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寒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寒士-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安定的造船场有十几家。

    不管生意如何,他们每年都要储备大批船料,等待自然风干,这个数字是惊人的。



    第三百四十八章 杨成良在行动

    

对于那些造船场大东家而言。

    成品船也好,干料也好。

    只要利润到了,卖啥不是卖呢?

    形同知府亲儿子的吴七出马,谁又敢要高价?

    这件事,别人办不了。

    吴七拍着胸脯笑道。

    “放心,我马上回安定,立刻着手。”

    吴七办事,沈麟自然放心。

    他转向梁自成道。

    “你改装船只的同时,立刻在水门码头筹建临时造船厂。”

    “规模尽可能的大。”

    “我要的,是一次能开工建造三十艘战舰那种。”

    梁自成一张老脸都皱成了苦瓜脸。

    这也太急了。

    一次开工三十艘战舰?

    好多大型造船场都做不到。

    “大人,原料解决了。”

    “技术也没问题!”

    “咱缺的还是人啊!”

    “我手头的造船工匠不到百人,木工也才三百多。”

    “差太远了!”

    吴七提议道。

    “可以挖一批船匠嘛!”

    “安定吃这碗饭的,不下三千人呢!”

    “三五百肯定没问题,交给我吧!”

    “但是,为了安全起见。”

    “麟哥儿,这批人,你最好拖家带口都给迁移了。”

    沈麟大喜。

    老老少少加起来,顶多两千人出头。

    新城那边的房子,见天不得冒出几十套?

    那么多劳工可不是吃白饭的。

    总不能都去挖盐水湖吧?

    所以,铁城现在不缺营建的苦力。

    也不再为了新房子发愁了。

    “可以!”

    “老七你出面去谈。”

    “愿意来的工匠,安置费就是一套二层六间的房子。”

    “月饷一两五起步。”

    “孩子免费读书,家眷视情况包就业。”

    田文青听到这里。觉得学校也该出把力气。

    他举手道。

    “大人,学校十二三岁的男娃女娃近四千呢。”

    “可以让他们半工半读嘛!”

    “我看造船就是个好技艺,不管男娃女娃,都可以去!”

    嗯?

    众人眼神一亮。

    老夫子一向只当听众,开会时经常走神。

    今儿倒是出了个好主意。

    半大小子和姑娘,可不是啥活儿都能干?

    这些孩子的男女比例,大约三比一。

    千把女孩子一样有很多事情做。

    比如搓缆绳,制帆,舱内布置,刷漆等等。

    梁自成顿时眉开眼笑。

    “这个好!”

    “两三个月后,战船完工。”

    “这些娃娃都算熟练工了。”

    “当然,大部分男娃肯定留不住。”

    “老夫只期望,有一两千人能继续干下去就好。”

    众人无不摇头。

    开玩笑呢。

    你要搞个超大造船场么?

    咱们铁军,也就前期需要一批战船而已。

    后面还不定啥时候才有新订单呢。

    养着两三千人?

    就算朝廷的登州造船场都坚持不住。

    沈麟倒是无所谓。

    船场空闲了,孩子们可以继续读书去嘛。

    再说了。

    大部分男娃娃肯定提前一步招进军队里。

    那么大多船,光是陈梁一个千户部那够?

    正好再训练两千童子水军。

    暂时不指望他们打仗,驾船踏桨总没问题。

    马氏县,黄家堡。

    在不少贼寇眼中,这里就是他们的老窝。

    杨成良打下黄家堡之后,大力扩建城防,完全当老巢经营的。

    要是沈麟再来一次。

    他一定认不出来。

    如今的黄家堡比很多县城都要坚固,规模也差不多了。

    当初的原住民所剩不多。

    该杀该抢的,一个都没放过。

    但杨成良很有远见。

    他把所有工匠和家属都留下来了。

    赵归一和一帮心思跳脱的贼寇头目,喜欢去外面闯。

    就算要住,也要住马氏、尉氏这般的县城衙门才够威风嘛!

