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3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鑫侍猓荒馨凑毡壤既。圆⒅荼壤獾哪遣糠挚忌呐卤绕渌莸目忌杉ㄒ茫圆黄穑芤苑揭桓龌帷
    问题这种事情,当然是不可能放在明面上说的。
    果然,被孙乾那么一说,顿时激起这些乌桓贵族们的好胜心。本身他们就从军,有这方面的经验。估计安顿下来,很大概率就会重新去参军。
    于是,扣除留在乌桓原本地盘的族人,大部分的人都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以及些许的憧憬,开始踏上迁徙之路。
    又过了几天,乌桓的地盘里面,来了一些汉人,表示这里以后归辽西辽西郡和右北平郡和渔阳郡统御。同时,要在这里建设大概两到三个县。
    说到底,这些就是新县的县长,以及其招募过来的官吏,一部分没有招募,打算在乌桓这边看看。另外县尉麾下的武警部队,也会在乌桓人里面招募。
    朝廷就一个意思,不要歧视,也不要差别待遇。人家并入进来,就要一视同仁。暗中肯定有暗卫在监督,至于这些县长会不会作死,那就看他们的表现了。
    有律法规定没用,还要人去自觉遵守。可总有些人会以为天高皇帝远,皇帝管不着,自己就能为所欲为。也就是说,把地方交给官员的自觉,是最愚蠢的做法。
    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也不过是为了包装自己。对,或许也有能严于律己的,不过就是太少了,才能记录在历史之中,成为士人对外炫耀的筹码。
    就说大汉,四百年,十三州那么多郡那么多县,官吏多少个?军官都少个?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有几个?!
    留守在这里的乌桓人,也担心这些汉人会欺负自己。好在后续几天的相处,发现并没有,官员很平易近人,人手不足,他们也会过来帮忙一起干活。
    城墙的问题可以延后,毕竟已经快秋天,官员们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屋和供暖设施给搭设起来。确保牛羊和人,都能顺利渡过冬天。
    第一个住进暖房的乌桓人,感受生活环境的变化,开始有些觉得,加入大汉其实挺好。

第676章 肢解工部
    到长城之外当县长,进士未必愿意来,所以大多都是选举人过来。偏远就偏远一些,问题好歹也是出仕。做得好,过几年升迁,也算是逐渐步入仕途。
    这些官场新人,大多没什么背景,对这次机会非常珍惜。冬天治下百姓冻死的数量,也是会影响考核的重要凭证,这不紧张得很。
    不仅仅是百姓,包括牲畜冻死的数量,也会列入考核。当然,牲畜没有人重要,这是上面规定的。牲畜没了朝廷想办法救灾,人没了要繁衍可没那么快。
    再加上现在的废奴令,大汉的百姓隐约都能感觉到,陛下对人口真的很看重。
    想想也是,大汉的疆域越来越大,到处都需要人。这里活不下去,那么换个地方,十亩地起步。同时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比如说有些百姓,在这里要了十亩地,然后出售。之后再搬迁到别的地方,再获得土地再出售……
    出现过一次之后,地方暗卫上报,于是这一家流民不仅服五年劳役,同时以后不再授田。后续也不得不补充一道条例,那就是已经出售过田地的,再迁徙不再授田。
    “公达,你说为什么大家都不把智慧,用到正道上呢?”刘韬合上奏折,看向荀攸。
    “大概,是这样获利更大吧?”荀攸略做思考后回道。
    “也是!”刘韬想了想,也就接受了这个说法。
    后世不是常说吗?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东西,就在《刑法》上面。所以只要在里面钻开个空子,模糊违法和不违法的边界,那赚钱还不是飞快的。
    平时想到个赚钱的方法,还要想办法去运营。就说写本书,不仅要想好题材?还好提前预判这样写能不能有人看。之后各种打榜?做广告,否则别人都不知道有这本书。
    字数越多?越战战兢兢?生怕些崩大家不看了。开新书又要担心成绩是否能超过老书,不赚钱怎么办。太监了?是否会败坏人品。
    这规规矩矩赚钱,那当然没有这帮钻空子捞钱的人快。也有好处?堂堂正正?不怕查。那帮钻空子的,基本就是一个见光死。
    “头痛啊……”刘韬靠在椅子上,“这个世界上,可没有一部面面俱到的法律。再说?谁愿意生活在?把吃碗饭,喝杯水都规定得死死的国家里?”
