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寒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寒士-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官不打算让他们上战场。”

    “各位,我们走的是精兵路线。”

    “每个兵都是兄弟姐妹,很珍贵的。”

    “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我们。”

    众将都沉默起来。

    沈麟一向重视铁军的伤亡比。

    他恨不得一场大战一个重伤,甚至是死亡的都没有。

    安定城外,连续三战。

    重伤、不过三十多个,战死十三人。

    这在别的军队看来,宛若天方夜谭。

    在铁军中,却是真实存在的。

    说出去,谁会相信?

    可沈麟偏偏做到了。

    他还想降低这个比例。

    铁军七千,老兵五千出头。

    以老带新,一点问题都没有。

    每一个小队十二人中,才分到三个新人。

    怎么会影响整体战力?

    而李广利就不同了。

    包括当初突围出去报信的人。

    他的老兵顶多就一千。

    一个老兵得带三十个菜鸟,除了以打代练。

    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李广利现在好像挺有钱。

    就算出战的伤亡率很高。

    他也付得起抚恤银子。

    每一次劫掠,收获肯定有。

    水军作战,瞄好了目标,快打快撤,什么东西装不走?

    哪怕搞一年的破袭战,重伤退役或者死掉一万人。

    他弄到的钱,也足够发放抚恤金了。

    而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两万百战老兵。

    大周别的没有,壮丁多的是。

    只要他李广利不缺钱,敢战,扩军还不容易?

    所以,以打代练,是他唯一的选择。

    想到这里,沈麟语重心长地道。

    “你们的求战之心旺盛,本官很欣慰。”

    “但是,大家要牢记咱们的发展策略。”

    “那就培养娃娃兵。”

    “在校的都有两万八了,山里还有三万余。”

    “咱们每年,还可以收留更多。”

    “把这帮娃娃培养好了。”

    “咱泸水铁城要兵有兵,要人才有人才。”

    “埋头十年!”

    “然后,抬头相见!”

    “天下还有谁?能挡我兵锋?”

    沈麟铿锵激昂的豪言在大厅中回荡。

    每个人都抬起头看着他。

    窗外的冬日照进来。

    给沈麟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这一刻。

    他的话,就是无可置疑的真理。

    “好!”

    梁自忠率先鼓起掌来。

    “大人说的对,咱们要沉下心去。”

    “把这一某三分地经营好了,不断发展壮大下。”

    陈云跟着鼓掌道。

    “那就高筑墙、广积粮,这话也是大人说过的哈!”

    “哗哗哗!”

    会议大厅里,掌声如雷。

    从这一天起。

    埋头十年,然后抬头相见!

    广积粮,高筑墙!

    这两句话,成为所有铁城人的信条。

    没有谁再浮躁求战了。

    看着云淡风轻,其实每个人都激情满满。

    接下来,沈麟在小黑板上花了一个简易图。

    “各位,咱们未来的军队。”

    “当以6:2:2的比例来建设。”

    “如果以一万人规模算。”

    “就是六千野战骑兵,两千城防军,两千水军。”

    “水军很重要。”

    “既是全军机动的运输力量,也可独立作战。”

    “必要时,还可以协助守城!”

    “所以,下一步,咱们要在城南挖一个大大的人工湖。”

    “作为水军的泊地,和操练场所。”

    什么?

    挖一个湖?

    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水军千户陈梁更是激动得站起来。

    “大人,这湖,得多大啊?”

    沈麟在黑板上划了个大圈。

    大家知道,提前期回暖,城墙将扩充到荒草滩。

    等于把城南那五六千亩新、老田地都囊括了。

    沈麟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笑吟吟地道。

    “我计划挖出一个深达两丈的万亩盐湖来。”

    “跟泸水河连通。”

    “无论天气多寒冷,盐湖都是不冻的。”

    “陈梁,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陈梁兴奋地一挥拳头。

    “大人,意味着咱们的船,永远不会被冻住。”

    “再冷的天儿,咱们依然可以保持训练。”

    “老天,上万亩啊,停泊几万水军都没问题了。”

    沈麟继续道。

    “挖个湖,好处多多。”

    “有了盐湖的沉浸,本官就可以利用湖水制盐。”

    “这是一条不错的财路。”

    “另外,挖出来的土,足以填平五万亩的滩涂沼泽。”

    “各位,这就是五万亩田地啊!”