    因此,整个黄家堡就被这些人嫌弃了。

    杨成良捡了个大便宜。

    他以黄家的几十万亩良田为基础,当然,又抢了不少别人的。

    就此安置了十万户军属和匠人。

    这些人有了肥沃的新田地,家家户户都有丁壮参军。

    还得到了贼寇的不少好处。

    等与跟杨成良的利益绑在了一起。

    所以,他招的十万良家子,跟朝廷经制军队没区别。

    定期发放饷银,包吃包住,基本没有克扣。

    某些方面来说,杨成良比朝廷做得更好。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操练,这支新军俨然成型。

    当然,赵归一回来过两次。

    他是看不起这些没见过血的新兵蛋子的。

    哪怕他急攻真定府,也从没想过调杨成良的新军去帮忙。

    老赵性子粗豪,讲义气。

    他回来就是给杨成良送钱送物的。

    绝不会带走老兄弟的一兵一卒。

    其实,杨成良也看不上赵归一劫掠的乡兵、班军军械。

    他掌握着诺大的黄家堡炼铁基地,不缺人不缺钱。

    制式兵器打造得相当精良。

    几个月下来,铁甲都都出了不少。

    他参考了陈家寨马贼的铁甲,也就是沈麟出品的猴版半身甲。

    节省了精铁不说,产量也提高了一大截。

    赵归一却有些嫌弃。

    “老三,你这炼铁坊都上万人了。”

    “别这么抠抠搜搜的行不?”

    “我要全须全尾的步人甲,六十斤起步的那种!”

    杨成良早有准备,老二不要半身甲简直太好了。

    他正好拿去装备新军。

    “有!”

    “这间仓库里全是!”

    “二哥,足足两千套步人甲,全是十炼精铁。”

    “比朝廷的制式铁甲都好,刚刚六十斤一套。”

    赵归一顿时笑逐颜开。

    这可不老少了。

    出身青州军的赵归一,当然知道步人甲制作不易。

    老二能给他整整两千套,显然没偷懒。

    “成!”

    “前线人多嘴巴多,我这次就给你带了银子,布匹和盐巴。”

    “粮食真没有。”

    “等二哥打下真定,再给你加倍!”

    杨成良脸色凝重地道。

    “二哥,这次叫你回来,就是因为澶州、安定一带的七万水路大军已经出发了。”

    “我收到的情报很准确。”

    “水路我做了布置,能拖他们十天半个月。”

    “但是,人家要选择陆路进军的话,兄弟真没法子帮你。”

    赵归一没把七万剿匪大军放在眼里。

    他现在拥兵不下二十万。

    这些都是死了更多的饥民,去芜存菁留下的。

    个顶个见过血,发把刀就嗷嗷嗷往上冲的好汉。



    第三百四十九章 沈麟的馊主意

    

赵归一手头永远不缺饥民。

    不够就去抓好了。

    哪怕他围攻真定府已经超过两个月。

    主力部队从没有正经动过。

    死在城头下的,全是被刀子逼着上的老百姓。

    知府黄炳仁的城防军都杀得手软了。

    只要三次冲城而不死的饥民,就得以活命。

    他们会被立刻整编入赵归一的大部队。

    这么血腥的练兵之法,对于贼寇而言。

    省时省力还省粮食,何乐而不为呢?

    各头目带了一半儿人肆虐真定下属各县,无人能挡。

    最远的,都跑到更南边的邢州城下了。

    如今的赵归一,哪里还缺军队?

    他的信心都膨胀的没边儿了。

    “才七万?”

    “上次的情报,不是说,汇集十万大军剿匪呢?”

    “哈哈哈,咱老子明白了。”

    “还得算上相州、真定的守城班军吧?”

    “老三,你挡住了他们的水军,给二哥争取十天就够了。”

    “说说,你咋办到的?”

    杨成良卖了个关子。

    拉着赵归一,装上步人甲就出发了。

    一路上,老赵越看越糊涂。

    老三随身就带着五千骑兵,显然,都穿了半身铁甲。

    但他一点都没意见。

    守家也得好底子才行。

    “不对呀?”

