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7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旗都统率领骁骑按居止方位值班巡徼。八旗左右两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护军统领一人,分别率领护军参领、护军校以及护军营兵。前锋营、护军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巡幸则保卫行营。提督九门步军统领一人,率领左右翼步军总尉、步军尉步兵,守卫外禁门、巡警城内、防火捕盗。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前锋、护军、骁骑,原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后归内务府总管大臣统率,守卫宫禁。火器营为特种兵,由王公大臣充任总统。满洲八旗兵被皇帝视为最可靠的军事力量,是国家根本所系。禁旅八旗兵以满洲八旗为主,留守京城,保卫皇室,称为京旗。遇有战事,派出作战,战后仍回京城。驻防八旗兵,分驻全国各军事重镇,总数约数万人,后渐有增加。

    来源于氏族成员的满洲八旗兵原来作战时自备马匹器械,掳掠财物奴隶归兵丁所有。得充兵丁作战是光荣而有利的职业。清朝占领北京后,禁止掳掠,八旗兵丁仍须承受负担。早在一六五五年(顺治十二年)时,户部尚书陈之遴就指出,“远涉数千里,长征一二年。出兵之时,买马置械,措费甚难。凯旋之日,马倒器坏,又须买补。满兵月粮几何,堪此重费。”(《清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五)八旗兵成为国家军兵,马匹器械改由朝廷专设机构喂养和制作,兵丁靠朝廷发给粮饷生活。康熙时定制: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月给饷银四两,骁骑、弓匠、鞍匠三两。此外,每年各给米四十八斛。步军领催月给银二两,步军一两五钱,铁匠一至四两,年各给米二十四斛。炮手二两,年给米三十六斛。八旗骑兵粮饷,相当于当时七品官(年俸四十五两、米四十五斛)的俸禄,远比绿旗兵优厚。但八旗兵丁驻守京城,脱离农事,单靠粮饷和朝廷的赏赐过活。旗丁家口日繁,生计日蹙。聚集在京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战斗力也日渐削弱。康熙一朝,随着封建统治的确立,八旗兵由奴隶制军兵转化为封建国家的军队。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

兵制 '清朝'绿营兵制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清廷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强在全国的统治,遂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建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是清军正规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清廷为了弥补八旗兵力的不足,加强在全国的统治,遂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建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是清军正规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营完全由汉人充役,以步兵为主,也有部分骑兵和水军。嘉庆时有绿营兵六十六万人。

    绿营的主要任务是镇戍,其编制和配置,皆据镇戍需要而定。绿营编制原则是:“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兵镇戍”。(《康熙会典。镇戍》)全国划分为十一个军事区,区的最高长官为总督,不设总督的区,则兼领提督的巡抚为最高长官。每个军事区辖一至三个行政省,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或兼领提督的巡抚。省下分若干镇,镇的长官为总兵。镇下分若干协,协的长官为别将。协下设营(应也有直属于镇的),营的长官为参将、游击、都司和守备。营下设汛,汛的长官为千总、把总和外委千总、把总。总督、巡抚、提督、总兵都有自己亲领的直属部队,称为标,如督标、抚标、提标、镇标等。总督、巡抚虽身为军事统帅,并非武官,不直接统帅军队。因而绿营的最高武官为提督,战略单位为镇,基本编制单位为营。

    顺治初,各省始建营制。当时全国共有六十六个镇,一千一百六十九个营。营以上各单位都设衙门作为其领导机关。绿营兵驻防全国各地,平时用于防范人民的反抗,遇有战事则从各镇中临时抽调成军。绿营士兵有马兵、步兵、水兵之分,三种士兵在各营的比例,各时期、各地区不尽相同,这种区分还具有分等定级的作用。

    绿营兵制建立后,经过数次改良,到康熙大帝时已相当严密,武将已无法拥兵自重。绿营的将官由兵部直接管理,将官不能直接统兵,只到战时临时拨给部队,而统兵之将多由文官担任,文臣不知兵,以文制武。绿营兵制虽然很好的防止了武将专权,但由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遇到战时临时抽调成军,上下不相习,号令不一,各自为战,败不相救,由此引起兵败如山倒的惨状。

