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明- 第6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待到午门之前,四周已经围的水泄不通,一个戴着三山帽,手持铜拂尘,穿大红曳撒的太监在数十个宦官的簇拥下就在午门左侧门前站着,一众拿着大杖的锦衣卫力士持杖而立,挺胸凸肚的肃立着,数百旗校手按绣春刀,正在四周维持秩序,这里是皇城和宫城的分界,动静闹的太大了宫中也听得着,嘉靖年间就有几百个楞头青官员在这里闹事,最终惹的世宗大怒,几百人一起杖责,当场打死不少人,这一次只打一个黄大成,惹的动静却是不小,也是因为廷杖这东西,朝廷已经很久没有动用过了。
    “犯官黄大成押至,请公公验看。”
    锦衣卫千户上前,向督刑的太监叉手一礼,请对方验看正身。
    这事料想也不会有假,不过那太监还是派了个小火者上前,盘问了黄大成几句,待问清楚是黄大成本人之后,再到那太监面前复命。
    “黄大成,你妄议朝政,沽名卖直,无君无父,简直该死,皇爷命打你六十廷杖,叫咱家前来监刑,你不要指望咱家会手下留情!”
    那太监知道万历的心思,对黄大成当然也不会客气,疾颜厉色,犹如狂风暴雨。
    黄大成吓的魂飞魄散,感觉此前在自己书房中与李甲的计较毕竟还是一厢情愿,这张惟贤是锦衣卫都督,位高权重不假,但此人的权威不象文官来自于科考和自身的能力,加上多年为官积累的人脉,锦衣卫使和东厂提督一样,权威都来自于皇帝的信任和倚重,稍有不慎,叫皇帝知道了不妥之处,看似不可一世的权力,一道诏书就能轻易剥夺。这和文官不同,文官做到阁老一级,只要不是恶了皇帝被不名誉的免官,同党遭遇清洗,如万历初年的高拱那样,正常致仕回乡,对朝局仍然会有相当的影响力,甚至隔上几年复起,亦未可知。
    他有些弄不明白,为什么张惟贤敢于冒险?
    如果判断错误,这六十杖,足以要命!
    就算锦衣卫正常发挥,不是“用心打”,但六十杖的数字打下来,不死也是重伤,人也废掉了。
    此时廷杖已经被黄大成看的真切,是长而粗的大棍,头部包以铁皮,并且铁皮上有尖刺和细钩,一杖上身,血肉溃烂,倒勾起大片皮肤血肉,六十杖打下来,人怕是已经没有形状了。
    这廷杖哪里是打棍子,简直就是要人命,黄大成看的面色如土,人也微微颤抖起来,这时候他才知道,果然前辈中有不少悍不畏死的,要是为了心中的信念挨打也罢了,确实令人敬佩,不过也有相当多的骗廷杖的家伙,捕风捉影夸大其辞有意激怒皇帝,只是为了争而争,骨子里确实是为了被打一顿成为清流中的名望之士,对这样的人,黄大成除了说佩服佩服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这会子他宁愿自己没有被万人瞩目,只要能不挨这顿打,辞了官默默无闻的回家去也成。
    “犯官既然押至,动刑。”
    监刑太监将黄大成怒骂了一通,自觉可以在万历面前好好吹嘘一通,当下也就不再多说,挥手下令行刑。
    几个锦衣卫旗校过来,将黄大成高高举起,再往地上一丢。
    这一掷就是把黄大成摔了一个头昏眼花,不容他有所反应,已经有人将他死死按住。
    好在没有脱去官服衣袍,听说在以前打廷杖是剥了裤子打,不仅更加惨毒,也会使受刑人斯文扫地,太过丢脸,现在好歹算是进步了,留下衣袍,算是留一点体面。
    “给我用心打!”