    农牧司司长王成俊举手发出疑问。

    “大人,五万亩田地,确实很可观。”

    “位于铁城和荒草滩之间,也没有防守的压力。”

    “可翻出来的还是盐碱土,没法种庄稼呀!”

    沈麟可是来自后世的人。

    他虽说无法培育出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

    可土办法还是有的。

    “老王啊!”

    “盖了三尺多厚的新土。”

    “是不是把底下的含盐地下水,给隔断了?”

    “咱们多的抽水装置,利用河水淡化啊!”

    “新土地搞成一块块大方田,只要三天一换水。”

    “第二年就没啥盐碱了。”

    “种麦子不行,咱们可以种菜、种水稻。”

    “以农家肥和鱼骨粉为底肥。”

    “本官保证,水稻的亩产量,将是麦子的三倍以上。”

    “轰!”

    一帮文官、军官顿时哗然。

    鱼骨粉的效果,确实比农家肥还好。

    大家已经试着种菜了,产量明显提高了好多。

    如果能种三倍产量的水稻,虽说只有一季。

    那也想当划算了。

    本来就是跟除了野草,啥也不长的荒草滩抢地。

    一年十几万担的大米,能养活多少人?



    第二百四十二章 长远打算

    

沈麟是搞技术的,考虑事情比较长远。

    要开垦耕地,不说泸水东岸那些各村留下的土地。

    单单是出了北门一直到黄龙江。

    这条宽度不过二三里的狭窄地带,却足有三十多里长。

    可以开垦的荒地,也有二三万亩。

    但是,他思前想后,觉得很不保险。

    辛辛苦苦开荒,种上了庄稼。

    还没等收获呢,辽人大举南下怎么办?

    自己就这么几千兵,怎么跟人家打野战?

    赔本买卖,他可不干。

    在荒草滩做文章就不一样了。

    有水军存在,辽军渡过泸水的机会微乎其微。

    他们承受不起那种损伤。

    荒草滩广袤,好几百万亩呢。

    全部改造成良田,自然做不到。

    沈麟不着急,蚂蚁啃树叶,一口一口的来。

    今年弄几万亩,明年弄几万亩。

    只要折腾出十分之一,那就是几十万亩水稻田。

    还是处在最安全的地段。

    这时代,水稻的产量再低,只要肥料跟得上。

    亩产几百斤总没问题。

    那也是三担以上了。

    养活整个安定县的人都够够的。

    不缺粮食,不缺盐。

    靠着泸水和黄龙江,也不缺鱼肉。

    十二村原有的耕地,可以种棉花。

    这玩意比冬小麦成熟更晚。

    棉花植株有味道,战马碰都不会碰。

    七八月份,棉花才能采摘。

    这个季节对辽人很尴尬。

    他们渡江打草谷,必须等到秋高马肥才行。

    到了第二年的麦熟季节,搜刮一波就得回去。

    人马要修整。

    至少澶州地界,各地方的班军、乡军、正规军加起来。

    足足二三十万呢。

    应州军十五万,就算全部冲过来。

    要想在澶州地界落地生根,眼前还做不到。

    正当隔壁的十万太原军是吃干饭的?

    应州辽军,可是警戒着澶州、太远两个方向。

    耶律大越敢把全部兵力押到澶州来。

    太原军就算不敢去收复大同,过去抢劫一波,也没问题。

    你后方空虚了呀!

