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佛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则天的佛缘-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若使天后摄政,就是把天下交给了别人。

    宰相之外,中书侍郎李义琰也进言呼吁,力劝高宗皇帝“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这里又明确指出了要顾及天下苍生,不能自作主张。高宗皇帝一向重视外廷意见,看到让天后武则天摄政事遭如此激烈反对,便不再坚持,就此偃旗息鼓了。这件事表面上看并没有引起多大麻烦,而且李义琰因此还被高宗皇帝提升为宰相。但这次流产的事变却种下了天后武则天想做皇帝的心思。她看到了自己做皇帝的可能性,认识到了自己成为弥勒佛的理想和成为人间帝王之间的差距或许不存在,这就要求她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新的机会。

    这次流产的事变,还无形中使天后武则天形成了一个标准,一个能够君临天下的标准。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她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但她却从此开始拿这个标准去衡量将可能继位登基的儿子们。她已在内心做好了准备,一旦无人符合这个标准,自己就将作为弥勒佛的化身而君临天下。这也是这次流产事变给予天后武则天的最重要的启示。

    不久,雍王李贤又被立为太子,即史称的章怀太子。当时后宫繁多如蚁的宫女们都传说李贤不是天后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而是她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皇帝偷情的结果。对此,天后武则天也说不清楚。记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则天拖着身孕顶风冒雪随高宗皇帝去谒拜太宗皇帝的昭陵,就在这一天,她生下了一个不足月的儿子,小婴儿生命垂危被急速送回长安救治。当她从昭陵返回长安,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送到了她的怀中。不过,就在这时,她听说胞姐韩国夫人也偷偷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却夭折了。如果调换儿子是事实,天后武则天有可能被蒙在鼓里,或可能佯装不知,因为多一个儿子对当时的武则天来说,就多了一份争夺皇后宝座的资本。高宗皇帝对这个儿子却是宠爱有加,破开荒的刚满月就封了个亲王头衔。在天后武则天的四个儿子当中,李贤天份最高,小小年纪就能诵读《尚书》、《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而且过目不忘,常常让高宗皇帝惊异不已,倍加钟爱。

    22岁的李贤被立为皇太子后,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也就一门心思地去培养这个儿子,多次命他监国辅政。而李贤本人处事明审,积极有为,不仅言行符合一个储君的道德轨范,而且每次上朝也不觉得那些繁琐礼仪的苦闷和单调,表现出了比坐在自己上方的天皇天后更有耐心。这也就更使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欢喜无比。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天皇天后特褒奖太子李贤,特许他召集一批学者注释校订《后汉书》等。然而,这一特许却成了太子李贤广集政治羽翼的借口,这些羽翼们还敢公然和武后的北门学士对着干。

    这就违背了天后武则天内心深处的那个能够君临天下的标准。天后武则天慢慢地觉得太子李贤也越来越不顺从自己了,她为了训诫和控制这个儿子,也为了挽救母子感情,命北门学士那帮文人撰写了《少阳正范》和《孝子传》,专门送给太子去读,而且自己还多次亲笔写信规劝儿子。可能是李贤似乎也听到了后宫风传他是韩国夫人的儿子,若有所悟,更加重了他与天后武则天的对立情绪。当他收到《少阳正范》和《孝子传》的时候,便认定天后武则天已将自己视为不孝之子了,开始对母后怀有了戒心。

