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化工大唐- 第4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收工之后,众人开开心的回家。今天这一天,值!

    这事,基本上算是过去了,即使以后要做望远镜,也没什么大不了。陈晚荣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这事不过是个引子。

    第二天,陈晚荣见到了一个让他想想都为之目眩的历史名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大科学家!

    陈晚荣来到军器监,叶天衡他们挤在一间屋里,个个一脸的喜悦,好象大过年似的。陈晚荣不由得大是奇怪。

    “陈将军,你来了!”寇义兵热情的打着招呼:“陈将军,你知道么?昨天那个望远镜为我们请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高人!”

    “高人?能高到哪里去?”陈晚荣有些不以为意,在心里暗想:“论拳脚,有道长;论技艺,有军器监的大师傅;论理论还有我,能称得上高人的人还真没有。”

    不是陈晚荣傲,是因为军器监集中了唐朝最优秀的良工,世人眼里的高人在他们眼里不入流。

    众人让开,陈晚荣看清了,只见屋里多出两个陌生面孔,一个是光头和尚,另一个是中年人。最惹人眼的就是和尚的光头,几点戒疤格外显眼,僧袍、芒鞋,典型的出家人装束。

    和尚不去庙里礼佛,跑到军器监来,堪称一奇。陈晚荣不由得仔细打量起来,这和尚三十多四十来岁,白净的面皮,脸上带着微笑,眼睛特别明亮,眨动之际给人以睿智之感。

    可以说,完全没有出家人的恬淡之气,浑身上下光芒四射。他旁边那个中年人

    错,不过,和他比起来,颇有些不如。

    陈晚荣心中一凛,此人必非常人。最让陈晚荣奇怪的是,这和尚和司马承祯打得火热,两人面对面坐着,相谈甚欢,脸上带着笑容。

    司马承祯站起身来,笑着为陈晚荣引介道:“小友,这是一行大师。一行大师,这是陈将军。”

    “一行?僧一行?大衍历的作者?”陈晚荣心里闪过一连串的问号:“我居然遇到在历史上享有大名的大天文学家僧一行?”

    僧一行虽是佛门出身,却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就是现代,我们谈到这位杰出科学家时,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

    陈晚荣无数次。听过僧一行的大名,来到唐朝后,想过能见到他那该多好,只是,这只能是个梦,僧一行行踪无定,要见他何等之难。

    现在,僧一行居然出。现在面前,还冲陈晚荣微笑,施礼道:“贫僧一行见过陈将军!”

    陈晚荣喉关发干,。很是生涩的道:“陈晚荣见过大师!”深深一躬,极是恭敬。

    要陈晚荣说出他最。喜欢的三位中国古代科学家,僧一行肯定在里面。见到僧一行,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觉受。

    僧一行。笑笑,为陈晚荣引介道:“陈将军,这是贫僧好友梁令瓒。

    ”

    陈晚荣一个。趔趄,差点摔在地上。一个僧一行已经够让人激动的了,还有一个梁令瓒,陈晚荣的激动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梁令瓒何人?一。个大名鼎鼎的能工巧匠!

    僧一行在天文学上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为后人赞颂,要是没有梁令瓒,他不可能取得这么多的成就。原因就在于,梁令瓒很好的襄助了他,帮做天文仪器。

    吴道子的画技千古独步,被后人尊为“画圣”,难有人能与之匹敌。不过,梁令瓒的画功就可以与吴道子媲美,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真正让世人记住梁令瓒的并不是他在画技上的贡献,而是他是著名的制造家,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著名的机械工程师,他和僧一行共同制造的“水运浑天仪”,是当时中国独有的天文钟。

    僧一行受命观测天文,可是当时没有能满足他要求的仪器,“无由测候”,僧一行空自学识渊博,却无从着力。真个是空怀屠龙技,却无龙可屠。

    梁令瓒本是业余天文爱好者,在研究了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造出了著名的“黄道游仪”。当然,他的制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才用木材做出来模型,最后做出了在天文史上享有大名的天文仪器“黄道游仪”。

    僧一行正是用这一仪器测量二十八宿距天球极北的度数,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比欧洲早一千年。使用这一仪器,僧一行得到大量一手资料,演算之后,才有著名的《大衍历》的诞生,后来传入日本,日本用了上百年。

    最让人惊讶的是水运浑天仪还有计时的作用。比起东汉张衡制造的天文仪更加精巧复杂,功能更多。用齿轮带动,上面有两个木人,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每过一刻木人就击鼓,每过一时辰就撞一次钟。

    这远远超出了天文仪器的范畴,是机械钟了!

