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火:美洲近世的小国与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年战火:美洲近世的小国与战争-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为玻利维亚第一任总统,玻利瓦尔主持制定了玻利维亚第一部宪法。然而,这部宪法脱离了玻利维亚的实际,虽然出于对玻利瓦尔的尊重而得以通过,但是很多条文都成为一纸空文。宪法无人尊重,这也成为日后玻利维亚政治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到19世纪末,玻利维亚先后制定了12部宪法。每一部新宪法的出台无不伴随着政变与阴谋,因此,军人在玻利维亚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19世纪的玻利维亚总统们要么是军人出身,要么与军人关系密切。直到19世纪末,玻利维亚的政治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然而也只是相对稳定而已:从1825年独立到1945年,这120年间玻利维亚竟然发生过179次政变!

草原绞肉机 附录:20世纪初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2)

    由于国内政治动荡以及大地产制盛行,玻利维亚除了采矿业外就没有其他工业部门了。在太平洋战争之后,玻利维亚国民经济主要依靠银矿和锡矿。由于白银的贬值,锡矿的收入在玻利维亚越来越重要,但锡矿都属于私人,这更加剧了玻利维亚国内的寡头经济。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进入玻利维亚,玻利维亚政府从石油开采中获得不小的好处。不过,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经济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玻利维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尤其是印第安人,这种状况更加剧了玻利维亚国内政治动荡的危险性。

    巴拉圭独立后长期实施独裁统治,直到19世纪中期。三国同盟战争后,巴西和阿根廷的军队占领了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都不希望对方独吞巴拉圭,经过漫长的谈判,1876年外国军队撤出巴拉圭。结束独裁统治的巴拉圭,民主之路走得很缓慢。由于缺乏基础和经验,巴拉圭的政党在19世纪70年代只是一个雏形,几任总统都带有浓厚的军人色彩。1874年,巴拉圭共和党成立,这个带有极强军人色彩的政党统治巴拉圭30多年,引起了巴拉圭国内的巨大不满。在1887年,自由党成立。1904年8月,自由党联合军队发动政变,将保守党赶下台,开始了自由党近30年的统治。然而,不论是保守党还是自由党,都没有实现国家政治的正常化。从1870年到1932年,巴拉圭先后出现了29个总统(根据巴拉圭宪法,总统任期4年),平均2年多更换一个。

    19世纪后期,巴拉圭经济开始复苏,来自欧洲、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的资金使巴拉圭的经济迅速恢复。然而,经济的复苏并没有带来政治的稳定。在巴拉圭,军人们发动叛乱和革命是常事,和邻国玻利维亚一样,军人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巴拉圭军队并不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它的社会地位很低,人数也不多。很长时间内,所谓的巴拉圭军队不过是由一个步兵营、两个骑兵营,两到四个炮兵中队和一个机枪连组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04年。自由党上台后,解散了这支军队,重新建军。新的巴拉圭军队成立了总参谋部和军事学校,并将军队扩大。然而,这些措施没有使军队脱离政治,反而与政治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在20世纪初巴拉圭动荡的政治局势中,基本都能看到军队的影子。1911年,巴拉圭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动乱,政府被推翻,军队分成几派,陷入无政府状态。1912年的改革使得局面出现了变化,大批军官被送出国深造,军队正规化步入正轨,战斗力提升,为后来的查科战争打下了基础。

    与玻利维亚不同,巴拉圭的采矿业并不发达。在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进入巴拉圭之前,巴拉圭经济主要依靠肥沃的土地,通过垦殖和开发原始森林、每年出口大量的农产品来保证国家收入。由于地处内陆,国家弱小,巴拉圭与邻国以及来投资的欧美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坦克发(1)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坦克

    玻利维亚购买的维克斯坦克分为两个型号:MK。A和MK。B。两个型号之间的差别是:MK。A装备的是两座机枪塔,MK。B则是一座装备47毫米炮的炮塔。玻利维亚一共购买了2辆MK。A和1辆MK。B,此外还购买了2辆卡登…洛伊德MK。IV型(也有说是MK。VI型)超轻型坦克(与其说是坦克还不如说是轻型装甲车),车上装备一挺机枪。据说这2辆车原本是卖给加拿大军队训练用的。有传言称,玻利维亚还考察过法国的FT…17坦克,但是最终没有购买。

