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卧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宋第一卧底- 第16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好了,现在我为大家解释,我们是如何减省这两千元的费用的……”只见这位叫姜阳的年轻人,向着侧面走了几步,来到了黑板一边悬挂的巨幅工地全图下方。
  只见他指着从码头到工地之间的位置说道:
  “这条短途陆运输通道,我们磐石商社准备将它开挖出一条三米深、七米宽的水道。这样从长江驶来的物料船,就可以直接开到工地上,减少了中间短途运输的费用……”
  “这是什么烂主意?”当他说到这里时,只见下面的六个商社的东家,全都不干了!
  ……
  他们大声非议道:“这样一来,你们是减少了短途运输的费用不假,但是这条河道开挖不得用钱?等到你们工程结束后,回填的时候不还是要用钱?”
  “要知道你挖的那条水道的位置,在设计图上可是一条通向江边的大路!在这之后你还要重新修路……这笔钱你们不但省不下,而且还要多花不少!”
  “请诸君稍安勿躁,接着听我说。”这时台上的姜阳笑着摇了摇头,只见他对着大堂里的官员们说道:
  “这里边有一个细节,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就是这七百五十米长的路线上开挖出来的土壤,都是可以用来栽植花木的腐殖土!”
  他这句话一说,顿时大厅里便是一片鸦雀无声。在这之后,不知周围同时响起了多少人倒吸冷气的声音!
  在这一刻大家好像全都明白了过来,又好像有一些细节没想通。不过这突然而至的变故,却使得长桌边的两排官员的眼睛,一刹那间全都亮了!
  就连这时坐在角落里的宋慈,头脑里也不由得一阵发懵……在这一刻,他看向这个年轻人的眼神中,也充满了惊诧和疑问。
  只见姜阳笑着说道:
  “按照我们的计划,将七百五十米陆上通道挖开之后,就可以供船只运行。同时通道上挖出来的腐殖土,可以在通道旁边留存备用。”
  “直到工序进行到需要腐蚀土填埋时,就可以将这部分土方直接用于工地……根据我们的计算,腐殖土的数量是足够的。”
  “然后等工程结束时,青崖山平整土地多余下来的风化岩和沙砾,正好可以直接填进新开挖的水道里。
  这样一来,可以有几下几个好处:
  第一,我们磐石商社省下了青崖山风化岩的运输和处理费用。
  第二,我们节省了从远处购买,并且运输腐殖土需要的银两。
  第三,我们节省了建筑材料的陆上短途运输费用。
  第四,这些青崖山风化岩重新填埋过后,可以将路基的水准,提升一个以上的等级!
  甚至我们可以用风化岩和沙砾土垫高路基,使得江水上涨时,这条路也不会被江水淹没,更加不会有任何路基下沉的危险。”
  “而我们所要付出的,只不过是把原来开挖路基的成本稍微增加,使得它更宽更深而已。”
  “综上所述,根据我们的计算,整个工程如果按这样施工的话,节省的费用可以达到两千两白银……既可以为建筑方节省银钱,同时还使得路基基础提升了等级……”
  这位姜阳先生的话还没说完,下面的数十位官员已经齐声鼓起掌来!
  ……
  此时,旁边那六家商社的东家则是面面相觑,一个个面色如土,哑口无言!


第3345章:行至天涯心苍茫、沧海辉煌、国士无双
  之后他们还有人站出来,无力地辩解道:“他说的这个,我们也能做到啊?把标书拿过来,我们重新做造价就行了!”
  “你们先等一会吧!”这时负责投标主持人打断了那几位东家的话,然后转过脸来,笑着向那个年轻人姜阳问道:
  “不知姜先生是不是磐石商社内的技术员?年轻人真是大才!佩服佩服!”
  只见这个年轻人笑着说道:“先生谬赞,在下是去年刚刚从临安大学工程学院毕业的。这次磐石商社的陈东家,让我来帮这次投标做一下预审而已。”
  “这次我提出来的主意,是我们工程学院统筹学的课程。在我们学院的同窗中是每个人都会的手段,姜某岂敢当先生如此夸赞?”
  当他说到此处时,就见那位磐石商社的陈东家,在旁边一脸遗憾地说道:“我倒是想把人家雇来,在我商社里担任总工程师!”
