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世界名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世界名人-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黑格尔的巨大功绩是他阐述了发展的思想,提出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三个规律,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他说:“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黑格尔也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珍珠。

恩格斯后来给黑格尔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极为保守,他极力为普鲁士国家的专制主义体制辩护,认为它们是最好的制度,应该永世长存。在他看来,道德的本质在于财产,法律的本质在于保护私有财产,而要维持私有财产制度,就必须有国家暴力。黑格尔极力鼓吹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极力鼓吹战争,说没有战争整个社会就会是一潭死水,战争是防止国民腐化的一剂良药。他的这一系列观点,为以后法西斯的暴行提供了借口。

由于黑格尔极力为普鲁士政府鼓吹,美化它,说它是绝对精神的最新表现,并沐浴在普鲁士学院春风化雨的温暖阳光里,他的对手就送了他一个“御用哲学家”的封号。黑格尔在大学极受学生欢迎,他的课堂常常被学生挤得水泄不通。据说当时也在柏林大学的哲学家叔本华却对这些不以为然,于是他在同样的时间开课,与黑格尔分庭抗礼。结果他大失所望,上他课的人寥寥,从来没有超出过3人。 



思想圣哲卡尔·马克思



19世纪普鲁士莱茵省的摩塞尔河畔有一座美丽的小城……特利尔。1818年5月5日,一个男孩在这座小城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名震全球的卡尔·马克思。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特利尔高等上诉法院的律师,在当地声望很高。母亲罕丽达·普列斯堡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马克思的童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他是家中最大的男孩子,活泼调皮,善于组织各种游戏,也很会讲故事,深受父母的宠爱。他在小城接受了初等、中等教育,直到读大学,才离开小城特利尔。

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领先地位。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的是法学,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在大学阶段,他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并于1842年10月担任该报主编。11月他首次会见了恩格斯。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1843年1月,普鲁士当局决定从4月份起封闭《莱茵报》。股东们要求马克思将报纸办得温和一些,马克思断然拒绝,并退出编辑部。不久,他和已经秘密订婚7年的恋人燕妮举行了婚礼。他们在美丽的莱茵河畔作了短暂的蜜月旅行,度过了在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恬静的时光。

由于在普鲁士难以积聚革命力量和进行革命理论的宣传。1843年深秋,马克思来到了法国巴黎。他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工人秘密组织的领袖以及德国流亡者的秘密团体“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建立了密切联系;还时常出席法、德两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发表演说。与此同时,他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参与主办了《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马克思在这份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导言》,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文章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此时的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随后他和恩格斯合作先后写成《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于1846年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改造“正义者同盟”进行了努力,使“正义者同盟”领导人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底,“同盟”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起草“同盟”的纲领。这份纲领就是流传后世的《共产党宣言》,它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1848年欧洲各国爆发了革命,马克思和他的同志积极投入其中,但是革命最终被镇压,马克思和家人被迫流亡伦敦。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工人运动陷入低谷,马克思开始总结失败的教训,埋首著述,伦敦博物馆就是马克思另外一所家。他广泛收集有关各学科资料,如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终于写出了不朽的巨著《资本论》。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阐明了自己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据统计,为了写《资本论》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多本。

19世纪60年代,工人运动出现新的高涨。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在伦敦举行集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并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作为德国工人代表被选入中央委员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10月份这个组织定名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然而第一国际内部流派芜杂,有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同这些流派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坚决反对他们的改良主义、投降主义、无政府主义、分裂主义以及其他破坏第一国际的阴谋活动。 



悲观哲学家叔本华



作为时代的呼声,19世纪上半叶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诗人——英国的拜伦、法国的缪塞、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涌现了一批悲观主义作曲家——舒伯特、舒曼、肖邦,甚至贝多芬;尤其是造就了一个极度悲观的哲学家——阿尔图·叔本华。

叔本华1788年2月生于但泽(即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那时是德国领土)。父亲是一个大商人,母亲是一个颇有才气的女作家。由于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时常借着娱乐活动来减少相互间的摩擦,旅行就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就这样,叔本华从小不得不时常随着父母四处出游。据说他的父亲相貌长得令人不敢恭维,且脾气也很暴躁,而他的母亲则聪明美丽,且富文学才华,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叔本华自己也曾说过:“我的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我的智慧则遗传自母亲。”这大概正是他自己特色的写照,如果确定是这样的话,那么,叔本华在先天就已经播下了“怪癖”和“天才”的种子了。

