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孝忠率精骑4000抗御,自率主力继进,田承嗣烧毁辎重逃遁。田承嗣因各大军压境,部将多叛而悲惧,于八月上降表,请求束身归附朝廷。不久又派其将卢子期侵犯磁州。九月,李宝臣和李正己在枣强会兵,进围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田承嗣出兵解救,二李因担心士卒哗变退兵。李宝臣与朱滔进攻沧州,田承嗣堂弟田庭蚧拒守,未克。十月,卢子期攻磁州,几乎攻破城池。李宝臣和昭义留后李承昭驰援,大破卢军于清水,擒卢子期,送京师斩首。河南诸将又在陈留大破田悦,田承嗣惧怕,便遣使将境内户口、甲兵、谷帛等交给李正己,焚香事其像,使李按兵不进。河南诸道兵也都不敢进攻。

    田承嗣解除南顾之虞,专心对付北方官军。田承嗣得知李宝臣家乡在范阳,常欲将其据为已有,乃通过刻石作计,表示愿将沧州让给李宝臣,并与其密图范阳,陈兵境上。李宝臣派兵偷袭朱滔,双方交恶。唐廷围攻田承嗣的北翼亦被瓦解。经过这一系列的分化瓦解活动,是年十二月,田承嗣请求入朝谢罪,李正己也屡次为之上表,请许其悔过自新。次年二月,代宗下诏赦田承嗣,恢复其官爵,听任其与家属入朝,对该部以往的抗命部将一概不究。五月,田承嗣又与汴宋都虞侯李灵曜勾结反唐。七月,又派兵进攻滑州,击败水平节度使李勉。十月李灵曜被唐军击败,田承嗣派田悦带兵救援,在匡城打败水平、淄青兵,后被李忠臣、马燧击败。大历十二年三月,代宗再次下令讨伐田承嗣,因各道皆按兵不动,田又再次上表请罪,代宗只好又一次赦免田承嗣,恢复其官爵,还免其入朝。当时,田承嗣占据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拥众七万。与其他藩镇既有矛盾又相勾结。表面上听从朝廷实际则不执行王朝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等自搞一套。唐代宗对此束手无策,藩镇割据的形势进一步严重。 

中国战争 唐统一战争

    唐武德元年(618年)至七年(624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击败各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统一天下,建立唐朝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在全国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参见隋末农民起义),隋王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一些贵族豪强、地方官吏乘机起兵,割州据郡,称王称帝,企图利用农民战争战果,取隋而代之。其中主要有:虎贲郎将罗艺自称幽州总管,割据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朔方(郡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鹰扬郎将梁师都自称大丞相,北连突厥;马邑(郡治善阳,今山西朔县)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称帝,依附突厥;金城(今甘肃兰州)校尉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尽据陇西之地;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据河西五郡,称大凉王;巴陵(郡治巴陵,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等拥萧梁后裔萧铣为帝,占据两湖及江西、广东部分地区。突厥不时攻扰北边。隋东都洛阳名为赵王杨侗掌握,实为将领王世充把持。在这种形势下,早有代隋之意的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亦起兵反隋。