  “奈何我的庙太小,如何能容得下这尊大神?人家在校园里就被人预定走了,这一次来鄂州,姜先生是探亲来的!”
  说到这里,只见陈东家咬牙切齿地发狠道:“等我这商社多干几年,资质从二级升到一级的时候,我也到大学的工程学院那里蹲点儿。死活我也得拉他一个大学生,过来做总工程师!”
  这时这些官员听到,这个叫姜阳的年轻人原来是出自临安大学,他们脸上的神情顿时全都变了。一时间看向这个年轻人的目光,也变得热切起来。
  估计他们也想为自己的州府,弄几个大学生来加强实力。至于另外那六个投标的东家看着姜阳的时候,眼睛里都要往外喷火了!
  此刻宋慈旁边的那位主管忍不住长叹一声,小声说道:“当初元首说知识就是财富,我还不信呢!……你看见没老宋,现在我是真服了!”
  此时坐在他旁边的宋慈,正呆若木鸡的坐在那里,看着台上那个身神采飞扬的年轻人。
  一想到自己在临安大学看到的,那二十余万学子奋力求学的景象。还有面前这个才华横溢的姜阳。这时的宋慈心里,不知道怎么的陡然升起了一股无力感,和莫名其妙的悲怆!
  与此同时还有一股让人振奋的暖流,在他心中喷薄而出!
  华夏!我的……大宋啊!
  宋慈在心中暗道:再过十年,天下会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上变成什么样儿?我大宋将会变得如何的强盛和聪慧,变得怎样的繁华和富足?
  沈墨……真是好个沈墨!
  ……
  宋慈已经被眼前的情形弄个心潮激荡,同时也是哑口无言。
  他亲眼看到的事实,毋庸置疑的说明鄂州此地的官员,确实是操守清廉,而且充满了进取的劲头。
  沈墨一手打造的反贪腐制度,还有高薪养廉的做法、工程投标方面的高效与准确、临安大学学子们的惊艳才华,再加上这如火如荼一样兴旺的,犹如大工地般的鄂州城!
  这一切都让宋慈心中的滋味,一时间复杂难言。
  他一方面知道自己错得离谱,做下了难以弥补的糊涂事,一方面感到了无比沉重的挫败与打击。
  在他面前发生的这一切,无疑代表着华夏与大宋的振兴和繁荣。让宋慈觉得自己像是坐上了狂飙猛进的火轮船一般,快得让他难以置信!
  此时他的心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欣慰与激动,这个奔向富足与强盛的大宋,是他在梦里也不曾想过的,甚至是难以相信的奇迹!
  ……
  在大堂中,正在宣读最后的投标结果。在满堂众人欢笑的脸庞和大声欢呼的声浪中,唯有宋慈一个人失魂落魄地坐在那里,就像一尊格格不入的雕塑。
  ……
  之后宋慈离开了鄂州,再度开始了这一场苦涩而又让人振奋的旅程。
  他在江南东西两路,看到了那里经济的高速发展。无数拔地而起的工厂将本地特产细致的加工,然后运销向大宋各地。
  他考察了两浙的蚕丝和丝绸行业,在那里他发现无数的蚕农欢欣鼓舞。沈墨的新政里,对蚕农的减税制度和丝绸行业的保护。让“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话,彻底变成了历史。
  他在福建路看到了茶农们欢声笑语,生活丰足的样子。在自己为官多年的蜀中,见到了竹器和蜀锦沿长江而下,行销大宋的壮观场面。
  他在长江口税关,看到了金山银海流向国库的景象。在广西郡,见到了山地步兵军热火朝天训练的景。
  在无数个大宋的繁华城镇与偏僻的角落,他看到沈墨的新政如春风化雨般改变着百姓的生活。
  他在遍布城镇的国立医院中走访,和荒原上放羊牧马的牧人交谈。在激流中和船夫一起摇撸,和陶瓷工人一起劳作……这条让他心情激荡不已的路,好像一生也走不完!
  大宋!
  如今吏治清明、百姓丰足、工业崛起、军事强盛,这是他魂牵梦绕的大宋啊!
