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化工大唐-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了油幕一瞧,野外已经是油幕林立。来观者不下千人之众,不少人手拉手,以脚击地,正在唱歌。敢情是等得无聊,自娱自乐起来了。

    正有不少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以这速度推测,到了晚上估计得有好几千人,这消息传得真够快的。

    一群国子监生员兴冲冲地赶来。高渐、郑宛如、郑晴母女也在其中,陈再荣眼尖,首先瞧见了,一碰陈晚荣:“哥。郑伯母,郑姐姐他们来了。”

    陈晚荣顺着他指点地方向瞧去,只见郑晴挽着她娘,走在国子监生员中间,俏生生的,好象凌波的仙子般,格外显眼。真没想到她们也会赶来,陈晚荣迎上去,笑道:“伯母。您也来啦。”

    郑周氏笑呵呵地道:“太子之音是何等的难得。我能不来么?”

    “陈大哥,你也在这里。我就说嘛,这等好事陈大哥焉能不来?”郑晴脆生生的,见到陈晚荣很是欣喜。

    高渐,郑宛如忙着过来见礼。见礼毕,陈晚荣请他们一起去上面,高马二人和郑氏母女见过礼。郑晴她们带的有油幕,陈晚荣自然是要帮她们支起了。高渐他们这些国子监生员个个一脸的兴奋。紧挨着陈晚荣他们搭起了油幕。

    忙活完了。高渐凑过来:“陈兄,我们来唱歌。”

    唱歌自无不可。只是唐朝流行地歌词陈晚荣一句也不知道,这不是为难人么?陈晚荣笑道:“你们唱吧。”

    高渐笑道:“陈兄不唱,这歌唱起来还有什么意思呢?”

    郑宛如马上附和:“就是么!我们领略了陈兄地诗才,还应该领略陈兄的歌声。”

    要是唱现代歌曲,陈晚荣唱得不算好,至少不会跑调,唐人地歌就麻烦了,连歌词都不知道,谈什么歌声,笑道:“你们唱,你们唱。”

    国子监地生员风华正茂,激情最高,早就手拉手着,围成了个半圆。郑宛如左手拉着高渐,右手拉着他娘,高渐另一只手拉着陈再荣,陈再荣想也没有想就拉住了陈晚荣。上阵不离父子兵,打虎不离亲兄弟,陈再荣不拉陈晚荣,还能拉谁呢?

    处此之情,陈晚荣不得不加入了,只得拉住陈再荣的手,左手还没想到拉谁,就给一只柔软温暖的小手握住了,一瞧之下不是别人,正是郑晴,正笑语盈盈的打量着他。

    陈晚荣报以一笑,轻轻握着她的玉手。国子监生员、陈晚荣兄弟二人、郑晴母女、高马二人手拉手围在一起,几十号人占的地方不小。

    唐朝国力强盛,老百姓日子过得不错,造成旅游成风。游人并不是单纯游览名胜古迹、探访名山大川、踏青、赏花、古寺拜佛,还可以在旅游之际举行一些文娱活动,角抵、斗鸡、荡秋千、蹴鞠、打马球、踏歌、牵钩,只要有条件都可以进行。

    他们这是踏歌,人与人手拉手,以脚击地,踏出节拍,再唱起流行的歌词,婉转悠扬,极为动听。诗仙的名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诗里“踏歌”是唐朝很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陈晚荣和郑晴靠得最近,聆听着她悦耳地歌声,悠扬悦耳,比起歌唱家也不见得就差了。她地歌声最是美妙,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众人的领唱者了,只听她唱道:“嘉锦筵之珍树兮,错众彩之氛氲。状瑶台之微月,点巫山之朝云。青春兮不可逢,况蕙色之增芬。结芳意而谁赏,怨绝世之无闻。红荣碧艳坐看歇,素华流年不待君。故吾思昆仑之琪树,厌桃李之缤纷。”

    这是初唐大诗人陈子昂的《彩树歌》。陈子昂开一代诗风,为唐诗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一生诗作甚多,尤其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更是千古绝唱,千年不衰。他的诗在唐朝流传极广,会唱在不在甚众。

    国子监这帮生员都是二十来岁的人,最喜欢嬉闹,这一开唱那还得了,无不是放扯起嗓子跟着郑明卖命的唱起来,歌声远远地传了开去,惹得那些游人注目。

    本就有不少游人在踏歌,只是没有他们那么卖力气。唱得有声势罢了。反正大家都是枯等无聊,唱唱歌,解解闷也是一种乐趣,他们这一开唱正是投人所好。不少人加入他们地行列,跟着他们一起唱起来。

