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风景游记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风景游记卷-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记他来游时,向导者用松明照路。千百年中,游人用的松明烟与煤油烟。把洞壁都薰黑了。其实这种岩洞大可装设电灯,可使洞中景物都更便于赏观,行路的人可以没有颠跌的危险,也可以免除油烟薰塞的气闷。向来做向导的村人,可以稍加训练,雇作看洞和导游的人,而规定入门费与向导费,如此则游人不以游洞为苦。若如现状,则洞中幽暗,游人非多人结伴不敢进来,来者又必须雇向导,人太少又出不起这笔杂费。
  曾公岩是因曾布得名。曾布在元丰初年以龙图阁待制出外,知桂州。他是一个有文学训练的政治家,在桂时,游览各岩洞,到处都有他的刻石题名,不止此一处。
  七星山的岩洞,据徐霞客的几次探访搜寻,共有十五洞,他说:
  此山岩洞骈峙:栖霞在北,下透山之东西,七星在中,曲透西北出:碧虚在南,以东西上透。二穴并悬,六门各异。北又有“朝雪”“高峙”两岩,皆西向。此七星山西面之洞也,洞凡五。……曾公岩西又有洞在峰半,攀莽上,洞口亦东南向。……此处岩洞骈峙者亦三。曾公岩北下同列者又有二岩。……此七星山东南之洞也,洞凡五。
  若前麓省春三岩,曾仙一岩,旁又浅洞一,则七星北面之洞也,洞凡五。一山凡得十五洞云。
  我们所游,其实只是十五洞之一!我们在洞里,固是迷不知西东,出了岩洞,还是杳不知南北。看徐霞客连日攀登,遍游诸洞,又综合记叙,条理井然,我们真不能不惭愧了!
  七星山的对面就是龙隐岩,在月牙山的背后,洞的外口临江,水打沙进洞,堆积颇高,故岩上石刻题名有许多已被沙埋没了。龙隐岩很通敞,风景很美。岩外摩崖石刻甚多,有狄肯等“平蛮三将题名”碑,字迹完好。
  龙隐岩往西,不甚远,有小屋,我们敲门进去,有道士住在里面,此屋无后墙,靠山崖架屋,屋上石刻题记甚多,那最有名的“元枯党籍碑”即在此屋后。我久想见此碑,今日始偿此愿”。元枯党籍于徽宗崇宁元年(1102),最初只有九十八人,那是真正元枯(1086~1093)反新法的领袖人物。徽宗皇帝亲写党籍,刻于端礼门:后来又令御史台抄录元枯党籍姓名“下外路州军,于监司门吏厅,立石刊记”。到崇宁三年(1104)六月,又把元符末(1100)和建中靖国(1101)年间的“奸党”和“上书诋讥”,诸人一齐“通入元枯籍,更不分三分”。(三等是原分“邪上尤甚”,“邪上”,“邪中”各等。)这个新合并的党籍,共有三百九十人,刻石朝堂,此碑到崇宁五年正月,因彗星出现,徽宗下诏毁碑,“如外处有奸党石刻,亦令除毁”。除毁之后,各地即无有此碑石刻,现今只有广西有两处摩崖刻本,一本在融县的真仙岩,刻于嘉定辛未(1211):一本即是桂林龙隐岩附近的摩崖,刻于庆元戊午(1198):这两本都是南宋翻刻的。桂林此本乃是用蔡京写刻拓翻刻的,故字迹秀挺可爱。两本都是三百九十人,已不是真正元枯党籍了,其中如章、曾布、陆佃等人,都是王安石新法时代的领袖人物,后来时势翻覆,也都列名奸党籍内,和司马光吕公著诸人做了同榜!
