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集新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敦煌变文集新书-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部书定名为瀛涯敦煌韵辑新编,一方面表示本书是姜书的加工,一方面也表示本书是姜书的延续。中国学术典籍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智慧的结晶,它是具有永恒不朽的生命的。我们都只是为它服务的工作人员,但我们都对它有崇高亲切的敬爱。我们希望一个接一个的贡献心力为它做出有价值的工作。我指正姜书的错误,补充姜书的遗漏,但是列宁格勒藏有一万二千号敦煌卷子,其中未必没有韵书残卷,也许还有其它未知或未发现的材料,都需要文化工作者为它继续不断的服务。所以我也希望我的书能有一分参考的价值,而得到为它服务的人的指正和补充。

我又继续披肝沥胆的说:

我们根据正确的新材料,可以得到正确的新学说;如果根据不正确的新材料,推论出来的新学说,自然也不正确了。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新材料的正确性,纔能消除不正确的新学说,纔能产生正确的新学说。我整理这部瀛涯敦煌韵辑新编,目的便是在继续前辈学者的努力,寻回失落在海外的学术新材料,正确的呈献给学术界人士,作为发明新学说的可靠的根据。我希望从事学术的朋友,为了爱护中国学术的共同心愿,不断的予以指正和修订,使我们获得的新材料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正确,我们不分先后,不分彼此,我们一切都是为了爱护中国学术的共同心愿。

读者只需把上面说的话,将「瀛涯敦煌韵辑新编」几个字,换成「敦煌变文集新书」,便和我今日的心情,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异。我虽然尽了我最大的努力,除校订了王氏的缺失外,又增添了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藏的目连变文,和列宁格勒藏的变文双恩记,但是我仍不敢也不愿像王重民先生那样大胆的说:「这是最后最大的一次整理。」因为谁也不敢断言今后没有新材料出现,我们毋宁希望有更多的新材料出现,继续补充,益臻完善。我这部敦煌变文集新书,只不过为将来从事研讨的人,做了一番扫除清道的工作而已。

现在新书即将出版,内心感到最遗憾的,便是未能求正于法国华学大师戴密微先生。戴先生是研究变文文学的专家,平生酷爱中华学术文化,无畛域的偏见,抱弘扬的热忱。廿余年来,我频频往来巴黎伦敦披读敦煌写本,每有述作,先生辄为文推介于欧洲通报中。民国六十二年(公元一九七三)七月,我出席巴黎第廿九届国际东方学会。会后,受聘担任巴黎第三大学博士班的教职,寄居巴黎大学城的东南亚馆。次年三月,我践张晓峰先生之约返华冈任教。启行前夕,先生携樽酒至东南亚馆作别,惆怅之色,见于眉宇。我返香港寓居,不及半月,忽得先生手书,谓拙著敦煌论述,蜚声士林,法兰西学士院已经通过了他的建议,以汉学茹连奖颁赠给我。并说明法兰西学士院,和我国中央研究院性质略同。又解释茹连奖是法国颁赠给国际有成就的汉学家的崇高荣誉奖,请我务必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事先没有半点透露,既无人向戴先生游扬说项,我也不曾写过一纸履历,更没有填过一份表格,这种无微不至的尊重读书人的礼遇和情意,令我深深感受到学术界罕有的沁人心脾的甘露和风。漂泊异邦,无求有惠,人非木石,岂能不兴知遇之感。其时戴先生和饶宗颐教授合作整理敦煌曲;为了对学术、对先生的回报,我也私自打算,希望和先生共同整理敦煌变文。没料到前年国际敦煌学预定开会之际,先生竟溘然逝世。我蕴藏着的一番心愿,竟永远没有机会表达,直到今天,纔将此书完成,此中包含了多少先生的鼓励,凭借了多少先生的支持,如果此书对学术界能作出些微的贡献,那纔不致辜负先生的知遇和期望呵!民国七十一年五月于华冈 

 
 
 
 
 
 
