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风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帝国风云录- 第2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良嗣认为有道理,而马扩则不这么想。宋军即刻北伐,李虎就是坐山观虎斗,他可以捡便宜,如果最后燕京也给李虎抢去了,那将来大宋怎么办?所以大宋无论如何也要拿下燕京,从这一点出发,宋军现在就不能北伐,要等到金军攻占了中京,对西京和辽西形成威胁了,李虎不敢动了,宋军再发动攻击。

  “宋军北伐,需要做很多准备。”马扩说道,“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一旦下雪,粮草运输又成问题,所以宋军最快也要等到明年开春才能北上攻击。”

  罗思南凝神看了一眼马扩,忽然微微一笑,“既然如此,那就请回复陛下,只待宋军北伐,我们将予以全力配合。”

  第六十八章 带上他们

  十一月上,辽西润州。

  霍六哥、耶律大石、左企弓和燕王府长史李爽到达辽西。

  霍六哥向罗思南、罗青汉、胡涂禀报了西征经过和李虎打算以代北为根基之地的全新决策,详细阐述了撤出辽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时义军总帅府已经制定好了撤离之策,但因为云海军、武勇军和两路都总管不愿离开辽西,各方随即在利益分配上产生了冲突,很多事至今没有定下来。

  “临行前,总帅一再交待,不愿到代北的人就让他们留下,不要勉强,更不要强迫,这些人利益熏心,不但缺乏远见,更没有忠诚,即使到了代北对义军也没有好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随他们去吧。”霍六哥说道,“依照总帅的意思,我们撤离辽西的速度越快越好,也就是说,该舍弃的就要舍弃,只要人在,还怕赚不到钱做不出东西?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将来天下都是我们的,何况一个小小的辽西?”

  罗思南、罗青汉和胡涂闻言暗自松了一口气。他们已经派人急赴代北传讯李虎,把辽西的情况大概说了一下,想知道李虎的处理意见,谁知一转眼的功夫霍六哥就来了,而且还带来了辽国使者,由此可以想见李虎对汉辽结盟和放弃辽西的决心。既然李虎决意放弃辽西,那除了军队以外,其它东西对他而言,的确无所谓了。

  “霍帅,总帅是否提到百姓的事?”胡涂问道,“当年我们南下突围,有几十万百姓随行,这些人是不是就此丢在辽西?”

  霍六哥迟疑不语。这件事李虎没有说,但他的要求是,义军必须马上撤出辽西,如果带上百姓,撤离时间就要拖延。尤其现在又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劝说和组织几十万百姓撤离有相当大的难度。霍六哥摇摇头,说李虎没有提到撤离百姓的事,“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现在这批百姓在辽西和平州生活得很好,如果强逼他们撤离。远赴代北,是不是伤害了他们?对代北来说,突然增加几十万人口,并且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是不是太难了?我们刚刚占据大同,在代北还没有完全站稳,未来一段时间还要连续作战,多了几十万人口的拖累,对我们的生存发展是不是弊大于利?所以。总帅没有提到这些百姓,其意思很可能就是放弃。

  “不,这些百姓是我们地衣食父母。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总帅不会抛弃他们,我们也不能抛弃他们。”罗青汉断然否决,“我记得当年在龙化,龙化的汉人们跪在总帅面前,恳求总帅带他们返回天朝。总帅答应了,这是一个承诺,辽东虎王的承诺,也是我们义军的承诺。在承诺没有兑现之前,我们绝不能抛弃他们。”

  “但是……”霍六哥想劝阻,而胡涂也是欲言又止,他显然也不同意带上百姓,因为千里迢迢,几十万人的消耗太大了,到了代北,还将引来成堆地问题。义军南下突围成功后,用了一两年才基本上把这些百姓安置好了。现在又来折腾一次,但现在义军折腾不起了,形势不一样了,难度更大了。

  “带上他们。”罗思南的口气斩钉截铁,“如果总帅在,总帅肯定不会抛弃他们。再说我已经把总帅要带着他们返回天朝的消息传了出去,百姓们欢欣鼓舞,收拾东西准备走路了。”

