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火:美洲近世的小国与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年战火:美洲近世的小国与战争-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26名阿根廷人。根据现有文字记载,英国人约翰…戴维斯在1592年最早发现该岛,最早登陆者则为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他于1690年发现两主岛之间的海峡,并以当时英国海军司库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福克兰海峡”,后来英国便称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18世纪初,若干法国航海家陆续到过这里,并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以纪念其出发地法国圣马洛港,该群岛的西班牙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亦出于此。1764年,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海军上将率探险队在东岛登陆,建立了一个定居地,称路易斯港。1765年,英国探险队登上西岛,建立了名为埃格蒙特港的定居地,并升起英国国旗,声称该岛归属英王。1766年,西班牙人宣称,按照1493年划分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范围的“教皇子午线”,这些岛屿位于西班牙的管辖范围内,理应归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日,法国人以24000英镑的代价把东岛卖给了西班牙。1770年,西军以武力赶走西岛的英国人。但是次年,英西两国达成协议,英国人回到了西岛,重新驻扎在埃格蒙特港。1774年,英国以节省军费为理由,主动撤走了西岛驻军,但是未放弃该岛主权。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福克兰群岛概况(2)

    1806年,西班牙王国向拿破仑投降,英国乘机打击西班牙的海外势力,在阿根廷登陆并占领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不过,此时英国既未向福克兰岛派遣驻军,也没有委任总督,该岛处于无政府状态达十多年之久。1810年阿根廷爆发起义,成立了拉普拉塔联合省临时政府,于1816年宣布独立,并声明继承西班牙对福克兰群岛的主权。1820年11月,阿根廷人在岛上升旗并宣布行使从西班牙继承来的主权。1829年,英国致函阿外交部长,声明福克兰群岛为英国领土。1833年1月2日,英舰“史诗女神”号开进东岛,于次日升起英国国旗,宣布奉命行使主权。阿根廷总督何塞…玛丽亚…皮内多中校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诺斯艾利斯。

    英国夺回福克兰后,历届阿根廷政府虽未承认,但是也没有再对该岛提出主权要求,直到“二战”后庇隆将军上台,才用“民族主义”这一武器,将对经济状况不满的民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大肆宣传“收复马尔维纳斯”的问题。事实上在南美洲,类似的领土变更和兼并比比皆是,例如,智利占领的秘鲁和玻利维亚领土,秘鲁占领的厄瓜多尔领土,巴西占领的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乌拉圭领土,以及巴拉圭与玻利维亚争议的大查科地区等等。阿根廷自身也在19世纪伙同巴西夺占了巴拉圭近一半的领土。如果每个国家都可以拿着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地图来提出领土要求,并动用武力夺取,那么,现行的国际法和国际秩序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特混舰队医院船“乌干达”号

    附录:特混舰队医院船“乌干达”号

    14000吨的地中海邮船“乌干达”号建造于1952年,隶属于半岛东方公司,最初与姊妹船“肯尼亚”号一道航行于英国至东非航线,随着东非殖民地的独立,以及1967年苏伊士运河因中东战争而关闭,该船撤出商业航线,改为专门接揽学生旅游和海上教育的业务。1982年4月9日,“乌干达”号在埃及亚历山大港接到动员令。英国贸易部命令该船提前4天终止该次巡航,迅速驶往下一处停靠港那不勒斯,让乘客上岸,随即去直布罗陀港报到。船上的孩子们虽然对此感到失望,但是并未流露出不满。4月13日,“乌干达”号驶抵那不勒斯港,得到该船征用通知的记者们在岸上拍摄到了一个感人的画面:几百名英国小学生在甲板上排列整齐,高唱“统治吧,不列颠尼亚”。

    在直布罗陀,“乌干达”号被重新刷成全白,并涂上醒目的红十字标志。该船的学生游戏甲板改装为直升机起降甲板,酒吧被改装为化验室,吸烟室改装为重症监护室,美发沙龙改装为X光室,1000多张旅客床位被改为病床,并加装了卫星通讯天线和2台淡水蒸馏器,整个改装过程只用了65个小时。4月19日,“乌干达”号连同船上的135名医生、护士驶离直布罗陀,前往南大西洋。在福克兰战争期间,该船一共收治了730名伤员,其中包括150名阿根廷伤员。福克兰战争结束后,该船于7月10日解除动员,随后被英国国防部包租2年,用于运送增驻福克兰群岛的士兵(顺便载客,每位收费400英镑)。1986年,已退役的“乌干达”号出售给一家台湾拆船商,在高雄解体。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撒切尔主义和英国复兴(1)

    附录:撒切尔主义和英国复兴

    1979年9月,保守党领袖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英国首相。此时,英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令国内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在她上台半年以前,资深的英国外交家汉德逊爵士向卡拉汉内阁提交了一份报告,说道:“战后初期,我国仍是世界强国之一……我本人亲眼看见丘吉尔、艾德礼和贝文在波茨坦会议上与斯大林和杜鲁门分庭抗礼,当时德国和法国还无资格参加这种会议……时至今日,我们不但不再是一个世界强国,甚至连欧洲强国都算不上。英国的收入在3个世纪以来第一次低于法国,在经济或政治上,我国现在已经很难与德国或法国并驾齐驱了……”