    “律法的确不适合过严,先秦就是亡于律法过严。忽略各国还没有办法适应它的律法,同时在得到天下之后,秦律已经不适合那个时候的秦国?秦皇却忘记继续变法。”荀攸回道,没有专门批判?只是客观分析,不愧是荀子的后裔。
    顿了顿?继续说道:“臣的意思,是律法为主?道德为辅。儒生是儒生?儒家是儒家?儒家那些道理,能用的,陛下也请斟酌。”
    也是,荀子的几个弟子几乎都是法家。但不能否认的是,荀子本身是儒家弟子。
    “学堂里面可没少教这个啊……”刘韬看向荀攸,他难道就不知道这个?专门找人编了教材,在蒙学里面教导。后续还要把诸子百家的内容编进去,作为未来语文书的主体。
    “那也只是针对学子,大汉还有太多百姓,没有上过学。”荀攸提醒道。
    “总不能让宣传部的人去吧?”刘韬摊开双手,“他们刚刚开始组建,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做这些。”
    以前只是并州还好,现在地盘那么大,包括草原那边什么的,哪有那么多人手去宣传。
    “这个大可不必……原本就有不错的人手。”荀攸笑道,“原本地方三老,便是专门管这个的。只要陛下给他们足够的权力,那么不管是监督百官,还是教化百姓,都能成为不错的辅助。”
    “都是三老了,那年纪可不会小,这样来回折腾没问题?”刘韬就是担心这个。
    “只需要陛下,下调一下三老的年龄就好,这不许多六十五岁退休的官员……”荀攸不好继续说,毕竟要说退休,卢植明年就要退休,再过几个月的事情而已。
    “原来如此,让老官员发挥余热。”刘韬若有所思,只是把这个提出来,不知道会不会被卢植拿着拐杖追杀几条街?人家老了都退休了,还要这样算计的……
    刘韬随即看向荀攸,问道:“荀氏八龙,算算年纪也还算不大,要不要出仕帮帮朕?”
    “这个,臣可以写信回去问问……”荀攸有些无语,果然还是烧到自己头上来了。
    荀氏八龙或许也有年纪太大,不太适合出来的。但他父亲年纪还真的不大,不出来说不过去,再说只是管教化和宣传,定期一次的话,问题应该不大。
    “具体如何个宣传方法,爱卿与吏部,以及宣传部商量一下,拿出一个章程出来。如果没问题,朕就同意。”刘韬见状,也没有继续为难人家。
    荀攸告辞,刘韬当然还有事情要做。宣传部都已经搞出来了,那么农业部和商业部,以及交通部都要独立出来。交通以前只有驰道和官道,工部管着就好,现在不同,别说驰道和官道,还有铁道,同时以后码头建设起来,海运也要进行。
    这样管辖的东西就多了,继续只是工部兼顾,怕是管不过来。
    管不管得过来姑且不说,担心太乱的情况下,会滋生**,毕竟交通的油水也不低。
    “要不要把工业部、水利部和建设部也该分裂出来……”刘韬在考虑,要不要彻底肢解工部,这不农业商业和交通都分出来了。
    哦,说起来大汉科学院,其实也是隶属于工部的。户部财政,管统计和规划;吏部就是各种考核,人事和反腐;礼部管外交、宣传和教育,当然也主持皇家的各种祭祀活动;兵部是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刑部是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
    其实拆分之后,还真的能够分出好多个部门,重要的是创造出更多的尚书出来。
    只是到时候,中书省,估计至少也要七个宰相,才能完成决策。毕竟他们从尚书省升上来,接触的工作也只是比较单一的方面。
    “果然,其他几个部可以不动,但工部可以考虑肢解!”刘韬已经有了决断,古代就这样,对维持国家运转的部门很看重,对负责具体建设和发展的部门却不太看重。
    就说那么多的部门,都塞到工部里面,还能看不出?
    说到底,就是儒家和黄老提倡的无为,朝廷掌管大方向就好,其他交给地方百姓去发展,地方乡绅负责协助朝廷……都什么操蛋玩意?

