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样冀州那一片,甚至幽州,他的形象能够迅速改善。哪怕少许不好的言论,也会被潮水一般的好评覆盖。
    他和其他官员最大的差别,就是还没有举孝廉。刘宏直接下旨册封也没有关系,不过到底还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
    经过他这样一搞,再加上提前给涿县县令的好处,朝廷派人调查的时候,他自然也不介意给个顺水人情,把刘韬报上去。
    如今顺利举孝廉,总算是把最后一块拼图给拼上了。有了这个,他这个羽林中郎将,也算是根正苗红了。
    “朕将羽林军交给你,不要让朕失望。”刘韬出列,刘宏少不得叮嘱了句。
    “臣定当尽忠职守,不让陛下失望。”刘韬诚恳地回道,确认没有问题才退了回去。
    后续无非是北军五校的补充,同时还有抚恤,战后重建这些。这些和刘韬都没有什么关系,索性也就当听个乐子,顺便了解一下大汉的现状。
    听了大概半个时辰,最大的感触就是没钱,真的没钱,真的很穷!
    本来有盐铁专营,但汉章帝时期已经解禁允许民营。是不是藏富于民不清楚,只知道财政收入有大幅度下降。关键到处都叛乱,战后自然也要重建,地方税赋收不上来
    国库已经到了要发不出俸禄的程度,司徒甚至恳请,皇帝能够动用内帑。
    这画面,好熟悉啊刘韬其实很想吐槽,明末差不错也是这个德行。
    官到处抱怨国库没钱,然后希望皇帝能够出内帑,总以为内帑里面有多少多少,却没有发现崇祯的龙袍,都打补丁皇帝拿不出钱,背后还要说陛下置天下于不顾。
    问题刘宏肯定有钱,178年开始西园卖官,一个两千石的官员,就要支付两千万钱,合两万贯。从六年前开始卖官到现在,钱应该不少,内帑估计是真的富有。
    只是刘韬真的很想吐槽,国库亏空,官员不想着去经营开源节流,反而把主意打在内帑上面,还能再懒点吗?
    是不是再穷点,就要怪地方官员都是阉党,各种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税都收不上来是不是顺便还要怪罪,皇帝无道,宠幸宦官,以至于民不聊生,百业萧条
    刘韬说真的实在不太喜欢混体制,和这群队友相处,心塞,心累。
    “抚恤方面,朕内帑出一半,另外一半等税赋收上来之后,再支付。”或许原本年底才打完的战争,提前了快三个多月打完,刘宏内帑充裕,于是也稍微阔气一些。
    “遵旨”司徒袁隗不露声色,语气里面也没有半点情绪波动。
    老狐狸都是这样的么?刘韬其实对袁阀没什么好感,毕竟知道未来的情况下,他身为汉室宗亲的立场,决定他不会对袁阀有多少好感
    不过这种技能,他却需要好好学习一下,毕竟这两年还要在朝堂上混。可话说回来,羽林中郎将这个官职,需要上朝的吗?
    之后袁隗上奏,言豫州,兖州和冀州遭遇匪乱,地方百姓流离失所,今年耕种也被耽误,希望能免除今年的赋税。
    刘宏出生于冀州清河郡,闻言免了豫州和兖州一年赋税,免冀州两年赋税
    朝会也宣布结束,刘宏带着倦意起身,然后开始在郎官的护卫下离开正殿。直至刘宏彻底离开,整个大殿的气氛才松懈了下来。
    官员们纷纷起身,少不得活动活动有些发麻的双腿。刘韬觉得自己也算年富力强,但正坐一个多小时,双腿居然也开始发麻了。
    “第一次上朝,感觉如何?”不多时,卢植却是来到他的面前。
    “唯一的感觉,就是腿好麻。”刘韬一脸委屈的样子回道。
    “你既然被封为羽林中郎将,就意味着每五天一次的大朝会,都需要参加。你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卢植摇了摇头,“书本方面,我已经命书童,抄录了一批,稍后给你们送过去。”
    “弟子拜谢恩师。”刘韬不想看书,但卢植相赠的书,就算哭着都要看完。
    “不仅是我这里的书”卢植似乎想起了什么,“有空,记得去兰台,多看看书。”
    卢植那么一说,他才想起来,刘宏的封赏里面,似乎有准入兰台看书三天这个奇怪的封赏。说真的,对于兰台,他真的不太懂。
