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治国:普京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强人治国:普京传-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宣布这些导弹将部署在罗马尼亚。莫斯科的态度因此而强硬起来,因为他们看到就在他们即将同意一项大幅削减俄罗斯战略武库的条约时,美国人却在他们的家门口修建起一道围墙。
2月24日,克里姆林宫和白宫之间的热线忙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梅德韦杰夫再次要求在削减武器条约里加入限制导弹防御的法律规定。奥巴马生气了。“德米特里,我们就此已经有过协议了!如果这是达成条约的条件,那么就不会有条约。”奥巴马也生他手下工作人员的气,本来听他们说的情形好像马上就要成功了。他的谈判代表让俄罗斯人以为可以在条约中加入一个条件,冻结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这给奥巴马帮了倒忙。
在日内瓦和莫斯科又进行了三周的紧张谈判后,3月13日梅德韦杰夫和奥巴马通了一次电话,这才最终达成协议。“新起点条约”于4月8日在布拉格正式签署。如美国所愿,它只涉及武器削减。此外,双方都附上了关于导弹防御的单方面声明。美国人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不是为了改变与俄罗斯的战略平衡。俄罗斯的声明却宣称,如果它认为将来美国导弹防御能力的加强会威胁到它的战略核能力,它有权退出条约。俄罗斯人以此确定了他们想要的某种联系:如果他们觉得美国的导弹防御过于强大,他们随时可退出条约,加强自己的核力量。
梅德韦杰夫
迄今为止,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国际事务上的行为和普京基本同出一辙。人们注意到,普京作为总理仍在就外交事务发表意见,甚至出访外国。比如,是他公开声称导弹防御事实上是阻挡达成战略武器协议的障碍。几周后,梅德韦杰夫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结果激怒了奥巴马。
梅德韦杰夫捍卫俄罗斯的利益,要求被当做平等伙伴,这样的立场和他的恩师并无二致。尽管在伊朗问题上与西方和解,但那不代表任何战略上的变动,因为出于商业、政治和战略等种种原因,俄罗斯绝不会冒与伊朗为敌的风险。
我们在下一章将看到,梅德韦杰夫在慢慢地改变国内的议程,但费尽力气却成效不彰。他早期的外交活动也是一样。他在柏林和埃维昂的基调演说是彻底的失败。但现在和奥巴马总统的关系开了头,他看到了一个可能会提高他在国内外形象的办法。既然“现代化”是他的标语,那么就应当让人们看到他和一位现代的美国总统亲密往来。光是使用苹果平板电脑和拍摄视频博客还不够。他需要去西方,去参观硅谷。普京度假时做的那些男子汉气概十足的运动他干不来,但他可以试着和奥巴马及施瓦辛格在一起谈笑风生,挥洒自如。还是说他怎么看都只是个小不点?这正是问题所在。
“新起点条约”签署两个月后,梅德韦杰夫动身对美国进行第一次国事访问。一个立志现代化的总统该做的事他全都做了。他开通了推特(Twitter),参观了思科公司和苹果公司以及斯坦福大学,接见了在硅谷工作的俄罗斯侨民,然后又飞往华盛顿和国会议员举行会谈,还和奥巴马一起即兴去雷氏地狱汉堡店吃午餐。用餐时两人都没穿西装外衣,只穿着衬衫,边吃边讨论是墨西哥辣椒好还是酸黄瓜好。可是奥巴马没有告诉梅德韦杰夫美国联邦调查局刚刚抓获了一窝俄罗斯间谍。这消息等梅德韦杰夫回到莫斯科后才披露出来。7月9日,双方在维也纳机场按原汁原味的冷战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间谍交换。10名俄罗斯“潜伏”特工,包括艳光四射、一夜成名的安娜·查普曼,换回了4名押在俄罗斯监狱里、被控进行间谍活动的美国人。
这一事件不只使所有人再次意识到间谍活动仍然非常活跃,还令人不禁想到曾是梅德韦杰夫的恩师,现任俄罗斯总理的老牌特工。普京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归来的间谍—尽管他们作为“潜伏者”以假身份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却几乎一事无成。他们没能渗透进任何有价值的机构,刚进行了一些最基本的间谍活动就被抓了。不过普京对他老本行的忠诚度是毫不含糊的,他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些俄罗斯特工的教父。特工们归来大约一周后,普京给他们开了个加油会。会上大家高唱前苏联爱国歌曲,他保证他们会在“重要的地方”工作,一定会有“有意义的光明未来”。他还信誓旦旦地要惩罚那个向美国人揭发了他们的叛徒:“这就是叛变的结果,叛徒都没有好下场。他们通常都死在路边,死于酗酒或吸毒。”
他们合唱的歌曲中有一首为《从哪里认识祖国》。这是一首电影插曲,出自1968年拍摄的电影《剑与盾》,讲的是一个苏联特工在纳粹德国活动的故事。普京在12月的一次慈善活动中还在钢琴上用两个指头弹奏过这支曲子,显然他很喜欢这首深情的爱国歌曲……
从哪里认识祖国?
