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宋之无双国士-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物本质,且逻辑环环相扣无懈可击。
  二是欧阳辩在后面添加的私货颇为有趣,欧阳辩以前面谈论的话题为例子,讲述他为什么能够将一个问题分析透彻,并且讲出来环环相扣,呐,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撒!
  蔡襄一琢磨,欸,果然极有道理,不仅是说话解决问题,在写文章时候也颇有可取之处,若是能够运用上这种办法,或许在科考中也可大受裨益呢。
  这是一本可以让子弟们受益无穷的书籍呢!
  蔡襄很开心,连连表示感谢,并且盛情邀请欧阳辩到时候去福建游山玩水。


第81章 包青天的刀!
  蔡襄走了,包拯回来了。
  蔡襄开开心心的走,欧阳辩倒也不觉得难过,他和蔡襄原本就不算特别多的交情,无非就是相互拉了一把而已。
  他帮蔡襄搞倒陈执中,蔡襄则是回报他一块沼泽地,之后的事情只是单纯相互欣赏而已。
  蔡襄欣赏欧阳辩这个后辈,欧阳辩则是认为这个前辈和蔼可亲。
  他们才不会认为自己是出于什么势利心呢。
  什么蔡襄觉得欧阳修是个有力的奥援,欧阳辩是个前途远大的后辈,以后可以对自己的子孙后代拉一把诸如此类的想法全部都没有,有的只是单纯的欣赏欧阳辩的才华而已。
  而欧阳辩为人正直,更加不可能因为蔡襄就去福建一两年的时间就会回归汴京,然后进入中枢掌控三司的事情而对他曲意逢迎,至于特意送了一辆舒适的马车践行,不过去出于对长辈的尊重。
  大家都是正经的读书人,都是有节操的谦谦君子,不会做出那些令人齿冷的相互攀附的无耻行为的。
  欧阳辩在汴水送别蔡襄,还撒了一把眼泪惜别蔡襄,望君珍重。
  蔡襄知道欧阳辩擅长写词,非得让欧阳辩写首词送他。
  欧阳辩搜索枯肠,还是找了老辛下手,毕竟都是老熟人了,好沟通。
  词名《鹧鸪天…送蔡襄之泉州》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才算是将蔡襄糊弄了过去,蔡襄得了词开开心心的去福建了。
  欧阳辩转身去了陈州门外的这西湖城项目工地。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堆积成山的垃圾已经不见了。
  工人又将稀泥挖出,在东北角垒砌起一座土山,这在后期可以营造景观所用。
  一期的主要建筑的地基也打得差不多了,届时会将整体抬高五六米左右的高度。
  这个高度无论惠民河如何泛滥都不至于淹水了,不过造价的确令人咂舌。
  光是这部分的花费,就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预算。
  但这是值得的,后期投入使用,每停一天,损失的可能是几万贯的收入,这笔账所有的股东都是算得过来的。
  欧阳辩个满意地点点头,地基打好了,只要在丰水期来临之前的两个月,填好地基土,届时就不会影响施工了。
  包拯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密切关注西湖城项目的施工。
  他派出好些个官员对西湖城项目开工后对民生的影响实行调查,他就是想看看国富论里面的理论究竟是不是对的。
  调研的方式是欧阳辩和他在书信里说过的,算是比较科学的调研了。
  调查的结果让他很满意。
  西湖城首期项目涉及的民工大约一万左右,涉及的建筑材料供应商多达上百家。
  因此拉动的消费果如欧阳辩所说,惠及的人群多达几十万之多。
  当然,这些不用全部去调查,西湖城的账本欧阳辩如数提供给了包拯。
  不过如此庞大的消费,让汴京城近期的物价都有所微微波动,一些不能在西湖城项目中获利的百姓算是稍微吃了点亏。
  但对整个汴京城的经济提升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将在岁末岁入中体现出来。
  包拯上任伊始,雷厉风行的性格就展现出来了,他就像是一个带刀的刀客一般。
  他第一刀砍的就是弊政。
  上任几日之后,包拯当即宣布:“开正门,径使至庭,自言曲直。”
  也就是打开府门,允许告状的百姓直接走上大堂,当面向知府递交状纸,言明案情。
  包拯告诉欧阳辩,之所以他要这么做,是因为之前的开封府规定不合理。
  凡是平民要告状的,不能直接进衙门上大堂向知府申诉。
  而要先将状纸递给守门的府吏,再转呈给知府。
  至于究竟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再由这府吏通知。
  这守门的府吏为“门牌司”。
  因为这“门牌司”的存在,诉讼的百姓无法直接见到知府,想要使自己的官司可以尽快处理,便只能被刁滑的“门牌司”讹诈勒索。
  即使冤情再大,若没有打通这个关节,也是告状无门,有冤难辨。
  所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便是因此而来。
  而且,如果这原告人银钱没使到位,就算得以处理,府吏们在一边歪曲事实,蒙蔽知府。
  这案子也很可能无法依法处理成为冤假错案,甚至最后弄得“原告变被告”。
  而他这一招“开正门,径使至庭,自言曲直”,就让“门牌司”便成了纯粹的“看大门”的差事,而府吏们也无法蒙蔽长官,歪曲事实了。
  欧阳辩对包拯直击要害的手段感觉到佩服。
  若是其他的官员,肯定会想着和稀泥,打好这些府吏们的关系,以期待府吏们对他工作的支持。
  但包拯却是直接将盆盆罐罐打烂,才不管你在想什么呢,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惯你这坏毛病!
