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世界名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世界名人-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使其不能准确使用手中武器,又难于躲避对方投射过来的矛、箭和石头,伤亡惨重。此时此刻,500名诈降的迦太基士兵从身上摸出暗藏的匕首,首先刺死当面的敌人,然后从死者身上拿过武器,在敌军内部横冲直撞,四处冲杀。与此同时,汉尼拔的骑兵也从敌军背后冲杀过来,罗马军深深陷进汉尼拔预设的口袋,内外受击。战至天黑,罗马军被歼6万余人,被俘约1万人,只有1万多人逃走。亲临前线指挥的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阵亡,此外战死的还有80名元老院议员。全罗马17岁以上的男子有1/5在这场和汉尼拔的战争中丧生。而汉尼拔的军队伤亡仅8000人左右。

此后,在意大利,战争开始陷入一种惰性的状态。直到公元前203年年底,在意大利,没有一位罗马将军在和汉尼拔的战场较量中真正取胜过。而无数的战役只是为汉尼拔的桂冠上增添一道又一道光环。

公元前202年,罗马人终于有一位将军在坎尼战役后敢于在战场上和汉尼拔正面交锋了,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扎马战役中,罗马将军大西庇阿打败了汉尼拔,他也因为这一战而名载史册。扎马战役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一仗。不久迦太基仅以身免的苛刻条件向罗马投降了。

汉尼拔虽然最终输掉了战争,却还是被大多数迦太基人捧为战争英雄,并选上了执政官的宝座。但是罗马人时刻都无法忘怀对这个可怕对手的恐惧。汉尼拔在迦太基的政敌们利用这种恐惧编造谣言。最终罗马人撕掉了宽宏大度的假面具,派遣使团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到罗马受审。公元前195年,汉尼拔被迫逃出了祖国,流亡持续了13年。

为了汉尼拔,罗马人挥兵到处追杀。公元前183年,罗马人终于找到了汉尼拔,但是在他们下手捉他之前,汉尼拔服毒自尽了。汉尼拔临死时说:“既然罗马人连等待一位老者咽气也觉得度日如年,那么就让我来帮他们去除这块多年的心病吧。” 



战神恺撒



恺撒的名字,在世界许多地区可以说是无人不晓。他一生所从事的重大活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的历史进程,而且给后世留下了不少难以磨灭的痕迹。他在公元前46年创制的儒略历,在欧洲一直使用到16世纪,一些东正教徒却至今还在沿用它。他的《高卢战记》和《内战记》流传至今,以其典雅清新的风格和翔实丰富的史料,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甚至后来的“沙皇”这一称呼,也是模仿“恺撒”的发音而产生的。

恺撒作为古罗马共和国的领袖和军事统帅,带兵打仗几十年,指挥过几十个战役,大都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为西方许多著名军事统帅诸如拿破仑等所效法,对西方军事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曾与幕僚共同著书立说,主要有《高卢战记》、《内站记》、《亚历山大战记》、《阿非利加战记》等。

凯撒出身于罗马的名门贵族,年轻时就渴求取得罗马的最高权力。为此他学习讲演和写作技巧,后来成为一位出色的演说家。他的努力使他成为当时知识最渊博的人物之一。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时就敢于控告罗马总督贪污腐化,为此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当时的罗马处于共和时代的后期,元老贵族和民主派之间斗争尖锐。享有公民权的只是罗马城内的奴隶主和自由民,而城区以外,意大利各地和海外行省的自由民却享受不到罗马的公民权,但却要担负着和罗马自由民一样的义务。恺撒接近平民,进行着反对元老贵族的活动,这样他在平民中的声望越来越高。公元前60年,他和罗马另外两个统帅庞培和克拉苏结成反对元老贵族的秘密同盟,这是罗马历史上有名的第一次“三头执政”。为了巩固这一同盟,恺撒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庞培,尽管她当时已与别人订过婚。第二年,恺撒当选为执政官。