从妈妈教我的歌唱,
从忠诚的战友身上,
从亲如家人的邻居,
从轻风吹拂的田野上的白桦树,
从马车辘辘的车轮声,
从望不到头的乡间小路,
从远处茅棚灯光点亮的窗户……
从哪里认识祖国?
从你心中的誓言。
'1' 1。 Interview with Michael McFaul; 15 April 2011。 
'2' 2。 Interview with Sergei Ryabkov; 27 October 2010。 
'3' 3。 Interview with Sergei Prikhodko; 30 June 2011。 
'4' 4。 Interview with James Jones; 4 March 2011。 

第十二章 强人和他的朋友
第十二章 强人和他的朋友
度过全球金融危机
普京曾说他“厌倦了外交政策”,比起做总统来更喜欢做总理。但2008年9月,他就任新职仅4个月后就碰上了让他焦头烂额的金融危机。8年前,普京曾向手下年轻有为的改革者讨教,恶补经济学。但在金融危机的急风暴雨面前,他仍然准备不足,只能仓促上阵。
就在全球的金融崩溃之前,形势看起来还是一片大好。石油价格达到创纪录的高水平,推动俄罗斯经济从1999年到2008年间以7%的平均增长率高速前进。为缓解石油价格回落的冲击而建立起来的稳定基金聚集了巨额资金,并被一分为二:一个是1400亿美元的储备基金,另一个是300亿美元的国家福利基金,后者主要用于应对隐然可见的养老金危机。就在2008年2月,普京还夸口说“我们的主要成就是实现了稳定”。但俄罗斯的公司从西方银行大量举债,而那些银行马上就要开始破产了。
所幸普京的专家团队还在。他们一直在关注着美国次贷危机越滚越大,也清楚地知道金融海啸很快将淹没俄罗斯。美国雷曼兄弟公司9月15日破产后第二天,普京的经济团队齐聚副总理舒瓦洛夫的办公室。团队里有梅德韦杰夫总统的经济顾问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和财政部长阿列克谢·库德林,此人后来被《欧洲货币》杂志评为“年度财政部长”。“当我们意识到市场上每个人都可能一夜之间破产的时候,我们知道得赶快采取行动,”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我们制订了计划,给295个企业提供最高限额的贷款,让他们享有从银行获得信贷的特别权力。”'1'这里说的295个企业占俄罗斯全国收入的80%。
计划准备通过两家国有银行—俄罗斯国家开发银行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提供贷款。时任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行长、普京早期改革的设计师格尔曼·格列夫有些犹豫:“我说我愿意放款,但必须有国家担保,因为我掌握的是股东的钱。如果风险太大,我得对他们负责。”'2'
会议确定了一个让中央银行为贷款担保的办法。格列夫说:“我们在联邦储蓄银行里待了两天两夜,把谁欠谁、欠多少的文件全部理了一遍。我手下的工作人员两天没合眼。”
最后,中央银行为救经济用去了2000亿美元,等于它现金储备的1/3左右。大部分资金用在了给银行重新融资、买进股票提振股市和支撑走软的卢布上。中央银行向295家企业提供了500亿美元,让它们用来归还外国债权方的硬通货贷款。受益者有私人寡头,像奥列格·德里帕斯卡(45亿美元)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18亿美元),但也包括国有公司,如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46亿美元)和俄罗斯技术公司(70亿美元)。这个一揽子救市方案所耗资金为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3%,是八国集团中力度最大的。就连美国数额巨大的救市方案也难与之相比,因为它787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只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
战略奏效了。两年内,银行和企业几乎所有的贷款全部还清,俄罗斯走出衰退时的状况比一些西方国家还要好。危机期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8%,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中下降得最多的。但一年之内,经济增长率就回升到5%以上。