    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长期未经战事,加上绿营内部的贪污腐化,徇私舞弊,绿营兵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太平天国起义时,绿营兵遇到战事一触即溃,其职能逐渐被后起的湘军、淮军所代替。清廷为了节省开支,从光绪帝即位后开始大规模裁撤绿营训练,绿营兵从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兵制 罗马军团的宿营制度

    设立防御营地是罗马军团战术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罗马军队战线的拉长和战区的遥远.尤其是在远离意大利本土作战,军队行营安全的问题益愈变得至要。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罗马军队无论其部队规模大小.也不论环境条件如何,只要是在野外宿营.都要安扎设防的营地,哪伯仅仅一夜。波利比乌斯曾对罗马营地制度的细节做过详细的描述。

    近年来在西班牙努曼提亚等地.对公元前2世纪罗马军队营地旧址的发掘.证明了波利比乌斯的描写是基本正确的。

    罗马人选择营地的办法与其它的古代城邦不同。他们不是依靠自然屏障或者在城镇中宿营,而是要尽量选择一块平坦而敌入又不容易侦察的地方。罗马人的营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防御工事.二为营帐。

    当军队在行军中接近宿营地点时.往往由一名军事指挥官带领几名百人队长勘察地点,然后划分营区.通常是用旗来作标志。在最易观察全营集合队伍的地方首先建起执政官的营帐(帅帐)大约占地200平方英尺。在执政官营帐之后、则是12个军事指挥官的营帐.面对全营一字横向,距离相等排开,所占长度与全营所占长度相等。军事指挥官营帐的下面就是士兵的营帐,通常全营面对取水给养较方便的一边。整个营区有三条主要大道,Viaprincipalis、Viapraetoria、ViaQuinta。Viapraetoria横向将全营一分为二。在军事指挥官营帐与士兵营帐之间横着Viaprincipalis,军团的营帐就沿这条大道展开。在指挥宫营帐中间,正对Viapraetoria地方,是为指挥官设立的可以观看全营的观测所。

    由于罗马军队的营帐布置总是相同的,所以在开始修建营帐之前,士兵们按照标志,就会很容易地找到自己的营帐的确切位置。靠近帅帐的是骑兵第一分队的营帐.以下依次排开,第十分队的营帐延伸到防御墙边。骑兵营帐的出口都正对“军团的营帐”。殿兵的营帐背靠骑兵的营帐.从第一中队第一百人队长营帐开始、依次向向下展开。殿兵营帐的出口面对着一条大约15米宽的大道,大道对面则是主力兵的营帐,排列方法与殿兵相同。枪兵营帐背靠主力兵营帐.营帐出口也面对着一条15米宽的大道,大道对面是同盟军队骑兵的营帐,以下是步兵营帐。在“军团的营帐”的另一侧,也按照上述的方法排列,骑兵营帐面对面排列。而百人队长的营帐通常都在中队的两端.即大道的旁边。

    在军事指探管营帐之后,执政官营帐两旁的空地,一边作为广场,一边作为财务官存放给养的地方。在广场和财政官的两旁,是精兵;一般担任执政宫的卫队。在广场、帅帐和财务官营帐对面相隔大约1百尺的地方也是精兵的营帐,从而为指挥中枢构成了一个‘品”字形防卫统。

    通常,在标准的军团中,枪兵和主力兵每个中队和骑兵分队的营账占地100平方罗马尺,殿兵中队占地50至100平方罗马尺。如果是5000人的军团,每个中队或分队的占地面积则相应扩大。如果是2个执政官军队的混合行营.则将整个行营扩大一倍,每支部队仍照上述方式独自安排。并且是背对背的修筑。如果遇到额外数量的盟军进入营地时,则将广场和财务官存放给养的场所压缩到最小面积,如果增加的数量很大,则在罗马军团的营帐两边各加一条街道。

    罗马军队的行营,几乎就像一个市镇,营地的防护墙距营帐大约200罗马尺,从而为部队的进出.集合以及应讨紧急情况提供便利。同时辎重(主要是给养和战利品)也可以堆放在这里。另外,如通敌人袭击,矢石也几乎打不到营帐,不会造成大的伤亡。

