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寒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寒士- 第4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每个里,每个镇子,每一年都会评比。

    赢得可不仅仅是荣誉,还有很多让大伙儿喜欢的奖品。

    比如,新出的搪瓷盆,搪瓷茶缸。

    搬到地里,一个人就能伺候的手动脱粒机。

    比牲畜、水力快了十几倍的五马力蒸汽磨面机。

    还有蒸汽打浆机、抽水机什么的。

    鲁县,地处平原,和定北县、巨鹿县并称澶州三大粮仓。

    这里的百姓历来都过的不错。

    但是,四年前贼寇肆虐,在鲁县好一场大战。

    当地百姓要么被贼裹挟,要么就死在官、匪双方的拉锯之中。

    战后,幸存的人还不

    到三分之一。

    如今,鲁县的人口都没恢复到鼎盛时期。

    各村,各镇的百姓,很多都是从其他县迁来的。

    好在,贼乱之后,澶州恢复了和平。

    前年,贼寇、辽军双双来袭。

    却被庄大帅和虎大帅挡在南边巨鹿、任县一带。

    那一战,铁锋军也参与了。

    据说四十几万贼寇全灭,鞑子也死伤惨重。

    澶州军和虎大帅的落阳军一样损失不小。

    庄子才总督和好些个大将战死当场。

    他们的死,是值得的!

    至少,澶州一府八县,落阳关和山区四县保住了。

    随后,虎大龙当了大半年的澶州总督,给百姓了做了不少实事。

    他比战死的庄总督,更受大家拥护。

    去年,澶州军全部投了铁锋军沈大都督。

    原本大家还有些提心吊胆。

    上头换的太勤快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不是好事。

    结果,恰恰相反。

    铁锋军当家,所有的杂税全都折进粮税里。

    三十税一,交粮食就行。

    一年还只收一次夏税。

    等于说,种一季秋粮就是白赚。

    这比前二百多年的大周朝税赋,少了一半还多呢!

    最令人开心的,就是取消了免费劳役。

    官府不管是修水渠,还是修路,或者改建澶州府、县、镇,

    都必须按市价给工钱。

    这就变相让百姓们在农闲季节也有了活儿干,不至于在家吃老本。

    且不说南方过任县、巨鹿的铁路和火车。

    光一府八县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就贯穿了府县和乡镇。

    区别在于,宽窄不同而已。

    以往官府要是修渠、修路占了你家地,多少给俩钱就打发了。

    小老百姓还不敢吭声,民不与官斗嘛!

    可这一年,大建水渠,大修水泥路,占据的田地多了去了。

    沈大都督担心

    他甚至动用了大批铁锋军四处监督。

    只要有百姓吃了亏,一告一个准。

    这是百姓们祖祖辈辈拿到的,最丰裕的补偿款。

    田地都按二十年平均产出赔偿,而不是按照眼下的地价购买。

    乡下地价才值几个钱?

    一亩旱地二三两,好田五两银子顶天了。

    新的赔偿法子可了不得。

    被占了土地的百姓都发财了。

    一亩旱地最多能赔十两银子,良田十三到十五两。

    转头就能另外去置办三倍的田地,你说这便宜是不是白捡的?

    更不要说,村村通了水泥路,大家再也不用卷着泥巴满地走了。

    卖个粮食,赶个集啥的,也不需要肩挑背

    驮,雇辆马车就能全拉走。

    其实,去年半年的农闲季,谁家没有赚个十两八两银子?

    从陕西路拉来的驽马、犍牛,也不过十一二两。

    好的也不超过十五两。

    很多百姓省吃俭用也得置办一头,套上板车就能干活。

    没听说谁家养大牲口还亏本的。

    磨头村就处于府城大道的边儿上。

    四车道的水泥路从澶州一直贯通巨鹿,中间北连定北县,南通鲁县城。

    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置办了车马。

    磨头村的板车队可是附近出了名的。

    一到日落时分,铃儿响叮当。

    去县城搞运输的车队连成好大一串儿,鱼贯回村。

    老人、孩子远远的跑出去迎接。

    “都回来啦!”

    “爹回来啦!”