  广西的岩洞内外,有唐宋元明的名人石刻甚多。石灰岩坚固耐久,历千百年尚多保存很完整的。如舜山的摩崖“舜庙碑”,进唐建中元年(780)韩云卿所立,距今已一千一百五十五年了。又如我们从楼霞洞下山,路旁崖上有范成大题名,又有张孝祥题名,这都是南宋大文人,现在都在路旁茅草里,没有人注意,此类古代名人题记,往往可供历史考据,其手书石刻更可供考证字画题跋者的参考比较。广西现有博物馆,设在南宁:我们盼望馆中诸公能作系统的搜访,将各地的古石刻都榻印编纂,将来可以编成一部“广西石刻文字”,其中也有不少历史的材料。
  舜山有洞,名韶音洞,虽不甚深,而风景清幽,洞中有张(南轩)的“韶音洞记”石刻,字小,已不能全读了。洞前有庙,我们登楼小坐,前有清流,远望桂林诸山,在晚照中气象很雄伟。
  城中人士常游的为象鼻山,伏波山,独秀峰,风洞山。其中以风洞山的风景为最胜。风洞山有北洞,虽曲折而多开敝之处,空气流通,多凉风,故名风凉,有小亭阁,下瞰江水,夏日多游人在此吃茶乘凉。
  广西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我们游了桂林,决定坐船去游阳朔。一路上饱看漓水(抚河)的山水,但是因为我要赶香港船期,所以到了阳朔,只有几个钟头可以游览了。在小雨里,我们坐汽车到青厄渡,过渡后,下车泛览阳朔诸峰,仅仅能看一个大概。阳朔诸山也都是石山,重重叠叠,有作牛角支尖的,有似绝大石柱上半截被打断了的,有似大礼拜寺的,有似大石龟昂头向天的。远望去,重峰列岫,行列凌乱,在轻烟笼罩中,气象确是很奇伟。桂林诸山稍稍分散,阳朔诸山紧凑在江上;桂林诸山都无树木,此间颇有几处山上有大树木,故比较更秀丽。
  但我们实在有点辜负了阳朔的山水,我们把时间用在船上了,到了这里只能坐汽车看山,未免使山水笑人。大概我们误会了“阳朔山水必须用船去游”的意思。我后来看徐霞客的游记。始知阳朔诸山都可以用船去细细游览。我们若再来,可以坐汽车到阳朔,然后雇船去从容游山。阳朔诸山也多岩洞,徐霞客所记龙洞岩、珠明洞、来仙洞,都令人神往;其中珠明洞凡有八门,岩奇伟。我们没有攀登一处的岩洞,颇失望。
  但我们这回坐船游阳朔,也有很好的收获。徐霞客游记里没有提到“光岩”,我们却有半夜游光岩的豪举。光岩是刘毅夫先生前年发现的,所以他力劝我们坐船游阳朔,一半也是为了要游光岩。船到光岩时,已半夜了,我们都睡了。毅夫先生上岸去,先雇用竹筏进去探看,出来时他把竹筏火把都准备好了,然后把我们都从睡梦里轰起来,跟他去游洞,光岩口洞临江,洞甚空敝,洞里石乳甚多而奇,有明朝游人石刻甚多。毅夫前年曾探此洞,偶见洞后水面上还有小洞,洞口很低,离水面不过两三尺,毅夫想出法子来,用竹排子撑进去探险,须全身弯倒始能进去,进去后,他发现里面还有很奇的岩洞,为向来游人所未曾到过。所以他很高兴,在第一洞石壁上题字指示游人深入探奇。今夜他带领我们进洞口,石壁上他的墨笔题记还如新的。我们一班人分坐三个竹排子,排子上平辅着大火把,大家低头弯腰,进入第二洞。里面共有三层大洞,都很高大,有种种奇形的石乳,最后一洞内有石乳作荷藕形,凡八九节,须节都全,绝像真藕,每一洞内教师有沙涨成滩,都是江水打进来的。每过一洞口,都须低头用手攀住上面岩石,有时撑排的人都下水去用手推竹排子。第二洞以后,石壁上全无前人题刻,大概古人都不知有这些幽境。毅夫为游此洞,在桂林特别买了一个价值十七元的大电筒,每进一洞,他用大电筒指示各种石乳给我们看。他说,最后一洞的顶上有三个小洞透入光线,也许“光岩”之名是从那里来的。晚间我们当然看不见那三处透光的小洞。但我想里洞既非前人所熟知,光岩之名未必起于这透光的小孔,大概因前洞高敞通明,故得光岩之名。此洞之发现,毅夫之功最多,最后一洞大可以题作“沛泉洞”(毅夫名沛泉),毅夫说,此洞颇像浙西金华的双龙洞。
  徐霞客记他从阳朔回桂林的途中,“舟过水绿村北七里,西岸一岩,门甚高敞,东向临江,前垂石成龙,曰蚊头岩”,其地在与平之南约三里,不知即是光岩否。
  漓水的一日半旅程,还有一件事足记。船上有桂林女子能唱柳州山歌,我用铅笔记下来,有听不明白的字句,请同行的桂林县署曹文泉科长给我解释。我记了三十多首,其中有些是绝妙的民歌。我抄几首最可爱的在这里:
  (一)
  燕子飞高又飞低,两脚落地口衔泥。
  我两二个先讲过,贫穷落难莫分离。
  (二)
  石榴开花叶子青,哥哥年大妹年轻。
