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书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狱中书简-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督徒应当参与政治运动吗?这是个人的抉择。基督徒若相信堕胎是罪恶的,可以枪杀堕胎医生吗?在我们推演太远以前,让我

们研究一下当时的情势。当时德国的情形已经变得非常恶劣,已没有什么选择真可以算得上是“好”的,或是“无罪”的了。

在这样一个混浊的边缘地带,我们可以选择一事不做,安心等待局势的改变,或者我们可以像潘氏在他《道德》(Ethics)一

书中所说的:“在两坏相权中选取一个较好的。”以他为例,他选取刺杀希特勒,而不愿对“集体谋杀”与“战争”作壁上观

。显然,潘氏在战时纳粹统治下的选择,是无法与民主制度下的暴力行动相提并论的。


1942年5月,他潜行到瑞典。经过友人美国大主教贝尔(George K。A。 Bell ; Bishop of Chichester)的拉线转告美国政府:

反抗者愿意和平谈判。可惜因盟军坚持无条件投降而作罢。潘霍华在1943年4月5日被逮捕,关在柏林。后来刺杀希特勒的爆炸

失败(1944年7月20日),新发现的文件直接将他与阴谋者连上线。这造成了更进一步的审查和后来的死刑。




                                           六、在狱中年日


“你决不可以为我是不快乐的。什么是快乐?快乐与外在的环境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在于一个人内心的变化。我每天都为拥有

奶而感激,这给我带来了快乐。”

——写给未婚妻马利亚,1944年12月,最后的一封信。


在狱中到底潘霍华关心的是什么?一个人究竟对自己对上帝有没有内心的平安,在这里就可以真正看出来了。在狱中,他受到

看守他的人们极大的尊敬。有些人甚至替他偷运他的文稿和诗稿。每一次当他在户外活动后回到狱室时,狱卒总是先向他致歉

才把牢门锁上。


他挂心的是得到许可,以便能安慰、鼓励他的狱友们。他安慰焦虑和沮丧人的能力令人吃惊。他的话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他们面对死亡的时候,尤其是如此。有些人也因为他的解救而脱离死亡。犯人们更是对他的镇定和自制万分佩服。在柏林遭

受大轰炸的那些日子里,恐布的爆炸声混合着犯人的喊叫声,他们在极端恐惧中用力敲打着监房的门,企求狱方能够把他们转

移到防空洞里。潘霍华往往像巨人一般,在这种混乱里,竟是肃然不动。


在人前他或许像个巨人,但是在上帝的面前他却像是一个婴孩。像你我一样,他内心充满了挣扎。有一天他写了一首美丽的诗

,描写他的心怀:

我是谁?

我是谁?他们常对我说:

我站在狱室中

安详、欢欣、坚定,

像一个乡绅站在他的华厦里。


我是谁?他们常对我说:

我总是和我的看守者交谈

如此的自由、友善和清晰,

好像他们是由我来调度的。


我是谁?他们也对我说:

我虽承受了不幸的日子

但总是稳定,微笑,傲然,

好像是一位常胜的将军。

我真像他们所说的吗?


或者我是那位我所认识的人?

没有安息、期待又带病,好似一苹笼中的鸟

儿,挣扎着呼吸,无法摆脱一双扼住我喉咙的手,

渴望着色彩、花朵和鸟鸣,

盼望着温馨的话语和友善的邻舍,

期待着将临的大事,局促不安,

念着远方朋友的安危,无力抖擞,

挂心而空洞地祈求着,思考着,算计着,

虚弱乏力,已经要跟这一切说再见了。


我是谁?是这个还是那个?


我今天是一种人,明天又变成另一种人?

我可是个两面人?是人前的伪君子,

是己前可厌的懦弱小虫?

或许我内心好像一个久战的军队,

在已胜利的沙场上却四散逃窜?

