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介绍大唐的船和别人的船区别,包括三国时期的船只,大将军以楼船为指挥所在。
行走与长江,东吴。
等到了大海上,太大的船不行,重心高,容易倾覆。
实用角度,采取最直接的手段,战船再没有远程打击武器的情况下,速度并不重要。
李易很有耐心地给大弟子讲解,小丫头认真地听。
她不知道自己找的师父究竟有多厉害,只晓得是神仙。
实际上神仙不救世人,就跟其他教一样,只是让你贡献钱财。
比如基督了、天主了、真主了,等等。
真正为民不会以其他方式额外索取,只是要求你正常缴税。
而李易那时一些信教的,需要额外给出钱财。
有的人就钻空子,以宣传教义为名,甚至活佛为名,大肆敛财。
李易年轻的时候就参加过什么所谓的圣诞活动,女孩子比较喜欢他,非要拉他去。
女孩子的母亲就信那个,什么在马槽里出生的那谁的节日。
女方当时很有钱,家里有矿。
李易一般人家,接受传统教育,他的传统教包括音乐、美术、书法、文学、中医。
然后那天,原本女方的家里看不起他,他家穷。
结果节日当天,发下来唱词,一个基督教的唱词,为什么标中国的简谱?
于是他直接带词试唱,哇啦哇啦,女方的母亲满意了,好孩子,这就是被选中的人啊。
他家里人不满意了,咱们是中华传统家庭,你有钱,不好使,咱不要你的女儿。
所以李易失去过一次,与爱无关。
现在呢,他决定干掉所有其他教派,别在我大唐宣传。
已经进来了,佛教更不用说,基督还差一点,没有进行十字军东征。
……
夜幕降临,李易的游艇缓缓在岛子深水区域停泊。
李易那时的济州岛,其实是以潜水海域为重点宣传目标。
就是旅游,游泳,海浪并不大,冲浪的话,需要用船来牵引。
平时只有游泳,吸引更多的游客是李易那时的人,倭国的都少。
至于其他国家的,投资多,本身来旅游的不多。
人家投资,是为了赚李易国家的民众的钱。
李易来过这个岛,被客户邀请,不是那种被人家海关歧视眼神中过来的。
“李郎,海鲜好吃,煮的。”永穆公主终于发现,下一网,就能捞上来很多鲜活的海鲜。
短短时间内,她喜欢上了煮海鲜。
以前觉得辣炒、拌凉菜、火锅,海鲜就那样吃。
现在终于知道,太好抓了,以前长安城中买五十钱的一个海干货,现在随便吃,吃不完扔掉。
“好吃当然是好吃,不过当地百姓的生活没提高,包括咱们大唐的沿海居民。
要不是额外收购一些东西,故意提高价格,沿海的百姓还是很苦的。
所以说,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加上是否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才是最重要的。”
李易有办法遏制两极分化,就是费点劲。
他那时的两极分化就非常严重,后果是什么呢?男女婚配无法协调。
要么漂亮、要么帅气、要么高学历、要么高收入,这就是常态。
因为信息流通太广泛了,互相瞧不起,用更高的层次来比较。
故此离婚总数比结婚总数高,畸形!
说白了,任何社会的问题,都是法制不健全的问题。
李易想了许多,很庆幸,自己还能掌握朝廷走向。
而不是对一些什么男女之事的调整与妥协,那样的男女,已经无爱了,调解啥呀?
“看,岛子上有火光。”李易想着一大堆事情的时候,看到了岛子上有亮光。
亮光在摇曳,说明是柴火燃烧。
而且今天属于节日,不然谁舍得天天晚上烧柴火。
“李郎,还去吗?这个图我看懂了,那是一个画一样,怎么说呢,是……”
“是从好几个位置看的画,对不?”李易知道永穆公主想说什么,赶紧撑起来。
“嗯!”永穆公主低头,她晓得自己问了一些白痴的问题。
“当地有火,而且这边的纬度可以。想要生火,并不难。”
李易说着想起了希腊,奥运。
西方经济和科技领先的时候,国人难过,去拼搏。
西方定了规矩,给你一个挣扎的机会。
中国人就挣扎,很努力。
然后之前说定了规矩的西方人又说,不算了啊,重新弄一个。
“从今天开始,白皮肤的人,不允许耍流氓,我说的。”李易在船只缓缓靠岸的时候说。
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沟通简单记话语
游艇上的彩灯打开,整个游艇瞬间变得五彩缤纷。
岛子上距离海边近的人发现了,打着火把跑过来,什么东西?
