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2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枞阳,商定:陈玉成等由潜山经舒城攻庐州(今合肥)、定远;李秀成回全椒整军,俟陈玉成攻下庐州回师滁州后,两军会合,进攻江北大营。11日,陈玉成、李世贤、吴如孝三部联合行动,由潜山、舒城经三河镇向庐州逼进。时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尚未到任,庐州城内仅有清军数千,由副都统麟瑞统领;另有新任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带勇万人驻守南郊。23日清晨,太平军2万余人从西、南两个方向直逼城垣,分别击败麟瑞、副将萧开甲部,李孟群部未及交锋,即纷纷惊溃。当日中午,太平军进占庐州城。清廷闻太平军再克庐州,大为震惊。急令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自皖北反攻。并令湖广总督官文派湘军自湖北赴援,德兴阿从江北大营酌拨马步兵“协剿”。陈玉成攻占庐州后,即率主力由店埠(今肥东)、梁园、界牌直趋滁州,9月中旬抵乌衣镇一带,与自全椒进抵该地的李秀成部会师,众达数万。在此之前,吴如孝按约率部自庐州北攻定远,阻胜保军南下。17日,陈玉成分军进至浦口东、西葛,与江北大营对峙。时江北大营有兵勇1。5万余人,德兴阿屯重兵于浦口、江浦之间的陡冈、安定桥、小店一带,其余分驻西起江浦桥林、东至瓜洲,北至来安,绵延200余里地区之内,长江内则有水师巡船往来游弋,以资接应,兵力部署分散。26日,德兴阿由浦口派兵西攻乌衣,太平军奋起迎战,大败清军,歼其三四千人。27日,太平军乘胜向小店发起进攻,击败由江南大营来援的总兵冯子材部5000人,冯部死伤溃散甚众,仅余三四百人。同日,陈玉成、李秀成督军乘势冲破陡冈清营,直下浦口,会攻德兴阿大营,九湫洲太平军也渡水前来助战,再次大败清军,毙伤其万余人,并将浦口一带清军营垒全部烧毁,占领浦口。29日,陈玉成领军占领江浦,清军江北大营被再次击破,德兴阿率残部先逃六合,后由水路逃往扬州。清廷闻讯,革德兴阿职,后又撤去江北大营建制,江北军务由江南大营统帅和春统一节制。

    点评:太平军二破江北大营,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联系,为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创造了条件(参见三河镇之战)。

中国战争 二破江南大营

    1860年(清咸丰十年)2月至5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运用“围魏救赵”方略,再次击破围困天京(今南京)的清军江南大营的机动攻坚战役。

    1856年6月,太平军首次击破清军江南大营(参见一破江北江南大营)。1858年初,清钦差大臣和春复设大营于天京城东沧波、高桥两门之间,并于天京城北、东、南三面掘壕筑墙130余里,建大小营盘130余座,围困天京。1860年1月底,清军水陆并进,攻占浦口沿江太平军营垒20余座。2月初又攻占城西北下关、九湫洲,天京被困,有如铁桶。忠王李秀成先后三次与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锬苯馕еǎ詈笕范ú捎谩拔壕日浴闭椒ǎ扔衫钚愠陕示枷贾荩テ渌鼐龋菇洗笥直讣椿厥Γ胩炀┦鼐谕夂瞎ソ洗笥涣碛捎⑼醭掠癯稍谕畋笔凳┱铰匝鸲诨そ献髡叫卸7铰约榷ǎ钚愠杉从谠碌捉挚诜牢窠徊拷谱勇〉戎鞒郑酝吆峒髀方欤渴鸾贾荨?月10日,·李秀成率大军2万余人抵南陵,22日绕过宁国府(今宣州市),24日占广德,留求天义陈坤书等驻守,自率主力轻装疾入浙江,于长兴泗安镇、虹星桥连败清军。为掩护李秀成奔袭杭州,侍王李世贤率部由虹星桥东攻湖州,牵制清军。李秀成率精兵六七千人经武康(今德清西)日夜兼程南进。3月11日,其前锋1250人乔装清军进抵杭州武林门外。时杭州城内有旗兵、抚标兵、团勇共7000余人。太平军偷袭未成,便转入强攻,数日未下。李秀成遂于15日绕至玉皇山,扎营南门外,并于清波门外挖掘地道。19日黎明,以地雷轰塌城墙数丈,攻克杭州,但未破满城。杭州为浙江省城,亦为江南大营的重要粮饷供应地。清廷闻太平军占杭州,急令和春分兵往援。和春虽对太平军攻浙企图有所探察,但由于咸丰帝严旨屡催,不得不先后从江南大营分兵1。3万赴援浙江。提督衔总兵张五良率先头部队于23日驰抵杭州城外。

