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唐有后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在大唐有后台-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顾天涯看向他,郑重答复道:“年老体衰,赈济衣食,蒙蒙幼儿,随母改嫁,妇人与女子,当予以婚配。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老百姓是最能吃苦的,只要度过这最残酷的半年,明年就可以组织春耕。春耕一旦播种,地里就有产出,而百姓有了产出,生活就会慢慢恢复。”
  渊盖苏文急急问道:“但是这一切都有个前提,要有青壮才能支撑。比如我高句丽的幼儿随母改嫁,妇人与女子予以婚配,男人从哪里来?如何支撑起一个一个家?”
  顾天涯微笑拂面,缓缓道:“我会和大唐皇帝商议,向他借用两百万男丁,然后征发而来,从此落户在这片土地。”
  说着停了一停,笑着看向渊盖苏文,郑重道:“你放心,全是青壮。至于能不能支撑起一个一个家?我们汉人的骨子里最顾家。”
  渊盖苏文的脸色很精彩,像是终于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足足良久之后,才苦笑一声道:“原来,竟是征发汉人过来。”
  突然他苦笑变成大笑,大笑又变成狂笑,道:“这样也好,这样也好。生活总是要继续的,老弱妇孺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事。至于族群能不能保留,去他妈了个巴子啊……”
  狂笑声中,陡然脸色一狠,他深深看了顾天涯一眼,猛然大吼一声道:“顾天涯,永别了。”
  铿锵一声,抽出腰刀,然后横刀于脖颈之上,重重对着自己脖子一割。
  鲜血喷溅之中,这位高句丽枭雄厉喝出声,咆哮道:“吾乃渊盖苏文,高句丽最后一任大将军也……”
  怒目圆睁,身躯到底。
  然而当他闭上眼睛时,脸上却浮现淡淡微笑,那似乎,是看到了高句丽幸福的未来。


第461章 终于建国喽,礼仪折腾人
  时,大唐贞观五年,秋,黄道吉日。
  宜祭祀,动土,安迁,嫁娶。
  此是凌晨,寅时刚至。
  距离开国立基仅有两个时辰。
  顾氏大院外围,无数甲兵陈列。
  士卒们的脸上都带着兴奋,眼睛里面却闪烁着警惕的光。
  又有十几队人马来回巡视,任何风吹草动都要上前查看,偶尔惊起一只夜鸟,来不及飞翔便被射下来。
  开国立基大殿,容不得任何意外,哪怕是受惊的鸟儿,也不准进入保卫圈。
  忽听夜色中一阵脚步,几个大唐国公踏步而来,领头一人乃是李绩,其余则是老程和刘弘基等人。
  这几个国公同样神色警惕,走到甲兵外围沉声询问道:“可有异常?”
  甲兵们递上那只飞鸟,郑重回答道:“整整半夜时间,就射下来一只鸟,除此之外,毫无异动。”
  几个国公甚是满意,点点头道:“很好,继续保持这份警惕。吾等再去别的地方转转,看看有没有什么疏漏之处。”
  说话之间,联袂而去。
  这群国公刚走,不远处又见一群大将出现。
  只见领头的赫然正是马三保,后面跟着的则是燕九等一众顾氏家臣,这群家臣全都身穿重甲,目光之中同样闪烁着警惕的光,开口毫无二话,直接就问道:“可有异常?”