游艇慢慢向岸靠拢,游艇吃水不深。
但岛子上没有象样的码头,他们不怎么打渔,主要是缺少网。
他们在岛子上种地,顺便养猪。
旅游行业暂时没发展起来,没有对比,岛子上的人生活得还很开心。
现在跑过来的人在惊讶,看上去跟彩虹一样的是船?船太大了,怎么……
反正凭借他们现在的词汇形容不上来李易的游艇,能判断出是船已经很不容易了。
李易在船上用望远镜看岛子上的人,果然是一大群人穿的衣服看上去别扭。
跟大衣一样,上衣到了大腿的部分就没了,还不是长裙子。
估计里面什么都没穿,所以才说他们只穿上衣,应该是受到了纺织技术限制。
“早知道他们衣服不好,我应该多带细麻的衣服,丝绸和麻对他们没有区别。”
李易后悔了,舍不得给对方丝绸。
岛子上的人用猪皮制作一个皮大衣,就那么套着穿,好在一年四季冷的时候少。
给他们细麻的衣服,他们估计穿着就不错。
失算了,现在就给丝绸,将来再给麻的衣服,岛子上的人不答应。
“东主,有麻袋。”庄子上的工匠反应迅速,想到了好东西,麻袋。
“好!”李易想起来了,确实有麻袋,已经装了东西的麻袋和等到地方再装东西的麻袋。
“准备一下,麻袋拆开,麻袋不错。”李易放下心,给岛子上的人一些麻袋。
带来的麻袋织得细,不是李易那时用手一摸就划手那种。
那种麻袋机器织造,用的麻也不好。
修水利的时候才用那样的麻袋,或者是树枝、竹子编的筐。
出门在外,麻袋都是好麻袋,怕装了东西漏。
羽林飞骑赶紧去找麻袋,在灯光下大家一起拆。
李易看着拆掉几个麻袋,突然喊停:“不用拆,不,底儿的地方拆一下,变成个筒,再用麻绳穿一下。”
他边说边比划,麻袋变吊带装,两个肩膀有绳,麻袋从腋下的位置开始往下套。
一个麻袋简单加工,就是件衣服,反正岛子上的人也这样穿。
想要美观一点,上面用一根麻绳穿一穿麻袋,能扎紧一点,腰也扎一下,像连衣裙。
“我简直是个天才。”李易把一个麻袋套在一个官员的身上,扎一扎,弄上吊带,自夸。
官员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如承受了莫大的屈辱一般。
越来越的岛子上的人来到海边,还有人拿着木头棍子什么的。
还有的拿着石头,准备随时保护自己的人。
“再往岸边靠拢一下,别搁浅了。”李易手动操作,水下的情况一清二楚。
到地方抛锚,放皮划艇下水。
送礼用的衣服都带上了,跟来二十个羽林飞骑,官员全到。
李易端着突击步枪,保护永穆公主三个人。
宫女太监们把自己打扮一番,代表朝廷,要有气场。
一艘艘的皮划艇逐渐接近,羽林飞骑都是手枪,看着不像武器。
等距离近了,皮划艇直接冲向海滩,羽林飞骑跳下来拽上去。
岛子上的人互相看看,应该小头头,哇啦哇啦说几句,他拎棒子带上十几个人向前凑。
煤油灯和火把的照耀下,双方相距不到十步,停下。
小头头看着陌生人身上穿的华丽衣服,眼中露出羡慕的神色。
再瞅瞅自己的衣服,有点局促和拘谨的模样。
李易伸手,桃红递过来一册黄绢,金黄色的,李易上前几步,双手递过去。
小头头略作犹豫,还是接到手上,打开看,不认识字,他疑惑地抬头。
李易再一伸手,翠柳递过来平板电脑。
李易打开,指头在上面划了划,给小头头看。
他拍的长安城的样子,还有皇城。
刚开始是图片,之后为视频。
小头头张着嘴,哈喇子流下来。
他看到了人来人往繁华的景象,还有大家穿的衣服,马、牛、马拉有轨公交车。
那么高大的城墙,一层层的宫殿,里面的人吃的是什么?