    李秀成见调动江南大营清军的目的已达到,便于24日于城头遍插旗帜以为疑兵,率部连夜撤出,疾驰北返。28日过临安,循天目山小道北趋孝丰(今安吉西南),4月4日抵安徽广德。8日,于建平(今郎溪)召集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右军主将刘官芳、定南主将黄文金、平西主将吴定彩、求天义陈坤书等会商解救天京的作战方案,会后即分两路进援天京。西路由杨辅清率领,从宁国府东面洪林桥出发,于12日占江苏高淳,18日占溧水,23日占秣陵关。尔后又分兵两支,一由杨辅清、黄文金率领进攻雨花台,一由刘官芳、陈坤书率领进逼高桥门。东路由李秀成、李世贤率领于14日抵江苏溧阳,随后分兵两支,李秀成率一支出溧阳,占赤山(今句容西南),李世贤率一支攻宜兴,迫常州,以牵制东面清军,主力则于23日占句容。27日,李秀成、李世贤分进合击,次日攻占天京东南要地淳化镇,断江南大营后路。此时,在安徽的陈玉成也率前军主将吴如孝、靖东主将刘跑琳等部经滁州、全椒,于24日在西梁山渡江,进抵天京西南江宁镇。至月底,杨辅清部挺进至天京城南雨花台;陈玉成部至头关、善桥、板桥一带,李世贤部进扎天京城北小洪门、燕子矶;李秀成部进扎天京东北尧化门、紫金山麓一带,刘官芳、陈坤书部进逼高桥门。10万余太平军五路并进,对江南大营构成环形包围。时江南大营已分兵四出,兵力不及4万,且分守各处,难以机动。5月2日,太平军冒雨对清军围城长壕及营盘发起猛攻。4日,陈玉成部于上河镇、毛公渡一带搭浮桥数道,与城内太平军内外夹击,5日突破天京西南清军长壕。城内太平军向清军副将雷安邦营抛掷火罐,引起火药爆炸。太平军乘清军四处溃逃之时,将江南大营西半部的50余座营垒全部攻毁,阵毙总兵黄清、副将雷安邦以下数千人。帮办军务、提督张国梁闻西路有变,率兵往援,见营盘尽失,仓皇退回,断上方桥以阻太平军,企图固守大营本部及东北半壁。是夜,各路太平军继续猛攻。清军营盘四处火起。6日晨,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本部小水关,毙其数千人。和春等率残部经石埠桥逃往镇江,被困两年多的天京之围遂解。不久,太平军乘胜东征苏(州)、常(州),和春、张国梁先后败亡,天京以东的威胁基本解除。

    点评:此战,太平军灵活用兵,攻敌必救,调动清军,回师急攻,内外夹击,几天内即摧毁清军经营两年多的江南大营,是为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为“得意之笔”。但是这次作战也有不足之处。由于作战目标是解围,因而进攻江南大营时,既未注意切断敌军的退路,又未能在敌退却时迅速组织截击和追击,虽然攻破了大营,但仅毙敌三五千人,基本上打成了击溃战。由于太平军只注意迅速解京围而没有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因此和春、张国梁等逃至镇江后,又得以收集散兵2万余人,防守镇江和丹阳。

 