    这种机会,傻子才不抓住呢。

    所以,杨辰判定。

    耶律大越就算有心用兵澶州,也不会全军出动。

    更不会待在澶州不走了。

    打打草谷难不倒他。

    这也是沈麟比较头痛的。

    大周军队很多,能跟辽军野战决胜的。

    除了自己的铁军,恐怕也只有落阳山的虎大龙部了。

    他深处山区,很难跑到安定来。

    自己的铁军虽说拥有七千之众。

    面对几万上十万的辽军,沈麟照样力有不逮。

    他要发展,只有向荒草滩要地、要粮。

    “各位,不用怀疑!”

    “一旦咱们翻出几尺厚的新土,遮蔽了地下水的渗透。”

    “绝对可以种水稻。”

    “水田长期换淡水。”

    “盐碱化的趋势,就会被有效遏制。”

    “只要咱们肯努力,荒草滩北部,就将是铁城的产粮区。”

    众人都明白。

    诺大的荒草滩,不可能被全部开发出来。

    这辈子都费劲。

    留着绝大部分作为屏障,比城墙还管用呢!

    哪怕再有如丁婆、卯爷那样不怕死的高手。

    能够穿越危险的荒草滩,他又能干什么?

    一旦到了平坦无遮无挡的田野里,不就是活靶子么?

    正当咱们的望远镜是摆设呢?

    当然,也可以趁着夜色摸过来。

    可上万亩的盐湖,你怎么渡过?

    引水道到通行战船,怎么的也要挖到二三百步的宽度吧?

    这也足够你游半天了。

    相信没有傻子会真的下水去游。

    被发现了,躲都不好躲避,一网就捞上来了。

    铁城再扩大五六千亩,什么训练场、新军营、新校区。

    暂时都能安置得下了。

    因为数量最多的,还是在校的孤儿。

    六到八个人住一间宿舍。

    学校就足以容纳七成人口。

    沈麟估计,扩建后的泸水铁城,住十万人,还是没问题的。

    等到这些孩子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得七八年后了。

    下一步再次扩充铁城,就不得不考虑一步到位。

    那时候,人力、物力、财力足够。

    沿着北门可劲儿修就是了。

    长达三十多里的丘陵平地要是围起来。

    就连西面相对低矮些的山地,也可以扩充一两里。

    一座周长超过六十里的雄城,在北地崛起。

    单轮占地面积,都快赶上京城封丘了。

    当然,人家地处平原,人口一百五十多万。

    泸水铁城是半山城。

    有七八十万居民,沈麟也不后悔穿越一回。

    作为军城,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能养多少兵?

    还有谁敢来招惹沈麟?

    他就算再宅,也得考虑反攻江北了。

    养军队的目的,最终还是要攻城拔寨的。

    大周的地盘,沈麟不方便动。

    江北的辽人疆域呢?

    在几百年前,可都是中原的领土。

    誓师北伐,也不是没可能。

    扯远了。

    这些想法,只不过在沈麟脑海中偶尔闪现。

    他骨子里还真没有什么皇图霸业的大志。

    能在乱世中好好活下去。

    给跟随自己的人建一处避风的港湾,能护佑几十万百姓安全。

    有娇妻美妾相伴,再生几个可爱的娃娃。

    沈麟觉得,这辈子就值回票价了。

    大方向确定好了,下属官员们斗志昂扬地去忙碌。

    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办。

    沈麟发现,他可能有好长一段时期的清闲日子过了。

    不过,军官培训班,三天后开课。

    主讲的人,还是他。

    军中小旗、百户,千户都得前来。

    这大半年里。

    沈麟绞尽脑汁,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后世的见识。

    汇编成册的书足有好几本。

    《步兵操典》,《骑兵操典》,《后勤辎重章程》,《医护条例》,

    《刑罚汇总》五本,已经实行半年了。

    虽屡经修订,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而且,效果还出奇的好。

    民用的,也有《常见病例和防治》、《铁城卫生条例》、《铁城律》三本。

    这三本册子是由沈麟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