    黄大成懵懵懂懂的时刻,监刑太监用尖利的嗓音下令,同时趴在地上的黄大成看到那太监的两脚瞬间从外摆变成内收。
    “完了……”黄大成在这一刻深切的感觉到了生死之间的恐怖,还有对未知疼痛袭来之前的极度恐惧,在听到一声吆喝时,感觉到杖风落下,他全身的肌肉都缩紧了。
    在不远处,不少青年官员都看到了锦衣卫抡高大杖打人的一幕,在这一瞬间,也是有相当多的人被吓住了。
    先贤前辈和眼前的黄大成的名声,果然也不是白来的。
    第一杖很快落到了黄大成的身上,他感觉后腰到屁股之间传来一阵拍击的巨痛,但还在可忍耐的范围之内,紧接着打第二杖,一直打到第五杖时,锦衣卫们才轮换,接着就是继续打,报数声,廷杖落在人身上的啪啪声,整个宫禁之间除了这些声响之外,再无别的动静。
    黄大成受到第十杖以上时,心中就知道事情必有不对,他也有相当的痛楚感觉,还忍不住呻吟出声,同时感觉后背湿热,想来是打出了不少血出来,但自己并没有痛不可当,或是身体受到重创的感觉,一杖接着一杖打下来,疼痛感却没有倍增,和此前受的前几杖感觉都差不多。
    这廷杖,看似抡起老高,打下来山响,落在身上却是很轻的感觉,到此时黄大成心中已经明白,果然锦衣卫要拿自己这事做文章,这一条性命算是保下来了。
    此时监刑太监亦是看出不对,十分愤怒的将掌刑的锦衣卫千户叫了过去。
    黄大成勉力去听,在这时自是听不到那边在说些什么,抬头去看,但见那太监一脸怒色,千户不停解释,半响过后,那太监才勉强点头,应该是两边说妥了。
    六十杖堪堪打完,黄大成虽无太多感觉,不过还是垂下头去,做出昏昏欲死之状。
    他身上的伤痕也是看着吓人,后背和屁股间的官服都打烂了,鲜血淋漓,皮翻肉卷,看起来十分的骇人。
    一群与黄大成交好的官员涌了过来,黄大效两眼含泪,看着昏昏沉沉的黄大成,其余各人,也都是心情沉痛。
    看样子黄大成的这条性命是保不住了,不过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忍心说这样的话而已。
    锦衣卫和太监们分别散去,那个掌刑千户吩咐各人可以将黄大成抬回家去,在黄大成被抱起之时,那千户悄声道:“黄大人,多装几日重病,切切小心,下余的事,自然会有人与你接洽。”
    黄大成微睁两眼,几乎没有什么动静的轻轻点了点头,那千户微微一笑,按着绣春刀自去了。

第八百五十一章 密疏
    黄大成奏本上请立太子,被六十廷杖严责之事在朝野之间引发了轩然大波。与此同时的几件大事,比如西北甘肃的兵变,几个省小规模的民变,灾异,还有辽阳打下黄龙府的事情,在民间已经十分轰动,在朝廷这里,却是远不如黄大成“争国本”被杖一事来的更加引人瞩目。
    兵事和民变在官员眼里只是小事,只有事关储位,国本,天子堵塞言路廷杖官员之事,这才是真正的大事。
    对很多文官来说,天下就在书本之中,道理只在半部论语之内,只要朝廷有正气可以揄扬,天下事就没有什么不可治的。
    不论钱粮兵谷,算术农学,这些只是末道,要紧的是圣人大道,哪怕是明末时女真已经与大明征战厮杀数十年,双方各自死伤惨重,已经是不可开解的生死大仇,哪怕是女真已经入关夺了大明京师,在南京的一些青年儒者仍然将心思沉浸在所谓的大道之中,对非本同道之人,党同伐异,甚至东林党人挑动内战,象黄宗羲在国难当头,清兵即将南下之际,与刘宗周等人在朝野呼应,抓着福王不放,只因为当年东林党曾经参与争国本一事,将老福王斗倒,使太子朱常洛获得了胜利,所以在南明立国之初,哪怕小福王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些东林党人就是说福王不堪,不得继位,其实还是当年争国本的党争延续。至于时人担忧的建奴问题,黄宗羲给出的答案就是修仁德以怀远人,只要自身修了仁德,远人自服,何必汲汲于兵事?