中国战争 甘肃回民起义

    1862年(清同治元年)至1873年,甘肃回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

    1862年陕西回民起义后,甘肃各地回民纷起响应。1864年,陕西回民军因受清军逼迫,陆续进入甘肃境内,甘肃回民起义的声势更加壮大。至1865年,甘肃境内形成了4个反清斗争中心:一是马化龙领导的以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市西南)为中心,包括宁夏府(治今银川)和陇东在内的起义地区;一是马占鳌领导的以河州(今临夏)为中心的回、撒拉、东乡族起义地区;一是先后由马文义、马桂源、马本源领导的以西宁(今属青海)为中心的起义地区;一是马文禄领导的以肃州(今酒泉)为中心的起义地区。宁州(今宁县)的董志原地区,则是陕西回民起义军转移至甘肃后的根据地。各部起义军相互配合,不断向清军进攻。陕甘总督杨岳斌困守省城兰州,束手无策,清廷遂调闽浙总督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1867年7月,左宗棠率楚军2万余人入陕,在镇压了西捻军之后,于1868年冬回到西安,制定了“三路进兵之策”;以刘松山部为北路,指向金积堡;以李耀南等为南路,直趋秦州(今天水市),左宗棠自率中路军赴泾州(今泾川)。1869年春,清军向活动于陕甘边界地区的陕西回民军发起进攻,回民军作战失利,由董志原撤往金积堡等地。左宗棠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进攻甘肃境内的回民起义军,并把主要矛头首先指向回民军最大的基地金积堡。同年秋,刘松山率领北路清军进抵灵州(今宁夏灵武),扬言只剿陕回,与甘回无涉。当地回民不受欺骗,与陕西回民军联合作战。11月中旬,中路清军雷正绾部突破预望城、黑城子一带防线,进至距金积堡仅10余里的秦渠一带,刘松山部则夺取了灵州城。从12月起,中路和北路清军从南北两个方向会攻金积堡。1870年2月,起义军发起反击,一举夺回西面要地峡口,并击毙刘松山,清军阵脚大乱。在有利形势下,马化龙并未乘胜反攻,却数次修书求抚,致使清军得以调整部署,重新发动进攻,逐点夺占外围堡寨,对金积堡进行锁围。由于粮尽援绝,马化龙于1871年1月初交械降清,后被杀害(参见金积堡之战)。3月2日,清军攻占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王家瞳庄,宁夏地区的回民起义遂告失败。7月底,左宗棠又以40余营兵力分三路向河州发起进攻。起义军于洮河西岸构筑防线,清军多次抢渡洮河均被击退。11月中旬,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左宗棠亲兵马步5营,绕至康家崖(今临洮北)东南30余公里的站滩,从狄道(今临洮)浮桥渡河,猛攻洮河西岸起义军阵地,掩护清军主力渡河成功。随后,清军从几个方向围攻起义军洮河西岸的主阵地三甲集。起义军节节抗击,将其诱至太子寺(今广河)。1872年2月中旬,起义军利用夜暗主动出击,使清军损兵折将,全线溃退15公里,粮道梗阻,几不可支。在取得辉煌胜利后,起义军多数首领主张乘胜反攻,但主要领导人马占鳌却把这一胜利当作降清的资本,率部投降,加入镇压起义军行列(参见河州之战)。8月,左宗棠进驻甘肃省城兰州,指挥清军向西宁进攻。9月初,刘锦棠率步队18营进至西宁府碾伯(今青海乐都)地区。12日,西宁回民首领马桂源密约陕西回民军首领白彦虎等会商对策,公推马桂源为大元帅,统一指挥西宁地区之陕、甘回民起义军,抗击清军。起义军于西宁东面隘路两侧山上构筑坚固堡垒,凭险固守。并以机动兵力绕至敌后伺机袭击,阻敌粮道,使清军穷于应付。两个月之内,双方交战50余次,清军损兵折将,不能前进。左宗棠一面增兵,一面加紧诱降活动。留守西宁城的马永福终于降清,闭城据守。马桂源等分兵围攻西宁城,形成东西两面作战之势。刘锦棠乘机攻占了大、小峡之间的隘路,于11月19日进占西宁城。回民起义军大部瓦解,白彦虎率2000余人北走大通,马桂源则率三四千人退至巴燕戎格(今化隆)。1873年3月2日,马桂源、马本源兄弟被俘,不久于兰州遇害。接着,清军攻占起义军的最后一个据点循化厅城,西宁回民起义归于失败。至此,甘肃回民起义军仅剩最后一个基地肃州。早在1872年初,总兵徐占彪即奉左宗棠之命率川军12营进至肃州东面之高台地区,起义军在马文禄指挥下顽强抵御。激战至8月初,清军攻占近城堡垒,起义军退守城内。随着西宁战事渐近尾声,左宗棠不断向肃州增兵。1873年2月,清军于城外掘壕、筑墙、设木栅,严密合围。鉴于肃州久围不下,左宗棠继续大量增兵,使围城清军达到60余营,左宗棠本人亦于10月亲临肃州督战。城内粮食断绝,起义军杀马充饥,仍拼死据守。月底,清军利用在西宁投降的起义军首领喊话诱降,马文禄见形势日益恶化,思想动摇,于11月4日开城投降,甘肃回民起义最后失败。

    点评:甘肃回民起义坚持抗清12年之久,对清王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打击沉重。但起义军没有提出明确的反清纲领,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指挥,往往各自为战,加之领导权掌握在上层分子手中,意志不坚,动摇降清,所有这些,都是此次起义归于失败的重要原因和深刻教训。

中国战争 高楼寨之战

    1865年(清同治四年)5月,在捻军起义中,捻军在山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