我是谁?这个问题在向我嘲笑,


无论我是谁,上帝呵,你知道,我是属于你的。


潘霍华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对上帝、对德国和对监禁他的人都是非常的诚恳。他公开承认,作为一个基督徒,他是纳粹的敌人

。在1944年10月,他的朋友曾计划劫狱,但是却被他婉拒,因为他不愿连累他人。


1945年7月27日,贝尔大主教在伦敦三一教堂为潘氏主持追思礼拜,与会的人都有一个深深的感触。当潘霍华死在黑衫党的手里

时,这是德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时刻。他们感到上帝在这最黑暗的日子里亲自出手干预。祂牺牲了他最忠实最勇敢的儿子,为

的是要用他的生命作为重整欧洲文明的精神动力。


“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新约哥林多后书4∶18。)








                                                   七、结语

“廉价的恩典是市上卖的粗货……是不用代价的恩典。这些人以为价钱已经预付了。既然已经付了,所以一切的好处都是免费
的。”


“廉价的恩典是传讲不需悔改的赦免,谈施洗而不谈管教……廉价的恩典是不用作门徒的恩典,是没有十字架的恩典,是没有

耶稣基督的恩典。”


“昂贵的恩典是必须一再去寻求的福音,是必须祈求才得著的礼物……这样的恩典是昂贵的,因为它要求我们跟随;但它是恩

典,因所跟随的是耶稣基督。它是昂贵的,因为它需要人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它是恩典,因为它赋予人真实的生命。它是昂贵

的,因它将罪行定了罪;但它是恩典,因为它挽回了罪人。最要紧的,它是昂贵的,因为是上帝用祂儿子的生命买来的。”


“昂贵的恩典是上帝的圣所;我们必须保护它不受世界的污染,不随便丢给狗吃。”

——摘自《作门徒的代价》


影响潘霍华一生言行的原动力,那支持他忍受折磨的到底是什么?就是他对上帝的信心与热爱。从这里,他找到了内心的平安

和快乐。这个动力也帮助他分辨轻重、贵贱。这样安身立命的心境帮助他忍耐、保持一致、有目标、爱受苦的人类、爱真理、

讲公正、羡慕良善。他所追求的公正、善良、真理和诚实的本身并不是他终极的目的。照潘氏的说法,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

尊重上帝。我们接受上帝是真理、公正、诚实和善良的源头。我们对上帝有一个深邃的依附感。这是潘霍华生活的原动力。我

们尽可以争论他的抉择,我们却无法非议他作抉择的动机。在这样一个随波逐流的世代,我们更要佩服他的担当,和他的道德

勇气。潘霍华的形象将永留在我们的心中,他的“理想”,他的“信念”是我们的灵感,也是我们的榜样。这在二次大战结束

五十周年纪念的今天,其意义是特别深厚的。

 
本文参考∶

《作门徒的代价》(1937;,潘霍华)

《大英百科全书》有关潘氏及主流教会的消长资料。

《今日基督教》杂志,1995年4月的纪念文回忆录》by G。 Leibhole

作者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数学博士,现于加州北部Hewlett…Packard Laboratories做电脑系统研究。

注:本文写于1996年。











                                                潘霍华   

                                               (周学信)



潘霍华不像巴特、卜仁纳、布特曼等神学家在生前即受到外界的注意。在他短暂的卅九年生涯中,充满了许多的忧患及迫害

。三十岁时,潘氏失去了他的教职;卅四岁起被禁止公开证道;卅五岁,文章不得出版问世;卅七岁被捕入狱,在狱中不得会

见访客。最后,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潘氏受绞刑处死。其实,这一连串的迫害没有令潘氏退缩害怕,反倒使他对真理更

加执著坚定。死亡也不能淹没他的声音,如今人们聆听潘氏的声音,试图从他一留下来的著作里认识耶稣基督。贝特格

Eberhard Bethge这位潘霍华的学生、朋友兼遗嘱执行人,在他为潘氏所写的巨著《潘霍华:有异象及勇气的人》Dietrich 

Bonhoeffer: Man of Vision; Man of Courage(注一)里面,贝特格将潘氏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成为神学家、发现神的话以及

反抗希特勒。下面我们就用这三个阶段来检视潘霍华的著作。



                                       第一阶段:成为神学家


潘霍华在他廿一岁时完成了博士论文《圣徒相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这篇论文写作简洁、富有深度但不易阅

