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2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下意识跪下谢罪,却实在理不清方才说错了哪一句话——莫不成太子爱惜连环画爱惜到不许人撕了?若如此,那他就再从宫外弄一套献上就是了……
他正想着,却听太子冷冷地说:“谁叫你妄测孤的心意,弄这些小巧玩物消磨孤的心志了?你竟还敢挑拨孤与父母弟妹的情份——”
“奴婢不敢!奴婢并无此心!”
刘瑾伏在地上,心念疾转,却实在想不通自己只是为了讨好太子提了一句建议,怎么会就招来太子雷霆之怒。
朱厚照冷然道:“孤要看画影,难道父皇母后还是炜哥荣姐能拦着不许孤看?孤不愿看此物,怕的就是你们这些宦侍见孤喜好此物,就要搜寻更多珍奇之物进上,以邀宠爱!”
他读水浒、啊不,读史书时难道没读过宋徽宗征花石纲引起的民变么!
太子胸中燃烧着正义的愤怒,喝斥道:“谁告诉你孤要看个画影还要背人了!难道孤想看什么,父皇会不许孤看?孤若真想看,哪怕要父皇替孤画,父皇也是肯的,你方才字字句句却都是要孤背着父母弟妹——孤堂堂太子,这东宫之中有什么不能叫人知道的!”
他俨然忘干净了小时候背着国舅看连环画的黑历史,清孤地看向窗外,挥手吩咐:“将刘瑾带下去,以后不许他近前侍候了。”
刘瑾还没从这份斥骂中清醒过来,就被两旁服侍的人拉出殿外,推到了负责洒扫的低阶内侍房里。
直到清醒过来,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彻底失了太子的宠。
他也算历侍三代,先皇时只在宫中侍奉大太监;本朝好容易攀了李广的高枝,又被两位国舅断了前程;如今在太子面前得宠未久,又因为一句话被打回原形……
他这几次跌落,似乎都跟国舅有关,细究来又都坏与国舅的老师,侍讲学士崔燮弄出的新鲜书画上。
当初他在太子身边得意时,还曾想过太子登基后,他手握大权,要让崔燮投效于他。可到今天他才知道,原来那崔燮不是个他能用的贤人,而是生来妨克他的对头!
刘瑾双手按在粗糙冰冷的地面上,寒意入骨,屈起身子“呃呃”地低哭起来。

刘太监设想的小电影儿太子虽然不爱,却在民间悄然风行起来。
大电影寻常人做不出来,但花几两银子买一套连环画,撕开了粘成纸卷,在框子后面自放自看,倒也是一桩乐事。京里的木匠、竹匠、铜匠纷纷发现了这个商机,打制装有两个能同转滚轴的放映架,架子底盘宽,立得稳稳的,立柱头上有卡子卡住纸卷,随便拨哪个柱子都能带动画卷流转。
还有小店专门买了锦衣卫、少年锦衣卫、每日农经的连环画,制成配着架子看的画卷,也省了看客们撕画、卷画的麻烦。还有些饭馆、杂货铺也弄了这种画影立在柜上,专派人伙计连拨带讲,招揽些生意。
居安斋的生意又被带火了一波,旧本锦衣卫连环画销量大增,买不着的人便到处求高价本、盗印本,一时间京里人人说锦衣卫,人人求《塞上风云》。
崔燮按着作者们加紧写稿,也盼着赶紧把新本印出来,趁选稿会的影响还没散,先卖上一波。毕竟是换了作者的,哪怕风格相近,他还是担心会有读者不买帐。
但在六位新作者交稿之后没多久,他就不用担心了——
不是他画得快,印得快,抓住了游园会热度的尾巴;也不是小电影风潮影响,什么书都能卖;而是他的新作者写了一篇名作,瞬间将新连环画顶上了风口浪尖。
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文学家、风流才子,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写了一篇文章评价“崔美人”画法,赞其画法“如镜取影,俨然如生”。
那天演讲台上不让他提崔美人,他憋了一肚子高议,就等交完稿专门写文抒发了!
唐寅的文章,自是发出来就要满京传抄的。好在他如今在翰林院做庶吉士,文章最先在馆里传开,崔燮一到翰林院,就听见满院庶吉士、编修、修撰们都在传诵他的文章。
崔美人三个字在崔燮耳边萦绕不去,听得他心口直哆嗦。
亏得他离开迁安日子长了,京里没多少人知道他家跟崔美人这三个字的联系,不然他现在就能抄桌腿揍唐伯虎一顿。
这些年他极力宣传居安斋,淡化崔美人,分明已经把舆论转过来了,可还是没能挽救这些才子的脑子。
失策了。
那天之后应该跟唐伯虎好好谈谈,让他彻底忘了这个名字,怎么就以为他台上没提,下台之后也会消停呢?