  负责护卫的甲兵没有丝毫不耐烦,再次递上刚才那只飞鸟,恭敬回答道:“就射下来一只鸟……”
  马三保点了点头,郑重叮嘱道:“尔等一定要小心戒备,任何风吹草动都要探查。”
  甲兵们轰然应诺。
  马三保甚是满意,转头领着家臣们离开,边走边道:“兄弟们,咱们去城里转转,距离开国仅有两个时辰,再怎么小心谨慎都不为过。”
  燕九等人深有同感。
  此时天色尚且漆黑,然而院中人声嘈杂,只见偌大一座顾氏大院中,到处都是人头攒动的影子。
  贵妇们在忙着,脚步跑的飞快,人人喜气洋洋,眉宇间尽是骄傲。
  能够参加一次开国立基大典,绝对是值得吹嘘一辈子的大事,尤其她们还亲自参与了筹办,心里更加有一份骄傲和自得。
  忽听一个贵妇惊叫一声,语气里面带着焦灼,急急道:“玉璧呢?谁见到玉璧放在何处?这东西若是不见了,开国之时要闹大笑话。快点找,大家快点去找……”
  随即又听旁边噗嗤一声,另一个贵妇不无失笑的道:“河间王妃啊,你能不能不要大呼小叫?玉璧那东西怎么可能会丢?半夜子时就已经送去了城外。”
  “啊?是吗?哎呀你们看看我这脑子,今天真是忙昏了头。玉璧是祭天之物,城外是祭天之所,所以肯定早就送过去了啊,结果我刚才却吓的浑身冷汗。”
  几个贵妇嘻嘻哈哈,各自又开始忙碌。
  突然院子里又是一声惊叫,只听长孙皇后慌里慌张的声音响起,焦急道:“冕冠呢?冕冠怎么不见了?我的老天爷,这要耽误大事啊,眼看就快要开国了,本宫却把顾妹夫的冕冠弄丢了。”
  众妇人顿时全体一惊,都感觉额头有冷汗冒出,于是一阵惊慌失措,咋咋呼呼开始四处寻找。
  幸好有个贵妇清醒,语带不确定的回忆道:“皇后娘娘先别焦急,诸位姐妹也莫慌乱,奴家依稀记得,冕冠似乎已经送进顾国主的房间里。”
  长孙皇后明显一冷,众贵妇同样也是一楞,众人隐约也记起有这么回事,顿时人人脸色讪讪又开始忙碌。
  不远处的正屋中,顾天涯一脸无语,叹口气道:“我现在有些弄不明白了,到底是我开国还是她们开国?看她们这份激动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都是我媳妇呢……”
  呸!
  旁边猛听有人啐了一口,只见李世民拉着一张脸,道:“眼看就要当诸侯的人了,说话竟然还是没个正经。外面那是你的嫂嫂们,这个便宜你也敢占?臭小子,真想大耳瓜子抽死你。”
  顾天涯干咳两声,连忙举手表示认错,尴尬道:“抱歉抱歉,一时口误。”
  李世民恶狠狠瞪他一眼,冷着脸呵斥道:“赶紧闭上嘴,乖乖坐挺直。再敢胡言乱语,一脚踹死你个臭小子……秀宁呢?给他再擦一下粉。刚才这小子开口说话,把脸上的粉给震掉了。”
  顾天涯登时大惊失色,满脸惊恐道:“又擦粉?二哥你是不是故意的?从昨天晚上到现在,你已经让人给我擦了五六次。”
  “五六次又如何?要怪就怪你小子乱动弹!”李世民再次瞪他一眼,训斥道:“眼看就要开国立基,失了礼仪要被天下人耻笑。”
  这时旁边响起李建成的温笑,竟也敦厚劝解道:“妹夫不要再胡乱动弹,免得又震掉脸上的粉……”
  顾天涯一脸悻悻辩解,道:“我实在想不明白,擦粉算是什么礼仪?大好男儿,堂堂汉子,为什么要擦粉呢?这到底是哪门子礼仪?”
  结果李世民和李建成同时开口,一脸肃重道:“此乃春秋古礼,王者相貌威严。”
  “擦粉就相貌威严?”顾天涯还想争辩。
  哪知李世民和李建成同时点头,再次一脸肃重的道:“不错,正是如此。”
  顾天涯满脸无语,深深吸了一口气。
  忽然他眼珠子一转,看向李世民好奇问道:“二哥,你当初登基的时候擦了没?莫非也是被人弄了大半夜,只要开口说话就要补一次粉?”
  李世民冷哼出声,不无嘲讽道:“朕可不像你,性格像个不坐窝的兔子。朕那时只擦了一次粉,因为朕一整夜坐着不动不言。但是你这臭小子……”
  皇帝正要继续教训,忽然像是发现了什么,猛然改口道:“秀宁呢?快过来!把这臭小子的冕冠重新整理一下,身上的诸侯王袍也要重新弄一弄,褶皱全要抚平,不可失了法度。”
  此时昭宁正和几个妾室忙碌,闻言连忙大惊失色的跑过来,一脸紧张的道:“怎么冕冠又歪了?王袍也出现了褶皱。”
  说话之间,其她几女也都跑过来,二话不说按住顾天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整理冠带。
  顾天涯面色苦楚,只能像个木头人一般被人摆布。