    这时,一直崇信佛教的天后武则天,被一个名叫明崇俨的巫师所蒙蔽欺骗。这明崇俨来自洛阳城外的偃师,据说能用所谓气功医治百病,被高宗皇帝引入内宫,还封了个五品的正谏大夫。可能是出于骗子的本能,这明崇俨在掌握太子与母后有隙的情况下,神秘兮兮地向武则天预言她的三个儿子的前程。他认为李贤身为太子,但长了一副不堪帝位的穷相,而英王李显和相王李旦倒是有帝王的贵相。天后武则天当时并未相信这类胡诌。但消息传到太子李贤的耳里,他顿觉忧惧不安,十分痛恨这个明崇俨。几天后,这个明崇俨遇刺身亡,天后武则天便怀疑这是太子指使人所为。也就是在这时,有人告发太子颇好声色,与家奴有同性恋关系。武后由此便使高宗皇帝派员去东宫调查,结果在太子的马厩里发现了几百套盔甲,于是被断定为谋反的证据,加之东宫的宠奴在严刑逼问下承认自己受太子指使杀害了明崇俨。高宗皇帝对太子造反的罪行显然还是半信半疑,准备宽宥他。但天后武则天却认为:“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这样,高宗皇帝被迫于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下诏,废太子李贤为庶人,押回长安监禁,太子党羽全部被或杀或贬。不久,李贤又被押往巴州(今湖南岳阳)监管。高宗皇帝去世后,天后武则天便派人去巴州将李贤杀了。此乃后话。

    废除太子李贤的悲剧症结所在,并不是他是否是天后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而是他被立为太子后的所做所为,从根本上违背了天后武则天内心形成并把握的那个君临天下的标准。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君临天下的人,必须是弥勒佛的化身,既要有大慈大悲的心肠,又要有魔鬼蛇蝎般的狠毒;既要能杀人,又要能度人;既要有君临天下的威严,又要有怯懦无能的性格;既要有儿女情长,又要有铁石心肠。说穿了,要既是佛祖,又是魔鬼,是正义与邪恶集于一身的人,是光明与黑暗交织在一起的人。

    天后武则天作为母亲,无论李贤是否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但30多年的母子情份,以及付出的养育辛劳,她都觉得对不起这个儿子。

    她在为儿子的悲惨命运忏悔。

    但她绝不会对一个皇太子的悲惨结果去忏悔!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高宗皇帝和天后武则天决定立英王李显为皇太子,改元当年为永隆,并大赦天下。这李显初名李哲,也就是当年受玄奘法师戒的那个佛光王,被封为太子后即改名为李显。这李显被立为太子实属幸运,自己也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好象是一只无形的巨手将他推上了太子宝座。他还沉浸在这个意想不到的幸运的喜悦之中。

    这时,天后武则天已经57岁了。

    大约从咸亨年间(公元670年至674年)开始,高宗皇帝的身体越来越差,除头晕目眩之外,又患上了风疹病,这就为武后处理朝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为身体有病,且每况愈下,高宗皇帝便不断听信身边人的建议,延请道士为自己治病,并按道士要求开始食服饵药。当时身为皇后的武则天也投其所好,不断召请道士入宫,为高宗皇帝治病。在这种情况下,高宗皇帝本人开始对道教越来越感兴趣,而对佛教则越来越冷淡。他给道教的始祖老子增加了许多显赫的新头衔,命令各州资助建立道观,汇编道教经典,并把道士归于皇家宗正寺的管理之下,正式承认皇室与老子之间虚构的亲缘关系等。这一切,似乎向天下表明高宗皇帝及武后要放弃佛教了。其实不然,这只是一段插曲,一段围绕主旋律的变奏曲。

    当时的皇后武则天十分明白这段变奏曲出现的意义。除高宗皇帝个人原因之外,客观上这些年对佛教的尊崇,使佛门的高僧大德们忘乎所以了,他们曾几次提出不服从世俗法律、佛门弟子的地位要高于道士、佛教沙门可以接受父母及尊长的礼敬、高僧大德可以不向皇室成员致敬等问题,不但引起了佛、道的激烈冲突,而且还大有目空一切的姿势。这是高宗皇帝及武则天特别不能容忍的。尤其是武则天,作为佛教的忠实信徒,她希望佛门能隆盛发展;但作为一个皇后或政治家,她只是在利用佛教而已,只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所以才促使高宗皇帝去扶植佛教,自己也表现出了归心佛乘的姿态。但是,佛教的发展,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服从朝廷,服从皇帝,更要服从自己的安排,绝不能无原则地发展,更不能目空一切。当年武则天作为才人侍奉太宗皇帝时,太宗皇帝就是这样对待佛教的。因此,武则天认为抬高道教压一压佛教的气势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这些都没有影响武则天对佛教的一贯态度。她在压制佛教的同时,还在通过佛教来祈福、树功德、种福田。高宗皇帝及皇室成员也都没有放弃对佛教的尊崇。

