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妖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仕妖娆- 第3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汤思退楞了下,“但凭官家。”

    赵昚点点头,忽然问道:“太子薨去后,朕还有二皇子赵恺,三皇子赵惇,两人皆有英武之风,汤相公以为何为储君为好?”

    汤思退心中警铃大作。

    官家先说不欲急着立储君,现在却又急急忙忙问自己谁当太子合适。

    这个问话顺序是不是反了?

    以官家的聪敏,断然不会出现这种失误。

    那就是故意为之。

    官家是在提点自己什么吧……

    心思电转,猛然想起,当初立储赵愭时候,官家就不爽的很,现在肯定还是不想立太子——毕竟赵愭入主东宫后很快拉拢了巨大的势力,着实让官家不爽了一段时日。

    又猛然想起,官家近日在政事上,总是在拿捏户部尚书曾怀。

    恐怕也在敲打他别让他再站队了。

    这样说来,官家心里根本没有再立储的想法——当初立储,也是被那一场病逼的。

    想到这里,汤思退立即明白了官家的意思。

    难怪会给自己赐座。

    朗声道:“庆郡王、恭王皆年轻,经验欠缺,还需诸多磨砺,臣以为不宜太早立为储君,最好需再等多年,两位皇子成熟稳重,官家一手打造的盛世之下,再议立储之事。”

    赵昚心中略喜,这才是朕倚重的汤相公啊。

    虽然自己想要恢复江山北伐。

    虽然也要倚重枢密院那群主战派。

    但大宋的官家,是历来将制衡玩得最溜的。

    主战派要重用,主和派也需要重用。

    有了蒋芾、王刚中等人,那就得有汤思退这么一位主和派相公——其实赵昚知晓,汤思退的主和,不过是他仕途立场而已。

    也许这位主和派相公,其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着恢复江山的。

    大宋的文臣,几个不想恢复江山?

    只不过所奉行的策略不同。

    才有了主战和主和之分。

    但在官家的眼中,主战和主和都只是个标签。

    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臣子。

    赵昚微微笑道:“汤相公之言极是,只不知朝臣会如何想。”

    汤思退立即恍然,官家这是要自己带头。

    不仅不要站队到两位皇子中去,还要起表率作用,告诉朝臣,近来今年不要再提立储的事情了,想到这回道:“臣为左相,当表率群臣。”

    赵昚哈哈大笑,“汝相,吾心慰矣。”

    你果然是朕的相公。

    汤思退心中也大喜,只要这种局面维持,自己的相位必然稳固。

    相比而言,那个右相诸葛瑾我的立场就让赵昚有些不满意,虽然你女婿是柳子承,但你也没必要彻底倒向惇儿罢。

    这么一说,张杓倒还不,太子薨了后,他便不再参与争储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1

    张杓确实受到了巨大打击。

    他真的没想到。

    赵愭竟然病了,然后真的死了。

    虽然官家最后下旨,将那些个用药过量的庸医押入大牢,不在大赦天下的范围内,等待秋后问斩,但这都济于事。

    赵愭死了!

    死了就是没了的意思。

    很简单。

    作为太子首席谋臣,张杓原本注定是要登上大宋左相——虽然官家会换相,但只要自己成为左相,经营几年,加上赵愭主动请荐的话。

    也许,自己不仅是左相,更是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

    那一天,自己将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告诉天下人,我张杓,天之骄子,比之大宋雏凤更为杰出。

    然而赵愭死了,这一切都没了。

    当然,自己封三公的机会并不是没有,只是显得更漫长了而已。

    而且——还真可能没有。

    如果今后赵惇登基,只要自己这些年不支持他,等他成为大宋天子,自己估计也就会被寻个借口贬到地方提举洞霄宫什么的……

    虽然自己还不到三十,已是副相参知政事。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是右相就是左相。

    但是左相汤思退的位置固若金汤,右相诸葛瑾我如今也甚是虞。

    自己这最后两步端的是漫漫期。

    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回建康及冠成婚的家伙,想起他曾经说过的话,又想起父亲致仕前说的那句词,张杓忽然觉得有些事情好讽刺。

