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季默之异久矣,老翁久与居之不觉异,实异人也。
  ……
  整篇文章,欧阳修对幺儿季默大加夸奖,欧阳辩都有些不太好意思了。
  但其余的人却觉得欧阳修所写皆是实录,因为他人的感觉更加清晰——欧阳季默实异人也!
  苏氏兄弟和曾氏兄弟在见到欧阳辩之前,实际上也是知道这么一个人的,因为他们在读欧阳修游记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这里面的一个小小的身影存在。
  什么【小和尚手舞足蹈乐之】,【小和尚闻之起舞】、【小和尚尤喜莲蓬】【小和尚见之落泪】诸如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欧阳修的文章传播有多远,小和尚的名气便有多远。
  有些人特别喜欢里面的小和尚形象,甚至将里面关于小和尚的部分摘录出来,形成一本小和尚百态录,这本小册子流传甚广,有些出版商还将其附在欧阳辩的诗词集后,作为词人简介。
  苏氏父子和曾氏兄弟也都在书里看到过,今日亲眼看到欧阳修撰文写欧阳辩,这种感觉倒是颇为新奇。
  欧阳修历来大嘴巴,写完文章后,他第二天就揣着纸张上班去了,然后毫无意外,以他的影响力,这篇《幺儿季默登科喜记》也流传了开来。
  新科状元郎的成长经历耶,多么令人感兴趣的事情啊。
  这篇文章立即以病毒一般的速度传播出去。
  一时间,欧阳季默的少年囧事和特异之处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起来,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位新科状元。
  欧阳辩听到之后苦笑不已。
  不过这个事情也有好处,至少大家都知道新科状元已经有字了。
  于是去皇宫谢恩和游街的时候,同年便正式的称呼欧阳辩为季默兄了,总算不那么尴尬了。
  礼部的官员也是做事负责的,因为知道欧阳辩年纪小,宽大的服装怕是穿不起来,还特意派人量体裁衣,这才没有出现人小衣服大沐猴而冠的感觉。
  当然,那礼部的官员也是西湖城的股东之一,这里面的殷勤是工作负责还是因为他在奉承欧阳辩就不得而知了。
  史上最小状元郎引起了汴京城百姓的轰动。
  韩琦曾有一句话,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
  这句话在此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进士游街是在御道上举行的,可以同时容许十六匹马车同时奔驰的大道上,竟然被挤得水泄不通。
  欧阳辩身着剪裁合理的大红色礼服,高高居于高头大马之上,稍显矮小的身材都显得挺拔起来,比起其他要么衣服不合身,要么一大把年纪,欧阳辩的小正太俊秀脸庞,一时间让诸多女性疯狂起来。
  欧阳辩带着矜持地微笑,他不知道的是,在街边的楼上,有一个公主脸上有泪痕却强笑着看着披红挂绿的他。
  福康公主,哦,不,现在要叫衮国公主了,官家已经明诏,在不久之后就要嫁给李玮了。
  “公主,咱们回去吧?”
  梁怀吉低声劝道。
  赵徽柔轻轻摇头道:“此时多看一眼是一眼,以后想看都看不着了。”
  梁怀吉叹息着低下了头,他心里也在为公主而悲伤。
  路对面的楼上,也有一个妙龄少女,在诸多闺中密友的陪伴下,含羞带怯地看着下面经过的欧阳辩。
  好友们一个个羡慕的说着奉承话,让妙龄少女更是脸颊通红,又喜又嗔。
  她便是富弼长女富蒹葭。
  父亲榜下捉婿,捉到了欧阳辩,原本她以为欧阳辩岁数小,即便是要娶妻,也会选择她的妹妹们。
  没想到欧阳辩归家后,欧阳家送来庚帖求婚,竟然是希望求娶自己,当时她的脑袋都是嗡嗡的。
  一来是因为自己比欧阳辩大不小,二来却是欣喜。
  欧阳辩的诗词集在汴京卖得很火,很多少女闺房都有他的诗词集。
  富蒹葭自然也不例外,她早就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心生向往了,在得知只有十一岁的时候还有些失望。
  听父亲说,说希望迎娶自己的并不是欧阳修的意见,而是欧阳辩自己的意见,听到这个时候,富蒹葭心中甜蜜无比。
  到得现在,这份甜蜜更是变成了自豪和骄傲。
  自己的夫君,可是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郎!
