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启明1158- 第8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了苏咏霖的肯定,戏剧团全员斗志昂扬,自信提升,于洪武十年五月十五日的晚上,在繁华大街的街角处搭建戏剧台,正式进行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演出。
  苏咏霖当天晚上抽出了一点时间,在戏剧台东南角的茶楼顶楼包了一间茶房,在里头观看了这一场一定会载入史册的演出。
  从满场观众的熙熙攘攘,到鸦雀无声,再到哭喊声响成一片,还有最后那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和呼喊,苏咏霖都全程经历了。
  一个时辰之后,全体演职人员上场谢幕之时,观众们的掌声和呼喊声甚至能够从繁华大街传到解放大街,使得大街上的食客们非常惊讶,不知道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之后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场演出结束之后,看了演出的观众们无一不化身为高行动力度的自来水,大力向身边人推荐这场演出,说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全新演出,给他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全新震撼体验。
  很多没看过的人对此表示十分好奇。
  还有一些没有第一时间去比较好的观看位置抢占位置的人十分后悔,觉得自己站得太远了,没有在最好的观看角度看到演员们精彩的演出,非常强烈的想要再看一遍。
  于是他们纷纷前往复兴会妇女部驻地门口请愿,或者跑到民情咨询室里面向里头的工作人反应,希望知道下一次的演出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地方举办,以及能不能多来几次这样的演出之类的。
  因为反响过于热烈,民情咨询室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把这个事情上报宫中,直接让苏咏霖知道了。
  苏咏霖知道以后,很高兴,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赵惜蕊。
  “这场仗,打的真是太漂亮了,我的皇后殿下,接下来的棋,你打算怎么下?”
  赵惜蕊颇为骄傲的笑了笑。
  “怎么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可是你告诉我的,现在星星之火已成,只需要按部就班展开全国巡演,一切就都会成为我们想看到的模样,就从中都开始,我要让妇女部戏剧团之名响彻全国!”
  赵惜蕊说行动就行动,顺着西域热的热潮,这部《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戏剧一时间引起剧烈反响,在中都引起了观剧狂潮。
  接下来的数日,为了响应民众的观剧心愿,戏剧团员们每天夕阳西下后都连续表演两次《十三将士归玉门》,耗尽精力。
  但是这样也不能满足更多民众想要看剧的愿望。
  民情咨询室还是不断接到诸如【去晚了连落脚地都没有】【站的位置太远都听不太清楚演员们的声音】之类的回应。
  这些情况足以证明这新式演出戏剧到底是多么的受欢迎。


第1449章 中都观剧狂潮
  为了顺应民众的观剧心愿,赵惜蕊让妇女部的工作人员们协助戏剧团员们,在解放大街的街角处也搭建了同样规模的戏剧台。
  一个晚上分成两个表演组,每组表演两次,从两场表演扩充到四场表演。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他们还会在一场表演结束之后劝说观剧的观众们离开,将位置让给还没看过的人,以此让更多的人得以享受这出剧目带来的观剧体验。
  尽管如此,戏剧团也难以满足更多民众想要看演出的愿望,而且有些人并不满足于只看一遍。
  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演员人数不足的问题,演出效率已经不能继续提高了,否则对于演员们来说也是巨大的负担。
  肖翠等妇女部工作人员多次开会,得出的结论也只有两个,一个是尽快招募更多的优秀演员加强培训,一个是搭建更多的戏剧表演台,分散观影人群,让人们不用人挤人。
  而赵惜蕊则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搭建专门的戏剧院,用票证制度代替种种维持安保的手段的想法。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