    英国的危机首先来自国内经济的衰落和社会文化的颓废。一些人把“二战”后的英国比作是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和福利主义的杂交产物,英帝国过去那种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整个社会也缺乏朝气。一些人甚至把英国比作“一战”前的土耳其,称其为“欧洲最新的病夫”。

    为了保卫英帝国及其海外商业利益,英国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套全球防务体系。直到“二战”结束之前,联合王国、各自治领及海外殖民地仍实行统一的帝国防务制度。“二战”后,实力极度削弱的英国不仅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美国,而且在军事上也需要借助美国与苏联抗衡,连自身的安全都得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来维护,显然难以再度承担全球范围的防务责任。随着印度这一英帝国最大的战略后备力量的独立,英国在印度洋和远东的防务能力削弱了80%。签订于1951年的美澳新防务条约也把英国完全排除在外,进一步表明由英国皇家海军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供安全保障的百年战略已经被正式废弃。自1958年加纳独立开始的非殖民化浪潮更是将英帝国在非洲、中东和南亚的殖民地席卷一空。

    随着英国过长的防务战线与有限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威尔逊首相及其工党政府在60年代末最终作出决定,撤出部署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所有部队。到1971年底,英军完成了从海湾地区的撤退。1976年,英国军队撤离新加坡,并进一步压缩在香港、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驻军。曾经遍布全球的米字旗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代之而来的是遍布全球的星条旗。“英国治下的和平”已经让位于“美国治下的和平”。

福克兰战争回顾 附录:撒切尔主义和英国复兴(2)

    19641970年和19741979年的英国工党内阁以公有化和高福利政策为纲领,试图以此创造出一个富裕的英国工人阶级,在英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其具体措施包括: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对钢铁、煤炭、铁路、航空、港口、邮政、电讯、汽车、造船、航宇和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国有化;提高税收;削减军事开支,具体措施包括裁军、取消新的国防研究项目、提高工资和福利水平等等。但是与工党的良好愿望相反,公司的国有化、工资的“大锅饭”和高福利(甚至连配眼镜和假牙的费用都由国家报销)导致生产效率降低、政府支出过大、经济状况恶化。再加上外部原因如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生产技术陈旧、产品缺乏创新、劳资关系复杂等原因,英国在70年代中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国际贸易收支赤字猛增。

    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工党的卡拉汉内阁在1976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贷款,但后者开出的条件十分苛刻,包括削减政府开支25亿英镑、将英国石油企业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等等。由于工党此时仍未改变其左翼纲领,因此阻碍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仍未得到解决。1979年初,汽车、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工人举行了1926年以来英国规模最大的罢工,全国怨声载道,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抓住这一机会,提出对卡拉汉政府的不信任案,在国会以311:310的一票多数通过。卡拉汉被迫解散了国会,于1979年5月3日举行大选。保守党政府上台,随后立即采取私有化和“货币主义”政策,英国开始了经济复苏的时代,通货膨胀率从20%下降到4。1%,持续了18年的财政赤字转为盈余,经济增长率先后超过美国、西德、法国,并在1988年超过了日本,人民生活水平也在8年内提高了23%。

    然而,此前的几届英国政府对国防工业造成的损害在福克兰战争爆发时仍未得到解决:海军的大型航空母舰被裁得一艘不剩,仅有的“竞技神”号航母准备出售给印度,新建的“无敌”号航母准备出售给澳大利亚,众多的先进武器研制项目被搁置、取消,一度与美苏并列并称雄于世界的航空工业落后于法德等国。工党甚至在1979年的竞选纲领中提出单方面核裁军,并将所有核潜艇完全毁弃……阿根廷人之所以敢于在福克兰群岛使用武力,无疑也与英国此时病恹恹的状态有关。

    奇怪的是,所有这一切困厄并未消除英国人心中残存的帝国情结。撒切尔夫人早在1976年的一次保守党集会上便说,“英国具有世界范围的外交和防务经验,它要发挥一个特殊的作用”,即“以英国人民的出色品质为基础,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在她看来,英国的衰败并非不可扭转,英国作为历史上的大国,必须恢复国家的力量和尊严。创立于丘吉尔—罗斯福时代的“英美特殊关系”,在50年代工党执政和苏伊士危机时期便已名存实亡,到了70年代的希思与卡拉汉内阁时期,英美关系一度降到了战后的最低点。撒切尔的新保守主义与里根提出的“新右派”方针不谋而合,使两国的外交关系有了协调的基础,两人之间的私交也达到丘吉尔—罗斯福之后前所未有的程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英国才在1980年在西欧国家中率先准许美国在英国部署160枚巡航导弹,以对抗苏联部署在东欧的SS…20中程导弹。美国也在1982年改变了与阿根廷的传统友好关系,支持英国在福克兰的军事行动。



。 … 。………【gzbysh】整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