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人皆都进入到后厅之中后。
陈诚随之拿出了一封圣旨,正准备宣读,却不料就当此时,李江忽地开口道:“使者还请稍带片刻!不知使者前来是何用意?”
李江的这话一出,在场众人,尤其是大明使团一行人皆都一愣,而后便是一阵愤怒。
这可是大明陛下的旨意,就算你汉华王国不是藩属国,也不应该就此打断吧!而且听你这口气,是想商量是否要宣旨的打算!
难道你还想抗旨不成?
“大统制!陛下派老朽来宣旨,是为册封。。。。。。。。!”
“等等!册封?难道你们真是册封而来!”李江装作一惊,而后道。
“那是自然!尔等汉华王国不过弹丸小国!能够得到陛下册封为亲王,成为其藩属之国,是尔等荣幸!”那锦衣卫指挥使这时也开口气愤说道。
“那吾不行跪拜之礼可否?”李江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在此冒出了一句。
“这。。。。。。。”陈诚听之,不禁犹豫了起来,他看了李江一眼,心中虽然愤怒,但并未显露出来。
按理说在大明,虽然其他场合不需要跪拜,但宣旨一般是需要跪拜的,尤其是册封藩属国,这可是大事,怎能如此无礼了?
“放肆!宣旨册封可是隆重之事,怎能如此无视礼仪。。。。。。。!“一旁的那锦衣卫指挥使对于李江之言,甚是愤怒,不由大声吼道
‘哼!吾李江跪地跪父母,其他场合均不会跪!这是吾李江不变原则!”李江一听那指挥使之言,也是十分恼火,就是不愿跪。
也是,要让李江这个现代人跪倒在地去接受什么册封,那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虽然成为大明藩属国对于汉华王国颇为重要,但也不是一定要如此,李江可不会因为此事而委屈自己去行跪拜礼!
第两百一十九章册封东洋总督
册封仪式最终还是完成了,只不过过程比较尴尬,李江不愿行跪拜之礼,而那位指挥使却执意要行跪拜之礼,最后没办法,陈诚建议两人各退一步,行单膝跪地之礼。
当旨意宣读并拿到手中之后,这册封便算是完成了。
如此这般,汉华王国正式成为了大明藩属国,以亲王礼待之,其地位在藩属国之中堪比朝鲜国。
而且那位大明陛下为了拉拢汉华王国稳定东洋与西洋,不仅册封李江为汉华王国国王,而且还封李江为东洋总督,有权代大明管理东洋各国,监督各国,稳定地区局势。
当然,除此之外,若是大明的利益在东洋收到侵犯,汉华王国可代为出兵讨伐,相对应的,汉华王国也可获得与大明进行朝贡贸易的资格。
也就是说,这次册封,李江的汉华王国不仅在名义上属于大明的藩属国,而且还获得了许多真正的实惠,就比如朝贡贸易这一条,有了这个,汉华王国再也不需要偷偷摸摸的与大明进行贸易了。
何况,拥有代为处置东洋事务的权利,那就等于汉华王国有权插手东洋各国的争端,虽然东洋小国数量不多,也就那么几个,但对于汉华王国而言,已经完全足够了。
再说,汉华王国目前最要紧的便是大量移民华夏移民,有了藩属国这顶帽子,移民大事就将容易许多,起码如大琉球那般移民三十六姓,只要上书大明那位陛下,言说汉华王国需要大量教化的夫子,那位陛下肯定会答应的。
。。。。。。。。
东阳城官署区,特意被划定接待大明使团一行人的院落内。
那位锦衣卫指挥使看着如此简陋的小院落,显得颇为愤怒。
“这汉华王国也太无礼了!吾等乃是大明天朝使团,居然被安排在如此简陋之所居住,这。。。。。。简直就是放肆!”