  当下的难题在于戏剧团的表演一举击中了民众迫切需要新式休闲娱乐项目来满足身心需求的需求,太过于受欢迎,以至于每次开演都要面临人山人海的局面。
  于是乎不得不出动中都禁卫军来维持安保秩序,否则表演甚至无法开始。
  这种甜蜜的烦恼是大家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到的。
  就算是赵惜蕊本人也没有想到戏剧表演居然是那么的受欢迎,居然能吸引到那么多人争抢着观看,甚至有人提前一两个时辰到戏剧台周围抢占观剧位置。
  毫不夸张地说,《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个剧目是真的被演出了名气。
  到五月二十一日往后,中都周边城镇和农村的居民都因为这出剧目的名气慕名而来,纷纷涌入中都城中,想要一睹这个剧目的真面目。
  来观剧的人更多了。
  戏剧团压力山大,中都禁卫军也是压力陡增,因为好的观剧位置不多,观众们难免会因为这种事情陷入争吵,就会让负责维持秩序的中都禁卫军非常为难。
  小商小贩们倒是高兴的合不拢嘴。
  因为他们的销售额伴随着戏剧团的精彩演出有了突破性的增长,很多夜市食物商贩的收入都呈现翻倍增长的趋势,无论准备多少食材都能被饥肠辘辘的观剧人抢购一空。
  赵惜蕊和肖翠等人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
  最后还是苏咏霖出手相助,提出了在戏剧表演台周边搭建活动观剧台的方式。
  他带着赵惜蕊去看了军队攻城的时候使用的临冲车,那种楼房式多层结构的临冲车可以以固定面积容纳数量更多的观众,不过是楼层高低罢了,并不会占据更多的面积。
  苏咏霖建议戏剧团找专业木匠们打造以此为原理的上下层结构的观剧台,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人,还能让他们都坐着,省的一站站一个时辰腰酸背痛腿抽筋。
  赵惜蕊非常喜欢苏咏霖的这个建议,觉得这很有意义。
  不仅能防止人们因为站位而产生冲突,还能以此控制观剧人数防止出什么意外,还能更直观的让观剧结束的观众离开,换另一批人来,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观剧欲望。
  赵惜蕊把这个事情在妇女部会议上提出来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于是立刻给工部下单,要求工部匠人设计满足观剧需求的同时还方便拆卸和带走的观剧座位台。
  工部当然乐意帮他们这个忙。
  别说中都民众,中都的官吏们还有复兴会其他部门的会员们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喜欢上了这种新型艺术形式,非常喜欢也非常想要在下班之后观剧过瘾,但是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有点难度。
  工部的工匠们本身就非常喜欢《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个剧目,现在有机会帮到戏剧团,他们当然拿出浑身解数帮忙。
  有了工部高级技工们的帮助,类似山区种地的梯田形式的观剧台就被工匠们设计了出来,并且很快制造出了第一批样品。
  当六月份《白毛女》、《半夜鸡叫》、《地主家也没余粮》、《壮丁阿贵》这四个有了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目被拿出来表演的时候,新式的观剧台也被拿出来使用。
  同时,在苏咏霖的建议下,虽然戏剧团的表演还是免费观看的,但是想要观看剧目的观众需要提前去复兴会妇女部驻地办公室领取观剧台座位号票,有座位号票的人才可以去观看剧目。
  考虑到炎炎夏日,虽然演出基本上都是在晚上,但还是建议没有领到座位号票的民众不要来观看,以免造成中暑等不良后果。
  这个最新规定颁布全城之后,妇女部办公室所在地毫无疑问被挤爆了,短时间内扩充无数倍的戏剧迷们纷纷表示他们抢破了头也要搞到一张观剧台的座位号票。
  一天四场演出,上午辰时四刻才开始发放座位号票,辰时六刻、七刻就会全部被领走,后面来的人无不捶胸顿足懊恼不已,就像是自己错失了一百万钱的超级大奖一样。
  而随着四场新剧目的开演,戏剧这一表演形式也更加深入人心。
  原先只能在书上看到或者听人讲述的故事,现在可以看到真人演绎,可以看到完整的故事,看到演员们饱含情感的演出,这种体验形式是前所未有且震撼人心的。
  越来越多的中都民众向民情咨询室反应不够看、抢不到座位号票之类的事情,这一类的消息也不断的传递到宫中,为人所知。
  中都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时间短,不管人们在做什么,总能在任何一个角落里听到对戏剧表演的讨论和赞美。
  人们不断分享自己观看到的戏剧表演的感受,乐此不疲的互相交流,相约一起去观看戏剧,想方设法搞座位号票之类的。