谢尔盖·古里耶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奥巴马总统初次访俄时曾会见过他。他说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是“坚决而有效的”。“严重的金融危机过后,俄罗斯金融系统可以说是毫发无损,失业仍然在控制之中。政府防止了银行系统的崩溃。而且,危机并未导致对私人公司的大规模国有化。在金融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完全可以打着应对危机的旗号把所有银行和公司都收归国有,但它没有这样做。”'3'
尽管如此,衰退的那几年里还是有成千家俄罗斯银行和企业倒闭。外国投资者开始逃离,俄罗斯股票市场的损失高达1万亿美元。
普京拒不承认危机暴露了俄罗斯经济结构性的缺陷。他把问题全部归咎于美国的草率鲁莽,认为这再一次证明了美国霸权的罪恶。“经济和金融领域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在美国开始的。这是一场我们大家都面临的真正危机。令人悲哀的是,我们看到有关方面根本没有能力作出妥善的决定。这已经不再是某些个人的不负责任,而是整个制度的不负责任。大家都知道这一制度还自称是(全球)领导。”
他是在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说的这番话,但就像对梅德韦杰夫在出兵格鲁吉亚后关于世界安全的说教一样,没有人对普京为世界经济开出的药方感兴趣。毕竟就在几天前,俄罗斯还拒绝向欧洲人供应天然气,害得他们在家中冻得瑟瑟发抖。
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和对基础更加稳固的西方经济的影响不太一样。随着石油价格从每桶145美元暴跌到35美元,这个国家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变得明显可见。俄罗斯几乎没有制造业出口—既没有电子产品、成衣,也没有机械制造业—来为它提供较为稳定的收入。危机还暴露出苏联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部分工业基地的凄惨现状。苏联时期建立了一些工业区,其规模之大为西方所未见。它们被称为“工厂城”,以一家巨大的工厂为中心,城中的一切都围绕着并依赖于这家工厂。居民不是在工厂里或在它的某个附属单位或供应单位工作,就是受雇于地方政府、学校、医疗系统或为工人服务的商店。如果中心工厂—无论是汽车厂、铝厂还是炼钢厂—停工,那么围绕着它的整个网络也就随之崩溃。苏联的计划者从未设想过经济有下滑的一天。现在,他们建造的工厂城转入了私人手中,但仍然是无可救药的脆弱,受制于华尔街每一个莫测的变化。
圣彼得堡附近的皮卡廖沃就有这样一个工厂城。它原来是一座水泥厂,现在发展成由3家互相紧密联系的工厂组成的工业中心。其中一家工厂的主人是俄罗斯首富之一奥列格·德里帕斯卡。2009年初,经济危机造成几千名工人没有拿到工资就遭到解雇。当工厂没钱支付当地供暖和供电公司的账单时,整个镇子的热水和暖气供应被切断。面对巨大的社会危机,民众行动了起来。就在普京访问他的故乡并要为一处崭新的日产汽车组装厂剪彩时,抗议的人群拦住通往圣彼得堡的主要高速公路,造成400公里大塞车。这下事情演变成了全面的危机。6月4日,普京在皮卡廖沃对工厂主和政府部长发出严重警告,命人当天就把4100多万卢布的欠薪发还给工人们,并教训那些厂主:“你们使几千名工人沦为你们的野心、无能和贪婪的牺牲品。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普京威胁说国家要接管,似乎一下子把市场经济的那些神圣概念抛在了脑后:“不管厂主之间能不能达成协议,这个工业中心无论如何都必须开始运行。如果你们达不成协议,我们就撇开你们自己干。”
在令电视观众错愕的一幕中,普京要求被他比做蟑螂的工厂主签署一份让工厂重新开张的保证书。“大家都签字了吗?你呢?德里帕斯卡,你签了吗?我看不到你的签字……过来!”那位亿万富翁一步一蹭地走过去,乖乖地在文件上签名,然后普京厉声对他说:“把笔还给我!”
这就仿佛勃列日涅夫的魅影又回来了。可这是2009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