    李渊赴太原上任时,即留长子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授意次子世民“密招豪友”,为起兵积聚人才。隋朝以太原为北部军事重镇,在此储存可供十年布帛粮谷。这些,都为李渊起兵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周密准备,李渊于义宁元年五月十五日,以勾结突厥为辞,将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太原留守副使王威和虎牙郎将高君雅斩首,起兵反隋,并确定了乘虚入关,据险养威,伺机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为减少对手和阻力,他还以各种政治外交手段,卑事突厥,麻痹李密,争取、瓦解农民军和其他割据势力,收揽民心,以保证其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抓紧扩编军队,建设骑兵,治兵备谷。六月十四日,设立大将军府,下置三军。李渊为大将军,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统军,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统军。七月初四,李渊誓师,传檄郡县,并以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北防突厥、刘武周。初五,李渊率3万大军自太原沿汾水南下,命通议大夫张纶率兵出抚稽胡部落,以保障进军关中右侧背安全。隋长安留守、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屯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扼守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互为犄角,以拒李渊。李渊军至贾胡堡(今山西霍县西北),因连日阴雨,军中乏粮,又传突厥与刘武周将乘虚袭太原,李渊便招集诸将谋议北还,被建成、世民力谏而止。八月,雨止,李渊于初三率军直趋霍邑。宋老生恃勇轻敌出战,被李渊军前后夹击,全军覆没(参见霍邑之战)。李渊乘胜破临汾,拔绛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绛),进抵龙门(今山西河津东南),并招降孙华农民起义军。另命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等率步骑兵6000渡河至梁山(今陕西韩城境)设营,等待大军。九月,兵围河东,屈突通凭坚城固守,李渊屡攻不下。李渊接受李世民等建议,决定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城,亲率主力进军关中。

    李渊进入关中后,其女李氏、族弟李神通等起兵响应,隋官也多归附。十一月初九,李渊军攻占长安。李渊废除全部隋朝苛禁,争取民心;又尊代王杨侑为帝,以缓和隋宗室、重臣的敌意;同时分遣太常卿郑元璹踌等略取新安、南阳(均属今河南)、荆襄、汉中、巴蜀等地。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的势力已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割据集团。

    唐朝初立,割据陇西的薛举即于六月攻唐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威胁关中。七月,李世民率8总管兵在高坡(今陕西长武北)迎战薛举军。由于部将恃众不备,被薛举潜兵掩袭阵后,大败于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死十之五六,高摭陷落,李世民被迫撤回长安。薛举欲乘胜直捣长安,却突然病亡,其子仁杲继位,屯兵折摭城(今甘肃泾川东北)。八月,李渊再次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他吸取上次失败教训,采取坚壁不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于十一月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军,斩首数千级,并乘胜追击,包围折摭城,迫降薛仁杲(参见浅水原之战)。唐平定陇西,消除了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李渊击薛举时,曾暗中争取河西李轨中立。次年五月,李轨拒绝归唐,被唐击灭。

    正当唐谋进兵中原,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向唐河东发动进攻。二年四月至九月,刘武周军先后攻陷榆次、平遥、太原、晋州(治临汾,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绛州(治正乎,今山西新绛)等地,并多次击败唐援军,并州都督李元吉逃回长安,关中震骇。李渊甚至准备放弃河东,谨守关西。因李世民力陈,太原为国之根本,河东为关中屏障,李渊遂同意其率精兵3万御敌并收复失地。十一月,李世民率兵自龙门趁坚冰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针对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孤军深入,军无蓄积,利在速战,采取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冲其心腹,待其粮尽撤退时,一举歼敌的方略。至三年四月,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率军追击,数次大败其军,彻底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参见柏壁之战)。唐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和尔后夺取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军在河东作战期间,东方局势不断变化。洛阳王世充于二年四月称帝,国号郑,利用唐军无暇东顾之机,夺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县;河北窦建德实力增强,多次击败在河北的隋、唐军,与王世充也多次发生摩擦;江淮杜伏威于三年六月归唐,被封为吴王;江南萧铣地盘扩大,但无北向逐鹿中原之志,又有唐赵郡王李孝恭等在巴蜀地区对其牵制。于是李渊决定进兵中原,采用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于七月命李世民领8总管25将,统兵8万余东击王世充(参见洛阳、虎牢之战)。同时遣使与窦建德言和,争取其中立。还命李孝恭等在巴蜀训练水军,伺机出击萧铣,以策应中原作战。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占东都外围重地慈涧(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世充退保东都。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作战,唐军多次大败王世充军,攻克回洛城(今河南孟县南)、辕辕(今河南嵩山西侧)、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河南50余州市相继归降。二月下旬,唐军开始昼夜不息地从四面攻打洛阳城,王世充军凭坚城固守,并不断用抛巨石“大砲”、“八弓弩箭”回击,唐军围攻l0余日不克。三月,洛阳城中粮食奇缺,但王世充仍困守孤城,几次遣使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恐郑灭夏危,决定联郑击唐,相机灭郑,夺取天下,遂率10余万大军援郑抗唐。在洛阳坚城未下、援兵骤至的情况下,李世民毅然决定扩大战役范围,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法,以求“一举两克”。遂命李元吉等继续围攻洛阳,亲率精骑3500为前锋去虎牢阻击,大军后继。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被阻于此月余,且几次小战均失利,士气低落,将卒思归。五月初,李世民计诱窦建德决战,采用按兵不动、待其气衰、前后夹击的策略,大败窦建德军,俘其众5万余人,窦建德亦受伤被擒(参见虎牢之战)。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被迫出城投降。此战,一举击灭王、窦两大集团,使唐统一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