    “兰台是大汉最大的藏,各家典籍,兵法韬略都有。儒家方面的经学,你可有不看,但既然你要从军,那么兵法韬略,多看多记。”卢植提醒道。
    按照汉律,兵法韬略不能外传,不能出售,否则就是犯罪。世家大族家里,或许有一些留存,但仅限于族人翻阅,一般不外借。
    想看兵法韬略,要么就在军中,从将军这边偷学。要么就是立下战功,然后到兰台这边看书。只能看,不能带走,关键限定时间,能看多少全凭本事。
    一般是几个时辰,连续看一天,运气好可以看很多内容了。连续看三天,已经算是不得了的赏赐。
    对于许多寒门,或者普通军人来说,在这里看书,回家背下来,然后整理留给下一代。下一代成年从军,早早就看过兵法韬略,于是在军中迅速崛起,说不定能更快立下战功。
    如此三代下去,家中兵法韬略完备,再加上一代代总结完善的武艺,将门自然形成。
    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时代,可不是开玩笑的

第163章 你们看我背就好
    “正式的腰牌和印玺在此,按照常例,可以有十天左右的假期。上任后,每七天有一次朝会,同样每七天有一次休沐日……”不知名字的小黄门,在册封完毕后第二天,就把东西都给送来。
    少不得,把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和福利说明一下。
    一周七天,并非后世才有,这个时代也有。其中周一便是月曜日,在这一天朝会。包括之后的书,还在三家手中。
    刘韬点了点头,心里多少有些感动。原本这些家丁都隶属于三四家,这意味着在关键时刻,他们会站在各自的家族这边。
    如今所有人恢复自由身,同时拜入他的门下,那就是他的家丁和家将。与他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危急关头,也要无条件站在自己这边。
    “就这样瞒着我,做出那么大的决定?”刘韬笑道。
    “哪是什么瞒不瞒的,本身都是家丁……再说,大家兄弟一场,何必在乎这些细节?”卢琰出面解释。
    说真的,这次讨伐黄巾贼的结果,他们几个其实是最震惊的。打成这样,按说县令绝对跑不掉,甚至一些边郡的太守,问题也应该不大。
    没想到的是,居然直接成为京官,而且还是秩比两千石的羽林中郎将。和别部司马那种带着临时性质的职位不同,这可是常设官职。
    同时,很多时候这个职位,更是光禄勋和执金吾人才储备。最后托他的福,关羽张飞,刘戈上官煜,简雍和卢琰等,都编入羽林中郎将麾下,同样成了京官。
    京官,在这个时期的意味是不同的,一个家族两代人同时入朝为官,那这个家族才能算是世家。卢植已经出仕,卢琰如今官拜羽林右监丞,这意味着卢家已经算是一个世家。
    刘韬的预言,那是几年后的事情,这个未来太过遥远,就如同空中楼阁,又或者是画出来的大饼。众人不怀疑他的预言能力……但眼前这饼同样很香,关键看得见摸得着!
    “既然你们都安排好了……”刘韬,“那你们随意,话说回来,云长和益德,子睿和星明,你们也有去兰台看书的资格……”
    在朝堂上,太尉宣读的主要是他一人的功绩,关羽等人的封赏,不公开宣读。对关羽等人的封赏,有正规文书送到刘韬手中,再由他宣布。
    最终大家的官职,和预想的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卢琰的左监丞改为右监丞。
    “也就一天而已,能看多少书……”张飞有些不以为然,在刘韬麾下,兵法韬略其实能用到的地方真的不多。
    埋伏和奇袭几乎逃不过刘韬的眼睛,正面进攻他们也占据很大的优势。日常训练,依靠兄长那本《练兵概要》就已经非常充足,仔细想想,真的没必要去看什么兵法韬略。
    关羽,刘戈和上官煜,闻言居然也是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学习的一辈子的事情,而且以后说不定也有我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刘韬看向他们四人,“总有一天,你们要独当一面,甚至镇守一方,我不在你们身边,没有足够的能力怎么行?”
