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世界名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世界名人-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这件事父亲责备了他,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想看看我会多么害怕,我想锻炼自己,使自己不胆怯。”

从军校毕业后,巴顿被调往美国第一集团军任骑兵少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巴顿随约翰·潘兴将军深入墨西哥镇压农民起义军,1917年初以中尉的身份凯旋归来。当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被派往法国,在圣米歇尔会战中表现非凡,被提升为上校,同时因为作战英勇和训练坦克部队有功获得嘉奖。

经过4年鏖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参战国人民同庆和平的降临,而将自己与战争融为一体的巴顿却感到生活失去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年过半百的巴顿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代,他那好战的心被欧洲的炮火激荡起来,密切注视着战局。1940年他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奉命到本宁堡组建一个坦克旅,不久晋升为准将,并很快成为美军的战车专家,后又升为少将。

1942年11月,在突尼斯境内的美军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士气低落。为鼓舞士气,艾森豪威尔把巴顿调去接管军队。巴顿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就使美军的精神面貌振奋起来。在他的指挥下,美军开始收复失地,而且每战必捷。使巴顿名声大震的是攻占西西里的战役,他指挥部队沿西西里北岸向麦西纳前进,以惊人的速度先于蒙哥马利进入麦西纳并赢得了这一战役。这一战役使同盟国和德军对美军刮目相看。

正当巴顿在事业上如日中天之际,却因两次殴打士兵引起美国军内和国内的舆论反对,在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的保护下才幸免撤职。1944年1月,巴顿前往英国参加诺曼底登陆。盟军登陆后,为了结束缓慢迟滞的推进情况,决定开始发动“眼镜蛇”行动。巴顿又以其惊人的进军速度和勇气把局部性的突破变成了全面的运动战,使盟军终于冲出诺曼底,迫使德军全面撤退。接着,巴顿又率领部队转战欧洲大陆,于1945年3月22日到达莱茵河畔,他当夜就强行渡河,直捣希特勒老巢。巴顿外表豪迈直爽,看似作决定不加思索,实际上他决断前都经过深思熟虑,甚至精确的计算,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无往而不胜。

巴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传奇将军。巴顿与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苏联名将瓦杜丁不同,他是在战争胜利结束后的一次车祸中受重伤不治而逝世的。他未曾听到凯旋时的欢呼,未能接受少女的鲜花,命运却让他与之擦肩而过。

在二战的将军中,巴顿是少有的战争狂热分子,他简直就是为战争而活的。他曾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与战争相比,人类的一切奋斗都相形见绌!上帝啊!我是多么热爱战争!”另一句著名的话是:“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索地死去。”按他自己的说法,他的死是不干净利索的,是一种非军人的死法。但是,对一个只为战争而活的人来说,仗打完后死去,却也是一种不错的解脱。 



军人政治家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于1890年10月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贫寒家庭。21岁时考入西点军校。军校毕业后,艾森豪威尔被分配到第19步兵团服役,被授少尉军衔。1917年4月被授上尉军衔,在第57步兵团任职。同年9月,他被派往佐治亚洲的一个军官训练营任教官,期间受命组建美军第一个坦克训练营。他很有远见地认识到,坦克和飞机一样,在作战中将起重要作用。由于工作出色,他受到了美国最高军事当局的表彰,被升为中校。1921年1月,他被调派到巴拿马,担任马拿马运河区美军盖拉德兵营参谋。1925年8月至1928年6月间,艾森豪威尔先后入利文沃斯参谋学院和麦克奈尔陆军大学深造。1929年11月,他调到首都华盛顿,在陆军部助理部长办公室工作。1930年秋至1939年12月,他担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的助理,并随麦克阿瑟去菲律宾组建军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加紧扩充兵员,军队由19万增加到500多万。艾森豪威尔也连获提拔,先后担任第15步兵团副团长、第3师参谋长、第9军参谋长、第3集团军参谋长。军衔也由中校晋升为准将。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德日意宣战。1942年2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美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升为少将,负责拟定欧洲盟军联合作战计划。

1942年6月,欧洲战区盟军司令部成立。经罗斯福总统和马歇尔总参谋长反复挑选,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司令并获晋中将军衔。同年8月,他担任北非和地中海战区盟国远征军总司令,负责筹划和指挥在北非的代号为“火炬”的登陆行动。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美英联军10万人分三路在法属北非殖民地登陆,分别占领了阿尔及尔、奥兰和摩洛哥。德军败退突尼斯。北非登陆的成功,为盟军顺利地完成北非战局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

艾森豪威尔一生的军事生涯中铸就了卓越的指挥艺术。他所指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最成功地反映出其丰富的军事指挥谋略意识。

1943年12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最高统帅,指挥美、英、法等国的百万联军。1944年春,盟军制定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登陆作战计划。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艾森豪威尔实施了代号“坚毅”的欺敌计划。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准备阶段采取了一系列伪装欺骗措施,诱使德军把注意力放在英格兰东南的“巴顿军团”,造成德军高层对于未来登陆地点是加莱或是诺曼底等产生严重意见分歧。他原先选定6月5日发动登陆进攻,然而6月初风浪颇大,大多数将领主张延后行动。他权衡利弊,毅然决定利用6月6日这天天气有短暂好转的间隙展开攻击行动。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向诺曼底发动登陆突击,首批登陆部队5个师顶着狂风恶浪,分别在5个登陆地段按时登陆。6月12日,盟军已在正面80公里、纵深13—19公里的区域内建立了一个连成一片的巩固登陆场所。这天,艾森豪威尔陪同前来视察的美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和英国国王乘驱逐舰登上奥马哈滩头阵地,马歇尔称赞艾森豪威尔的指挥艺术,并向罗斯福总统报告说:“艾森豪威尔和他手下的人冷静而自信,以非凡的效率完成了无比巨大和复杂的任务。”

