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惊宋-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铃对岳云笑着低声道:“大公子,虞先生的计谋还真能瞒天过海啊。说你受伤之后,不幸感染了麻风病,需要用一种特殊秘方才能治好,而这秘方上的草药必须我和牛通亲自去城外山上采摘。这样一来,任谁都不会怀疑是我们杀了萧毅了。别人还都以为你在濠州的驿站里养病呢。”

岳云听罢却是苦笑道:“我的清誉可被毁了啊!以后传出去,我还如何见人啊?”

“呵呵,公子爷你怕甚?现在你一张脸白白净净的,半点麻子都没有,谁会信啊?杨中业真这么宣扬的话,大家还会认为他在胡言乱语说疯话呢。”虞允文这时听到房外众人声音,也走出来笑着说道。

“嗯,这事就揭过不提了。现在我们就赶快回朱仙镇吧。估计父帅还等着咱们的粮食呢。”岳云说道。

没过多久,车队就已重新准备就绪,缓缓上路了。杨中业连送都没敢来送,只派了他的副将远远地挥了挥手。让众人大笑不已。

走在平坦的江淮平原上,岳云的心情才总算放松了下来。他的思绪不禁飞到了临安,不知道王童他们这个上访请愿团究竟在临安闹得如何了,说动朝廷同意缓期撤军没有。

———————————————————————————————

近段时间,有几位朋友都相继提出了岳云所用的兵器问题,认为岳云的武器是锤不是枪。我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在《宋史·岳云传》中,记载岳云所用的兵器为铁锥枪,这也与民间一直流传的岳家枪法吻合。从宋至今,都未有任何岳家锤法流传下来,史书中也从无记载岳云用过锤。唯一记载岳云用锤的就是由清代钱彩所著的小说《说岳全传》,可见岳云用锤只是《说岳全传》这部小说虚构出来的。

PS:本书会有一些《说岳全传》中的虚构人物出现,但基本架构却是立足于史实的。后面的内容亦将会越来越精彩的,敬请大家期待!

第八十八章中原民众请愿团

八月的临安,骄阳似火。人们走在路上都感觉一股透到心脾的燥热。不过让大宋君臣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却是来自中原的“民众请愿团”。

这只由两百多名中原商人及文人组成的上访请愿团开始进入临安时,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

因为每年从全国各地赶来临安告御状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其中规模百人以上的虽然不多,却也总有几起。他们都是派几名衙役,将这些人往大理寺府衙一引,交由那些专职判案的官员处理即可。

可这一回,这只打着“中原民众请愿团”旗号的队伍做的事情却让他们惊恐不已。

这只“中原民众请愿团”进入临安城后,立刻四散开来,在城内各处人员密集处张贴各类布告及画像。内容全是控拆金人如何荼毒中原百姓的。特别是那些画像张张生动无比,将金人的残暴和民众的悲惨遭遇刻画得入骨三分,让观者不禁深深同情和怜悯,其中有些感情脆弱的女人甚至掩面痛哭起来。

而这支队伍中的文人,更是组成二十余个“金人罪行宣传队”在妓院、酒楼、客栈、大型商铺门口讲述金军的罪行。由于他们都是亲身经历或者目睹了这些悲惨之事,讲述起来更是声泪俱下,情真意切,感染力极强,让听者泪流满面。

这下,临安城是全城沸腾了,各处私塾的文人居士都愤怒了,那些普通百姓也在感染下强烈要求向金人复仇。当然,也有部分从北方逃到临安的人士,早被金军的凶残吓破了胆,只想安逸现状,不想再北伐中原了。他们虽然对这些请愿团百姓的遭遇十分同情,却是默不作声,没有那么燥动。

原本朝廷众臣对此并不在意,甚至还有部分大臣认为这是好事,待金使来时,正好可以以此向金使施加压力。就连秦桧一党之人也认为,这些人把金军的残暴罪行弄得临安人人皆知,让百姓痛恨金人的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到害怕,生怕金军南下毁了他们的家园,从而有利于将民心引导到主和派一方。

只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发展显然超出了他们的预料。这支请愿团在民意都已经被充分激发起来后,才开始了一轮让宋室朝廷瞠目结舌的行为。