    “兄长,这一天……考虑太早了……”四人大概明白刘韬的意思,只是感觉太过遥远。
    “时间这东西,有时候说过去就过去了。反正有三天休假的时间,拿出一天去看看书,也没有坏处。要知道,兰台的兵法韬略,可是整个大汉最完整的。”刘韬笑道。
    “既然兄长(德然)都那么说了,那我们就去看好了。”四人闻言,也不再拒绝,不就是看看书,也没有太大的难度。
    “只是我这边有些担心……”卢琰看向刘韬,“真的能看得进去吗?”
    “我没打算看进去……”刘韬指了指自己,“直接去死记硬背出来,然后抄写出来,这样我看过的书,直接就随便我们几个人看了。”
    随即看向关羽等人,说道“我看的那部分书,你们就不必看了。”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的话……”卢琰也是无语,刘韬的记性越来越好,应该是从最近一两个月开始,‘过目不忘’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这记性,让他和简雍,都羡慕得很……
   

第164章 女校书
    次日,刘韬就带着张飞和关羽,在出示书之后,便在小黄门的带领下,前往兰台。
    刘戈与上官煜留守,完成日常的操练。简雍留守协助内务,卢琰出宫,一方面回卢植的府邸把炒好的书卷带过来,二则也要多买一些木椟回来。
    比起竹简,其实木椟的价格更便宜,到底没有烤青和防腐之类的工艺。临时抄写的话,木椟是不错的选择,之后再找机会,慢慢抄到纸张或者竹简上面。
    汉代最大的藏书阁原本是东观,汉和帝之后,修史即移入东观,东观收藏的书籍逐渐转移到兰台这边。至此,兰台成为大汉最大的藏。
    “新任羽林中郎将,前来看书”小黄门来到兰台这边,向兰台令史说明来意,同时刘韬三人出示书和腰牌。
    后者确认身份后,点了点头,把书和腰牌还了回来,叮嘱道:“翻阅书籍动作不能太粗鲁,另外不许大声喧哗,更不能把书本带走,或者损毁书本”
    有点类似后世图书馆的意思,最大的不同就是不许借阅。兰台令史这番话,其实也算是例行公事,说完便任由三人进入。
    偌大的兰台,成千上万的书卷,分门别类进行放置,并不仅限于兵家典籍。儒家经典,法家、墨家、纵横家、阴阳家、道家这些曾经辉煌过的学派,典籍都有留存。
    刘韬对墨家机关术,还是很感兴趣的,进入之后,第一时间就找到这这片区域。结果看了看,才发现这部分没有,留存的都是墨家的学说,理念之类的
    这些没什么价值,一方面不合时宜,一方面再厉害,能有我兔的理论厉害?
    一时间意兴阑珊,直接去兵家那边。下意识会去找孙子,但脑子里面浮现出来第一本书,却是尉缭子,估计是看过三篇残卷的关系。
    “”结果刚要找,却发现尉缭子已经被借走。今天来看书的似乎不仅仅是他们,毕竟卢植和皇甫嵩麾下,也有不少立下战功的军人。
    看着几乎清空了大半的兵家典籍,刘韬不知道接下来看哪本好一些,他找过孙子,但这套也已经被被人借走。
    “请问”既然不清楚看哪本,就找了个小吏,打算问一问,参考一下。
    “你叫我?”一个悦耳却带着几份惊慌的声音传来,原来叫住的是个男装女子。
    “兰台也有女子?!”刘韬有些讶然。
    “这个”对方显然也有些慌,于是低声说道,“最近兰台需要校雠chou典籍,数量比较多,所以与家父关系不错的令史,上门拜托我帮忙校书”
    兰台扣除使唤的小黄门之外,还有一批帮忙校书的官员,正式称呼是校书郎中。
    眼前这个女子显然不是正式的校书郎,至少扣除宫中女官之外,就没有女性可以当官的记录。不过话说回来,女校书这东西唐代以后,女校书可不是好的称呼。
    这个女子,虽是男装,也难掩其青春俏丽的外表,婀娜多姿的身材。关键是那个声音,听着就很治愈很舒服。年纪在十七八岁上下,介于成熟和青涩之间,别有一番韵味。
    天生带着一股书卷气息,就是那种知性美很强烈的女子。一般这样的女子,会比较冷静,遇到什么也能沉着对待。只是眼前的女子,眼神之中,却带着几分慌张。
    估计是因为不正规,担心会被问责,关键可能会牵连兰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