  妹子青轻不懂事,哥哥拿去耐烦心。
  (三)
  大海中间一枝梅,根稳不怕水来推。
  我们连双先请过,莫怕旁人说是非。
  (四)
  如今世界好不难!井水不挑不得干。
  竹子搭桥哥也过,妹妹跌死也心甘。
  (五)
  高山高岭一根藤,藤上开花十九层。
  你要看花尽你看,你要摘花万不能。
  (六)
  要吃笋子三月三,要吃甜藕等塘干。
  要吃大鱼长放线,想连小妹耐得烦。
  (七)
  买米要买一斩白,连双要连好脚色。
  十字街头背锁链,旁人取笑也抵得。
  (八)
  妹莫愁来妹莫愁,还有好日在后头。
  金盆打水妹洗脸,象牙梳子妹梳头。
  (九)
  大塘干了十八年,荷叶烂了藕也甜。
  刀切藕断丝不断,同心转意在来年。
  我们在柳州的时间太短,只游了几次名胜之地。柳州城三面是江;我们在飞机上看柳江从西北来,绕城一周,往东北去。空中望那有名的立鱼山,真有点像个立鱼。那天下午,我们去游立鱼山,有岩洞很玲珑,我们匆匆不曾遍游。傍晚我们去游罗池柳宗元祠堂;有苏东坡写的韩退之罗池庙碑的《迎享送神辞》大字石刻。退之原辞石刻有“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一句,颇引起后人讨论。今东坡写本此句直作“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此当是东坡从欧阳永叔之说。以“秋鹤与飞”为石刻之误,故改正了。石刻原碑也往往可以有错误,其误多由于写碑者的不谨慎。罗池庙碑原刻本有误字后经刊正,见于东雅堂韩集校语。后人据石本,硬指“秋鹤与飞”为有意作倒装健语,似未必是退之本意。
  我们从阳朔回桂林时,路上经过良丰的师范专科学校,我在那边讲演一次。其地原名雁山。也是一座石山,岩壑甚美,清咸丰同治之间,桂林人唐岳买山筑墙,把整个雁山围在园里,名为雁山园,后来园归岭春煊,岭又转送给省政府,今称为西林公园,用作师专校址,现有学生二百三十人。我们到时,天已黑了;讲演完始吃晚饭,晚饭后,校长罗尔先生和各位教员陪我们携汽油灯游雁山。岩洞颇大,中有泉水,流出岩外成小湖。洞中多凉风,夏间乘凉最宜。洞中多石乳,洞口上方有石乳所成龙骨形,颇奇突。园中旧有花树三千种,屡次驻兵,花树多荒死,现只存几百种了。有绿萼梅,正开花,灯光下奇艳逼人。校中诸君又引我们去看红豆树,树高约两丈余。教员沈君说,这株红豆树往往三年才结子一次。沈君藏有红豆,拿来遍赠我们几个同游的人。红豆大于檀香山的相思子约一倍,生在豆夹里,夹长约一寸半。
  游岩洞时,我问此岩何名,他们说:“向来没有岩名,胡行生何不为此岩取一个名字,作个纪念?”我笑说“此去不远有条相思江,岩下又有相思红豆树,何不就叫他做相思岩?”他们都赞许这个名字。次日我在飞机上想起这个相思岩来,就戏仿前夜听得的山歌,作小诗寄题相思岩:
  相思江上相思岩。
  相思岩下相思豆。
  三年结子不嫌迟。
  一夜相思叫人瘦。
  这究竟是文人的山歌,远不如小儿女唱的道地山歌的朴素而新鲜。
  那天我在空中又作了一首小诗,题为“飞行小赞”
  看尽柳州山,
  看遍桂林山水,
  天上不须半日,
  地上五千里。
  古人辛苦学神仙,
  要守百千戒。
  看我不修不炼,
  也凌云无碍。

 ·113· 
 
 





访沈园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作家、学者、翻译家。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译作《浮士德》(歌德),学术论著《甲骨文研究》等。


  一
  绍兴的沈园,是南宋诗人陆游写《钗头凤》的地方。当年著名的林园,其中一部分已经辟为“陆游纪念室”。
  二
  《钗头凤》的故事,是陆游生活中的悲剧。他在二十岁时曾经和他的表妹唐琬(蕙仙)结婚,伉俪甚笃。但不幸唐琬为陆母所不喜,二人被迫离析。
  十余年后,唐琬已改嫁赵家,陆游也已另娶王氏。一日,陆游往游沈园,无心之间与唐琬及其后夫赵士程相遇。陆既未忘前盟,唐亦心念旧欢。唐劝其后夫遣家童送陆酒肴以致意。陆不胜悲痛,因题《钗头凤》一词于壁。其词云: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