八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中原民众请愿团”的两百余人用竹竿举起各种横幅标语,沿着中央大街向皇门奔去,并且高呼“血债血偿!”、“誓杀金贼!”、“还我河山!”、“夺回汴京!”、“直捣黄龙!”、“大宋万岁!”等等极富煽动力的口号。

在临安全城百姓和文士的高涨情绪已经如一个火药桶般时,这场游行示威和他们高喊的各类口号就象是引信一般把火药桶点着了。大批民众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游行队伍,向皇宫门口走去。其中不乏朝中大员的家属、仆役。

负责皇宫保卫的禁军殿前司都点检丁光翔急忙率领大批禁军拦在皇宫门口,阻止百姓进入皇宫。

他是一员四十余岁的中年武将,禁军平时都闲着没什么事,就连站门岗也多是作个样子。早就养尊处优惯了,虽然人数约有三万余人,但说实话,战斗力只能跟差役比。现在突闻百姓闹事,万一酿成暴乱,可大为不妙,让他心中着实有些慌乱不安。

“我们要见官家!”王童这时走在队伍最前面,振臂高呼道。

丁光翔看着皇宫门口黑压压的人群,内心焦急万分,却又有些手足无措。这种突发情况他还真不知道如何应付,如果是要攻打皇宫的叛乱者,他自然会毫不犹豫地下令士兵放箭。可如今这些百姓只是要堆积在皇宫门口,只是要向官家请愿而已,并没有攻击皇宫的行为,他却是不敢下令对百姓进行屠杀。而且他也看到,人群中有不少是朝中官员的亲属,如果真的打杀过去,自己恐怕就成了第一个被清流弹劾的人了。

可如果置之不理,就让他们这样一直堵在皇宫门口也行不通啊,官家出来看见咋办?明日早朝时,那些大臣们如何上朝?

“丁贤侄!你还记得老朽吗?”这时,一名头发斑白的老学究走到百姓队伍最前面大声问道。

“啊!你是……你是张世伯!”丁光翔这时终于认出来了,这老学究居然是他父亲的好友,宣和年间的翰林学士张泽端。

他记得,此人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可是深得先帝称赞,堪称画中极品的。只不过听说他当年并没未随官家南下,而是一直留在中原,本来以为他已经过世了。却没想到今日也居然来到了这里。

“丁贤侄!我等是中原百姓的代表,现在中原百姓正深受金军荼毒,我们要向官家请愿,请你向官家通报一下吧!”张泽端一脸期待地说道。

丁光翔见状,只得点了点头,说道:“那你们千万不可擅闯皇宫,我马上就进去通报!”

大宋官家赵构此刻正在皇宫内的张贵妃处饮酒作乐。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道:“朕岂是这些百姓想见就见的。念在他们口呼大宋万岁的份上,也算是忠君爱国的百姓,叫他们走吧!”

丁光翔见状,只得无奈地磕头行了一礼,回到了皇宫前。对还在高呼口号的众人说道:“张世伯,各位父老乡亲,本将已经向官家禀报此事了。但官家现正在忙于处理国事,无隙相见。你们还是回去吧!”

王童见状,微微一笑,之前岳云早已交待过,如果遇上此种情况,该如何处理。他于是便上前说道:“既然官家为国事操劳繁忙,我们也不好打扰,就等官家有空了后再出来相见吧!”

说罢,他对着身后众人大吼道:“官家现在没空见咱们,我们就在此静坐等待吧!看官家什么时候有空来见我们!”

人群中立刻轰然响起一片附和声,随即便有人在广场上开始搭建帐蓬,甚至还有人拿来了被盖,硬把皇宫前的广场当成了野营的地方。

“这……这个……诸位,你们这么做可有些不妥啊!”丁光翔见状,顿觉这也太惊世骇俗了。只是他又实在不知面对此种情况该如何应付。

张择端一拱手道:“丁贤侄!老朽可是宣和年间就是翰林学士了!对大宋律可谓是倒背如流。我等皆是守法良民,在这宫前广场静坐,等候官家接见,并未违反任何一条律令。还望将军为我等维持秩序,以防有奸人作乱!”