  这也怪不得闺中密友们羡慕了。
  这是状元郎,还是最年轻状元郎,而且看欧阳辩的模样,俊俏无比,又有才又有颜。
  据父亲说,欧阳辩简在帝心,怕是很快就要受重用了,以后恐怕是前途无量,二三十年后,怕是登上宰执之位都有可能!
  到时候自己就是宰相夫人了,就像自己的母亲一般!
  在这一刻,富蒹葭感觉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


第164章 授官!(第五更!求票求票!)
  宋朝贡举的最大恩荣是释褐授官。
  唐代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不能直接入仕做官。
  必须再经过吏部铨选考试,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职,脱去粗麻布衣,换上官服,即所谓“释褐授官”。
  因而,唐代许多士人明经、进士及第多年之后,仍为一介布衣,未能释褐授官,以致有出身二十年而未获禄者。
  如一代文豪韩愈,就是这样的倒霉蛋。
  贞元八年他进士及第,因为吏部的考试不合格,磋砣三年,尚未入仕。
  于是贞元十一年他三次上书宰相而求仕,自称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希望能通过当朝宰相的论荐获得一官半职,结果是三次上书均不获垂怜。
  他只好离开京城长安,到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麾下做幕僚,被辟署为观察推官,才踏上了仕途。
  这样的惨痛经历在宋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宋初承袭了五代以来的规则,但自太平兴国二年开始,进士、诸科及第、出身者可以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
  按照惯例,第一、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
  同出身进士及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拟初资职事、判司簿尉。
  嘉佑二年这一年是相当特殊的一年。
  一方面,因为惯例,中式考生都可以可以不经关试皆释褐授官。
  另一方面,赵祯首次宣布殿试不黜落。
  而且,在往后推一年,到了嘉佑三年,新及第进士授官较之前一阶段稍有降低,往往会减少新及第进士授官的恩典。
  也就是说,嘉佑二年这一年的考生,着实是幸运到了极致。
  过了省试之后就不必担心黜落,殿试之后不用考核直接当官,授官的时候还往高了授,着实是幸运无比。
  早一年晚一年都不行。
  赶上了好时候,诸多新科进士喜气洋洋,朝廷也按照惯例授官,第二、第三人授大理评事,并为诸州通判;
  第四、第五人授秘书省校书郎、签书两使判官厅公事;
  第六名以下第一甲授两使职官。第二甲授初等职官。
  第三、第四甲授判司簿尉。第五甲守选,待授官。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例外,就是新科状元郎欧阳辩。
  欧阳辩直接授将作监丞。
  看着与众不同,但其实也算是惯例了。
  太祖开宝六年,创立殿试制度,进士及第所授官阶有所提高。
  既然是有例可循,便不算破格。
  仁宗做事历来谨慎,说他胆小也可以,但作为一个帝皇,能够做到这种程度,也算是好事。
  如果当真不顾一切破格授官,那反而对欧阳辩不利。
  以前不是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乾德五年三月,门下省直接将进士开封李肃拟保顺军节度
  掌书记的授官驳回,因为不符合《少尹幕职州县官参选条件》的规定。
  如果仁宗对欧阳辩破格授官,先不说宰相那边能不能通过,即便是通过,也会引起不满,这对原本就年幼的欧阳辩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不过宋代授官如此轻易也有原因,宋代的官、职、差遣是分开的,授官只是出一份俸禄,并不需要实际的工作岗位。
  这也是冗官的来由。
  官位每年都要给出很多,虽然不需要每个都给差遣,但俸禄你总得给吧?