崔燮悲愤地拍案而起,把这些议论文章的年轻人叫到一起,狠狠批评了一顿。
会典修完了吗?陛下的诗集修完了吗?农经修完了吗?拿着朝廷俸禄,享着台阁待遇,正业都没干完,倒是有空奢谈书画!
他平常为人和气,工作上也常指点后辈,轻易不和人脸红。今日这一板起脸来,倒把众人吓着了,想想各自堆着的工作,忙都转身回值房里干活。
崔燮又逮着唐伯虎,语重心长地说:“你这篇文章果然是评论画法的名篇,可这‘崔美人’三字一出,人家就只看出香艳,何人还肯用心赏你的文字、琢磨你的高论?何况这画法也不该叫崔美人画法,它已是叫无数画师完善过的,笔法不同、画意不同,唯有写真传神这一点相同罢了。”
唐伯虎叹道:“我最早听说它,就叫崔美人画法,后来虽听说又是居安斋画法,可毕竟崔……”
崔燮摆了摆手,不让他说出那糟心的两个字:“这种写照肖真之法早已不拘一家,成了流派,也该有个正式的名字了。你也知道我和居安斋的关系,我欲为这流派取个名字,叫作‘照相派’,你看如何?”
如临鉴照,肖拟形相么?那不如叫写真派更合适。
唐伯虎提出异议,却叫崔大人以势压人,硬生生拒绝了。
他才不会给后世人攒出《崔美人写真集》的机会!
作者有话要说:“如镜取影,俨然如生”是评价曾鲸的波臣派画法的


第290章 
唐伯虎回去改文章了; 翰林院里的才子们也消停了。没有一堆年轻人在院里“美人”“美人”的念叨; 翰林院又恢复了高雅清朗的气象。
掌院学士、侍读、侍讲学士们的心情也舒畅了,感叹着:“少年人真是浮躁。听见美人二字; 声也高了; 气也粗了; 写出的文章都颠三倒四的。还是和衷压得住阵。”
“唐伯虎那篇文章写的还是画法,听着他们议论起来; 竟句句都是美人儿; 果然该有个人管管他们。”
“我看也不是年纪的事,崔和衷、费子充他们入翰林院时; 不也都是十几二十几的年轻人?那时候个个也都是严肃端正的人物; 是这两榜的进士才渐渐浮躁起来。”
世风日下啊。
去年刚提到掌院学士的张元祯正色道:“须得狠抓一抓翰林院的风气了; 尤其得管管那些成日看连环画、写连环画的!《农经》多么好的立意,写书的也叫锦衣卫里头那些美男计美女计的带坏了,竟写些杨贵妃、女儿国,成什么体统!这两科考上庶吉士的风流才子太多; 这个风流气是会过人的!”
他说到“写连环画的”时; 梁储、王华心口都叫针扎了一把。说到美男计、美女计的时候; 两位学士更是连屁股底下都扎起来,坐立不安,恨不能赶紧离开。
当初他们写《王窈娘》时明明翰林院众人都知道,就是不写的也没说什么,现在怎么出了个要掀桌儿的?
对了,张学士那时候早就因为修英宗实录和上官反目; 回家教书养望去了……
王鏊这没写《锦衣卫》的都看不下去同僚相残的惨事了,当场劝了张学士几句,叫王、梁二人体体面面地回去了。两人受了掌院学士的打击,也不肯自己憋着,又把那几位写了锦衣卫正本,也在打击范围内的阁老、东宫官都聚起来说了此事。
得出个人劝劝张元祯改了这观点,让他别打击一片!
不过他们俩一个写美女计、一个写美男计的,正是张学士重抓重打的对象,不好意思理直气壮地劝他。
两人掩着羞脸对李东阳说:“分明是你家和衷先写了底本,我们只是照着写,如今倒成了我们羞于见人了。”
李东阳只得安慰他俩:“张学士也不会认真管此事,顶多就是说说唐伯虎他们那等成日闹着美人的罢啦。这事我包了,和衷与费子充关系亲近,叫他请动小费,叫他叔父劝张学士略松一松就是了。若还不行,我自请他来说话。”
带坏了整个翰林院风气的崔某人无可推托,又去找了老同学费宏。
痛快能干的费同学这回也痛快不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我族叔家风严正,家里不许看锦衣卫那样的书。我在家偷着看,还不曾告诉他呢……”
前辈作者们陷入尴尬当中,读者和新一代作者们也被张学士抓得死死的,哪怕还有梁学士看顾着,日子也不如从前自在。
不过是议论两句崔美人画,怎地前辈们就这么容不下?崔学士管完了张学士管,如今在翰林院里公然谈谈锦衣卫都要被人说了,他们还是清贵第一的翰林吗?还是储相庶吉士吗?
