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文艺生活- 第1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外边,林晓玲正指挥着大家伙收拾院子。

    “晶蕾,明儿是小雪的周岁,家里要热闹热闹,你来不来?”林晓玲询问道。

    “这合适么?”徐晶蕾疑问道。

    小孩子周岁一般都是亲戚聚在一起庆祝,也有请朋友过来的,但那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有什么不合适的?小雪挺喜欢你的。”林晓玲无所谓的说道,“看看她抓到什么,我给她准备了一台照相机,抓到的话就说明她以后也是个导演。”

    林晓玲说着笑了起来,照相机的个头大,容易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她可是想了很久的。

    “也可能是摄影师。”徐晶蕾反驳道,“那行,我明儿过来。”

    想着明天还要过来,徐晶蕾的心里轻松不少,她和林晓玲告别,走出了四合院。

    小雪的抓周仪式邀请的人并不多,就是两家的人和几位相熟的朋友。

    慕致远拿来了自己常用的毛笔,他喜好书法,希望外孙女能继承这一点,李虹拿来的是一把小算盘,她有生意头脑,觉得以后经商挺好。

    林伯清和郑秀莲选择的比较传统。

    林伯清的是一枚古钱币,预示着孙女会有福气,郑秀莲的是一块绣帕,这在古代是指女红刺绣,现在也可以指从事服装设计行业。

    慕姗姗拿来的是一个话筒,想让女儿和她一样,也做主持人。

    林子轩早就准备好了,他拿了《文艺少年》的杂志,上面刊载了《小雪的大冒险》,封面上的图画对小孩子很有吸引力,抓到了就可能是学者和作家。

    林晓玲的是个家用照相机,个头最大。

    如果按照以前的规矩,为了公平起见,不干扰孩子的选择,要求每一样东西大小和颜色都要差不多,不能太显眼。

    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热闹一下。

    其他的还有葱、蒜、尺子等等,各自代表不同的含义。

    等人到齐,慕姗姗把小雪放到床中间,周围摆放着各种物品,大家等着看小雪怎么选择。

    发现所有人都看着自己,小丫头有点不知所措,转头望来望去,然后朝着慕姗姗爬了过去,她的第一个反应还是去找妈妈。

    大家发现这回白忙活了,费尽心思还是没有抓住孩子的心理,慕姗姗身前是话筒,小雪爬过去的时候正好会碰到。

    看到女儿这么乖,慕姗姗露出幸福的笑容。
………………………………

第三百二十六章 怀念和总结

    抓周说起来是家里人凑在一起热闹一番,大家找个机会吃顿饭,聚一聚。

    小孩子并不知道大人在玩什么把戏,不过这件事会成为大人心中难以忘掉的记忆,等孩子长大后讲给她听,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