    ……

    鲁旺是个憨厚健壮的汉子,也是村里板车队的头儿。

    他乐呵呵地一把抱起五岁的儿子狗蛋。

    满是胡子渣的下巴扎得小家伙咯咯直乐。

    “蛋儿,想爹了没?”

    狗蛋儿脆生生地答道。

    “想!”

    鲁旺循循善诱。

    “为啥想啊?”

    狗蛋不假思索地嚷嚷道。

    “娘说了,等爹回家,才能开饭,今晚炖了咸鱼呢!”

    鲁旺哈哈大笑,心里美滋滋地。

    越是靠近村里,四处可不都飘荡着一股咸鱼味儿

    ?

    城里的人早就吃厌了。

    可咱农家人不嫌弃,既有油水,还省了买盐的钱。

    五文钱一斤,比米面便宜一半儿多呢。

    那可是肉!

    你看看,咱家狗蛋儿说起咸鱼就吸溜口水了。

    鲁旺把宝贝儿子往板车上一放,扬起鞭子喝道。

    “驾!”

    小家伙从后面趴在老爹宽厚的脊背上,忽然想起一件事。

    “爹……爹……”

    “村长叔说吃过晚饭,都去他家院里听读报。”

    “有好消息呢!”

    村长叫刘子平,巨鹿大战时被辽军射瞎了左眼。

    好在他福大命大。

    那支箭没有狼毒,也没贯穿脑袋,才活了下来。

    虎大龙当政,只是足额发放了二十两的伤残抚恤银子。

    这些伤残官兵退役回了原籍,买田置地娶个媳妇也将将够。

    但澶州军被铁锋军整编后,这些伤残官兵的春天来了。

    他们被召回去培训了三个月。

    放回来,就顶替了各村、里、镇子不合格的基层官员。

    原来那些人,谁敢有怨言?

    人家可是由一个班,十几个具甲骑兵送回来的。

    据说虎总督卖掉了兵甲,分掉了澶州原来的产业,每个伤兵年年都有一笔钱拿。

    这些原本说不上媳妇的家伙,一下子成了澶州地界的抢手货。



    第七百四十二章 远洋终点

    

海天之间,风急浪涌。

    五艘冒着白烟的钢铁舰船在海浪之间颠簸不定,就像莫测海神手中抛来抛去的玩具。

    如果是普通人置身于船上,绝对会惊慌害怕。

    然而,舰队老大,铁锋海军军长陈梁却躺在指挥舱的吊床上呼呼大睡。

    软绳编成的吊床可以随着船身晃来晃去,就像荡秋千似的,远比回舱室睡固定床来得舒服。

    这一路行来,历经千辛万苦,所有远洋官兵都对蔚蓝的大海提不起兴趣了。

    除了正常值班、训练和吃饭,大家宁愿睡觉打发时间。

    按照沈麟给出的海图和大致地名,他们此行应该很快才对。

    一路上计划的修整地点也不过四、五个。

    橡胶树产于亚马逊丛林,后世的哥伦比亚国内就有。

    走北部航线,也就万把海里的距离。

    按照五艘军舰的巡航速度来看,十二海里每小时,顶多三十几天就该到了。

    可事实上,十一月十五日,舰队从登州长山东港出发,已经航行了整整两个月。

    现在还在海上颠着呢!

    为何会如此?

    还不是沈麟那个二把刀“航海家”的失误。

    首先,巡航速度十二海里并不准确。

    远洋航行,海况变化莫测。

    出倭国海

    到勘察加半岛,过白令海峡至阿拉斯加这一带,太耗费时间了。

    谁也不敢担保五艘军舰的蒸汽机不出问题,特别是那种低温环境。

    所有,沈麟不敢让舰队从倭国北部横穿太平洋,直达后世的温哥华地区。

    要看着海岸线走,这一路就绕得多了。

    第四代蒸汽机倒也争气,小毛病有,但也没停船大修过。

    停机靠着风帆缓缓航行,检修倒是隔十天进行一次。

    从长崎出发,到第二个修整港,北美温哥华,就耗费了三十三天。

    当然,这个时代没有温哥华,只是一片冰雪皑皑的原野。

    取名立碑,只是沈麟的恶趣味。

    舰队在此地修整了五天,岸上丛林密布,天气冷,也找不到土著。

    更别说寻觅什么美洲特色植物了。

    倒是不怕死的驯鹿,麋鹿、棕熊,山羊被大家猎杀了不少,大。大补充了舰队的肉食储备。

    吃鱼?

