太守之时,和蒋光平一同竞争的刘广初、古智恒,这两个人都有80以上的政治,其中刘广初算是二流中的翘楚了,去管理荆南四郡这几个没有什么威胁的地方问题不大。
于是乎,邓昇便有了决定了,王猛出任九江太守、王导出任南郡太守、刘广初出任长沙太守、古智恒出任武陵太守、霍光出任吴郡太守、费祎出任桂阳太守、李东阳出任庐江太守、杨士奇出任豫章太守、杨荣出任丹阳太守、王安石出任江夏太守。
不过王导、王猛、王安石三人,只是一介白身,突然当上太守,必定会有许多人不满,但是邓昇相信,王导、王猛、王安石三人会用一介的能力让他们闭嘴的,而剩下的王忠嗣和王韶,邓昇就暂时想不到如何安排了。
有了决定之后,邓昇便把名单送到中书省,命中书省草拟诏书,然后送到门下省审核,最后由尚书省将任命书送到每个人的手里。
当一众大臣将邓昇的名单拿在手里时,都对王导、王猛、王安石三人感到很奇怪,根据资料显示,这三个人并不是邓国的官员,甚至还只是一个白身,何德何能能够一步登天,坐上一郡太守之职呢?如果是其他人草拟的名单,崔浩等人肯定会提出质疑的,但是这份名单是邓昇亲手拟定的,对于邓昇眼光,他们十分相信,后来他们派人去调查三人之时,发现他们居然出自同一个家族,琅琊王氏,其中王导、王猛是兄弟,王导、王安石是父子,崔浩等人不禁感叹,又一个政治家族将要崛起了,一门三太守,而且还都是江夏、南郡、九江这些富庶之地,想要做出点政绩来,简直不要太简单了,这三人不出数年,就算不能调回中央,那么当一道刺史也是绰绰有余的。
随着刺史、太守新名单出炉之后,一场轩然大波也就尘埃落定,不过王导、王猛、王安石三个名字格外的醒目,三个从未在世人眼中,突然坐上三个富庶郡的太守之位,这使得很多对此非常的不满,并对此提出了质疑,不过由于崔浩、蒋琬、苏弘、张宾这几个大佬都没说什么,其他人也不敢说什么。
九江,寿春城,王府,王导拿着吏部送来的几封任命书,对王猛道:“猛弟,你是我们王家最聪明的人,你说说,对于这一个任命有什么见解?”
在李嗣业攻进九江之后,王导兄弟父子几人对邓军稳定九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们与常遇春、李嗣业、慕容恪几人的私交也挺不错,常遇春几人也曾说过会在邓昇面前举荐他们,但是却没想到一门三太守了,而王韶和王忠嗣,虽然还没有得到明确的任命,但是邓昇也派人来传话了,让王韶和王忠嗣前往宛城,相信也会有不错的去处,这一切都让王导感到不怎么真实。
王猛笑了笑,道:“大哥,既然大王如此信任我们,我们王家自然要为大王效死了,还能怎么看。”
王导摇了摇头,道:“这点为兄自然知晓,王恩浩荡,我们王家定要报答的,只不过我们王家是外来人,从前也没有人在朝中任职,这忽然出了三个太守,为兄恐怕会因此引来朝中诸多派系的不满。”
王猛回道:“不满肯定会有的,毕竟邓国十五郡,我们王家就占了三个,而且都是富庶的大郡,很难不让人眼红的,不过也不要紧,正所谓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虽然接下这三个太守位置,可能会使得我王家成为众矢之的,但是这何尝又不是一个机会呢”
“我们王家背井离乡,从琅琊来到九江,又孤注一掷投向邓国,为的不就是能够在偌大的邓国拥有一席之地吗?虽然我相信,凭借你我兄弟还有安石、忠嗣的能力,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