第677章 吾家有子初长成
    最近尚书省有些惶惶不可终日,礼部首先被分割,宣传部被分离出去。然后针对工部的肢解也开始进入议程。
    整个工部会分成水利、建设、交通、农业、商业、工业和大汉皇家科学院。
    原本的工部尚书苏双,会成为工业部尚书,兼科学院院长。就他本人来说,这或许才是最合适的,苏家在冶炼和工业领域也发展几百年,门清啊!现在让他管个什么都管的工部,没有几个侍郎和郎中帮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
    几个侍郎和郎中也会适当提升,成为新部门的尚书,至少也是侍郎。
    具体的章程还要慢慢完善,不过三省讨论的结果,工部被肢解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大家都清楚,陛下可不信黄老或者儒家那种垂拱而治的那一套。他要主动去建设大汉,不需要自然发展。这是好事,毕竟大汉在圣明君主的带领下,会迅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只是对于各部主事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什么指点江山,什么慷慨激昂,什么下班之后搞点小聚会,喝喝茶,听听曲,都没了。甚至很有可能,加班都要成为一种常态,休沐已经是最大的奢侈。
    同时还没有变动的兵部、户部、吏部和刑部,多少有些担心。担心什么时候,刘韬心血来潮,也顺便把某个职能,从他们下辖的范围里面分离,甚至把整个部门给肢解。
    “报!”入夏之前,西域发回战报,“镇西将军曹操,已攻下西域诸国,西域已经尽收大汉治下!”
    “那么快?”刘韬还在看奏折,或者说在指导刘琮看奏折,结果听到消息猛地站起。
    “父皇……疼……”刘琮不小心摔在地上?可怜兮兮的看向自己的父亲。
    “哦哦?对不起琮儿,父皇太高兴了。”刘韬连忙弯腰下来?将其扶起?“要不要紧,父皇给你找御医?”
    “并不是很痛?父皇说过,男孩要顶天立地?怎么能这点痛都承受不了。”刘琮也倔强?揉了揉屁股咬了咬牙就不喊疼了。
    转眼刘琮已经要十二岁(虚岁),蒙学已经学完,剩下无非就是进修。适当也要接触一些政务,毕竟从去年开始?已经被封为太子。
    长子且是嫡长子?性格野了一些,不过难得是很懂事,对父母也尊重孝顺。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都是非常出色的皇位继承人。
    可惜,在群臣眼里?几位皇子和公主,没有一个得到仙人眷顾?学会法术的。多少有些担心,比如后续陛下的儿女里面?有个学会仙法的儿女,太子该怎么办?
    刘琮私下也找过刘韬?说想要学仙术。刘韬把他施法的感受说了出来?后者也尝试了一下?结果什么都没发生。果然,魔法塔没办法传承的吗?明明这是塔,不是系统啊!
    索性尽量引导,让刘琮把精力放在文治武功上面,只要他表现出足够的领导能力,以及治国能力,那么是否是仙家弟子,群臣也不会在意。
    刘琮想了想,深以为然。这不,从去年开始,就开始跟着自己学习治理国家。
    也给他找了几个老师,分别是荀彧、郭嘉、贾诩、陈群和杨射。
    希望他能学会荀彧的精打细算,学会郭嘉的洞察人心,学会贾诩的生存之道,学会陈群的政治艺术,学会杨射的武艺主要是射术。
    毕竟不太可能让他上阵杀敌,学会些自保的武艺,以及学会用弓弩也差不多了。当初刘宠要学武,老陈王也是那么安排的。甚至弓都没教,就教他用弩。
    “琮儿果然是个坚强的小男子汉!”刘韬笑道,“来,随朕一起看西域发回的战报!”
    “遵旨!”刘琮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然后凑了过来。
    其实这个时候报捷的士卒才是最尴尬的,没想到自己报个捷,还连累太子摔了一跤。好在陛下没有要追究的意思,否则他就太冤枉了。
    具体战报送到御案上,刘韬带着刘琮一起看,刘琮什么字不认识,就想刘韬请教,后者也逐个字逐个字的解释。这个过程很枯燥,甚至会让人很烦躁,但既然你要进行引导教育,那么就得乖乖憋着!
    不得不说,进行这种教育对养气很有帮助,习惯了,气度也就练出来了。至少不会因为一些人的冒犯,轻易就抓狂。人抓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