弘治十二年状元伦文叙忖度着说:“此是怕还是崔学士的意思。他本姓崔,你们一口一个崔美人儿地叫,岂不刺他的耳?”
唐伯虎冤枉:“谁能想到这个?他一个男子汉,堂堂一表,凛凛一躯,哪里似个美人?当初我写杨贵妃,也不曾见杨廷和学士出来喝斥我!”
他同乡陈霁随口猜道:“不会是崔学士少年时生得清秀,被人叫过这样的绰号吧,不然怎么这么在意。”
祝枝山欲说些什么,又诡异地沉默了下去。
他好像不只少年时清秀,现在也是朝中有数的美男子。
他们这群人虽然也都自诩容貌端正,却还真没一个像崔燮这样,部堂上官、阁老都原意拉回去做女婿的。不说他自己,就连他家庶出的弟妹们,还不是多亏了大哥这块门面拿出去给亲家相看,才能这般顺当的?
……
这群年轻的修撰、编修、庶吉士们都和祝枝山一样陷入了神秘的沉默。
幸而这群人当中还有个北直隶出身的编修孙绪,挺身而出,拯救了崔燮的名声和翰林们的美梦:“诸位,咱们可不曾听说过崔学士会画画儿啊!连那居安斋也不是他自己家的,只是他家亲戚开的!”
不,方才有谁说崔翰林就是崔美人吗?
唐伯虎惊恐地看向孙绪,孙编修却没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只顾着为崔燮平反:“我看过迁安戚大令的文集,里面只写了他家太夫人陪嫁的书坊曾租给人经营过。后来那家走了,他就把书坊捐了作迁安县图书馆,所以什么崔美人的流言,都是以讹传讹!”
什么崔翰林与崔美人是亲戚,什么崔美人是崔翰林的外室,都是无知俗人编排的,绝不可信!
上有严管,下有辟谣,诸翰林、庶常们都不敢再提“崔美人”三字了。
唐伯虎汗流浃背地离开了翰林院,祝枝山握着马缰跟在他身侧,犹豫地问了一句:“你那篇文章都改了吧?”
改了,被崔学士说完他就改了。
不过照像派这名字太敷衍了,且这个“像”字不合给生人用,他就结合自己和崔燮两人起的名字,改成了写照派。如今他还给崔家写着稿子,哪怕不听前辈的话,也得听东翁的话啊!
他本想要跟祝枝山开个玩笑,脑中忽又转过一件大事,连忙催马往家里走——
他给沈周、文征明的信还没改!现在信已寄出去了,追也追不回来,得赶紧寄一份新的,叮嘱他们把“崔美人”三字抹去,以后就只提写照派!
唐伯虎一篇文章,引来了翰林院上下数月的折腾。他都顾不上别的,只等着沈、文等人往京里寄信,确认他那个前封信里的“崔美人”已叫人改成了“写照派”。
九月底文征明的信才送过来,说是已将写照派的名字传了出去。唐伯虎自己虽不是这一派的画家,但画法入神,又是吴中书画双绝的才子,要给一个多半只是画匠学习,为配文字而作,没出什么有名家的画派定名,还是让人信服的。
文征明的信里还提到了个新鲜消息——有西方义大利来的传教士到中国入贡,广东承宣布政使陆珩派了个参议陪着他们上京陛见。那些人在杭州暂留时,曾到居安斋分店买过连环画,还点评过他家“照影派”的画法,说是极像他们泰西的油画。
那些传教士还拿出了几幅油画给人看,用的颜料、画布不同,但论及写形肖真之法,不比照影派差。
唐伯虎对绘画上的事都颇感兴趣,便拿着这信去找崔燮,问他泰西的事。
使者还没进京,崔燮也知道的不多,只从广东知府呈上的奏疏里听说了些。
这些传教士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听说了大明天子要招纳外国贤士之事,主动乘船从印度转道到广东的,他们不仅来了,还带来了天子想要的本国经典,还有从更远的新大陆得来的美丽花卉。
崔燮就盼着他们能把西红柿、辣椒、玉米、土豆带来了,至于油画什么的……虽然他也是从幼儿园开始学画的,可是在美食面前,艺术完全可以往后放一放。
科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