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随身魔法塔-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伯父也不希望,昭姬嫁给一个没出息的混小子吧?”刘韬笑道。
    “我更担心的是,你这样胆大妄为,会不会出问题。昭姬已经伤心过一次,我不希望她伤心第二次!”蔡邕却是直接严厉地告诫道。
    “这个,刘某自然有分寸。”刘韬闻言一愣,随即笑了笑。
    “你好自为之便是。”蔡邕摇了摇头,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一步了。

第261章 图书馆盈利手段
    “听说了吗?城里开了家图书馆,可以免费查看书籍和抄录书籍!”这样的对话,大概在最近两天,整个云中县提到最多的。
    一时间不管是否识字,都打算进去看看,真的到了门口,才发现这里限制进入。每次只能五百人,同时里面不许发出太大的声响,否则的话会被护卫赶出去。
    好不容易排队进去,结果发现,书架上,就只有论语和孝经,这还是蔡邕带领大家,花了一天的时间,编撰整理好的。
    “怎么只有两本书啊?”看到这个结果,不少人多少有些郁闷。
    “图书馆刚刚开设,所以编修完毕的书籍并不多。后续陆续补充,更多的书籍正在编撰,各位可以稍等一段时间再来。”刘韬亲自发言,算是解了大家心头之惑。
    随即指了指外面,图书馆对面,说道:“图书馆的对面,有一家具店,纸张,笔墨都可以在那边购买。想要抄书的,可以自备,可以在那边购买,价格童叟无欺。”
    刘韬那么一说,大家才想起来,今天路对面,还有另外一家店铺开业。之前没有注意到,现在明白了,原来是一家具店。
    “最后,若是要抄录书籍的,要保证双手干净,同时抄录的时候不要折损,破坏书籍的内容,否则赔钱也没用”刘韬环视众人,“读书人不爱惜书,按说把手剁了都说得过去。本官也没那么残忍,第一次十大板,第二次取消进入图书馆资格!”
    损毁也没什么,都是一式三份,原版另外找地方藏好,定期检查保养。另外一版则放在图书馆仓库里面,若外面的出现损毁,则复制一本里面的,再拿出来重新摆放就好。
    主要还是担心多次故意损毁的情况,毕竟说不定真的会有世家,雇佣一些地痞流氓,进来故意损毁。
    遇上这种人,不用说,十大板,那绝对是能要命的。或许有搞错的情况,不过基本上都是宁可搞错,也不要放过,谁让这是封建时代。
    最后一份不必说,直接就是派人送去洛阳,交给刘宏。反正不出所料的话,目前洛阳那帮家伙,连主编都还没有选定出来。
    “为了避免一些过失的情况,所以也稍微说明一下,稍微有些折痕,一丁点的破损,不影响阅读很小的一滴污渍,这些都不会处罚你们。”看着大家几乎第一时间远离书架,刘韬不得不把后备方案说了出来。
    他那么一说,大家这才松了口气,这样的话还能接受。有机会免费读书,这已经非常珍贵的事情,真正渴望知识,想要看书的人,谁不是小心翼翼的?
    只是很难说突然有个万一,这样自己就要倒霉了,这有些不划算啊!
    现在还好,至少看书可以稍微安心一些,于是都在想说,快点拿书下来看看
    结果当他们拿下书本,翻开之后,才发现这书本,居然是提前分好句读的,顿时惊喜万分,同时又有些惶恐不安。这样分,真的没问题吗?