他带来的人凑上前一起看,看到了歌舞表演,有音乐声。
一曲结束,李易关掉。
小头头等人没看过瘾呢,很遗憾。
李易指指大唐的所在,小头头点头,懂了,大唐人。
有时候遇到风浪大,大唐的渔民有过来。
还有夷商,台风的时候,有个地方躲就好。
李易又一次打开平板电脑,出现一幅图。
他点着大唐的地方,选择船只,船只被他用指头带着向一个小岛前进。
船到了岛子边,下来很多人,在岛子上吃喝。
李易指指岛子,再指指脚下。
拿着平板电脑给小头头几个人拍张照片,打开软件。
很快到了岛子的大唐人跟小头头们一起吃喝的场景出现了,大家开心地笑着、吃着。
小头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瞧,扭头看自己身边的人,没错,就是这些人,怎么进去了?
接下来李易根本不说话,就用平板电脑操作。
双方交换东西,大唐的船不时过来一趟,每次换了东西,岛子上的人生活便好一些。
小头头彻底懂了,换东西,跟那边的人换,自己提供一些东西。
李易又单独给图片,一只船,看对方:“船。”
小头头张嘴,说了一个词,李易点头,录下来了。
再换一个图片,猪。
小头头悟了,赶紧说出叫什么。
石头,大石头、小石头。
人走和人来,风、树、吃饭、说话、睡觉、衣服……
说着说着,麻袋的衣服便放到小头头的身边,告诉他怎么穿。
小头头把猪皮的衣服脱掉,换上麻袋衣服,很满意。
李易再送他一套普通的瓷器,一个汽油打火机和一玻璃瓶汽油。
先操作,告诉对方如何加汽油。
点着的时候不能加,火石用没了要换火石。
小头头拿着打火机的手在颤抖,自己能随时取火,装能燃烧的东西的瓶子好看。
他回头,看人群,指着几个女子,让过来。
女子到近前,小头头向李易比划,意思是美女,你那什么。
李易连连摆手,表示不要,最后干脆把手放在永穆公主和小兰的腰上,向小头头示意。
小头头看看永穆公主和小兰,再看自己找的美女,叹口气,表示理解。
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交流无须正语法
篝火烧起来,一条条鱼被穿在木头上烤。
岛子上的原著民小心地把鱼肉撕下来,蘸一蘸精盐,吃到嘴里,有着无限的满足。
他们有时也吃鱼,还有贝类。
贝类倒是好办一些,能够在海边捡。
鱼一般情况在浅海拿棒子打,站在水里,看到有一群鱼过来,一棒子砸下去。
吃盐就是煮海水,或者退潮后,太阳足,礁石上的盐收集。
尤其是礁石上面有坑,潮水退了,很快晒干,坑中有盐。
他们吃饭用煮的方法,有个陶管便非常珍惜,跟大唐一些地方的百姓一样。
鱼是李易赠送,别的东西他舍不得,给一点就少一点。
一路上还要给其他人东西,把一个个补给点给交流出来。
精盐游艇能提取,需要淡水,有海水淡化设备,分离出淡水的时候,盐跟着出现,其他的杂质扔掉。
看岛子上的人对精盐那般虔诚,李易很快想到了以后交流送别人什么东西。
海岛上送盐,精盐确实比别的盐好,不苦。
自然产生的盐,最好的是蜀地的井盐,有卤水,烧干了就是盐。
原著民都来了,没多少人,李易大概看一下,四五百人。
更多的人没在这边,跟着他们的大头头住在新罗的武州。
武州那里记载有八千户,李易认为没有那么多人,八千是虚数。
是往多了说,人家王儒也要面子,派人到大唐,大唐问,你那有多少户?
说实话,我那有五百户,感觉太可怜了,人少,没有地位,赶不上大唐一个中县的人口。
故此多说一点,怎么也得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