    自己真是绕了个巨大的圈子。

    如今却又回到了原点。

    想明白了一些事的张杓,自此之后,在朝中安静下来。

    秉持公事,从不参与同僚宴请。

    亦从不宴请同僚。

    宛若一颗光鲜亮丽的雨花石,在大雨之后的泥泞里,忽然开始沉淀起来——

    终有一日,会绽放出灿烂光辉。

    临安渐渐不闻天骄声,亦不见天骄影。

    乾道三年的秋末,临安问斩了几个翰林庸医。

    几张圣旨传下,两淮以及襄阳、川陕等地出现了大幅度的人事变动。

    因春风渡一功擢为安丰军正将,在来安大战中因军功升任安丰军统制的宗平,终于去了权兼一词,正式成为安丰军制置使。

    原本仅是正将的宗复,升任安丰军副都统制。

    副将的汪继伦,反而升任了安丰军都统制。

    这估计是两人的能力,在这几年被吏部考察了个透彻,宗复确实要差上汪继伦一筹。

    庆远军节度使李道之子李睿,因统率轻骑立下千里纵江淮的大功,在清流关大败拐子马和铁浮屠,迁升为光化军统制。

    乾道三年秋的圣旨一下,李睿成了光化军都统制。

    全权掌管组成了建制的重骑军!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命,要知道,大宋骑军本来就少,何况重骑军。

    这支重骑军,还是西辽的五百匹精锐战马,加上大理送过来的战马中挑选了两百来匹,才勉强有了个雏形。

    不过,也仅七百余骑耳。

    然而这七百余骑,全是精锐中的精锐。

    装备更是万金打造一骑,奢华得让轻骑士兵流口水。

    据悉,看到重骑军的林宗棠只说了一句话:当屠铁浮屠!

    铁浮屠就是金国骑军王牌重骑军!

    可想而知这支两百余骑的重骑军有多么精锐。

    这只是雏形,随着西辽那边每年送过来的,加上从草原购买的战马,也许等几年北伐时,大宋的重骑军就能达到三千甚至五千之巨!

    一支三五千的重骑军,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甚至可以左右一场战局。

    尤其可见,官家对重骑军的重视,也可见官家对李睿的信任。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李凤梧的出使辽国。

    没有李凤梧出使辽国,就不会有这五百匹精锐战马,大宋要打造重骑军,就还需要时日,不至于在乾道三年就让重骑军具备雏形。

    李凤梧之功,就是林宗棠都忍不住放下成见,在说了那句“当屠铁浮屠”后又道了一句:“狗|日的李凤梧,这功也甚是泼了天了,这次老子服了他。”

    林宗棠这一句狗|日的,绝对不是辱骂。

    而是一种武将的至高赞誉。

    至少在李睿看来,自己老丈人这句话是赞誉,军界出身的武臣,也这般认为。

    至于文臣怎么想,这些粗犷汉子没那心思去管。

    至于读书人李凤梧是不是觉得在辱骂他,林宗棠也浑然不惧。

    一甲探花,应该能听出这话的言外之意。

    抛去立场不同的事情,林宗棠是真的服了大宋雏凤。

    恐怕不仅他林宗棠,偌大的大宋朝野,至少有七成的文臣武将,自认做不到李凤梧这些事情,对大宋雏凤的功劳和升迁,更是没有丝毫怨言。

    使金、使大理、使辽。

    三使,简直漂亮的不能再漂亮。

    这样的大宋文臣,就算是武臣,对此也没有丝毫怨言。

    而是由衷的佩服。

    关键是这货并不是儒雅的读书人而已,襄阳死战,这位大宋雏凤可是坚守到了最后,等到了李睿磨磨蹭蹭的支援,才挺着脊梁回到了临安。

    这样的读书人,又岂仅仅是读书人而已?

    这就是大宋的脊梁啊!