“行了!李指挥使!你还是少说两句吧!汉华王国毕竟刚建国不久,一切从简,老夫观之他们的官署也就如此院落,算是不错了!这里毕竟比不了大明!”面对着那位李指挥使的埋怨,陈诚倒是显得颇为平静。
他端着茶,坐在后厅之中,思绪却是一下子飞到了这东阳城沿途的布局之中,他发现这东阳城虽然不大,而且街道也仅仅一条,但布局严整,且官署与普通百姓住所之地,商铺分开,而且以议事大会堂为中轴线,对称布局。
最重要的是在议事大会堂前有一个巨大的活动区域,据说那里便是汉华王国举行大阅乃至是祭天之所,每逢重大仪式时,百姓们可随意进出,聚集到那议事大会堂前广阔区域观之,这在大明,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还有,在此之前,他还听说这汉华王国的官制与其他皆都参照大明,但却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管理商业的官员,其品级与其他各部竟然相当。
都说士农工商,士大夫排在最前,而商人恰恰是最低贱的,而管理商业的官员在大明更是仅仅挂靠在其他各部之下,品级根本不高,而汉华王国倒好,不仅提高了商人地位,而且管理这些商人的官员也与其他各部相当。
“哎。。。。。。。!没想到这汉华王国竟然是以商立国,原以为。。。。。算了!算了!这毕竟为海外,不为中原九州大陆!”陈诚虽为儒家子弟,但却并不是腐儒,自是知变通。
。。。。。。。。。。
议事大堂后厅之中,李江仍旧独自一人伏在桌案上,思索着。
自从与陈诚私下相谈之后,他觉得大明朝廷对汉华王国虽然足够重视,但也同样提防。
对此,李江自是理解其中之意,毕竟汉华王国身为华夏子民又一国度,虽居海外,且实力相比大明,仿如蝼蚁与大象,但毕竟天无二主,国无二君,这天下,汉族为主的国度就只能有一个,那便是大明。
“看来在汉华王国实力足够强大之前必须得低调行事了!”李江暗暗叹了口气,小声呢喃道。
“对了!差点将那件事给忘了!来人呀!”突然间,李江似乎想到了什么,即刻对着后厅外喊了一句。
这时候大统制侍从官张桐闻声走了进来对着李江道:“大统制!有何吩咐?”
“你即刻派人通知格纳斯营将、菲利普营将以及康希尔还有陈彪四人来此议事!”李江道。
“是!大统制!吾即刻去派人请四位营将前来!”张桐道了一声,转身离开了后厅。
过了片刻,四人走入了后厅之中,在就座之后,李江轻轻咳嗽了一声道:“这次找你们四人前来是为了商议与旧港联合举行海上大阅一事,不久前旧港宣慰司与我达成了协议,其中有一条便是举行一场盛大的联合海上大阅!”
“海上大阅?不知大统制想派多少战船,多少水兵参加?”格纳斯作为都督,第一个询问道。
“暂且派出西洋第一舰队十艏战舰!水兵大概五百,半个营,就混编第一营吧,毕竟是精锐老兵了!”李江迟疑了片刻而后道。
“这么多?”菲利普接着道:“这也太多了吧!派五艏战船就可以了!而且也没必要派西洋第一舰队,派出西洋第二舰队其中的那几艏稍弱战船就行了!”
“不行!众位。。。。。大统制!末将觉得既然汉华王国与旧港宣慰司举行联合海上大阅,就必须拿出吾汉华王国最强大的力量来展示,一来可以壮我汉华王国威严,也可震慑那些西洋小国!”
“陈彪营将说得对!吾也十分赞同!”菲利普这时候跟着附和道。
“对!吾也赞同!”康希尔也道。
“格纳斯!你对他们之言怎么看?”李江见陈彪三人赞同自己之意,不禁又看向了沉默的格纳斯。
“回大统制的话,吾以为可从西洋第一舰队与第二舰队各派出五艏战船,而士卒也相应派出更多一些!至少八百战兵!”格纳斯环顾了周围几人一眼,随即回答道。
“哦。。。。。。。那就这样!由你格纳斯再次挂帅!担任水师总兵官,陈彪为副总兵官,即刻率领船队前往!目前乃是大明宣德三年二月初四,海上联合大阅在二月十五,你们只有三日时间准备!”
“是!大统制”
第两百二十章大明宣德三年!