    “陛下设置图书馆,最初的目的,就是请有名的经学大师,来编撰这些书籍,为所有的书籍划分句读,以后天下经书,都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或许未来,会针对人才的测评,考核的内容,便都出自这些书籍。”刘韬看着众人疑惑的表情,于是出面解释道。
    也就是统一标准,这个措施最大的好处,就是为科举考试打下基础。毕竟大家读的书,都是一个标准,那么谁读书更厉害,谁理解能力更强,就凸显出来了。
    顺便,也给蔡邕宣传一波:“我们图书馆,主编是当今知名的经学大家,蔡邕蔡伯喈大师,他曾经在东观当过校书,洛阳太学外的熹平石经,便是他主持校勘编撰。”
    也就是说,经学的版本标准化,其实朝廷已经搞过。只是这更多是无意之举,当时只是太多儒生抄录,所以逐渐成为经学的标准版本。
    硬要说的话,这熹平石经,标准的只是经所用的字体部分,和内容无关,也没有划分句读。只是谁都可以免费抄录这点,和图书馆模式,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正因为有那么一件事情,蔡邕几乎成为图书馆最合适的主编人选。
    闻言,众人顿时也放心了不少,于是开始仔细阅览。以前没有句读,看起来真的很费劲,还不能看太快,免得划分句读出了问题,看了半天不解其意。
    现在就方便许多,几乎可以一目十行,很多以前有些不明白的,似乎都变得通顺了不少,一时间颇有感悟。
    一时间,居然有一部分读者读着读着就流下眼泪,当年若能那么方便,何苦蹉跎岁月。
    看了一遍还想看第二遍,想要细细品,慢慢品,可发现想看的还不止自己一个,总不能一个个照顾到。那怎么办?还能怎么办?!
    聪明的一溜烟跑了出去,不多时在对面的具铺子,把笔墨纸砚都给买来,甚至感慨几句。毕竟这店铺的纸张,是真的便宜!
    按照论语的厚度来计算,需要的纸张,比所需的同等量的木椟或竹简,还省了四成的开销,关键不占地方啊!
    细问之后,才知道太守在洛阳有造纸坊,为了方便云中县的读书人,所以几乎是按照成本价出售纸张而其中最坑的是,成本价是多少,那当然是刘韬说了算。
    便宜的纸张当然便宜,好一些的,白皙的,品质更好的,那就不便宜了。赚的就是这种钱,那种便宜的,要的就是一个薄利多销。
    好的具,赚的就是一个威风,一个身份。具有价,身份无价,难道有钱人家,还要和一群穷酸用一样的具和纸张?
    包装好了,品质用好的,价格当然是无上限。比如说最好的狼毫笔,镶金的,一口价十贯,低了不卖!成本估计一百都不到,关键还显得粗俗,但那些暴发户,就吃这一套!
    这不不多时,十多个行商过来,直接把这十多副装十三神器给包圆了,后面还有人想买对不起,没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想要,下次赶早了!
    “所以图书馆,靠这个盈利?”在一旁看的目瞪口呆的荀彧,嘀咕了句。
    “哈哈哈主公实在是太有趣了!”郭嘉却是大笑起来,居然还能这样玩,“其实我更关注的,是这铺子还对外收书,抄录好的书籍可以拿来这里卖,读书人就有收入了!”

第262章 荀彧的危机感
    给人抄写书籍,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一个行业。毕竟还没有印刷术,想要复制书籍只能靠人工抄录。所以店家出面收书,也不奇怪。
    只是店铺有个规矩,只收图书馆里的书籍,也就是没有句读,句读不对的不收;只收纸张装订成册的,不收竹简木牍的;只收隶书或者楷书书写,其他字体不收。
    同时对外收书,只要是图书馆里没有的藏书,都可以拿来。审核确认无误,只求抄录一份,原件可以不要,价格按照书本内容,给出1贯到100贯不等。
    如此,也算是坐实了,这个文具铺和图书馆的关系,这文具铺背后,肯定有官府背景。
    收购的价格也还算合理,一本书扣除成本,大概有50…1000文的利润,当然1000文这种,基本上是针对《左氏春秋》这类,20万字级别著作的情况。
    “怎么样?”刘韬不知不觉来到两人的面前,“这个图书馆不错吧?”