敦煌变文集新书叙例
 
敦煌变文集新书的编次,和敦煌变文集颇有不同。新书是根据变文的发展过程,和变文的形式与内容来排列的。早期的变文居前,孳生的变文置后。变文的形式和内容大约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讲唱佛经和佛家故事的,第二类是讲唱中国历史故事的。第一类又可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按照佛经的经文,先作通俗的讲解,再用唱词重复解说一遍;第二种是讲说释迦牟尼太子出家成佛的故事;第三种是讲佛弟子和佛教的故事。后两种还是有说有唱。第二类也可分为三种,但不以故事内容分,而是按形式分的。第一种有说有唱,第二种有说无唱或有唱无说,第三种是对话体。这一分类和分类的排列次序,正好反映了变文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为话本的全部过程,我在拙稿「敦煌变文新论」里曾举出这一串发生、发展和转变事实的论证,在此不再多说。王重民等编纂敦煌变文集,以讲唱历史故事的变文领前,以讲唱佛经的变文押后,这便看不出变文发展的先后流变。因此,敦煌变文集新书把讲唱佛经的变文改放在前面;而押座文又是讲经的先声,所以把押座文冠于全书之首。押座文和讲经文中,新加入了列宁格勒藏的一篇押座文和双恩记、维摩碎金、维摩诘经讲经文、十吉祥讲经文四篇讲经变文,以及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藏的一篇盂兰盆经讲经文。此外,又增加了新发现的秋吟一本,和日本龙谷大学藏悉达太子修道因缘一篇。其余各篇的次第,也按性质内容有所调整。至于敦煌变文集卷八所载搜神记与孝子传,虽然不是变文,但却保存了变文的原始材料,故仍旧附录于后。
经过调整编排,新书的次序:第一卷是押座文,凡九篇;第二卷是讲经变文,凡二十三篇;第三卷是讲释迦太子出家成佛故事的变文,凡十二篇。第四卷是讲佛弟子和佛教故事的变文,凡十二篇。第五卷是有说有唱的历史故事变文,凡九篇。第六卷是有说无唱或有唱无说的历史故事变文,凡十篇。第七卷是对话体的变文,凡八篇。尚有百鸟名一篇,颇似杂咏事物的唱辞,缀置在卷末。第八卷附录变文资料,凡二篇。总计敦煌变文集新书八卷,凡八十六篇。计敦煌变文集原录七十八篇,新增者八篇。新书以敦煌变文集为底本,凡增补者,皆加「规案」以示区别。

新书校辑的条例,依敦煌变文集的成规,兹说明如后:

一文题

1凡有原题者依原题,原题前后题不同者依前题,无前题者依内容或他书拟补文题,而以〔〕括之,并在校记第一条内作说明。

二底本与校本

1凡有两卷以上者,以比较完整、比较清晰之本为底卷、而以他卷校之。底卷在校记内称原卷,别卷以甲乙丙丁……为次,并作为代号。各卷的原编号、题记及书写残缺情况,均记入校记第一条。

2迻录底卷原文,凡缺字、误字、及不易认识之字均依原样迻录。

三校勘体例

1由于变文多俗语,而抄写的人又限于学力,所以各本上异文和差别字甚多。因有影印卷子可资考核对照,故不关重要的异文均从省略。而特别着重在缺字、误字、别字及不易认识的文字上面,尽可能扫除这些阅读上的障碍。

2凡底本的缺字用□表之,缺若干字即用若干□。若不能确定所缺字数,则用……表之,而在校记内注明约缺若干字。(缺角、残行、空洞、破字有需说明者亦在校内注明之。)

3凡缺字能据别本或上下文补足时,所补之字以〔〕括之。如底本原是脱误,则先作〔□〕,然后注补字于()内。

4误字和别字多是因字形或字音相近致误的,凡是校者以意改正的均注于该字之下,而用()括之;据别本校正的,凡可从者注于()内,再于校记中记明所据何本;次要异文不注于()内,只记于校记中。其它最常见的别体字,如「暂」作「蹔」或「●」,「惭」作「●」,「叆叇」作「叆●」,一般可以认识者,则不加注解。

5不易认识的字大概是唐末五代的俗体字,而今已不通用,凡经过研究而能确信者,则依误字、别字例用()注于该字之下;不能确信而又可备一说者,则记所疑于校记内。

6敦煌写本中有很多的同声通用字,如「犹」与「由」、「如」与「而」、「以」与「已」、「列」与「烈」、「事」、「仕」与「士」、「留」与「流」、「感」、「憨」与「敢」之类,在今日阅读起来,有的地方很容易看出,有的地方不容易看出,凡有需要注解方能明显的地方,亦间采用别字例()注之。

四标点与分段

1散文与韵文分段。韵文分两层排列,散文内应再分段者提行。

2基本上采用「标点符号用法」所规定的标点,但有的如破折号,使用极少。

3问答词用「」括之。

4〔〕()两符号,校勘文字时专用之,已在「校勘体例」内说明。 

 
    卷一
 

 
 