    吃过中午饭,在院子里摆上几张椅子,林子轩和冯晓刚等人喝茶闲聊。

    今天过来的朋友只有冯晓刚、葛尤、张国粒和徐晶蕾。

    前三位是林子轩和慕姗姗结婚时的迎亲人,这是一份亲近,林子轩和慕姗姗的孩子有什么事情就会请他们到场参与。

    八月底,《没完没了》的拍摄接近尾声。

    舒琪只有三个月的档期,已经拍完了自己的戏份返回香江,她还有其他的戏要拍。

    香江的影视行业和内地不同,拍戏的效率很高,有名气的演员往往会同时拍几部戏,忙着赶场,不出名的演员更忙碌,为了赚钱,不放过任何拍戏的机会。

    在香江的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配角演员,一年要演十几部戏。

    相比较而言,内地的演员就轻松的多。

    《没完没了》的剧情基本上都发生在夏天,只有最后一场戏是在冬天。

    葛尤扮演的韩冬到医院里去看望成为植物人的姐姐,他之所以千方百计的向傅标要钱,是为了给姐姐看病。

    在医院里,他对姐姐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心里话。

    这时候,舒琪扮演的小芸从新加坡回来,想要和韩冬一起生活,他们的好日子来了。

    这是冯晓刚的套路,在结尾的时候不忘温情一把,给观众来一碗鸡汤。

    这场戏不能真的放到冬天来拍,那时候片子都要上映了,只能现在拍,葛尤和舒琪穿上厚衣服,葛尤带个帽子,舒琪围上围巾。

    在屋檐上和地上弄点雪花,让观众误以为是冬天。

    雪景在影视剧中并不少见,不过剧组不会真等到下雪的时候再拍,大多是人工造雪。

    省钱的剧组会用碎纸屑代替雪花,有钱的剧组则用造雪机,还有的直接用化肥铺在地上,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气味。

    可以想象,演员在这种环境下演戏需要多大的忍耐力。

    对剧组来说,冬天拍夏天的戏,夏天拍冬天的戏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林子轩几个人聊的不是《没完没了》,这部戏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了,就等着后期制作完成,元旦前后上映了。

    他们说的是一部贺岁电视剧的事儿。

    林子轩想在年底拍一部《编辑部的故事》的续集,原班人马出演,除夕当天播出。

    距离《编辑部的故事》在电视上播出有四五年的时间了,那年是九二年,冯晓刚还是美工兼编剧,葛尤还没有红遍全国,林子轩刚结婚不久。

    那一年领导人南方讲话,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晃五年过去,拍这个续集不光是为了过年让观众乐呵乐呵,也是为了通过编辑部里人和事展现这五年来社会上的变化。

    “这回宝钢还是导演,我做副导演,拍了这个感觉对过去有个交代了。”冯晓刚感慨道。

    《编辑部的故事》原本的导演是赵宝钢,冯晓刚那时候给他打下手,学本事,现在冯晓刚已经是著名的电影导演了,让他做副手的机会可不多。

    “其他人怎么样?我听说童大姐出国了,能回来么?”葛尤询问道。

    “艺术中心的人联系好了,咱们十二月开拍,争取半个月拍完,不耽误大家的事儿。”林子轩回应道,“这次的投资不高,片酬就随便给了,尤哥你要有心理准备。”

    这部续集大概是三集的长度,又是情景喜剧,十天半个月就能完事。

    不过想把这帮人聚起来很有难度,也就是艺术中心和林子轩,凭着交情能把人给找齐。

    就说葛尤吧,以他现在的身份想让他演电视剧不怎么靠谱,一个是片酬的问题,按照市场行情,他演电视剧那要好万块一集才行。

    再者说,演电视剧没挑战,他轻易不会接电视剧。

    除非是特别好的角色,他愿意自降片酬,那还有可行性。

    林子轩提到片酬是拿葛尤打趣呢,当初拍《编辑部的故事》,葛尤和其他演员的片酬差距不大,就是稍微高一点。

    现在不行了,他和其他演员的片酬最大差距能有十几倍,不利于剧组的团结。

    “这是好事儿,片酬没关系,只要大家伙能凑一块就行,有好长时间没碰面了,聚一聚挺好。”葛尤期待道。

    “片酬是随便给,这不是还能拿分成嘛,尤哥拿百分之五的分成好了。”林子轩继续道。

    林子轩做事不会亏待自己人,不能说让葛尤零片酬出演,就算再亲近,也没这个道理。

    这部续集有两大卖点,一个是《编辑部的故事》强大的影响力,当年就火爆全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如今能够重温过去的时光,大家想必会买账。

    还有个卖点是葛尤的号召力,葛尤五年后重新出演李冬宝,带给观众欢声和笑语。

    说到底,就是一份情怀。

    所以,这个百分之五的分成绝对不多,如果这部剧卖出去一百万,葛尤能拿到五万块。

    按照林子轩的估计,有了《编辑部的故事》和葛尤,续集虽说只有三集,但绝对抢手,卖出去几百万问题不大,拍摄预算不到八十万。

    “看来我就是个客串的命。”张国粒玩笑道,“我不要片酬了,多给几句台词就行。”