    “当真是利民之举。”荀彧也只能中肯的回了句。
    “好是好,就是有些瑕疵。主公允许百姓抄书,可抄书最多允许两人同时进行,一天也只有四个时辰的开馆时间,效率不太够,建议每种书,图书馆都预留10册好一些。”郭嘉则是出面建议。
    “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只留一本,就意味着这本书被所有人盯着,别人想要夹带出去,就没那么容易。若是十多本,那么少了一本也很难判定,总不能每个出去的都搜身吧?”刘韬摇了摇头。
    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抄录可以是两个人同时抄录,然后可以支持十几二十个人在旁边围观。等到书籍抄录完毕,拿人带着书回到家中,自可继续抄录拿去店铺出售,还想看的,可以去店铺等着买便是。”
    原来是基于防盗考虑,才没有过多的补货,两人顿时恍然,毕竟以前没接触过这方面。
    “不过手工抄录,到底还是挺麻烦,也就是油墨还没有研究出来,否则的话直接批量印刷,到时候成本能进一步降低,同时书本的数量也能更多,可以带到中原地区销售。”刘韬感慨。
    就云中,五原和雁门这种地方,能有多少读书人?别看人多,大多都是凑热闹进来的。实际接受过启蒙,想要看书,想要学习的,并不多。
    想过开扫盲夜校,不过那也得等书多一些才行,否则教具和课本都不够的。
    “油墨?印刷?”两人有些疑惑的看向刘韬,有些不明所以。
    “说起来……”刘韬倒是想起来了,两人都是这个时代的顶尖人才,于是出面解释介绍了一下雕版印刷的原理,然后询问,“两位对于油墨,大概有什么想法。”
    “墨汁问题就不大了吧?毕竟,写字用的也是墨汁,印刷用墨汁问题应该不大。”荀彧想了想,觉得这东西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
    “这样啊……或许是我钻了牛角尖吧……”刘韬想了想,觉得可以试试。自己也的确,把油墨这玩意,想得太高大上了。毕竟就算是唐宋时期,也不可能有那么先进的油墨。
    想到这里,笑着对两人说道:“若是雕版印刷能够面世,必然有两位的一份功劳!”
    “哪里,哪里,我们也只是随便说几句,哪能有什么功劳……”两人连忙回绝,就那么一句话的事情,这就占了功劳,实在的受之有愧。
    “有些技术,其实就是隔了一层纱,你们不戳破,那么估计我还要纠结很长一段时间。”刘韬笑道,“好了,既然知道有这个可能性,我就要开始找工匠制作雕版了!”
    说完,直接转身就走,留下有些发懵的两人站在那里。
    “奉孝,雕版印刷,你能想到什么?”荀彧看向郭嘉。
    “文若,你不可能想不到……”郭嘉的情绪隐约有些激动,“字面上不已经很明显了吗?就如同官印一样,把字刻在版上,然后印在纸张上面……妙,妙啊!”
    这样只要有雕版、墨和纸张,那么就能大量印刷成册的书籍,成本那得多低啊?这样的书籍,直接拿出出售肯定盈利,按照市场价降价一半,都有盈利。
    可若是价格降低一半,那么就算是一些普通人,说不定都有能力买上一本。看书的人多了,那么说不定识字的人就会跟着多起来。
    “以前就觉得太守所图不小,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小看他了……”荀彧感慨,“只是如此下来,天下读书人越来越多,其中良莠不齐,当如何……”
    说道这里,他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毕竟一开始,刘韬在建立图书馆的时候,就一直强调一件事情,那就是‘测试’。
    为什么要设立一个标准,那就是为了让所有人在对书籍的了解方面,都在一个水平。至少大家看的书,句读都一样,那总不能一句话还能再有两个意思。
    大家理解都一样,那么谁理解更多,就能通过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出来。换言之,针对士人的测试和考核,也会跟着出来。合格的就上,不合格的管你什么出身,都乖乖让位。
    以前读书人少,为了能够凑足足够的官员,高级官员的子嗣,也能蒙荫成为郎官(哪怕夏侯楙那样的废物)。现在不行,合格就上,不合格乖乖回家呆着。
    也就是说,家世和出身能带来的便利会减少,想要上位靠的还是真才实学。
    “可如此,谁能保证官员的品德……”世家出身的荀彧,还是有些纠结,或者说担心。
    世家出身,族里发了月例,他们不缺钱,自然清正廉洁,说到底还是‘养名’。普通出身的,估计就忍受不了这个诱惑。
    毕竟周围的人都有钱,自己没钱,感觉聚会也好,还是一些迎来送往都没有派头,感觉自己与其他官员格格不入……没有交际和人脉,于是担心自己没办法升官。
    这类问题别说古代,现代还存在,说到底人本身就有从众心理。
    “品德这东西,是最难保证的。”郭嘉笑道,“荀子都言‘性本恶’,如何约束,说到底无非是法度而已。”
    “先祖可不是法家……”荀彧反驳,荀子提出‘性本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