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不息闻言缓缓点头,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但是很快又皱起了眉头。
“这样做岂不是毫无信誉?说了要招安却又突然改口,这对于朝廷来说是非常损害信誉的事情,一旦让人觉得朝廷言而无信,之后朝廷真的想做些什么的时候,不就没有人愿意相信朝廷了吗?”
吴璘很郁闷。
“陛下,这兵法说,兵不厌诈,行军征战,谈信誉是没什么必要的,只要能取胜就可以了。”
“不对吧,人无信不立,朝廷也不能没有信誉。”
赵不息皱眉道:“不讲信誉,耍一些阴谋诡计,一时可以获得成功,长久来看,却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做人也好,做官也好,行军征战也好,没有信誉,又怎么能成功呢?”
吴璘差点眼前一黑就要晕倒。
“陛下,话不是这么说的,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场上尔虞我诈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如此,贼人也是如此,更何况我们是王师,他们是贼人,不需要讲那么多道理。”
吴璘费尽心思想要说一些能够说服赵不息的理由。
“正因为是王师所以才要正大光明,以正御兵,朝廷军力比贼人要强,既然如此,无需搞这些阴谋诡计。”
赵不息一挥手:“吴相公善于用兵,何不让我亲眼看看吴相公的用兵之能?就好比吴相公当年对抗金兵的时候那般的风姿,我可是相当的敬仰与向往。”
吴璘给赵不息说的有点血压飙升的感觉。
“陛下,这……”
“不行吗?”
“不,陛下要看,是臣的荣幸。”
吴璘深吸一口气,拿出了将帅的威严,开始排兵布阵,分配任务,为彻底打击川蜀各大起义军做安排。
最先安排的是简州和隆州的平叛方案,吴璘认为应该集中兵力重点打击这些距离最近的地方的起义军,将他们全部消灭,使得成都彻底安全,然后以此为基础,向外出兵。
然而吴璘安排部下展开军事行动的时候,赵不息坐不住了。
“吴相公,这样做是否不太妥当?”
“啊?”
吴璘一愣,回头看向了赵不息:“陛下的意思是?”
“川蜀已有十三个州府都出现了贼军,现在只攻两个?那剩下来十一个呢?怎么办?”
赵不息皱眉问道:“先打两个,要是进攻不畅耽误时间,以至于其他各州府的贼军做大怎么办?现在这些贼军嚣张得很,多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就能占领一个州甚至两个州,这可是很危险的。”
吴璘眨了眨眼睛,满脑袋问号。
?
您是什么意思?
第1234章 赵不息的神仙战术
当吴璘有一些疑惑的时候,赵不息的疑惑只会比他更多。
吴璘很不理解的看着赵不息,赵不息也同样有些奇怪的看着吴璘。
不懂我的意思吗?
赵不息打算开口解释一下自己的神仙战术,吴璘则是终于明白了皇帝这样询问的想法,于是果断给出了回答。
“陛下,我军人数有限,应当集中兵力率先消灭最接近地方的贼军,以图尽快恢复这两个州的安定,而后按照进军路线继续进攻就可以了。
被平定的地方只要快速解决战斗就能快速恢复生产,如此说不定还能减轻一些粮饷压力,为之后可能到来的明军、临安伪朝军队的无耻偷袭做准备。”
赵不息听了吴璘的解释,感觉不符合自己心里的想法,于是他果断说出了自己心中刚刚谋划没有多久的一定可以彻底平定川蜀农民大起义的神仙战术。
“贼军有多少人?我军有多少人?吴相公,户部说了,五万军队,五个月,你还需要担心什么?你大可以把五万军队分成十支,甚至二十支!
就算是二十支,平分一下,一支军队也能有二千五百人,这也算是是一支很强的力量了,贼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可以作乱的贼兵,有二千五百人吗?
把这些军队分派到各地分别平叛,贼军才刚刚造反起事,根本没什么战斗力可言,我军只要前往那个,必然取胜,则最多两个月,就能平定叛乱!”