  别以为府吏们是可以人人揉搓的对象。
  开封府有府吏六百人,府中的一切事务也都要经过他们。
  面对如此繁复的工作,自然需要开封府府衙这六百府吏的全力配合,包拯才能治理好偌大的开封城。
  然而,当时开封府里的官员、属吏大多是朝廷官员的亲信或者权贵人物的子弟,在衙门里挂个职务、混个资历,基本都是些懒惰不堪、疏于职守的人。
  他们不仅知法犯法、欺压良善、贪污成风,甚至会联合起来欺压刁难新到任的长官。
  以前的知府,能够处理好的上去了,处理不好的就被搞下去,不然在包拯之前的180多位知府,怎么才八十多位上去?
  而且在北宋一百七十年不到的历史中,却有一百八十人担任过开封府尹,却只有近八十位宰相,可见其更迭之快、升迁之难。
  而这原因除了得罪贵人之外,有不少就是栽在这些府吏手里的。
  欧阳辩在包拯这里学会了一招。
  包拯的第一刀落下,第二刀又即将举起。


第82章 问策!
  “世伯以力破巧,果真是雷厉风行,佩服佩服!”
  欧阳辩对包拯说道,他是真佩服,不是恭维,唯有包拯这种无欲则刚的正气凛然,才敢这么以力破巧。
  看包拯之前的前任,那一个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才突显包拯的刚直。
  包拯笑了笑。
  若是外人看到这副场景,一定会惊掉了眼珠子。
  包拯的笑容号称【黄河清】,意思是,要想看到包拯的笑容,就像等哪一天黄河变得清澈起来一般的难得,但和欧阳辩相处的时候,包拯的笑容明显多了很多。
  “觉得没有必要罢了,吏滑如油,若是和他们暗斗,他们的手段多得很,而且太浪费时间了。
  他们无论怎么也好,也只是我的下属,我光明正大颁发政令。
  他们若敢从中作梗,那便是将把柄送上来罢了,到时候就别嫌我我的刀利了。”
  欧阳辩笑了起来,道理自然是这个道理,但这得罪的人也多了。
  “世伯,接下来您又要将第二刀砍向哪里?”
  包拯瞥了欧阳辩一眼,嗤笑道:“我还以为你能忍住不问呢。”
  欧阳辩讶然:“世伯是不是误会了什么?”
  包拯拈须微笑:“你是想知道我什么时候疏通惠民河吧?”
  欧阳辩笑了起来:“这个我还真的不在乎,您去看过西湖城了,应该知道西湖城现在已经整体抬高,淹不淹水其实问题不大。”
  包拯讶道:“之前你不是和我说过,关键的难点是这个吗?”
  欧阳辩摇摇头:“问题不大了,已经解决了,之前是钱不够,现在钱不是问题,自然往好里搞,整体抬高,以后再也不怕淹水了。”
  包拯啧的一声:“上次你说的是四十五万贯,现在凑了多少?”
  欧阳辩笑着伸出一根手指:“一百万贯。”
  包拯倒吸一口凉气:“这么多?”