  他算是看明白了,今夜的一切都要遵从礼法,没办法,由着大家折腾吧,否则一旦引起不满,怕是又要给他重新画一次妆。
  远处传来打更声,时辰终于到了卯时。
  而也就在打更之声响起的刹那,李世民像是迫不及待的豁然而起,沉声道:“时辰至,出正屋,开国第一项礼仪,先去城外祭拜天地。”
  皇帝话音刚落,门外涌进十几个礼官,二话不说就把顾天涯扶起,像是搀扶耄耋老人一般小心翼翼。
  顾天涯满脸无奈,忍不住小声提醒道:“不用这样吧,我自己可以走。”
  哪知礼官们勃然大怒,旁边李世民也一脸怒气,怒斥道:“从现在开始,闭上你的嘴巴,再敢发出任何声音,朕会一巴掌抽死你。”
  旁边李建成也温声开口,不断劝慰道:“妹夫乖,听话啊。今日不同往日,你那个烂漫的性子要收一收。记住了,不言,不语,一切听从礼官的,千万不可乱了法度。”
  皇族大兄长这是把他当成小孩哄啊。
  顾天涯只能深吸一口气,被人搀扶着慢慢往外走,他心里不断苦笑,不断给自己警告道:“别惹大家生气,你现在是个木偶,别惹大家生气,你现在是个木偶……”
  心中念念叨叨着,被礼官们搀扶上了一架车。
  那是诸侯王的王辇。
  此时天色仍未放亮,但是长街之上已经全是人,只见无数百姓面色激动站在道路两旁,又有各国前来观礼的使节遥遥而望,虽然人如潮水,但是静谧无声。
  忽然听到一阵巨鼓和鸣金之声,李世民的天子车辇领先出门,后面才是顾天涯的诸侯王撵,两架车辇在大军护卫之下朝着城外进发。


第462章 建国大典上的一抹小插曲
  一轮红日,突破云涛,万里山河洒下道道金光,顾天涯孤身站在无色祭坛。
  当他缓缓将一卷丝帛举起,仰天深深吸了一口气时,身后庞大的队伍顿时鸦雀无声,几乎所有人都在心底闪过一个念头。
  “要开始了!”
  禀告上苍,今要建国。
  这一刻,无数幽云臣子面色激动,有些人想到自己的官职即将被宣布,双手忍不住紧紧攥起了拳头。由于用力太大,手指甲已经恰进掌心,然而这些人恍如位置,脑海里全是激动和紧张。
  这一刻,贵妇们挑着扁担在硬撑,她们浑身汗水湿透,眼睛里闪烁着希冀的光,她们很累,心里却满是欣喜,虽然肩膀上的扁担很沉,但是每一个贵妇都在咬牙坚持着。
  甚至就连尊贵无比的长孙皇后,竟然也挑着一个沉重的扁担,这扁担的前边挑着一个小家伙,后面则是满满一筐粮食,如果计算一下重量,最少也得上百斤重,长孙皇后明显被重量压弯了腰身,但是她自始至终都没有放下扁担。
  皇后扁担里挑着的小家伙乃是皇子李治。
  “要开始了,稚奴坐好!”
  忽听听长孙皇后轻轻呢喃一声,语气之中带着某种莫名的意味,低声道:“你的姑父要建国了,从今往后他就是诸侯国主。诸侯,乃是君主,虽然还不是帝王,但他身份已经是君……”
  小李治乖乖坐在藤筐里,眼睛之中显出好奇,小声问道:“母后,为什么我要坐在藤筐里呀?还有那些挑着扁担的贵妇,她们为什么也挑着自家的孩子。稚奴看到大家都很累,可是没有人偷偷放下扁担歇一歇……”
  小家伙满脸迷茫,忍不住道:“到底是为什么呀?”
  长孙皇后温柔低笑,轻声解释道:“这是建国之时的礼仪,是百年难遇的大机遇。母后把你放在藤筐里挑着,另一端则是挑着一筐粮食……”
  皇后说着一停,紧跟着又道:“这份粮食不但是敬献给上苍礼仪,同时也是帮你姑父向上苍表达他开国能力的体现。自古至今,开国意味着有人走出了君王之路,他的身边会聚集百姓,而跟着他的百姓不缺衣食。所以在开国之时百姓们会自发挑着粮食,让上苍相信这个开国者有能力让子民丰衣足食……”
  “原来是这样啊!”小李治若有所思。
  忽然小家伙开口又问:“那么挑着孩子又是什么原因呢?”
  长孙皇后温笑起来,语气显出一抹深邃,低声解释道:“按照古礼的说法,孩童意味着人族未来,这是让上苍看一看,你姑父治下不缺孩童,既然治下不缺孩童,也就意味着可以传承久远……”
  皇后说着一停,低声又道:“当然这只是礼仪表面的意思,深层的意思则是获得庇护,当你的姑父成为诸侯之后,他会庇护你们这群参加礼仪的孩童。开国礼童,与国同休,只要他的国度还在一日,他就要庇护你们不受欺辱。”
  “为什么啊?”小李治显然无法明白,眼睛眨呀眨的很好奇。
  长孙皇后温婉而笑,道:“因为你们是开国之时的见证,是向上苍证明你姑父的国度可以传承久远的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