赵不息说完了自己的神仙战术,吴璘张张嘴巴,有些想说的,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他感觉现在和赵不息讨论他的神仙战术意义不是很大,这个神仙战术怕是需要兵仙韩信或者兵圣孙武来指挥才能成功。
但是他又感觉要是韩信和孙武遇到这样的战事,怕是要首先把赵不息打出翔来让他不要瞎指挥,然后再从容安排兵务。
可惜,先人作古,吃苦受难只有后人了。
吴璘叹息一声,缓缓开口。
“陛下,行军征战最忌讳的就是多线征战,若非贼军蜂起,臣甚至只想大军往一路去,现在两路作战已经是比较冒险的安排了,各路大军人员配置都是有限的,粮饷运输人员也是有限的,分得太多,进军会非常麻烦。”
赵不息连连摇头,觉得不可以。
“粮饷运输我可以派人帮忙,你要多少人多少车我帮你安排,五万军队你只兵分两路怎么够?不说十路,至少也要五路吧?五路大军一起出动,一次性就能平定五个州,再来就是十个州,再来就全部平定完毕了,整个过程需要两个月吗?”
看起来赵不息虽然没有打过仗,但是赵不息显然已经点满了纸上谈兵的技巧,并且已经在脑海中勾画出了整场战役胜利的画面。
众将官面面相觑,很想说些什么,但是面对着皇帝,谁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最后还是集体看向了吴璘。
他们希望吴璘可以说点什么制止一下这位并不太了解军事的皇帝。
于是吴璘试图和赵不息说明一下多线作战的难度以及为什么兵法上有句话叫【自古两线用兵乃兵家大忌】。
打仗打的是后勤,多线分兵是没什么问题,但是你考虑过后勤的压力和后勤是否会骂娘吗?
可是赵不息似乎理解为“两线”用兵是兵家大忌,那么三线四线五线操作不就没有问题了吗?
那么多军队,那么多将帅,那么多人力物力,明明可以三头六臂式的战斗,却偏偏要一只拳头一只拳头的打,你不累我看着都累。
快点打吧,再不打,咱们成都朝廷就完蛋啦!
“可是陛下……”
“吴相公!国运艰难,能者多劳,你这种善于用兵的能者,现在是整个朝廷的众望所归,若不能尽快平定叛乱,你让整个朝廷怎么看你?你让整个朝廷怎么看我?”
赵不息一脸语重心长的走近了吴璘,低声道:“我现在天天待在枢密院和你商量军事,是为了支持你,不让你因为武将的身份遭到朝臣的非议,让你自如用兵。
而我的这种行为已经让朝中大臣颇有微词,他们都觉得我过于宠幸你,对朝政没有好处,你要是不能打一些漂亮的仗来让那些人不能继续嚼舌根,我的压力也会很大。”
吴璘彻底无语。
他妈的军国大事需要考虑一帮嚼舌根子的无耻官僚?
老子打仗那么多年,什么时候靠过那群只会嚼舌根子的混蛋?
那群只知道吃饭却不知道饭从何而来的混蛋,那群从小读书却只学会了怎么用筷子吃饭的弱智低能儿,靠他们,大宋早就灭亡八百次了!
吴璘捂住了额头,还想说些什么,但是赵不息直接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吴相公,国运艰难,一切,就在你的手中了,我把国运还有我的命运都交给你了,你不能让我失望啊。”
一句话,堵死了吴璘的退路,吴璘顿时感觉自己成了一头被架在火上烤的猪。
他完全不想分兵作战,分兵作战、尤其是两线以上用兵需要考虑和安排的事情,完全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加一,有些时候那难度是指数上升的,尤其是后勤方面,难度直接指数爆炸。
真要三线作战,前线还没怎么打,后勤就要崩溃了。
他这次安排两线作战已经是小心翼翼、小心小心再小心了,做了很多安排,自己居中策应保障后勤工作,然后才能放心使用两线作战策略,可现在皇帝居然直接要他翻倍。
他想拒绝,但是赵不息就那么看着他,眼神真挚而又充满期待。
没办法了。
吴璘只能按照赵不息的要求,规划了四路进兵,结果赵不息还是觉得不妥,应该五路齐出,争取一个月内将叛军全部平定。
这样就算明国和临安伪朝想要出兵干预,也根本来不及。
吴璘急了,差点当场倒在枢密院,赵不息一看这六十多的老人家撑不住了,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罢休。
慢一点就慢一点吧,四路进兵虽然很难接受,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怕了你了!