  欧阳辩笑着摇头:“我也不知道汴京有钱人那么多啊,好家伙,用马车运出来的铜钱都生锈了,系铜钱的绳子都腐烂了,可想这帮狗大户多有钱啊!”
  包拯沉默了下来,一会才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啊。”
  欧阳辩不想接这种茬,将话题引回惠民河上。
  “世伯,惠民河的事情你还是得谨慎而行,如果能够接惠民河涨水的时候治理是最好的,这样推行下去才不会过于吃力,对你的官声也好些。”
  包拯勃然变色:“能够防范于未然的事情,为什么要等出现损害之后采取弥补呢,我的个人声名又算得了什么,让百姓损失才是大事!”
  包拯声色俱厉,但欧阳辩脸色淡然:“嗯,既然世伯坚持,那我也不劝了,世伯,您打算如何做?”
  包拯倒是有些惊讶于欧阳辩的胆色,他一向严厉,连他的那些下属见到他都要战战兢兢,一旦他发火,下属更是畏如蛇蝎,没想到他如此声色俱厉,欧阳辩竟然能够如此安然若素。
  包拯深深地看了欧阳辩一眼:“你怎么看?”
  欧阳辩笑道:“事情有上中下三策,世伯想听那一策。”
  包拯用手指点了点欧阳辩,无奈道:“别学评书那一套,赶紧说。”
  欧阳辩笑道:“下策是开封府直接发文整治惠民河,限令侵占河道的人在一定期限内自己拆除违建的建筑,逾时不拆,开封府会主动拆,并且收取拆迁费用。”
  包拯:“……”
  自己就是想这么做的,竟然在欧阳辩这里只得到了一个下策的评价,咦,不能被他知道。
  包拯点点头:“虽是下策,但堂堂正正,也并非不可。”
  欧阳辩笑着点点头:“下策是硬钢权贵,但也并非没有好处,好处是包大人在开封府收获民心,和权贵这番斗法之后,开封府百姓都知道包大人是刚正严明为民做主的青天大老爷。”
  包拯怫然道:“我包拯做事,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又怎会只是为了声名而已,中策呢?”
  欧阳辩心中好笑,这番激将看来是有些效果了。
  “中策是和谏院合作,给他们提供惠民河被侵占的证据,先让他们上书造势,让他们和权贵开撕。
  等他们闹得差不多的时候,届时开封府介入接手,这样就能够世伯就不用一力承当责任,只需顺势借力,就能够轻松将事情做好。”
  包拯有些不悦:“这是将谏院当枪使呢,我们做事堂堂正正……”
  欧阳辩笑道:“世伯也不用为他们操心,咱们这是给他们做业绩呢,世伯您也是掌管过谏院的人,难道不知道御史们对搞事情有多么的热衷,他们不怕事,他们怕的是没事。”
  包拯勉为其难的点点头,欧阳辩的办法未必对,但谏院那班家伙在想什么他还是知道的,还真的是欧阳辩所说的怕没事。
  “嗯,说说上策。”
  欧阳辩坐直身子道:“上策还是那句话,师出有名。
  先不着急处理,等一等丰水期,到时候半个汴京城被水淹没,开封府师出有名,到时候推行起来官家为了开封府的安全会大力支持的,这样推行起来最容易。”
  包拯摇摇头:“不能等,到时候拆损失太大。
  欧阳辩点点头,笑道:“世伯,我该去老师那边上课了,您先忙着,下次我再来看您。”
  欧阳辩走了,包拯陷入了沉思。
  上中下三策,的确都是良策,如果刨除道德上的约束,从做事的角度来看,欧阳辩所排出的上中下的确名副其实。
  只是……一策更比一策阴啊!
  包拯心里很矛盾。
  不是他这次要做的决策,而是对欧阳辩的关心。
  一方面,他对欧阳辩的期待很高,他认为欧阳辩是个经世济用之才,这种人才首要的就是能够做事,想要能够做事,就不能太拘泥与道德文章。
  另一方面,欧阳辩所给出的三策一策更比一策阴,这才小小的年纪,就做事毫无顾忌,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大奸大恶之人。
  不过,这三策的确都很妙啊,当然,自己的那一策至少都算是中策吧,以堂堂正正之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