    维克斯轻型坦克是“二战”前很成功的坦克,曾大量装备苏联、保加利亚、土耳其、波兰和芬兰的军队,还有一些国家少量采购过。维克斯MK。A坦克也算是多炮塔坦克家族的一员,坦克上装备的是两座并列的机枪塔,每个机枪塔可以向一侧旋转120度,机枪选用的是维克斯公司的水冷重机枪。MK。B则换装了一门47毫米短管炮的炮塔,此外还在坦克炮一侧装备了同轴机枪作为辅助武器,同轴机枪选择的维克斯轻机枪。炮塔为双人炮塔,车长和炮手分别坐在坦克炮的一侧,炮手还兼任装填手。维克斯轻型坦克是个成功的设计,尤其是它的底盘,但是,它的武器系统的设计就不那么令人满意了。不论是MK。A还是MK。B,丑陋、笨重、不实用的机枪塔和炮塔都被用户所诟病。一些国家在修改设计后推出了自己的型号,比如,苏联的T…26系列和波兰的7TP型坦克。

    卡登…洛伊德系列超轻型坦克由英国工程师卡登设计,型号很多,其中生产数量最大、最受欢迎的是MK。IV型。除了玻利维亚外,苏联、波兰、加拿大、捷克、法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有此装备。MK。IV是一种两座的超轻型坦克,乘员有两人,一人负责驾驶,一人负责操作车上的机枪,大部分型号装备的是一挺维克斯MK。I型水冷重机枪。玻利维亚采购的型号在水箱部位加装了一块装甲板,在机枪上有一块方形护盾保护射手。由于装甲太薄,卡登…洛伊德一般只能用来执行诸如殖民地治安和侦察等低战斗强度任务,不过使用者往往忘记这一点。

    巴拉圭也购买了坦克,不过时间偏晚。战争爆发后,巴拉圭从意大利人那里得到了一批安萨尔多公司生产的CV…33超轻型坦克。CV…33是意大利在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基础上开发的,加强了装甲防护,射手可以在封闭的战斗室中工作。意大利对CV…33寄予厚望,希望能在新成立的机械化师中大量装备。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中的坦克发(2)

    但两国装备的这三种欧洲制造的轻型坦克和超轻型坦克,在查科地区明显地水土不服。玻利维亚军队很快就发现,由于查科地区密布丛林和灌木丛,又缺乏道路,玻利维亚军队装备的这5辆坦克很难发挥什么作用。据玻军的一些档案记载,很多时候需要大量的步兵拿着砍刀为几辆坦克开辟道路,否则坦克就寸步难行。查科地区的高温使问题雪上加霜,车辆经常莫名其妙地罢工,以至于只能在上午天不大热的时候出动,而且还不能闭窗驾驶。此外,由于补给线不畅,坦克所需的燃料和淡水很难运到前线,导致大部分时间坦克只能趴窝。

    虽然有种种困难,玻利维亚军队还是想方设法把坦克投入了战场。在玻军的记录里,玻军的维克斯轻型坦克参加了“七千米”之战和1933年7月4日的第二次纳纳瓦攻击战。在第二次纳纳瓦攻击战中,巴守军埋伏在坦克进攻线路的侧面,使用火焰喷射器伏击玻军坦克,同时也出动飞机对玻军坦克实施轰炸。在巴拉圭陆空两方面的打击下,玻军坦克被打退。

    巴军很快就发现了对付玻军这些薄皮坦克的办法——手榴弹。玻军档案记载,玻军的MK。B轻型坦克上的47毫米炮被证实是一件有效的武器,因此玻军的这几辆MK。B得到了巴军的重点照顾。它经常遭到不同方向巴军机枪的射击,子弹打在装甲板上发出“当当当”的声音,让人心悸,这似乎说明巴军正在想方设法消灭这几辆坦克。

    为了对付玻军坦克,巴军组织了一些专门的反坦克分队,准备一劳永逸地解决玻军坦克的威胁。在1933年12月的萨维德拉战斗中,玻军的这3辆轻型坦克有1辆被击毁,2辆被俘。