四路进兵已成定局,吴璘费尽心力规划进兵路线和后勤路线,然后给多出来的两路人马安排各自的任务,为此工作量暴涨,整整忙了五天五夜,觉都没怎么睡好,整个人都累瘦了。
赵不息倒也算是有点良心,把照顾自己的御医调来照顾吴璘,各种名贵药材制成的药膳优先供应给吴璘,给他一顿好补。
补了之后也不知道效果如何,反正看着吴璘的精神是好了一点,但也没有好上太多,不过赵不息也不怎么希望吴璘亲自带兵出击,更希望他留在成都做定海神针。
洪武七年二月中旬,也就是成都朝廷的炎兴二年,成都朝廷的军队出击了——
原本吴璘是打算把进攻推迟到三月的,认为这样的话四路出击的准备会更妥当一点,但是当隆州起义军向广都方向发起进攻的消息传到成都之后,赵不息忍不住了,表示必须要出重拳打击起义军。
现在就敢进攻成都了,以后还敢做什么那真是想都不敢想,现在不打击,将来岂不是要被挂在东南枝上做挂件?
于是赵不息不顾吴璘的劝阻,听不进去吴璘关于【贼军并不能突破广都防线】判断,强烈要求吴璘出兵讨伐起义军。
吴璘无法忽视赵不息的意见,数次劝阻不成之后,只能无奈下令出兵。
洪武七年二月十六日,宋军兵分四路出击怀安军、简州、眉州、隆州。
第1235章 隆州的失败
第一批出兵的四个地区都出现了起义军,且距离成都府很近。
根据哨探回报,四支起义军的规模大小不一。
少一点的怀安军起义军大约三万多人聚集,战斗兵员两千多不到三千人的样子。
最多的则是隆州起义军,聚众八万余人,战斗兵员七千多人,规模算是比较庞大。
这支起义军从洪武六年十二月起事开始,花了两个多月的功夫把隆州官府的反抗彻底打败,杀掉了隆州七成以上的官吏,占据了隆州所有县城。
他们的首领自号兴蜀大将军,扬言要【管尽天下不平事】,办事除了公平还是公平,因此得到了隆州百姓的强烈拥护,势力越发强大,等于在赵不息眼皮子底下搞破坏。
他一边和当地地主老财干仗,一边还能分出兵力进攻广都,可见其势力之庞大。
该说不说,赵不息加封地主老财们成为指挥使这一手还是不错的。
地主老财们面对起义军可不会老老实实交代自己的财产,他们也不想被做成东南枝上的挂件,总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
所以他们集中护院家丁和不明觉厉的佃户们拼了老命和起义军战斗,十分顽强,战斗意志爆棚,不亚于起义军。
不少地区的起义军战斗快三个月还没有走出本地就是因为当地地主老财势力庞大,战斗力比较强,持久力比较坚挺。
他们之间互相对立的战斗使得不少起义军陷入了较为惨烈的攻防拉锯战,地主老财们据守自家农庄,依托地形建立军寨堡垒之类的防御设施,和起义军打持久战。
起义军刚刚起事,对于军事问题不甚了解,往往缺少进攻的策略,只知道堆人命,进攻效率不高,迟迟不能剿灭这些有战斗力的地主武装,打不出所属州府。
这一现状给吴璘调兵遣将安排战术争取了时间,也是赵不息做的为数不多的好事。
政治能力他还是有的,只是军事上连赵括见了都要甘拜下风奉为上宾。
于是当宋军主力出动的时候,面对两线作战的起义军,宋军取得了开门红。
首先就是在隆州起义军主动发起进攻的广都一带。
广都宋军据城死守,没有给隆州起义军攻破广都的机会,隆州起义军保持进攻态势,四面围攻广都城,耗费了不少力量。
向隆州方向发起支援的宋军有一万人,统兵作战的是吴璘部下作战比较勇猛的统制官陆(禾兆),他率领军队抵达广都附近之后用小股部队挑战起义军,佯装战败,诱导一部分起义军向他发起进攻。
然后这支起义军中了他的埋伏,被他亲自指挥精锐包围,经过苦战之后,这支起义军被他全部歼灭。
宋军首战得胜,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