  霍六哥把嘴边的话吞了回去。事已至此,再说无益。

  “辽东战火连绵。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地。”罗青汉说道。“百姓地眼睛都是雪亮地。他们看到虎王带着大军走了。至今没有回来。早就人心浮动了。当我们把消息传出去之后。那些当年追随我们南征北战地百姓们没有丝毫地犹豫。尤其那些龙化汉人。背上包裹就出发了。原先我们以为这些人稳定下来了。可能贪于安逸。不想再跟着虎王受罪了。谁知他们心里都明白。若想活下去。就得跟着虎王。挡都挡不住他们。”

  “大概有多少人?辽西和平州路地汉人不会因为害怕。也跟着一块走吧?”霍六哥担心地问道。几十万百姓突然离开。对辽西和平州路造成地冲击之大可想而知。各种谣言必定满天飞。但最可靠地谣言肯定是女真人杀来了。所以这两地地百姓为了安全。也有可能举家而逃。

  “我们不知道。”罗青汉说道。“不过据我估测。那些土生土长地人应该眷念故土。不会轻易逃离家园。除非女真人杀来了。否则他们不会背井离乡。远走代北。”

  “既然他们要跟着一块走。那就带上吧。过去形势那么恶劣。他们都活下来了。这次也不会有问题。”霍六哥不想再在这件事上多纠缠。马上转移了话题。“不愿走地人。肯定想乘机多捞一点。而我们也不能把辛辛苦苦得来地东西白白送人。所以。在利益分配上若想让大家都满意。那是不可能地。考虑到辽西和平州路马上要还给大辽。我们还是把他们和契丹人拉到一起。共同商议为好。有些地方我们不能满足他们地。契丹人或许会满足他们。你们认为呢?”

  罗思南、罗青汉和胡涂都同意霍六哥地建议。他们请来耶律大石、左企弓和李爽商议交接之事。

  辽国使团中。真正说话算话地是李爽。这位王府和都元帅府地长史深得燕王地信任和器重。权力极大。

  罗思南把撤离辽西的困难一一摆了出来,李爽当即给予回复。

  当年跟随虎王南下的百姓只要他们愿意走,绝不阻挡。考虑到人数众多,天气又不好,李爽承诺,即刻开辟西行通道,沿途州县将给予粮食和衣物上的全力周济。

  义军囤积的各种物资,还有驼马牛羊等牲畜,只要能带走的,都统统带走,如果需要马车和民,燕京将给予全力援助。

  张觉可以出任辽兴军节度使,主掌平州路;田颢可以出任来州、锦州节度使,主掌辽西。其实耶律淳非常需要他们,因为时间太紧迫了,为了能尽快稳定辽西和平州路,这两位地方长官能否继续为大辽效力非常关键。

  张关羽可以出任武勇军节度使,戍守辽西。吴撞天可以出任严州观察使,率云海率军戍守桃花岛。这两支军队对耶律淳来说同样重要,他现在缺的就是军队,只要张关羽和吴撞天愿意受抚,其它事情都好说。

  罗思南的困难解决了,李爽随即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黑山军马上撤出大灵河一线,宜州、锦州交给东路都统萧干。这可是关键,一点都不能出错,否则金军有可能占据辽西。

  罗思南一口答应了,“你们地军队先进入宜州,然后黑山军后撤,从而确保大灵河一线的安全。”

  双方的商谈非常顺利,当天就所有重要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事。

  霍六哥把西征和总帅新决策以及撤离辽西的理由详细说了一遍。

  “该说的我都说了,如果你们只在意眼前的利益,无视义军的未来,不能顾全大局,非要留在辽西,那我也没有办法,只能预祝诸位一帆风顺,前程似锦了。”霍六哥说完之后,目光从张关羽、吴撞天等人的脸上一一掠过,忍不住又说了一句,“早在南下的时候,总帅就说过,辽西是一块死地,幽燕也是一块死地,我们在这块地方没有前途。这次总帅西征,目地就是要到代北寻找生存发展地机会,现在机会来了,诸位为什么反而退缩了?请你们放眼看看现在的天下形势,难道你们看不出来,辽西这块地方马上就要狼烟四起了吗?”