  日积月累之下,即便是有金山银山,也都给吃崩了。
  这也就是赵祯对欧阳辩如此重视的原因。
  所以,在其余新科进士还在悠游林下的时候,欧阳辩已经出现在三司了。
  欧阳辩站在三司大门之前,仔细观看这个帝国财政中心。
  这个部门人流如织,门庭若市,比起其他的部门来说,这里流淌着的金色的铜钱,钱财动人心,所以这里的人多也正常。
  不过除了在这里工作的官员、以及三司里的杂工侍从们,还有许多前来要钱的人。
  里面有州县的官员,也有看起来孔武有力的武将,当然也不乏有看起来高人一等的京官,熙熙攘攘的好不热闹。
  这就是三司!
  欧阳辩啧啧称赞。
  大宋朝先天不足,以至于必须常年保持海量的军队,战争的压力之下、募兵制自身的问题,以及越来越多的官员对于俸禄的需求,以至于宋朝不得不在财政上实行前所未有的集权。
  后世人对三司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个烂透了的机构,让宋朝积贫积弱的根子就在这里。
  因为宋之前地方是有财权的,所以经常有中央被外敌打垮之后,地方政府还能够组织起军队来继续反抗,因为地方有钱粮。
  但宋朝一旦中央被打垮,整个帝国就陷入瘫痪,没有办法组织反抗,因为地方上更穷。
  但三司也有优点。
  它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他的高度统一性、一体性。
  它不但能够统一管理赋税征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统一管理财政支出,甚至能够通过财政监察权有效的统一调度财计的意图。
  然而,欧阳辩很清楚事物的缺点往往也是由优点而生。
  三司体制的优点源于他的财政管理一体化,但缺点也因此而生。
  三司不光朝省财计,又要干预地方财计,又要负责财务检查,又要负责财务出纳,还要负责土木建筑,军器制造水利工程以及一些民政事务。
  这样就使得它的责任过于繁重,需要处理的事物过于众多。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无论其结构如何复杂庞大,权力如何集中,要有效的控制整个财政机器的运转,而不出问题也是极其困难的。
  看着熙熙攘攘的庞杂无比的人流,欧阳辩不由得心生怀疑畏惧。
  自己真的能够在如此庞大的机构里大展拳脚?
  即便是三司使是包拯,王安石也在里面担任二把手,但即便是这样,如此庞大的一个机构,他真的能够指使得动?
  就在欧阳辩心生畏惧彷徨之时,王安石从里面出来,笑着和欧阳辩招手。
  这一动作让许多人纷纷侧目。
  作为三司使的二把手,王安石掌控着这个帝国的财富,在这里,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统治者。
  无论是在里面工作的官员或者后勤人员,或者前来跑部钱进的官员武将,都得养他鼻息。
  而现在这位二把手,竟然亲自出门,来迎接一个绿袍的官员,而且这官员看起来也就十来岁模样?
  咦,这是新科状元欧阳辩吧!
  有人恍然大悟。
  欧阳辩是王安石的学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老师照顾学生,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那么王安石出来给大家做个姿态,无非就是释放一个信号——这是我学生,你们都给我放尊重点。


第165章 庞杂的三司!(第一更来了!求票!)
  王安石带着欧阳辩一路往里行进。
  期间欧阳辩经过盐铁部七案,兵,胄,商税,都盐,茶,铁,设七案。
  又经过度支司和户部司,基本每个司下都有五个到八个案,每个案的人员也相当庞杂。
  走马观花之下,欧阳辩都感觉脑袋有些胀痛了。
  王安石看到欧阳辩一脸的便秘模样,笑道:“是不是觉得特别繁杂?”
  欧阳辩点点头。
  王安石低声笑道:“我也这么觉得,三司掌全国茶、盐、矿冶、工商税收、河渠及军器之事,又要掌统筹财政收支及粮食漕运,所以为了应付这么庞大的收支,三司越来越大。
  我给你捋一捋,盐铁之下设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税案、都盐案、茶案、铁案、设案等,掌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等,呐,就是刚刚进门之后你看到的那些。
  度支之下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掌管全国财赋之数,刚刚走过来的这些就是,接下来我们继续往里走,里面是户部。
  户部之下设五案,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衣粮案,掌管全国户口、两税、酒税等事。
  这就有二十一个案了,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
  哈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