    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开始,到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年底高宗皇帝去世时,高宗皇帝和武则天为佛教建寺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个期间,他们共在长安和洛阳两地敕命所建的寺院有太原寺(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千福寺(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光宅寺(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以及福先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等,其中太原寺是武后为亡母杨氏夫人追福所建,就是在修建这所寺院时,她既超度亡人,又下令贬杀了那个贺兰敏之。而光宅寺的修建,却是因为一段离奇的传说。

    光宅寺位于长安皇城东宫墙外大明宫南的光宅坊。当时有一个看风水的阴阳先生说,光宅坊有一股吉气,直冲云天。高宗皇帝和武后闻知后,便令人在此地开掘,不久便掘得石函一个,函中存有佛舍利骨万余粒。高宗皇帝和天后顿觉奇异,便命在此地建光宅寺。光宅寺建好后,为了安置石函中的佛骨舍利,天后武则天又命在寺中建七宝台以存放那些舍利。据载,这七宝台甚是宏伟,登上七宝台,长安城尽收眼底,成为当时长安城中的一大景观。传说七宝台底层还存有名画家吴道子的名画,一时观瞻者不可胜数。

    除两京之外,全国各地大肆兴建寺院也并没有停止,而是愈加兴盛。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五台山寺院的修建。五台山位于并州(今山西)境内,属北岳恒山山系,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方圆数百里。这里层峦叠障,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犹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其东台称望海峰,南台称绵绣峰,西台称挂月峰,北台称叶斗峰,中台称翠岩峰。五峰的形状,被前人喻为东台如立象,南台如卧马,西台如孔雀舞,北台如共命鸟,中台如雄狮。五台山东、北、中、西四台并列成一弧线,相距较近,唯南台较远。五台山也被称为清凉山,到唐代时已被佛教比附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晋译佛典《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七《菩萨住处品》中,有“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的记载。为了寻访这一记载的真实性,高宗皇帝曾于龙朔年间(公元661年至663年)派京师长安会昌寺僧人会颐与内侍掌扇张行弘等人,前往五台山“检行圣迹”,并绘制了五台山图记小帐,编写了《述略记》一卷,带回长安,禀报高宗皇帝和武后。

    武后对文殊菩萨显灵五台山道场的传说十分感兴趣,她在观览五台山图记小帐和《述略记》后,又专门把会颐等人请入后宫,详细询问了五台山的圣迹情况,并表示一定启奏高宗皇帝,使重视五台山的寺院营建。当时的武后留意五台山和文殊菩萨,在一定程度上是她对文殊菩萨的名号和象征性感兴趣。按佛教说法,这文殊菩萨,全名为文殊师利,略称文殊,意为“妙德”或“妙吉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者,专司智慧。他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其像多骑狮子,寓意智慧威猛。尊崇文殊菩萨,在当时的武后看来,就是追求智慧,追求威猛,追求锐利果敢,因此她对五台山特别感兴趣。

    在武后的建议和怂恿下,高宗皇帝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命一位名叫俨的禅师在中台建造了一座寺院;次年,又派玄奘的弟子窥基共五百人前往五台山,在中台又建造了一座寺院。也就是在这一年,并州僧俗信众发现高宗皇帝与武后高度重视五台山寺院的营建,主动集资雕造了一座铁塔,大约有一丈多高,送至五台山,置放于窥基所建寺院中。经过这段时间的营建,五台山作为佛教胜地,初具了规模,奠定了五台山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并名扬海内外的基础。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由皇后变为天后的武则天,并未忘记广泛招揽高僧大德的行动。招揽高僧大德的目的,表面上看或是召入宫中供养,或是使其翻译佛典,或是为高宗皇帝、为自己以及诸皇子公主祈福;但在实际上,武则天并不是仅仅把这项活动的目的放在表面上,她是在以招揽高僧大德的形式,为自己集聚社会力量的支持,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