  ……
  时间过去了四个月,直到宋慈渡海而去,走到了海南郡,一个叫做临高的小县城。
  当宋慈看见这万顷碧波之时,他慢慢的靠着一堵高墙坐了下来。
  在他前方是波涛如怒的沧海,后面是临高小学的学生们发出的朗朗读书声。
  此刻的宋慈心中一片茫然无助,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也想不出下一步该去做什么。
  纵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也!
  此时的宋慈想起当初自己谋划打压统帅沈墨的势力,试图刺杀这位大众元首的行径。他的心就像碎成了千万片一般痛苦无比,又是万分庆幸!
  还好沈墨天纵之才,没有死在自己的手上!
  可是我这个罪人,今后又当如何自处?
  宋慈看着太阳慢慢西下,直到海面渐渐被染成了一片壮丽的血红。
  ……
  这时的他站身起来,咬着牙关徐徐向面前的波涛走去……
  就在这时,他却听到身后的学校里,传来了孩子们清脆的诵读声……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在这天涯海角之地,在这沧海落日、壮观瑰丽的奇景中。宋慈面朝着无人的大海,慢慢地跪倒在潮湿的沙滩上。
  不记得多久没遇到这样的感觉了,有热泪在脸上奔流,滚烫汹涌!


第3346章:千秋名士踏归程、一夕三问、举座皆惊
  宋慈游历天下之后,终于从天南之地回到了大宋临安。
  一到议政厅,他就在门口遇到了安俊。安俊笑着对他说道:“元首早有吩咐,您回来之后无需通报,直接进元首的办公室就行。”
  听了这话之后,宋慈一边往里走,一边心里是百味杂陈,他知道,这次他的行动又被沈墨料中了。
  在元首办公室里,他见到了沈墨。宋慈开口第一句话就说:“元首早知道我要回来?您对自己的判断就这么有信心?”
  “我不是对自己有信心。”这时的沈墨正在办公桌上,将一张宣纸写的墨迹淋漓。他一边掷笔而起,一边迎向了宋慈。
  就见他笑着说道:“我是对惠父你对华夏的一颗拳拳之心有信心!”
  随即沈墨张开双臂,拥抱了这位昔日的战友……宋慈在这一瞬间就像被雷击中了一样,愣在了当场!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次回来竟会受到这样的欢迎。而元首对他的评价,也一下就让这位宋惠父热泪盈眶!
  沈墨扶着心情激荡的宋慈坐下,好一阵子之后,这位当事屈指可数的俊杰宋慈,才平静了下来。
  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看了一眼沈墨办公桌上,那上面被沈墨写了剑拔弩张的满篇大字的宣纸。
  话说这位宋惠父对沈墨也是知之甚深,为了方便起见,这位元首是很少用毛笔的,连批阅文件都是用红铅笔。
  沈墨见到他的眼神,却摆了摆手笑道:“先卖个关子,这个等一会儿再给你看。”
  “你说说,这次出去都看到什么了?”
  只见沈墨脸上带着笑意,倒了茶来一边给宋慈塞在手里,一边说道:“咱们提前先说好,好话我可是一句不听,就想听你给我挑毛病!”
  “你不让说,我也得说,我就说一句哈!”这时宋慈一边接过茶盏,一边心中暗自激动。话说这位元首心胸旷达,显然已经把当初他做错事的芥蒂,彻底掀了过去。
  如今自己既然回来了,就已经在行动中表露出了承认错误的态度。而沈墨开诚布公的说让他挑毛病,显然这位元首也是真心实意的。
  宋慈饮了口茶,定了定心神道:“大宋今非昔比,这次我看了后,是心服口服!”
  “不过我倒是有些纳闷,元首曾经说的那句,大宋还没有你想象中的好……你想象中那个大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这个先不说,”这时的沈墨听到宋慈表扬他,还是裂开嘴开心地笑了出来。然后他连忙向宋慈追问道:“先说你看到了什么问题?”
  “问题还是有的,元首毕竟不可能游遍天下,像我那样好几个月都沉到最底下,观察民间的情况。”这时的宋慈笑着说道:“您要是非要听这个,那我可就说了?”
  看到了沈墨挥动了一个坚决的手势,宋慈定了定神后,慢慢地说道:
  “这第一件事嘛……我看到有的地方开办了工厂,给州府县里的经济带来了很大好处。但是这些工厂集中的地方,也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力到工厂里做工。”
  “现在已经有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