    我们今天用的钟表都是从西方传入,其实,早在唐朝,僧一行和梁令瓒就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机械钟。只可惜,没有大量推广,更没有发展成钟表,让人扼腕叹息。

    梁令瓒向陈晚荣行礼道:“梁令瓒见过陈将军。”

    陈晚荣纵声长笑,开心不已,给了梁令瓒一个熊抱,好象见到老朋友似的在他背上拍拍,急切的问道:“梁大师,你可愿意来我们军器监?”

    军器监人才济济,可是真正称得上能顶大梁的人却不多。叶天衡的技艺绝对要算一个,不过,他已经垂垂老矣,时日不多。军器监良工虽多,要找一个能接替叶天衡的人还真难,梁令瓒这个天才的“机械工程师”要是能加入军器监,那是就太完美了。

    现在,机床已经造出来了,正需要这方面的技术人才,陈晚荣对机加工熟悉却不精通,也不可能有时间让他去精研机加工,把梁令瓒拉过来,这是陈晚荣的第一个想法。

    “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梁令瓒弄进军器监!就是叩头、求爷爷告姥姥,甚至坑蒙拐骗也在所不惜!”陈晚荣暗中下定决心。

    僧一行就不说了,因其渊博的学识,大名远播,广受人敬仰。不过,他是搞天文,研究数学的,虽然用途大,对于陈晚荣来说,有点用不上。

    梁令瓒才是最适合的!

    用人不是用最好的,是要用最合适的!

    不仅陈晚荣如此想,就是叶天衡他们谁个不是如此想呢?叶天衡拐杖在地上点动,忙着帮腔道:“梁大师,你到军器监来吧!叶某老了,不中用了,以后,得靠你们年青人了!”

    寇义兵他们猛点头,紧张的看着梁令瓒,生怕他不答应。

第三卷 长安风云 第二一二 人才济济

    晚荣和梁令瓒初次见面就来熊抱,虽然有些鲁莽,却从征战回来之后,陈晚荣比过去最大的变化就是爽朗多了,喜欢给人熊抱。

    “呵呵!”僧一行和梁令瓒同时笑起来。

    “陈将军,我们这次来,就是投靠你的,还怕你不要我们呢!”梁令瓒的回答让陈晚荣大是愕然,不明所以。

    “梁大师,这话从何说起?请坐,请坐!”陈晚荣招呼二人坐下来。

    梁令瓒并没有回答陈晚荣,而是看着僧一行:“这事,还是请大师来说吧。”

    僧一行虽身在。佛门,却完全没有出家人那种造作之气,不喧佛号不称贫僧,点点头道:“陈将军问起,一行自当说明。前些日子,贫僧正在山中研修天象,接到皇上圣旨,要贫僧赶到长安,参加迎接凯旋归来将士们的盛会。

    “吐蕃这一仗,贫僧虽。未参与,也是高兴,很长华夏志气,有幸参与此等盛会,那是贫僧莫大的荣耀。贫僧略一收拾行装,就赶到长安。”

    僧一行本。名张遂,少小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而且勤奋好学。曾经为了一个数学问题,跋涉数百里向人请教。天赋,勤奋,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僧一行全部具备,年青时就名声远播,上至皇帝,下至平头百姓都知道僧一行的大名。

    为了。迎接凯旋归来的将士们,睿宗不仅要长安的大臣参加,还下旨给各地的刺史,要他们赶回长安参与此事,到现在为止,赶到长安的刺史越来越多。在这之外,睿宗还要把各地的名流弄到长安来。

    司。马承祯已经接睿宗亲手写就的圣旨,要他参与这次盛会。僧一行的名气不比司马承祯小,也不能例外。更重要的是,僧一行是著名的数学家,更是了不起的天文学家,天文对于任何一个朝代来说,那是重中之中的事情,僧一行被邀请也就是势在必然。

    僧一行是一座丰碑,是一座大山。,于他的行止陈晚荣格外上心,忙问道:“大师,那后来呢?”