    海军官兵最讨厌吃鱼了。

    几天后,第三休整地金山到了。

    这回,全体官兵都兴奋得不要不要的。

    据沈麟的描述,你走路都可能踢到狗头金,能砸断脚背那种。

    金山的冬天明显要暖和多了,港湾泊地连积雪都没有。

    众人轮流上岸,也在山林

    附近碰到过黄皮肤的土著。

    可人家不跟你交流,远远的就射出骨头箭警告。

    要么转头溜近林子里不见了。

    当然,寻找沈麟表明的哪几种农作物并非急需,南美洲一样有。

    找金子更是笑谈。

    至少铁锋军还没有跨大洋挖金矿的必要。

    土著不好接触,也只能作罢。

    以后肯定要打交道的。

    在金山的原野上,大伙儿经常碰到成群的野牛。

    当然,海军要不了那么多。

    每次猎杀十头,顶多带回一半给大家打牙祭。

    剩下的猎物都招呼远处窥视的土著,大方表示赠送了。

    金山往南,三千海里就不需要上岸了。

    一路上也算平静。

    但一进入巴拿马地峡,南北美洲交界处,陡然风高浪急。

    就是如今这个状况了。

    好在到达北美海岸,大伙儿修整的不错,也没什么不适应的。

    旗舰舰长梁柏明举着望远镜,一直盯着十几公里外的东海岸线。

    生怕一个疏忽,就遇到了暗礁。

    忽然,刁斗上的瞭望哨高喊起来。

    “舰长,南边!”

    “陆地出现了!”

    梁柏明一个激灵,调转望远镜瞅了瞅,顿时喜形于色。

    “军长,南美洲到啦!”

    陈梁有些恋床,嘟囔道。

    “吵什么吵?”

    “不是……意料中的事儿么?”

    他翻身爬下吊床。

    亲兵徐远断来一盆清水。

    洗了把脸,陈梁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命令!”

    “舰队减速!”

    “大都督说这一代海岸线,聚居的印第安人应该不少。”

    “找一找,卡塔赫纳在哪里?”

    官兵们对自家大都督未卜先知的本事早就麻木了。

    要没有这份多少有些“二把刀”的海图,大伙儿能顺利来到南美洲?

    别说两个月,两年都未必找得到。

    这时代肯定没有卡塔拉赫的名字,就算历史轨迹不变,提前几百年,鬼知道现在叫什么?

    沈麟只不过打算在那个三面环海的优良港口建一座基地而已。

    亚马逊丛林覆盖面积足够大,更别说古代了。

    多半,西海岸的林子里,也是有不少橡胶树的。

    越靠近南美海岸线,风浪就越小。

    越往南走,感觉气候越温暖,当然,不会太过明显。

    一天后,舰队进入了一处宽阔的海湾,宝蓝色的水面,风平浪静。

    岸上,居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常绿原始丛林。

    陈梁一拍大腿,他瞬间就喜欢上这个优良的海湾了。

    “就是这里!”

    “放哨船,测试水深。”

    “选定最好的泊地港口!”

    后世的卡塔拉赫湾占地很大。

    别说五艘不过三千五百吨的军舰,就是来几十艘万吨巨舰,也有的是天然泊地。

    很快,舰队靠岸了。

    远处,有些土著的独木舟看到冒着白烟的钢铁大怪物,吓得惊慌失措地往河湾里钻。

    根本没人敢靠近。

    陈梁一步跳上陆地。

    “兄弟们,辛苦时间到了。”

    “卸水泥!”

    “建设围墙、哨塔水塔、基地!”

    梁柏明提醒道。

    “军长,还没找到橡胶树呢!”

    “是不是太草率了?”

    陈梁拉着他就往林子里走。

    “盖好面甲,跟我来!”

    “你看看,这是啥?”

    梁柏明面前,赫然有两株一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树。

    大冬天的依然常绿。三片叶子实在太明显了。

    高大的主干足有二十多米。

    “这?”

    “真是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