一、八相押座文
 
始从兜率降人间,先向王宫示生相,
九龙齐嗢香和水,争浴莲花叶上身。
圣主摩耶往后园,频(嫔)妃彩女走乐喧,
鱼透碧波堪赏玩,无忧花色最宜观。
无忧花树叶敷荣,夫人彼中缓步行,
举手或攀枝余(余)叶,释迦圣主袖中生。
释迦慈父降生来,还从右胁出身胎,
九龙洒水早是●,千轮足下有瑞莲。
阿斯陀仙启大王,太子瑞应□(极)贞祥,
不是寻常等闲事,必作个菩提大法王,
前生与殿下结良缘,贱妾如今岂敢专,
是日耶输再三请,太子当时脱指环。
长成不恋世荣华,●(厌)患深宫为太子,
舍却金轮七宝位,夜半逾城愿出家。
六年苦行在山中,鸟兽同●(居)为伴侣,
长饥不食真修饭,麻麦将来便短终。
得证菩提树下身,降伏众魔成正觉,
鹫领(岭)峰头放毫相,鹿苑初度五俱轮。
先开有教益群情,次说空宗令悟解,
后向灵山谈妙法,益今利后不思议。
今晨拟说此甚深经,唯愿慈悲来至此,
听众闻经愿罪消灭。
今晨□□□□□□□□□不似听经求(原文至此缺)。
赋就中地足悲哀,暂到城南便不回,
侵晨行早寻沙径,博(薄)暮休程傍水偎。
忆儿母子应长(肠)断,应须会里见如来,
今日讲经功德分,愿因逢便早归来。
就中此地足别离,每夜唯闻处处悲,
借问因何怀怅惘,昨朝强贼捉余儿。
孤贫临老遭如此,启告黄(皇)天愿照之,
党(傥)令母子重相见,由如枯树再生枝。
弟子布施一索分难之时,愿平善孩儿早出来,
久住令贱。
此方日没西方照,莫道西沈日便无。
此方入灭化余方,莫道世尊真灭度。
譬如长天有月,被浮云障翳不出来。
身中有佛性甚分明,被业障覆藏都不现。
欲长空月现,先须要假狂风。
欲得身中佛性明,事须懃听大乘经。
纔(残)云被狂风吹散去,月影长空便出来。
在听甚深微妙法,身中●性甚分明。
一沾两沾三沾雨,灭却衢中多少尘。
一句两句大乘经,灭却身中多少罪。
我拟请佛恐人坐多时,便拟说经。愿不愿。愿者检心掌待着。
西方还有白银台,四众听法心总开,
愿闻法者合掌着,都讲经题唱将来。
(原文至此完) 

 
 
 
二、三身押座文
 
常嗟多劫处轮回,末法世中多障难。
惭愧我世尊悲愿重,唯留佛教在世间。
向娑婆世界作舟船,五浊劫中为导首。
只是众生恶业重,敬信之心大晒希。
见人造恶处强攒头,闻道说经则佯不采(睬)。
今生少善不曾作,来世觅人身大晒难。
不知不觉大忙忙,不怕不惊长造罪。
若不是者死王押头着,准拟千年余万年。
今朝希遇大乘经,似见优昙花一种;
暂解闻听微妙法,万劫身中恶业消。
轮王髻宝此时逢,穷子衣珠今日得,
十法行中行一行,六千功德用严身。
既能来至道场中,定是愿闻微妙法;
乐者一心合掌着,经题名字唱将来。
今朝法师说其真,坐下听众莫因循;
念佛急乎归舍去,迟归家中阿婆嗔。

三、维摩经押座文
 
顶礼上方香积世,妙喜如来化相身。
示有妻儿眷属徒,心净常修于梵行。
智力神通难可测,手摇日月动须弥。念菩萨佛子
我佛如来在庵园,宣说甚深普集教;
长者身心欢喜了,持其宝盖诣如来。念菩萨佛子
偏偏摇动布金铃,七宝双双相送远,
直到庵园法会上,捧其宝盖上如来。佛子
五百花盖立其前,圣力合成为一盖,
日月星辰皆总现,山河大地及龙宫。佛子
世界摇时宝盖摇,世界动时宝盖动,
一切十方诸净土,三世如来悉现中。佛子
毗耶离国地中心,宝树光晖金●烂,
多出人贤惟慈愍,久曾过去早修行。佛子
居士维摩众中尊,十德圆明人所重,
亲近无边三世佛,故号维摩长者身。佛子
五百声闻皆被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