    从模糊的战场照片判断,被击毁的那辆MK。A坦克应该是在被击伤后为了防止落入敌人手中而被玻军自己炸毁的。被俘的2辆轻型坦克的下落则成了谜团。其中一辆MK。A(昵称“Ina”号)在战后被陈列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在20世纪70年代被交还给玻利维亚,随后下落不明。那辆MK。B在1937年被卖给了西班牙共和国的一个军火采购人,至于其最终下落则无人知晓。

    玻军的两辆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也在查科的战斗中损失,但是在玻利维亚的档案中找不到详细的记录。

    巴军坦克部队的情况不比玻军同行强多少。巴军的CV…33也遇到了燃料不足、坦克在丛林灌木地区通行能力弱等问题。而且由于CV…33的封闭设计,内部空间不足导致乘员活动空间小,车内温度高,严重影响了乘员的战斗力。由于这一堆问题,巴军的CV…33很少出动,在双方的档案中也没有它参加大规模战斗的记载。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若隐若现的幕后黑手(1)

    附录:查科战争若隐若现的幕后黑手

    查科战争并不是一场很引人注目的战争,在战争形式上也没有新的突破,甚至有些倒退。但是,这场战争却留下一个难解之谜,那就是这场战争爆发的背后隐藏的到底是什么?

    长久以来,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两点:1、玻利维亚为了寻找一个出海口;2、英国和美国的两大石油公司认为,查科地区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为了赢得先机而鼓动了战争。

    这两个理由看似合理,然而,一条又一条的线索似乎又暗示着事情绝非这么简单。

    先说第一个问题。一般认为,作为一个传统的海权国,玻利维亚在太平洋战争后丧失了出海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点已经无法改变,玻利维亚沦为彻底的内陆国。对于内陆国来说,必须找一条安全的贸易通道来维持国家贸易的需要,尤其是对玻利维亚这种小国来说,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一个视海权为国之命脉的时代,即使不能获得一个传统的出海口,通过巴拉圭河出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当时的玻利维亚对贸易通道真的有如此迫切的需求吗?

    当时玻利维亚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有以下几条:拉巴斯到阿里卡的铁路,阿里卡和安托法加斯塔自由港,通过马莫雷河的货物联运,以及穿越阿根廷的铁路。1904年,经过多年的争吵后,智利与玻利维亚达成协议,从拉巴斯到阿里卡修建一条铁路。智利基本履行了承诺,1912年铁路建成。1929年,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签署条约,在阿里卡和安托法加斯塔建立自由港,玻利维亚通过该港获得了进入太平洋的通道。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若隐若现的幕后黑手(2)

    马莫雷河的货物联运是1903年玻利维亚与巴西签订的皮特罗普利斯条约的产物。玻利维亚通过割让领土获得了在巴西马代腊河激流区修建铁路的权利。通过这条铁路建立起马莫雷河的货物联运,玻利维亚通过联运就可以连通亚马孙河,并由此进入大西洋。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关系正常化后,通过协商,1925年,阿根廷同意玻利维亚修建一条穿越阿根廷的铁路。这样看来,虽然有不稳定的因素,但是对于玻利维亚来说,贸易通道是有保障的,巴拉圭河上的港口对玻利维亚来说顶多是锦上添花。

    有人认为,当时玻利维亚石油输出使用的是通过阿根廷的管道,为了摆脱阿根廷的盘剥,玻利维亚急需通过巴拉圭河将石油运出去。这个说法也颇令人起疑。玻利维亚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方式将石油运输出去。事实上玻利维亚最终选择了巴西,通过穿越巴西的石油管道,玻利维亚将石油源源不断地运输出去。

    再说第二个问题。有人认为,战争的原因在于美英争夺石油。1922年,美孚石油公司在玻利维亚南部获得了石油租让地,1928年又向北查科地区发展,它想独占查科的石油,不让英国资本染指。英国则支持巴拉圭,对通过巴拉圭河外运的美孚石油征收高额过境关税,导致矛盾激化。实际上,查科战争乃是英美分别支持巴拉圭和玻利维亚进行的“英镑和美元武装斗争的一种形式”。

草原绞肉机 附录:查科战争若隐若现的幕后黑手(3)

    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孚石油公司在北查科地区只获得了3万多公顷的租让地,钻了几口油井,建了两个小炼油厂。查科战争开始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