艾森豪威尔出身于著名的西点军校,后来又曾在陆军指挥参谋学校和陆军大学深造。但是,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仍是个默默无闻的军人。幸运的是,他长期在麦克阿瑟和马歇尔手下作参谋工作,得到了他们的赏识。1942年6月,在马歇尔的举荐下,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美军最高司令。在此之前,他从未实地指挥过作战。然而,他就任后的第一次重大使命———指挥美英联军北非登陆之战却马到成功,证明了马歇尔慧眼独具。艾森豪威尔也因此声名鹊起。

艾森豪威尔属下的英国将领不少都具有比他丰富的战场指挥经验,同时他还要同一个喜欢直接干预战场指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打交道,这给他带来了相当的困难。然而他恰当地处理了同英国人的合作关系,又成功地保持了作为联军统帅的权威。人们说,他获得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他是位兼具政治家眼光的军人。

诺曼底登陆战的胜利,使艾森豪威尔的声誉达到顶峰。作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战略性的问题上。他乐于听取各种意见,谦恭有礼,但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让步,他坚持英国战略空军必须在他的控制之下;当其部下对于是否按计划使用空降部队发生动摇时,他毅然下令执行原定计划;在1944年底联军打进德国后,他顶住了丘吉尔的压力,坚持不同苏联红军争占柏林。正是由于指挥得当,诺曼底登陆作战及其后的一系列进展取得了辉煌胜利。

欧战结束前夕,他被授予美国的最高军衔五星上将,与其恩师麦克阿瑟和马歇尔同领殊荣。当他从欧洲战场凯旋回到美国时,受到了万人空巷的欢迎。在1945年8月访问苏联时,他作为第一个外国人被邀请到列宁墓上的检阅台,同斯大林站在一起,观看苏联体育节表演。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是击败德国的主力部队,而朱可夫又是苏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其赫赫战功在二战各国将领中无人可比。这位从莫斯科到柏林诸大战役的胜利者,是苏军“胜利的象征”。

朱可夫于189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1918年参加红军。在与高尔察克白军的战斗中,从士兵升至连长。以后屡次深造,先是1920年毕业于骑兵训练班,后于1925年又毕业于骑兵指挥员进修班,1930年再毕生于高级首长班。之后,历任骑兵旅旅长、骑兵监察部助理、骑兵第4师师长、骑兵第3军和第6军军长、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副司令等职。1939年6月,朱可夫调任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群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地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拉哈河战役,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之后,一跃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1940年6月,他晋升为大将,并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成为苏军的首脑人物。

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司令、方面军总司令,多次参与制定战略计划,指挥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柏林等一系列重要战役,曾代表苏军接受德军投降。战后,任驻德集群总司令兼苏占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部长。他作风果断,具有组织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善于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大量兵力,擅长使用坦克兵团,穿插迂回,分割合围。朱可夫4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6枚,著有回忆录《回忆与思考》。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在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形势岌岌可危之际,朱可夫受命出任方面军司令。他一跨进斯莫尔尼宫,就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他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建立纵深的防御体系,并以部分兵力出击德军侧后,终于打破了希特勒妄图夺取“十月革命的摇篮”的美梦。

194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德军从西部迂回,直奔莫斯科。10月10日,朱可夫奉命任西方面军司令员,担负保卫莫斯科的重任。朱可夫知己知彼,料定墨守阵规的德军还将采用强攻两翼、分进合击的战法,因此,他格外重视两翼的防守,同时掌握部分兵力在紧急时从正面支援翼侧。11月15日,德军以51个师180万人向莫斯科发起总攻。朱可夫指挥若定,沉着应战,只以一线部队抗击敌军而不动用预备队。守旧的德军果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两翼部队苦战之时,正面的部队却按兵不动,从而使朱可夫得以把正面兵力机动到两翼抗击德军。12月13日,红军击溃德军两翼,使希特勒损兵折将50万人,打破了法西斯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为战争进程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朱可夫也从此名扬天下,连“和朱可夫打过仗的德国人都承认他是苏俄将领中最大的天才”。

1942年夏,不甘心失败的希特勒企图利用第二战场尚未开辟之机,在南翼发动一次进攻战役,斯大林格勒处在危急之中。此时,朱可夫被任命为苏军最高副统帅,并被派往顿河前线了解情况,提出战略决策。朱可夫经过实地考察,与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反复讨论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坚守斯大林格勒,将德军第6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紧紧地牵制在这里,待苏军各后备集团军组建完毕后,对之实施战略反包围,予以全歼。这是一个冒风险的大胆的战略决策,关键在于斯大林格勒守军能否坚持到大反攻。战争实践证明这一决策完全正确。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从此,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开始走下坡路了。

朱可夫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他多谋善断,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当他率领大军直捣希特勒的巢穴柏林时,他的辉煌战功达到了顶峰。

1945年春,对德的最后一战开始了。而奉命直捣柏林的正是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为了实施这一不寻常的战役,朱可夫要求部队进行特别周密细致的准备,为了出奇制胜,他决定打破常规,改变过去那种从凌晨实施炮火准备白昼开始冲击的老办法,计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