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他统率大军,经过3年的征战,到公元前56年底,基本上并吞了整个高卢。然而他在高卢的统治并不稳固,高卢地区接连爆发反罗马人的起义。公元前52年春,高卢全境爆发了一场反对罗马统治的大起义。起义军主力在高卢北部的阿利细亚城扎下了坚固的营寨。这是一座几乎攻不破的城堡,罗马人除了进行长期的包围之外,别无其他办法。恺撒把所有的部队都调到这里,20万高卢起义军也云集阿利细亚城下,双方一场恶战不可避免。战役开始之前,罗马人环绕阿利细亚城筑起一道坚固的壁垒。恺撒寄希望于这些复杂而坚固的工事能够阻止高卢人的进攻,用以补充自己兵力的不足。高卢起义军首先从内外两侧同时向罗马人坚固的工事发起了进攻。在盾牌的掩护下,一队接一队的高卢人像蚂蚁一样往上冲。在战斗中,罗马各军团由于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士气开始低落。尤其在罗马人的旗手被砍倒后,罗马人的阵脚开始显得有些混乱。

这时,一位年轻的罗马士兵惊惶失措,突然发现恺撒刚刚站立过的塔楼上已经空无一人,同时位于营寨右边的罗马骑兵放弃了阵地,以全速急驰而去。这位年轻人绝望了。突然,坚守在栅栏后面的罗马士兵发现高卢人的攻势猛然削弱了,刚才还在向罗马工事冲击的高卢人停止了冲锋,他们的队伍散开了,出现在罗马人视线中的竟是他们自己的骑兵。原来,恺撒指挥他的骑兵抄袭到高卢人的后方,给他们致命的一击,短短几个回合之后,高卢人便开始由进攻改为逃窜。尔后,高卢人全部投降。阿利细亚之战就这样出乎意料地结束了。恺撒以6万军队与高卢人将近25万人的大军相峙,竟以一支骑兵的偷袭扭转了战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恺撒、庞培、克拉苏的“三头同盟”是不可能持久的,他们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克拉苏在战争中阵亡,使原来成鼎足之势的三人同盟变成了恺撒、庞培两雄并立的局面。这时,恺撒的女儿去世,这就意味着恺撒与庞培的联姻关系中断,两人之间为了权力的争斗已势所难免。于是奴隶主两派发生了内战。

公元前50年,以庞培为首的贵族派元老院因担心恺撒建立独裁政权,通过决议拒绝延长恺撒担任高卢总督的任期,令其遣散军队。恺撒拒不执行这一决定。当时,他的军队绝大多数分驻在北山高卢,身边仅有一个军团和一些辅助部队。为了把握战机,经过一番周密策划之后,恺撒于公元前49年1月,果断地率领一个军团,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诸行省之间的界河比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罗马进发。没有准备的庞培反对派,匆忙率领一批元老和两名执行官离开罗马,逃往希腊。同年11月,恺撒率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次年春又增加了4个军团和1个骑兵队。6月,恺撒与庞培在希腊的法萨卢进行决战,恺撒彻底打败了庞培,庞培逃到埃及,被埃及国王派人杀死。公元前45年,恺撒实现了他的军事独裁统治。

公元前45年,元老院被迫加给恺撒“终身独裁官”的职位,拥有帝王一般的权力。他当时逐步削去那些昏庸老贵族把持的元老院权力,罗马商人、自由民和军人们也厌恶了只由上层奴隶主发言且议而不决的共和制,拥戴能代表他们利益的恺撒,并公开以“国王”之名相称。

随着恺撒个人独裁和市民自治、财政和文化改革的深入,守旧集团、对改革失望者和宿敌残余结合起来,以保卫“共和”之名密谋采取恐怖袭击。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已察觉城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并听到暗杀传言,却根本不把许多人仇视的目光放在眼里,傲然昂首慢步走进元老院。当他走到大厅前的庞培雕像旁边时,几名身藏短剑的刺客一拥而上,冲在最前面的竟是他与一个情妇的私生子布鲁图斯。恺撒最后只惊叫了一声:“你也这样做?我的儿子……”被连捅了23刀后,56岁的恺撒横尸厅前,成为古代恐怖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牺牲品之一。在西欧,“3·15”这一天千百年来常被人视为不祥的刺杀日。恺撒虽死,罗马国家体制变化的走向却不可扭转。17年后,他的养子屋大维建成了帝国,成为“元首”,带来了200年之久的基本和平,经济也达到了空前繁荣。 