叔本华8岁那年,随父母游历,途经法国,在巴黎近郊滞留了一段时间,其父为了儿子能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给一位商业上的朋友,自己则携妻返回到汉堡。叔本华在此处生活、学习了差不多两年。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由于叔本华的父亲是商界名流,母亲又与文艺界人士素有往来,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士来往。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环境,使得叔本华开始嫌恶商业生活的庸俗和那种市俗味道,心里从此便埋下了做学问的种子,就连学校里的老师,也从这位小小年纪的人的身上发现出他的哲学天才来。但是,叔本华的父亲坚信文人多穷的观念,坚持不让其独子弃商从文。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叔本华才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述:人生是意欲(或称之为意志)的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叔本华,这样一位一生不为吃、喝担忧,不为奔走挂虑,不为仕途操心的哲学家,却把人生描绘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钱不值,着实让人感到惊奇。那么,他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

叔本华的哲学以及一切细节,都在他的那本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有了充分的说明。尽管此书的出版时间是在1818年尾,但是,这本书的基本概念却早在差不多4年前就已经在叔本华的脑海中形成了。1816年,叔本华正值28岁。可是,纵观他后来写的一切东西,我们不难看出,都是在证实或解释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哲学思想,在那些著作中,这种哲学思想始终没有变动,既没有增加点什么,也没有减少点什么。到了70岁的时候,他心里仍然让28岁时的观念全部给占据着,虽然他在这数十年中,仍然不断地获得新的更多的知识,但都丝毫没有改变过他内心的一切。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这就是: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叔本华除了本行哲学之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法律学、数学、历史、音乐等诸多学术领域,而且行行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且行行他都能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对待,都能显出他独特的个性来。他的音乐才能还受到了大音乐家瓦格纳的赞赏。正如叔本华本人所说:“人类的问题不能单独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关系连带着研究,……要把小宇宙与大宇宙联系起来看待。”

叔本华的哲学命运开始并不顺利,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于1818年出版后,并没有引起他所预想的轰动,一年半的时间内只卖出去了140本书,其余的都报废了。这使得他心灰意冷,非常伤心,于是他变本加厉地攻击他的哲学对手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说他们是哲学骗子。之后,他还去了柏林大学,不拿薪俸地讲授他的哲学体系,可惜听课的人太少。与此相同,各大学都不理会其人其书,似乎要证实他的断言:哲学上的一切进步,都是在学院门墙之外取得的。尼采也说:“最使德国学者恼火的,莫过于叔本华与他们迥然不同。”

1831年8月的一场霍乱迫使叔本华逃离了柏林,跑到了法兰克福。这一沉寂便是20个春秋,直到1851年。人们在读到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附录和补充》时,才恍然大悟,认为叔本华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终于,他像一个从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中凯旋归来的英雄,顿时名噪全欧、誉满天下。各国人士络绎不绝地去拜访他;全国的报章杂志不断地登载他的名字;他的信徒们三番五次地为他画像、雕像,之后当神一般的供奉在屋中,顶礼膜拜。说来也令人难以置信,这其中竟然还有两位太太曾去造访过他。叔本华的哲学为什么会有这样深远的影响,如此的魅力呢?这首先应归功于他独树一帜的“意志哲学”,其次,他那超群的语言才华也功不可没。叔本华这位素来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最后大概是“乐极”地躺在沙发上溘然辞世。 



诗人哲学家尼采



20世纪的序幕刚刚揭开,尼采就悄然长逝了。今天,新的世纪又开始了,倘若要探溯上世纪西方思潮的源头,我们发现确实不能撇开尼采。有人说,在上个世纪的思想家中,若要举出两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物,当推马克思和尼采。他们都不是学院式的哲学家,但却震撼了整个西方社会意识。

在西方的哲学史上,尼采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他本身提出“重估一切价值”,对所有的哲学进行批判,但在二次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