  张关羽目露犹豫之色,吴撞天却置若罔闻,而张觉和田颢理都不理老霍。

  罗青汉说话了,“我说过,大家兄弟一场,好合好散,我不能补偿你们地,我会想办法请燕王补偿你们。”接着他把与辽国使者商谈的结果告诉了众人。

  张觉和田颢神色平静。他们早就料到是这个结果。燕王要做皇帝了,当然要拉拢一帮人,就辽西这块地方来说,当然要拉拢他们,只要他们才能让耶律淳在最短时间内完全控制辽西和平州路。大家过去都是一殿之臣,现在耶律淳做皇帝了,而他们又重归宫帐,彼此知根知底,过去的事就不要说了,还是尽释前嫌,着眼未来吧。

  吴撞天欣然接受。对于他来说,做不做官无所谓,只要把他桃花岛给他就行了,有了桃花岛,云海军就有了落脚的地方,靠着逐渐繁荣的海上回易,以后的钱赚发了。

  张关羽一直不说话,没有任何表态。

  罗思南、罗青汉和远赴代北的义军将帅为一方,耶律大石、左企弓和李爽为一方,张觉、田颢、张关羽和吴撞天为一方。

  三方具体商谈,进展很顺利,就在议事快结束的时候,张关羽忽然说话了,“我到代北去。”

  第六十九章 扫荡

  张关羽终究承受不了重压,在最后时刻,还是毅然决定远赴代北。

  他的部下们大都反对留在辽西,因为留在辽西的后果可能是再度成为山贼,过着茹毛饮血的艰难日子,那种日子他们过怕了,不愿再过了。其次,他的部下们不相信契丹人。留在辽西若想衣食无忧就要受抚,就要为契丹人卖命,他的部下们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如其将来被契丹人赶到山里,还不如到代北跟着虎王混。另外还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虎王的神话。虎王战无不胜,西征更是大捷,轻而易举攻占了西京,这种本事谁有?耶律淳是个什么东西?屡战屡败,跟在他后面迟早都是死。契丹人的好日子到头了,要败亡了,这时候不跟着虎王,反而投靠契丹人,纯粹是自寻死路。

  部下们在幽燕的利益相比于张关羽要小得多。张关羽吃肉,他们不过喝汤而已,如果连汤都喝不到了,他们当然不愿跟着张关羽混了。张关羽没了这些兄弟,他靠什么混?思虑在三,仔细权柄利弊,他只有到代北去,否则他的一帮手下们就要跟着罗青汉跑到代北去了。

  张关羽的最终选择让罗思南、罗青汉等人非常高兴,这样一来,除了云海军和辽兴军外,留在辽西的义军大部分都愿意追随李虎,义军的实力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撤离而有所减损。

  耶律大石等人却略感失望。倒不是因为张关羽出尔反尔,而是他们从张关羽的反复上看到了契丹人现在的处境。契丹人现在就是一头伤痕累累的狼,就算像张关羽这样的土贼,如今也不愿意跟着契丹人混了。契丹人走到了穷途末路,耶律淳能在大辽即将倾覆的一刻力挽狂澜吗?住进了西京同文殿。

  西京是在唐代“大同军”故城的基址上修建起来的。全城周长大约为十公里。四面城墙由土夯实而成,没有包砖。城墙之上建有许多角楼和箭楼,部署有大量的抛石机和一些重型守城器械。防御坚固。

  西京的四面城墙各辟城门一座。东面叫迎春门,南面叫朝阳门,西面叫定西门,北面叫拱极门。

  城内沿袭唐代故城旧制,一条条整齐地十字街将居民区划成大大小小数百个“坊”。

  雄伟的西京宫殿高耸于城西,而城的北部则是军政中枢。官衙和军营多建于此。西京留守司和大同府的衙署便建在拱极门之西。与大同府衙遥相对应的大同驿,位于拱极门之东。大辽的最高学府之一西京国子监就座落于官署附近地东南方。

  西南、西北的边防官署大都位于西京,如西南路招讨司、西南安抚使司、西南巡察司、山北路都部署司等等,这些边防官员们的府邸自然也就建于西京城内,于是西京城内到处都是富丽堂煌的官衙和府邸,蔚为壮观。

  西京大同府下辖两州七县,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商贸地,同时畜牧和农耕都非常发达,除了煤以外。还有铜铁金银等矿藏,是辽国赋税收入的主要基地,尤其它的商税。占据了其全年赋税收入的大头。

  西京南通富庶地大宋河东路。西连夏国。北接阻卜。在边境和各部落居住地设有很多榷场。名气最大地有宋辽边境地朔州榷场。有辽夏边境地云内、天德榷场。另外连接燕京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