东阳城东侧。
这是一处山坡荒地,三里之外便是崖壁。
此地虽然被沿海岸布置的城墙包围在其内,但是在此之前并未得到任何开发。
不过就在几日前,随着李江一道命令下达,数千施工人员便开入了这片荒地准备进行大开发。
这一片区域,长三里,宽一里,如此大的地域,将会被开发成为各国使馆区以及接待区。
按照初步规划,在此地东侧靠崖壁位置将会建立数十栋大型院落,专门作为各国派遣到汉华王国的使馆。除此之外,还将建造二十栋豪华府邸,作为接待如大明这等重要使团的府邸。
不过,因为工程实在太大了,耗费钱财也多,这项工程预计将持续一年时间,而且,李江决定先期只建立各国使馆区,而后才会建立接待重要使团的府邸。
。。。。。。。。。
再说此时,工地上,李江闲着没事便来此地视察了。
而这时候,徐海东也一起同行,他拿着一份文书,正在喋喋不休的对着李江说着什么。
“大统制!目前汉华王国在册入籍的人口一共有十五万四千三百六十七人,其中临时户籍者四万三千两百人,他们几乎都是番人土著,而华夏移民有九万七千一百四十三人,其中青壮两万四千七百五十人,除此之外,则为西洋各国工匠或各国有一技之长者!”
“哦。。。。。。。那这数据包括军队士卒吗?”
“回大统制的话!这数据不包含大军人数!若将数个混编作战营以及操船水手、水兵皆都算在其中,则为十七万三千四百余人!”徐海东十分认真的回复道。
李江一听,不禁侧脸看向他道:“也就是说目前大军人数包括水师、陆战兵、后勤辅兵在内大概有一万九千多人是吧!”
“不错!大统制!而这也是吾要说的!以在下看来,这军与民比例实在太高了!。。。。。。。!”徐海东点了点头说道。
“停停停。。。。。。!这个吾知道了!你先回去吧!”没等徐海东把话说完,李江便打断他的话言道。
其实,不用徐海东提及李江也明白这个问题,此问题从开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大军人数过多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男女比例严重不协调也是阻挡汉华王国迅速发展的一大阻力,可他李江也没有什么办法,关键还在于移民人口数量太少的缘故。
“可。。。。。。。!”
“行了!你先回去吧!我都说了我已经知晓了!此事我会好好考虑的!”李江见徐海东还想说什么,却是再次重复道
“是!大统制!”徐海东见李江有些不耐烦,不禁微微叹了口气,只得转身离开了。
。。。。。。。。。。。
回到自己院落之后,李江独自一人来到了书房之中,他在书房书架之上找寻了一番,最后在书架角落之中拿出了一份用英文书写的历年大事集。
将其翻到大明宣德三年,也就是1428年这一章节,李江仔细查看了起来。
这份历年大事集乃是李江很早之前就写下的,其文字为英文,而且还是现代英文,一般人就算看到了也看不懂。
而其中的内容大多都是他记忆之中有关宣德年间,世界各国的大事件,尤其是有关大明的,他记录的最为详细,就比如在1428这一年,大明四川与广西两地的蛮乱被彻底平复了,而在这一年,蓝帐汗昔班的一个后裔阿不海汗即位,他率军在中亚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
同样也在这一年,安南的黎利彻底打败了大明军队,将明军赶出了安南,而后上书大明宣宗皇帝,请求册封,开始了他阴谋夺取安南国之路。
不过,此事因为李江的插手,此时的历史却是大大改变了,如今的大明军队在柳升的率领下,仍旧牢牢把控着安南北境一线,黎利只能与大明打打合合,相互对峙着,此刻并无大规模战事。
为此,大明那位宣宗皇帝为了节省钱粮,又不想丢掉脸面,只能将少量精锐留下,而许多卫所军则撤回了国内,以减轻大军后勤负担。
而同样也在这一年,大明宣宗皇帝将会在八月份巡视北疆,那时候在蓟州,宣宗会恰巧遇上了兀良哈一万骑兵,其结果便是,宣宗皇帝亲自率军打败了兀良哈这一路大军。
而说到这兀良哈这个东蒙古部族,其实它还有另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那便是朵颜三卫。
没错!就是明初时期,宁王麾下的东蒙古部族,在永乐年间,朵颜三卫因为不满大明,最终被明太宗朱棣大败,迅速衰落了下来,后来因为其他缘故,直到宁宗宣宗初期才稍稍恢复实力,宁宗与后来即位的宣宗顾忌北方局势,只能将其重新册封,而朵颜三卫也因为其他蒙古各部逼迫,只能顺势对大明再次臣服。
然而就在不久前,鞑靼阿鲁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