    罗马军队营地的防御工事主要由防护沟、墙、栅栏和4个营门组成。士兵在构筑营地时,首先要修建防御工事。往往以中队为单位,分段建造。罗马军团负责营地前后的防彻工事,联盟军队负责左右的工事修建。通常,行军营帐的防护沟大约深1米,挖出的土方在防护沟边再堆起一道土墙,在土墙之上再安插木桩形成木栅。

    如果有受到袭击的危险,则将防护沟再加深加宽,有时还用石砌筑石墙,如在西班牙努曼提亚发现的罗马军团行营防护墙。如果在敌人包围或者随时会遭受攻击情况下筑营.所有的骑兵和轻装兵、一半的重装兵面对敌人、排成战斗队形.另一半的重装兵负责建筑工事。

    除了严格的安排与周密的防御之外,罗马军营内部还有着严格的巡逻制度。当进入行营之后,指挥官首先集合队伍.命令所有的人进行宣誓.凡违反誓言和纪律的人通常都要处死。每个兵种都要负责具体的勤务责任与夜间值勤巡逻的任务。

    具体的是这样:枪兵或主力兵要派2中队负责指挥官营帐前空地的清扫,余下的18个中队,每3个中队要负责一名军事指挥宫的具体勤务、包括警卫、搭折帐篷、平整营帐前的土地等等。一般是每个中队3天轮换一次。殿兵可以免除对军事指挥官的勤务,但要负责骑兵的警卫和执政官营帐周围的警卫。夜间的口令传达出第十中队负责,每天日落之前由专人到指挥官那里接受口令.口今通常是写在一个涂蜡的木板上。在回到营帐之后,须在有证人的场合下,交给下一个中队的长官,直到把木牌交还给军事指挥官。

    这种办法大约是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期间由埃米里乌斯·保路斯开始采用的。在夜间,每个兵种都要组织—支负责本兵种的警卫队,营区其余地方的警卫则由执政官指派。通常财政官营帐有3名卫兵、副将和其它重要官员有2名卫兵。营地的外警戒由轻装兵负责,每天都要派一定数量的土兵沿着木栅前的地方布岗.每个大门出十名轻装步兵守卫。骑兵则负责巡逻,主要查岗。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期间,保路斯改革了站岗哨制度,缩短了哨兵间的距离,为了防止夜间哨兵睡觉,不准哨兵携带可以依靠的武器(盾牌和长矛)。

    波利比乌斯笔下的罗马军队的宿营制度.乃是罗马军队在实战中,经过几个世纪的经验积累所成,直到帝国时代仍旧采用,这已经被在英国等地发现的帝国时期罗马军队营地遗址所证明。

二战专区 日本战前17个常备师团在二战中的结局

    1、近卫师团

    近卫师团太平洋战争中在印尼的Sumatra岛扫荡,并担任当地的警备。1943年5月14日,近卫师团改称为近卫第2师团,近卫第3连队的主力移驻到Andaman群岛,之后不久又回到Sumatra岛。师团分散在岛的各地,准备迎战美军的登陆。但是美军实行“蛙跳”战术,一直没有进攻印尼,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2、第1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局一直不见好转。第1师团就受命被调入莱特岛。1944年11月1日,第1师团奇迹般的在莱特岛西岸的奥尔默克登陆,准备北上以卡里格拉为据点进攻塔克罗班。但是在东岸登陆的美军已经完全占领了塔克罗班地区。11月5日美军和第1师团在李蒙峡谷遭遇,在之后的50天内,第1师团和美军互有攻守,呈胶着状。然而最终第1师团因补给不利,无奈撤向李蒙峡谷的西侧的坎奇伯特山中。12月25日,第14方面军司令官的山下奉文大将下达了“自给自足,永久抗战”的命令。第1师团奉命转移到色布岛上。1945年1月,撤离该岛。莱特登陆时有1万5千名士兵的第1师团此时只剩下800名士兵了。

    3、第二师团

    太平洋战争一爆发,第二师团立即被配属给今村均中将的第16军。1942年在攻陷爪哇之后,被命令在当地警备和扫荡。但是,第二师团被卷进了与其命运相关的所罗门群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