读。卡尔巴特曾称赞潘氏这篇论文为一项「神学上的奇迹」。


《圣徒相通》的副题是「系统地检视教会的社会学」,潘霍华在其中应用社会学的理论,深入探讨教会的社会结构。潘氏

说:「基督以一个群体存在人世中」。他认为人们可以真实地用人际关系来思考神的启示,而启示就存在人与人的团契相交里

面。所以,启示不再是形而上学所称的上帝的哲学概念,乃是道成肉身的神在基督里、在教会中与人们真实的相遇。这就是「

基督以一个群体教会存在人世中」之后,潘霍华在西班牙巴塞隆纳的德国人中间牧会一年,一九三一年他写下《行动与存

有》Act and Being,并以此论文赢得大学教师资格》在这篇文章里,潘氏试图说明基督徒如何用两种对立的哲学观来明白

神的启示。他尝试连结近代神学里两个对立的思想:一个是超越主义,强调「行动」;一个是本体论,强调「存有」。潘霍华

试图在这两个对立的思想里来澄清,究竟我们应当用「行动」或「存有」来解释神的启示。



这个问题彷佛就像康德的超越主义和海德格的本体论之间的冲突一般,冲突里包含了如何定位「神的存有」以及用理性来

了解「神的存有」的行动两者间的关联。神学上来说,这个问题包括:「启示中神的存有」是什么意义,人们如何明白其意义

,信心如何化成行动,启示如何变成存有间的关系,人们是否只能用行动来获得启示,抑或在启示里存在著一个「存有」等。



潘霍华以为要化解「行动」和存有」两者间的冲突矛盾,唯有应用神的启示显在群体中这个观念,才能克服或偏向行动或

偏向存有的片面解释。他又指出神的启示是一桩社会事件,神的话唯有在群体中才能向人们启示出来,而教会这个独特的群体

就是神最终的启示,基督以教会的形式存在人世中。



《基督中心》Christ the Center是一九三三年潘霍华在大学任教基督论的讲义集。因为基督明显是潘氏生命与作品的

中心,有人以此指控他单单高举基督Christomonism。现有学者怀疑《基督中心》这个主体并不能代表这本讲义集的中心思

想注2。也许《现今的基督》The Present Christ这个标题会更贴切。潘是在书中表示,基督论的真正问题是:在世间

耶稣是谁,人们可以在哪里找到耶稣,而不是如何能够找到耶稣。潘氏并强调,基督的福音是经由教会这个群体得以彰显出来

,福音先令教会感动,使其用信心承认基督,并且相信基督就是真理。他的这些话彷佛暗示,教会并不明白现今的基督存在于

教会中,也不明白基督蕴藏隐含在证道、圣餐、团契中的社会及人文的结构特性。潘霍华像路德、加尔文、巴特这些传统神学

家一般,了解神学必须合乎圣经并且以圣经作为根基。当我们细读潘氏的著作,就会发现其中包含许多的圣经注释。不仅如此

,潘氏甚至单就圣经中的几处经文详加解注出版了几本书。例如:一九三三年的《创造与堕落》Creation and Fall,这也

是他在大学授课的讲义由学生记录下来,内容是对创世纪一至三章的注解。还有一九三八年的《试探》Temptation,这是

潘氏当年对芬根瓦得校友演讲所发表一系列的圣经研究,他在演讲里,就圣经中的记录来比较亚当所受的试探及基督所受的试

探。



这两本书都已精准、仔细的解经为基础,读者读起来不但看到书中有神学,有些内容又像讲道,有些甚至像诗或散文。另

外,潘霍华还出了一本关于旧约诗篇的书:《圣经中的祈祷书》The Prayer Book of the Bible。潘氏在书里说明,为何

基督徒可以用诗篇作祈祷文,是因为耶稣也这样作。其实,诗篇就是耶稣教导门徒祈祷的方式,因此诗篇是基督徒实用的祈祷

书。从这些论点可以看出,潘氏像路德一样,都采基督论来解释旧约。可惜的是以上三本书至今尚未译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