    一人唱,千人和,不一会儿功夫,整个原野为了片歌声淹没。李隆基还没有演奏,倒先热闹起来了,也不怕喧宾夺主。

    外面是热闹非凡,而道观里地人根本就没有干预。你唱你地,我做我的,那些宫人依旧忙活他们的。这是公主“修道”之处,如此吵闹也不怕扰了公主地清修,玉真公主没有派人把游人赶走,这份胸襟还是让人佩服。

    一曲接一曲的唱和,也不知道唱了多少首,突然歌声给一阵如雷般的蹄声所打断。陈晚荣放眼望去,只见长安来路上一队军队开来。个个块头高大。盔明甲亮,威武不凡,胯下战马神骏,人如龙,马如虎,气势如虹。

    陈晚荣在长安见过守城的禁军,就没见过如此雄壮的唐军,不由得很是惊讶。只听陈再荣很是惊喜地道:“龙武军。龙武军,哥。是龙武军!”

    龙武军是哪种军队,陈晚荣不清楚,不过从陈再荣惊喜的中可以想得到必是一支能处善战的军队。只听陈再荣异常兴奋的道:“哥,龙武军是由太宗皇上所选百骑而来,太宗皇上亲选百骑为亲军,逐渐扩大成龙武

    原来和唐太宗有关,怪不得他这么兴奋,就是陈晚荣也不免几分激动。唐太宗虽逝,但他地英雄事迹仍是鼓励人心。

    龙武军来到道观前,立时象水流一样分成左右两队,把道观围了个水泄不通。那些离道观近的人象鸭子一样给赶着飞奔,直到赶出二十丈,龙武军背对道观站岗了。

    “哥,皇上来了!真没想到!”陈再荣已经看出苗头道:“要不是皇上来了,不会出动龙武军护卫!”

    这是清场,皇帝驾到,那是何等的重要,只拉起二十丈的警戒线,没有把野外游人全部赶走,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不是要接驾了?”陈晚荣心想按照礼节,睿宗驾到,这里的人都应该跪迎才是。

    陈再荣笑道:“不用。哥,你瞧,皇上不愿扰民,并没有乘龙辇,而是乘轻车来的。皇上最不喜欢的就是扰民,要是我们迎驾,他反而不高兴。”

    睿宗碌碌无为,在历史上没什么功绩,不愿扰民这份胸怀还真不错,让人服气,虽然不是好皇帝,倒是个好人!睿宗“宽厚恭谨,安恬好让”,做事低调,如此处置实是情理中事。

    道观里出来一群人,三跪九叩的把睿宗迎了进去,万岁之声响成一片。观里庄重肃穆,而观外的游人却当热闹来看,一点尊重之意都没有,要是睿宗知道他地威信在老百姓眼里是如此之低,该当作何感想呢?

    万岁之声一了,紧接着响起地是“见过太子”的声音,原来李隆基跟着睿宗一起来的。一听太子驾到,原本看热闹的游人不再嬉笑,脸上多了几分肃穆,眼里更多的是热切之光。也不知道他们是尊重太子,还是想早点听天太子的演奏。

    观里折腾了一阵,终于安静下来了。只可惜,这安静没持续多久,长安路上又出现一队军队,车辆相接,冠盖相望,旌旗飘飘,不知道有多少人前来。

    陈晚荣望着来路,只见旗上有“太平”二字,陈再荣在他耳边轻声道:“哥,是太平公主来了。”

    太平公主权倾天下,是睿宗之下最有权势的人物,就是太子都没有她权势,怪不得这么大的派头。

    那些游人脸上闪着惊异之色,不少人更是高呼“公主千岁”,跪地迎接,诚惶诚恐,比起见到睿宗更诚恳。

    在陈再荣眼里,太子才是正统,这些人如此迎接很不对,不由得眉头一拧,气怒上脸。陈晚荣怕他惹出事,在他手上使劲一拽,在他耳边轻声道:“再荣,不可莽撞!”

    吸口气,平静一下,陈再荣点点头,脸上地怒色散去。

    对于陈晚荣来说,不管太平公主现在多牛,要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给李隆基诛杀,一点也不在乎,心想皇帝来了,太子来了,太平公主来了,这三个唐朝权力最大地人全聚齐了,这小小道观就要上演一场好戏了。明争暗斗,不知道有多精彩!

    太平公主进了道观没多久,道观里传出悦耳的丝竹之声,游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七嘴八舌地道:“开始了!”

    陈晚荣在心里补充一句“应该叫皇家舞会开始了!”