    “你留守马氏、尉氏县的新军也就五万人吧?”

    “其他的呢?”

    杨成良没好气地道。

    “二哥,那可是装着七万大军的船队。”

    “挡住他们不需要作足准备么?”

    “咱的四万五千新军,这些日子,啥也不干,就砍木头了。”

    等两人坐船路过泸水、沁水河口的时候。

    赵归一看到无数士卒划着木排,小船。

    把一根根长约两丈的尖木头,使劲儿敲进河底。

    他才恍然大悟。

    “啊呀呀,你这土办法真不错!”

    “别看木桩尖儿都不冒。”

    “可大船吃水深,必然寸步难行啊!”

    杨成良得意地抚摸着三尺青髯。

    他很满意这个部署。

    “临漳、夹山、忠县相交的三十里河段,都插满了。”

    “砸进去很容易,要拔出来就费时费力了。”

    “就算拔光了,也也无所谓。”

    “泸水下游,咱们可以继续插嘛。”

    “这个点子,还是我们的探子偷听来的。”

    “据说,是沈麟那小子说漏了嘴!”

    赵归一闻言,禁不住哈哈大笑。

    “那小子不敢来,偏偏出个馊主意,为难友军?”

    “这……该不会是他故意的吧!”

    “不不不,不可能!”

    “这么干,对他没好处!”

    杨成良也笑得合不拢嘴。

    此招看似简单。

    却对走支流的战船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南下剿匪大军得一根根去清理。

    木桩子隐藏在水下一二尺。

    天气还冷。

    清理的麻烦可不小。

    沈麟怎么可能?故意出这种馊主意?

    南征大军要是全折了。

    富裕的安定还怎么挡住义军?

    “二哥,你的北上大队,还有多久才到?”

    赵归一也卖了个关子。

    “走吧,到了临漳县,你就清楚了。”

    杨成良没打算带着新练的步卒去参战。

    有五千铁甲骑兵就够了。

    两人押着大队马车,下午时分就赶到了临漳县城。

    这里,已经没有几个月前的血腥荒凉了。

    城里重新住进了几万人。

    当然,几乎是清一色的贼寇家属。

    抢了那么多地方,抓了几十上百万人。

    长得过得去的女子,都被贼寇强行收入房中。

    有些甚至还带着孩子。

    于是,几十万家庭就这般草草组成。

    大片的良田也有人管了。

    杨成良很聪明,他知道怎么用人。

    那些断手断脚的伤兵,顺理成章的成了各地的管理者。

    不忠心的话,他们后半辈子怎么过?

    “拜见安定王!”

    一帮贼寇首领齐齐拱手。

    杨成良呵呵笑着,一个个拍着肩膀走过去,态度温和。

    “哈哈哈,不错。”

    “陆大江,你小子当上红翎了统领官了?好!”

    “沈铁柱、沈铁山,还有陆丰、陈清源……”

    “都不错,全都成了黄翎万夫长,好好好!”

    贼寇的万夫长,实打实领一万步卒。

    红翎统制官率五个万夫长,还另编三千骑兵。

    这样的的人。

    目前,赵归一手下只有四个。

    因为,五万中军,是他亲自统带的。

    杨成良的新军没有红翎统制官,全是清一色的万夫长。

    表面上,能打的老兄弟,全被赵归一带走了。

    这也是杨成良一手推动的。

    看似大方。

    实则是他看不上那些只知道烧杀抢掠的老兄弟。

    新军军规第一条,不得滥杀无辜。

    老兄弟也不愿意受这禁令的约束。

    大家好聚好散。

    跟着归一王吃香的喝辣的,岂不痛快?

    “好啦!”

    赵归一喝道。

    “安定王这次送来两千步人甲,制作精良。”

    “陆大江,赵奢,你二部平分!”

    赵奢是赵归一的独生子。

    而陆大江从一介混混当上五万人的统制官。

    跟赵奢平级。

    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