  这些事情逐渐成为中都民众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而伴随着这种全新艺术表演形式的广为人知,封建旧制度的罪恶和革命斗争的正义性也更加直观的在广大民众群体中形成讨论热潮。
  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饰演黄世仁的演员、复兴会员胡强的身上。


第1450章 竭尽全力的演员
  他第一次上台饰演黄世仁的那场戏中,就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因为表演黄世仁表演的过于深入,尖酸刻薄无法无天的样子实在是过于真实,以至于当场就有从中都周边农村地区前来观剧的农民破防了。
  在黄世仁侮辱喜儿的那场戏中,两对农民夫妻气到破防,情不自禁地举起手里买来的酥黄独就朝着台上的胡强砸了过去,然后大吼着【放开喜儿】,就冲上了台。
  在胡强和饰演喜儿的女复兴会员张巧巧目瞪口呆的注视下,两对农民夫妻一边哭喊,一边对胡强一顿拳打脚踢,好在其他后台演员赶快冲上前来拉开这两对农民夫妻,才平息了这场十分无厘头的事件。
  还好,胡强及时抱头蹲防,只是身上青紫几块,没有受什么伤,后面也凭借强大的敬业精神继续把这场戏演了下去。
  事后,情绪平复下来的两对农民夫妻十分不好意思的来到胡强面前向他道歉,胡强则大度的原谅了他们。
  “你们气的都忘记了这是在演戏,都要来打我,正说明我演得好,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我很高兴,只是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做了,幸好我没事,这要是伤到哪里了,你们还得受处罚,对吧?”
  事情就那么过去了,但是这件事情长久的成为了戏剧团内的笑谈、美谈,久久不被忘怀,多次被人提起。
  当然了,事发之后,戏剧团通过宣传口的途径发布告全体国民书,说明演员饰演角色是很用心的,所以难免会触动大家心中不愿意被解开的伤疤,但还是希望大家保持理智和冷静,不要迁怒于无辜的演员。
  同时戏剧团也发现了一些安全措施上的漏洞,决定在戏台和观剧台之间设一道栅栏,多少起到保护演员的作用,避免再出现演员被打的事情。
  不过归根结底,这次事件的发生也是体现出了戏剧团的表演深入人心,很受人民群众的认可,大家都看进去了,沉浸到剧情里面去了,否则也不会有如此出格的表现。
  为此付出努力的所有人都为他们达成如此成就感到非常开心,对一力推动这件事情的主导者苏咏霖和赵惜蕊夫妇也是极力推崇。
  苏咏霖和赵惜蕊夫妇多次抽时间来到戏剧团慰问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多次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并且亲自参与到新剧目的排演工作当中。
  而随着这一切的发展,戏剧团的规模扩大和演出频率增加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迫切需求,人民群众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追捧远超预期。
  原本他们以为全国巡演一轮之后才会引起广泛共鸣,结果他们只是在中都进行表演,就已经激起了全民热潮。
  且随着中都民众的热烈追捧,半个月的时间里,戏剧团开演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大半个燕云地区。
  官方并未投入任何宣传资源在这件事情上,全都是热心观众化身自来水不遗余力地向外地人推荐。
  外地人本来是来中都办事的,机缘巧合之下看了一场演出,结果就成为了戏剧迷。
  一传十,十传百,在这个传播讯息主要靠人力的时代,戏剧团开演的消息仿佛插了翅膀一样开始向周边传播,速度之快让人咂舌。
  所以苏咏霖在组织戏剧团团建聚餐大会的时候,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就目前来看,民众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认可度是很高的,我看我们还是尽快做好扩充人员的准备和设立分团的准备,不然只靠咱们这些骨干演员们表演,若要满足民众的需求,非得累死他们不可。”
  苏咏霖笑着拍了拍坐在自己身边的在《十三将士归玉门》中饰演男主角耿恭的戏剧团年轻演员、复兴会员乔适。
  他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能把记录耿恭事迹的史书章节背下来,还专门去国史司找懂历史的老先生请教历史问题,方便自己更好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