第二卷 发家之路 第四十一章 大唐贤相

    “琵琶,琵琶,太子在弹琵琶!”游人中不少人惊喜莫名,仿佛听到天籁之音一般。

    “不是太子在弹奏,是太平公主她老人家弹的琵琶!我听过,没错,是她老人家在弹!”有游人发现不同看法。

    究竟是太子还是太平公主在弹奏,谁也说不清,持不同意见的人争论起来,议论纷纷。琵琶无论是由太子演奏,还是由太平公子弹奏,其技术都是一流,水准比起专业音乐家一点不逊色。

    急切处如急雨倾泄,低鸣时切切如私语,急切低鸣错综响起,清脆悦耳,宛如明珠坠落玉盘,煞是动听。陈晚荣听惯了电子合成音乐,骤闻如此独奏,也是感觉良好,随着琵琶之音不住轻击手指。

    正听间,一声清脆、圆润、高亢的横笛声响起,伴随着琵琶,相互和鸣,异常动听。

    横笛响起没多久,两声清越的琴声加入,四件乐器同声和鸣,发出悦耳的乐声,陈晚荣听得心旷神怡。

    还有一队歌女和着乐音轻声曼唱,仿佛在开音乐会似的。玉真观里住的不仅仅是玉真公主,还有宫中“退休”的宫女,没事就陪着玉真公主唱歌跳舞作乐。

    无论琴笛,还是歌女,都伴随着琵琶,由琵琶引领。一声急促的鼓声响起,激烈响亮,让和谐的琵琶、琴笛之音为之一黯。原本领奏的琵琶声略微一顿,随着再起。就这一顿之际其领奏已为鼓声所夺,鼓声领着琴笛演奏,协调之至,比起琵琶领奏好听了很多。

    “羯鼓,羯鼓,太子地羯鼓!”野外爆发出一片兴奋之声,人人脸上带着喜悦。

    琵琶在唐朝广受欢迎。是最为流传的乐器之一。居于统治地位,若要合奏的话,领奏者非琵琶莫属,鲜有其他乐器领奏的事情。琵琶音转急促。想夺回领奏,几次冲击都未果。琴笛都随着羯鼓演奏。

    在唐朝能有如此造诣者不多,太子就是其中的翘楚,除了他还能有谁呢?李隆基的音乐天赋能够千古流芳,那是名至实归,在他演奏下的羯鼓时而如秋风拂野,时而如万马奔腾。气势雄浑,比起使用电子设备地现代演唱会不仅不逊色,反而更具感染力。

    “《秋风高》,《秋风高》,这是太子地《秋风高》!”游人中听出了曲目,兴奋的尖叫起来:“太子擅羯鼓,作《秋风高》。演绎秋高气爽的秋节。现在虽是三月。经太子这么一演奏,仿佛处于秋天。驰骋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上。”

    这评论立时得到人们地赞同,正如此说,陈晚荣心头泛起秋高气爽时节,站在空旷的原野上,极目远眺地感觉。这个李隆基,还真是厉害,仅凭一首鼓曲,就能来个时令颠倒,就能把春季变成秋节,实在是太难得了。

    为了欣赏李隆基的演奏,陈晚荣等了大半天,只是为了占个好位子,听得更真切,值了!

    琵琶突然发现一声裂帛之音,使得原本很是动听的演奏一下子很刺耳,让人心头惋惜不已。就在这时,羯鼓陡然急促起来,一股秋季肃杀之意扑面而来,把琵琶的制造的杂音给掩盖了。羯鼓声激烈高亢,仿佛千军万马在厮杀一般,让人热血***,远远传了开去,惊得林中栖鸟惊躁难安,振翅扑腾,惊惶四蹿。人们沉浸在鼓声中,连喝采都忘了,谁也没有注意到琵琶声已经停止了。

    乐声戛然而止,陈晚荣仿若丢掉了至爱的宝贝似地,朝陈再荣瞧去,只见他一脸的陶醉,非常满足。再朝身边的郑晴望去,俏脸上盛开着一朵春花,眼睛放光,艺术的魅力真大!

    那些游人正在兴头上,巴不得道观里再行演奏,要不是顾忌雄壮的龙武军,肯定翻墙而入,请求太子再行演奏。

    “太子陛下,再来一首!再来一首!”也不知道是哪个按捺不住了,率先喊起来。立时得到响应,原外尽是“再来一首”的喊声,仿佛现代演唱会的粉丝向偶像点歌一样在惊天动地地喊声中,一声柔和地琵琶声响起,声音并不大,却有着异常的力量,喊声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

    “太子的《还京乐》!”陈再荣在陈晚荣耳边轻声解释起来:“哥,这《还京乐》是太子于去京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之后作的,讲述的是诛杀韦后之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