“这……”丁光翔见这广场上黑压压的只怕有数千人,广场外的道路上还在连续不断地来人,他还真怕发生践踏混乱,导致人员伤亡。由于这是在皇宫前,出了事情他这禁军殿前司都点检也脱不了干系。尤其是在这种全城民众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更让他小心翼翼。

于是,丁光翔只得对身后的禁军士兵道:“你们都出来,分作两列!维持好秩序,不要让百姓撞着了,踩踏着了……”

他实在作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带着禁军来维持秩序。

————————————————————————————

推荐朋友的一本书

第八十九章递交万民书

接下来的几天,这皇宫门口就成了露天旅馆。这些中原过来的百姓分作了两班,一班在城里搞讲演,发宣传资料,另一班则在皇宫门口一边静坐,一边喊口号,成了临安城内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让上上下下路过的行人及朝中大臣瞠目结舌。

临安城中很快就有人爆料:称金人虽然南下,但三路金军皆被诸路宋军击败,现宋军已收复大片河山,最前沿的由岳飞率领的行营后护军已经打到了汴京附近。在此大胜之时,为何却要撤退呢?

知道这些消息后,临安城的民众就感觉有些不对劲了:明明前线宋军大获全胜,收复了大片河山,金军已经溃败,为何宋军却要撤退,导致这些百姓逃到临安来请愿呢。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秦桧这时在朝廷上还远远没有达到只手遮天的地步。赵鼎和张浚两人虽然失势,但却还在朝中任参政知事这一地位尊崇,但却没有什么实权的闲职,并未被罢免。

他们的门生、老部下见这正是抨击秦桧等主和派的大好机会,自然不肯放过。于是,他们便派人在临安散播风声:称在前线大胜之时,未趁胜追击,反而下令各路宋军撤军的幕后指使者,正是宰相秦桧。

这下,临安城立刻轰动了,酿起了一场反秦。一些激愤之人当晚就用石块砸了秦府大门,还企图冲进秦府去,将秦桧着实吓得不轻。

不过好在城卫军反应还算迅速,立刻派人在秦府四周布防,不准闲杂人等靠近,并抓了几个带头的百姓后,才算弹压住了。只是这样一来,秦桧的声望却是大跌,让一些原本见赵鼎和张浚将倒,准备改投门路的大臣又顾忌名声,犹豫不决了。

赵构这时再也坐不住了,这么多百姓一直静坐在皇宫前的广场上,又大多是文人,实在有碍观瞻。

而临安外国商人、使节不少,还常有各地官员、商人前来出差办事。这“中原民众请愿团”造成的影响已经渐渐扩散到全国,实在让他面子上很过不去。

不过赵构虽然极为不满,却又拿这些文人无可奈何。

因为大宋原本就是重文轻武的朝代,奉行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文人只要不犯谋逆大罪,均不会被判死罪,顶多只会发配到偏远地方。

这些文人静坐在广场上,要面见圣上,并未违反大宋任何一条法律,就算有人评论朝政,认为不该在大胜之时撤军,也正符合大宋文人爱评论朝政的风气。

而大宋历来极重法治,要判一个人的罪,必须经过调查审理,拿实证据,证明其违反大宋律例才能定罪。象其他朝代那样皇帝一念之下就定人生死,在这大宋却是行不通的。

更何况,这些中原来的百姓和附同的文人打的标语和喊的口号又是支持大宋和他这个皇帝的,让赵构气也不是,笑也不是。

这些人抓又不好抓,打也打不得,还真让赵构有一种老鼠啃刺猬,无处下嘴的感觉,使他伤透了脑筋。

后来他也终于想通了,这些百姓不就是要见他吗?索性就见一面吧。看看他们有些什么要求。

赵构于是终于传令下去,宣布在皇宫大门前,会见“中原民众请愿团”的代表,了解他们到底有些什么诉求。

这位大宋皇帝于是在两名太监和数百名禁卫军的陪同下,到了皇宫大门前。只见黑压压的全是站着的百姓,人数起码有数千人以上。

最前面的却是数百名身着各式服装的文人。他们见到期待已久的皇帝终于出来相见了,都是十分激动。

站在队伍左侧的一名大嗓门壮汉立刻高呼道:“大宋万岁!皇上万岁!”

他这一呼,广场上的数千人全都一起跪下大吼起来:“大宋万岁!皇上万岁!”

这声音大得让赵构只觉震耳欲聋。他平时见得最多的也不过是数十名大臣对着他高呼“吾皇万岁”,这次居然有数千人一起高呼,倒让他大开眼界,脸上也有了几分得意之色。

待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