    大宋尖刀宗平,飞骑李睿之外,宋金二次大战出现的三个人才,襄阳卢震,在死守襄阳后擢升光化军副将,后迁利州路兵马都监,旨意一出,卢震高升数级,竟然成了利州路都钤辖。

    品秩相当于一军之副都统制。

    武功大夫、安丰军副都统制、寿州知州辛弃疾。

    这位大宋辛青兕终于再进了一步,依然文武并封,摘掉了因为赵恺挂过虚职而让权兼的安丰军节度使一职。

    正式成为一军节度使。

    当然,在文职方面,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

    这个职位有点令人难以揣测。

    不过想到淮南东路那边,本来空职没有,能硬生生给辛弃疾一个淮南东路招讨使,都算是官家绞尽脑汁的事情。

    这样一来,文武并封的辛弃疾,再一次向着枢密使的位置迈进。

    当然,升职的不仅这几人。

    还有许多地方州府路军,都有变动,只不过平迁居多,像这般升职的却不鲜见。

    有心人很快发现了此次大范围人事变动的诡异之处:但凡是宋金二次大战中因功升职的,这一次人事变动中,都或大或小幅度的升官了。

 第三百九十八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2

    比如襄阳死守战中,最后剩下的那些士卒,在这一次大幅度的升职浪潮中,亦有几人爬上了副将、部将的位置。

    又比如当年跟随宗平在春风渡四千破一万,又五百残兵偷城的最后剩下的那两三百人,亦有人高升,成为一军官员的中坚力量。

    这是个信号!

    对于武将来说,这是个让人振奋的信号。

    官家忽然重用了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明显是在告诉天下臣子,朕又有了要北伐的雄心,你们这些沙场武将可要准备好了……

    盛世英雄。

    乱世出武臣。

    宋金二次大战后,闲了几年的武臣们都感到机会来了。

    从隆兴大战之后,官家励精图治,到今年乾道三年,虽然还没达到盛世的风光,但如今国内国泰民安,再有个几年,恐怕真能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恢复江山。

    作为武将,对此喜闻乐见。

    然而朝中的主和派,却忧思重重。

    好在官家在此次大封之后,并其他更为激进的动作。

    毕竟盛世的风华刚显。

    就算要北伐,至少也还得等上三五年——一场战争带来的创伤,并不是短短两三年就可以修复的,况且从隆兴二年到乾道三年,四年的时间里不仅要修复战争创伤,还要累积财力为北伐准备。

    至少也得十年左右。

    人远虑必有近忧。

    可以说,官家此举,便是远见的布置。

    为将来的北伐储备人才。

    这个局面就是:只要大宋有了一定的国力,官家不仅有心,有能力,还有人来北伐恢复江山。

    有道是文成武治。

    官家意图北伐,当然不会只重用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武将。

    那些有着经略之才的读书人文臣,不少人也纷纷被吏部考核后,受到了的官家的擢升。

    最为显耀的便是建康知府陆游,便擢升为淮南东路转运使,权兼建康知府,加封正奉大夫,入宝文阁待制。

    隆兴二年春闱中高中一甲状元的木待问,入阁之后在外地出仕了几个月,随着这一次大幅度的人事变动,木待问前往建康,权兼建康府通判。

    隆兴二年春闱高中一甲榜眼却又被李凤梧的探花抢去风头的黄洽,被派到寿州,补了辛弃疾寿州知州的缺。

    不仅这两人,近十年来的大科中,年富力强的有才之士纷纷得到起用。

    本科状元赵汝愚,被召回京后,很快权兼他职。

    任然补着郭师元门下省录事的职,但又让官家给他权兼了个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请郎——这擢升幅度之大,即可媲美当年的李凤梧。

    而起居舍人柳子承,也迁了。

    平迁。

    从起居舍人迁到了侍御史。

    职官上只比赵汝愚高了一阶。

    不仅这些,赵云宸从国子司业迁到了枢密都承旨,高升一级。

    但不可同日而语。

    从搞教育到了枢密院去,这是要重用的迹象。

    而谏议大夫赵云兆,升任给事中。

    这个位置极其重要,属于中枢三省。

    随着这一连串的旨意降下,临安朝野的人顿时有些震惊莫名——官家重用了如此多的文臣武将,俨然是在为将来北伐储备人才。

    但却又有个信号在里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