    这样的人和这样的见解和这样的人品……后世明史多半是此人和其身后学派所修,黄某人也居然成为一个大家,后人不知者对他满怀敬意,实在是叫人不知道如何说是好。
    眼前这争国本的大事,在京师文官们的心里有多重要,也就可想而知了。
    黄大成一路被抬回家去,从皇城到他家的门前都有不少官员相送,甚至有一些青年官员安步当车,一直将人送到黄宅门前,看着黄府的人接黄大成接了进去,这些官员还站了半天,最后才一脸钦佩的离开。
    黄大成表面上伤的很重,这也使人忧心忡忡,很多人担心他熬不过今晚。
    黄大效等人想到黄府守夜,不过黄大成着人婉言谢绝了,医生是李甲推荐来的辽阳医学院过来的名医,有医生配合,黄大效和邹德泳,黄正宾等人安抚了黄家人一番之后,也就都叹息着离开。
    “这几日闭门谢客,就说我在生死两间,绝不能有任何打扰。”
    外人都离开后,黄大成一改闭目待死的模样,吩咐妻子和家中管事,只道:“反正就说我时刻可能丧命就是了。”
    ……
    ……
    申时行在次日中午时分在返京途中+接到京里传递过来的密信,知道了京师发生的这件大事。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十分困扰,甚至感觉有些愤怒。
    如果吏部的动作再快些就好了,将这黄某人直接贬到海南临高当知县最好,他也实在想不到更远的地方。
    现在他决定将黄大成贬到广西某府当佐杂官,十年之内只要他还在首辅位上就不要想考选升迁。
    想出名也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否则人人有侥幸之心,希图冒进,朝廷还怎么正常运转?
    从这一点来说,申时行想的倒也没有错。
    再转念一想,黄大成受杖六十,可能已经陨命,如果是这样的话,身后之名倒不妨给此人,不好做的太过份了。
    总之,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带着阴郁的情绪,申时行从城外返回京城,他并没有回府,而是第一时间赶回了内阁。
    一至阁中,便是有人继续向他禀报此前之事。
    “黄大成据说命在旦夕,昨日和今日到黄府探视的人很多,不乏部堂高官,京堂以上极多,但黄府都没有叫客人进去,说是医生吩咐,病人绝不能见客,现在就吊着一口气,稍有变故,可能就撒手归西。”
    “这个医生听说是辽阳过来的?”
    “是,是个名医,说是出来游历增长见闻,已经来了有一阵子了。”
    辽阳的医学院已经成为天下医者的重镇,中国的医学在需着时就是救命,平时也是被官员士绅们当下九流一般看待,特别是那些走街的游医,简直和卖大力丸的江湖客是一个档次。除非开了医馆,家里世代相传的医生世家,好歹还算有一些地位,有一些士绅,闲居无事,也喜欢研究医术,也会替人看病,不过那就是另外一码子事了。医生世家,一般存留下来的都有一技之长,或长于骨科,精于正骨接骨之术,或长于小儿科,擅长看小儿的各种疾病,要么就是妇科圣手,总之需得有独门绝活,才会被世人接受,慢慢发展成医术世家。
    李时珍就是这样的世家出身,世家虽有绝活,却也有将压箱底的绝活概不外传的弊端,不仅是医术,其实各种行当都会“留一手”,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是骨肉至亲,断然不会将自己的绝活真心传授,这样的习俗也导致不仅是医术在内,连很多曾经光大一时的手工技艺渐至失传,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为不好的习俗。
    辽阳的医生却是医学院悉习培训出来,特别是在外科骨科上已经独步天下,只有内科上虽然肯定领先大明,但不敢说已经超过整个时代,内科毕业的学生会出来游历,多结实一些有名气的名医,能学一点是一点,学成之后,点滴汇集在辽阳医学院,使这个医学重镇更加的强大,也使一些小的医学世家的传人,能够慕名前来,促进医学的发展。
    这个医生就是辽阳的内科名医,带队出门游历,不过这医生虽然是内科的,骨科外伤水平却是远超普通的京城医生,来京不久,已经闯下极大的名声了。
    “有这名医吊命,这姓黄的没准能缓过来。”禀报事情的人察颜观色,语气也是恨恨的。
    申时行没有什么表情,手指在桌上轻轻点叩,表示这件事说到此为止。
    那人又说了几件事,便是提到联名上书之事。
    “两次上书,皇上都没有批复?”
    申时行大睁双眼,心中大感不满。
    第一次上书署他的名字他并没有什么不满之处,虽然他多年来一直奉行柔媚事上的宗旨,但在这样的大事大非上也确实要代表文官们争一争,否则他这个天平就失衡,皇帝也不会要一个虽然听自己话,但外朝形象太坏的首辅。
    但第二次还要固争,这就不象话了,内阁毕竟是半内半外,宗旨是要调和内外的机构,一味奉迎皇帝固然不可,一味站在外朝立场上和皇帝过不去也是不行的。
    如果他在京里,第一次争不下来,他会密疏劝说,而不是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