英雄狂想曲拿破仑



在法国的历史上,有过荣誉和骄傲的城市是不胜枚举的。然而,像土伦这样一直引起人们兴趣的,却为数不多。这是因为,1793年的土伦战役,不仅对保卫法国的大革命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同拿破仑这一伟大历史人物有着特殊的联系。24岁便荣升准将的拿破仑,就是在土伦战役中初次崭露头角的。

1793年,对于拿破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那时,年轻的拿破仑虽已具有比较成熟的政治见解,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军事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可是,在参加土伦战役以前,他并没有真正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他虽然列名于法国革命军的正规炮兵部队,但一直请假离队在自己的故乡科西嘉岛,带领一个国民自卫军营,想为家乡的独立自由干出一番宏伟事业。但是,革命并不那么容易。科西嘉岛同样是一个各种势力互相角逐的是非场所,各派力量斗争激烈。由于政见上的分歧和军事行动的失利,他最后弄得无法在科西嘉岛上安身,被迫带着全家离开故乡,飘泊到了法国本土。1793年6月13日,拿破仑踏上普罗旺斯海岸,来到土伦。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便走上了参与法国革命的宽广道路。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立者、统帅、皇帝,历史上称他为拿破仑一世。他戎马一生,先后指挥过60次战役,经常奇计迭出,以少胜多,以弱制强,多次战胜英国和欧洲封建国家组成的反法联盟。他的军事和政治谋略思想给历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被后人称为“真正的军事艺术的巨匠”。

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波拿巴生于法国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贵族家庭。恰好是这一年,本不属于法国的科西嘉岛,划归法国管辖,或许,这对拿破仑来说是某种预兆。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曾热衷于政治,参加过法国的政党。

15岁那年,拿破仑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进入了巴黎陆军学校学习。学习时间虽然只有两年,但对拿破仑来说,是思想发展、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受启蒙运动者的影响,他认真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尤其是卢梭的作品,对他影响更大。从这些思想家的思想深处,他了解到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一些独裁者严重阻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制造人类极不平等的现实的祸根,而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荒淫,就是束缚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桎梏。所以,要彻底打败、清除封建统治,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人类新社会。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拿破仑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了机会。终于,青年拿破仑有了独自率军作战的表现机会。

1793年,拿破仑24岁,血气方刚,斗志正旺。这一年,法国保王党人在英国人的大力支持下,试图消灭革命军。他们一举攻占了法国南部位于地中海沿岸的重镇土伦。拿破仑奉命要迅速夺回土伦,击溃保王党。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土伦是南方大门,其防御工事非常坚固,而且,保王党准备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扩大战果,所以严加防范。

“怎么办呢?这可是自己的表现机会,如果成功了,以后会有很好的前途;如果失败了,以后可能永无出头之日!所以,这次行动,只准成功,不许失败!”拿破仑很明白这件事情对他的意义,于是他尽了最大努力去准备。

经过认真、谨慎地调查、准备,拿破仑认为,要以强火力攻克土伦。于是,他加紧修建大炮、训练炮兵。几个月之后,一支炮兵部队在拿破仑的精心策划下开到了作战地点。经过激烈地交锋,敌人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拿破仑取得了胜利,占领了土伦。不出拿破仑所料,这次胜利使法国军官们对拿破仑这个年轻的下级军官另眼相看,而且为了表彰拿破仑为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被破格提升为将军,拿破仑非常高兴。

1797年底,大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法国已击败了欧洲大陆的几个封建君主国,第一次反法联盟瓦解,唯独英国仍顽固地继续对法作战。

为了打击英国在东方的努力,1798年7月拿破仑率领的法国远征军抵达埃及。埃及马木留克骑兵采取游击战法,英勇抗击法军。埃军尾随法军而进,时隐时现,左右周旋,伺机突袭,给法军造成很大威胁。

法军经过10天强行军抵达金字塔附近。拿破仑心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