    窦建德虎牢兵败被俘杀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四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唐在河北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李渊派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参见洺水之战)。五年六月,刘黑闼又引突厥攻打山东、河北(参见下博之战),六年正月,李建成将其击灭(参见唐灭刘黑闼之战)。

    四年九月,李渊发巴蜀兵,以夔州总管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统12总管兵顺江东下,进击萧铣(参见唐平萧铣之战)。唐军采用直捣腹心,一举击灭萧铣的方略。随后,李渊又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了岭南96州,长江中游及岭南广大地区尽为唐有。六年八月,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据丹阳(今江苏南京)起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李靖等率7总管兵前往镇压,次年三月,辅公祏败亡(参见唐灭辅公祏之战)。至此,唐统一战争基本结束。

    点评:唐统一战争客观上顺应了广大人民要求结束战乱的意愿,有利于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隋末群雄混战的复杂情况下,李渊父子把握有利时机,利用各种势力间的矛盾,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争取民心,收揽人才,建立和巩固关中根据地,不断增强实力;准确决定打击目标,运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攻战与攻心相结合的方略和坚壁挫锐、先疲后打、攻其不备、骑兵突袭、穷追猛打等战术,历经7年征战,终于夺取了唐初统一战争的胜利,其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整个战争中,秦王李世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即有战略眼光,又有指挥才能,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或以智退敌、或以身诱敌、或勇猛追击。特别是其避锐击惰、疲敌制胜的战术,在中国历代兵家中是最为突出的,如他指挥的几次战略决战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洺水之战等均是如此。 

中国战争 唐宪宗削藩之战

    从唐元和元年(805年)到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唐削藩战争中,唐宪宗李纯为削平割据势力,对不法藩镇进行一系列讨伐的作战。

    元和元年宪宗讨伐抗命的西川节度副使刘朋,取得成功;同年,夏绥杨惠琳抗不移交,宪宗又讨斩之,因而使中央声威复振。二年(807年),宪宗对镇海节度使李锜的进讨成功,使中央的威信重新树立于东南。八年(813年)春经征讨后,赐魏博节度使田兴名弘正,使其之归附朝廷。接着,又对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抗拒朝命进行了征讨,但用兵两年,劳而无功,不得不于元和十二年停止对成德的作战,集中力量专攻淮西。元和十年(815年)至十二年(817年)宪宗调用十六镇的兵力,以三年时间,终于因李愬的偷袭成功而平定了淮西吴元济的叛乱(参见蔡州之战),也教训震摄了其他的一些闹事藩镇。到元和十三年(818年),全国所有藩镇,至少在名义上都服从了唐中央。此后,宪宗以名成功就而荒怠国事。以致元和十五年(820年),被宦官陈弘正所杀害。宪宗死后,河北的三镇(卢龙、成德、魏博)又起叛乱,唐室从此再也没有能够把他们收复和制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