    “呵呵!”僧一行把陈晚荣。地急切看在眼里。以笑声回答:“贫僧赶到长安后。并没有急着去见皇上。而是到梁施主府上盘桓数日。这几日里。我们讨论了一些天文历算之事。认为现在地历法不太准确。应该加以修正。要想修正历法。就得观测天文。要观测天文。就需要天文仪器。在这方面。梁施主虽是颇有造诣。只是没有合适地工具。一时难以造出来。

    “贫僧见到皇上之后。还没有说修正历法之事。皇上圣明。倒先提出来了。皇上问贫僧对现有地历法可有看法?可否修正?这不正中贫僧下怀么?贫僧就把苦恼对皇上全说了。

    “皇上听了之后。笑着告诉贫僧。要工具简单。可以去军器监找陈将军。皇上还说了。你们这里连削铁如泥地机床都有。还愁没有工具可用?

    “贫僧一听这话。大是高兴。和梁施主一商量。正准备来拜访陈将军。昨天晚上。皇上派人送来一件物事。贫僧一瞧。吓了一大跳。这可是宝贝。用来观测天象那可省事多了。是以今天和梁施主匆匆赶来。”

    从包裹里取出一件物事。放在桌上。指着物事道:“这就是皇上送来地宝贝。

    好是好。就是有些粗糙。还需要改进。”

    陈晚荣一瞧,不正是昨天做的望远镜么?大是奇怪:“怎么给皇上送到一行大师那里来了?”眼睛不由自主的看着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脖子一偏,颇有点调皮,并不说话。还是金仙公主解释道:“昨天,我们回到宫里,把望远镜给父皇看。这是新鲜物事,让父皇见识一下,是妹妹的心愿。父皇看了之后,就说这东西对一行大师有帮助,派人送给大师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叶天衡点头,提醒一句:“小友,皇上对历法之事很是看重,我们也得出力了。”

    历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不就是知道几月几号,不至于过糊涂了就行。在古代,历法是关系国运的头等大事,不得不说明一下。

    管理天文历算的“钦天监”里的人,虽然权力不大,爵位不高,却地位超然,就连宰相见到他们都要礼敬三分,原因何在?

    一是在古代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钦天监里的人观测的是天象,深知上天的意旨,谁敢不敬呢?就连皇帝都不敢轻易触动钦天监里的人,要是皇帝杀了钦天监的人,往往会给斥为暴君。

    二是他们观测天文,制订历法。历法在古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比起现代的“红头文件”还要有效力。现在的红头文件摆在案头,我们也不过是好奇,翻翻而已。在古代,老百姓对历法非常重视,往往是按照历法行事。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古代的历法不象现代的历法那般单纯,不仅有月份、晦朔、时令、节气,还有潮汐变化。

    最重要的是历书上还附和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技术,比如一亩田播几斤种,何时犁田、何时下种,如何施肥,如何除草,如何应对病虫害,这些都会写在历书上。

    因而,古代的历

    “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书”了,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可T7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直到现代,中国才向工业社会转变。在现代,农业大国是落后的代名词,意味着挨打;在古代正好相反,农业大国才能强盛,原因何在?

    农业大国好啊,因为粮食多了,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有了更多的人口,就要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建立更大规模的军队,创造更多的财富,可以开疆拓土。

    古代中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就是人口不算多,不够用。即使东汉的六千万,唐玄宗的七千万,加上隐形人口,接近一亿了,北宋一亿多人口,都不够。要想人多,就得让他们吃饱饭,这就需要发达的农业。

    正是因为如此,商鞅定下“重农抑末”的基调后,最终演变成一条传统国策,后世虽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些雄材大略的帝王,不仅没改,反倒加强了。

    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一传统策略的捍卫可以说达到变态的程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