    张国粒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客串过一个角色,有段相当精彩的表演。

    他在《卧虎藏龙》里扮演的贝勒府教拳师傅刘泰保颇为出彩,刘泰保属于市井豪侠,虽然是名小人物,却起到了牵针引线,贯穿全剧的作用。

    在《卧虎藏龙》的前传里同样有张国粒的戏份,观众对这个角色的印象很深。

    对他们这帮人来说,一起拍这部贺岁剧集《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更多的是觉得好玩,并没有太现实的想法。

    既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是一份对生活的总结。
………………………………

第三百二十七章 内心戏

    最先看到《小城之春》剧本的是冯晓刚,林子轩和他提起过这个故事。

    第一稿出来后冯晓刚就拿去看了,还很粗糙,不够完善。

    林子轩以前写剧本是按照自己记忆中的画面来写,比较平面化,就像是对一幅画作进行解说一样,很枯燥,没有感情。

    后来经手的剧本多了,学会了编剧技巧,加入了自己对剧情的理解,逐渐顺畅起来。

    这就是熟能成巧。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都是他写出大纲,由其他编剧做补充,他最后核查一遍,只要和记忆中的剧情相差不远就行了,没必要一模一样。

    剧本作为一部戏的基础,非常重要,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所以说,剧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到了现在,林子轩很少亲自写剧本,不然公司里的那些编剧岂不是没事做了。

    比如《没完没了》这部戏,他和冯晓刚商量一个大概的方向出来,交给下面的人开会讨论,想出各种好玩的段子。

    有些段子在这部戏里可能用不着,但放在其他戏里兴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剧本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好梦公司的编剧会自己创作故事,只要写出来的有意思,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林子轩会投资拍摄,一家公司不能只靠一两个人支撑。

    对于《小城之春》这个本子,林子轩亲自操刀,写出第一稿,再交给编剧完善。

    他对这部影片非常重视,不想毁在自己手里。

    这和拍贺岁片不同,娱乐片里少一段情节,或者多出几个镜头问题不大,观众看娱乐片图的是热闹和欢乐,不会吹毛求疵。

    艺术片较为严谨,追求意境,一个多余的镜头有可能毁掉整部影片。

    这么说并不是要复制《小城之春》,那没什么意义,每个导演对艺术的理解都不相同,林子轩只是尽可能的写出自己对故事的感觉。

    由于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在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感受都不大相同。

    二十岁的人看《小城之春》,觉得女主角应该和青年医生离开小城,追求自由和幸福。

    三十岁的人会有一种难以决断的感觉,女主角是离开小城追求自由,还是承担起责任留在丈夫身边,他们会陷入困惑。

    四十岁以上的人能理解女主角的选择,爱情和家庭,道德和诱惑,这里有一个尺度。

    一部好电影会带给观众不同的思考。

    冯晓刚拍了三部贺岁片,正想着转型,只是还没有找到方向,或者说属于他自身的风格。

    媒体总结冯晓刚的电影为“冯氏幽默”,认为这是冯晓刚影片的特点。

    但冯晓刚自己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那是剧本的原因,不是他的风格,他还不是一个有个性的导演,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我是占了剧本的便宜,拍了三部同类型的片子,大家就给我贴了个标签,觉得我就是这样了。”冯晓刚无奈道,“我也能拍其他的片子,这都是没准的事儿。”

    等林子轩写完《小城之春》的初稿,冯晓刚就拿走了。

    过了几天,冯晓刚把稿子还给了林子轩,一脸严肃的表情。

    “我琢磨了好几天,这片子我拍不了。”冯晓刚认真的说道,“勉强的话,也能拍,可拍不出里面的味道来,要么就等几年,等过了四十岁,多拍几部片子再说。”

    看起来这只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在冯晓刚看来,这个剧本太文雅,太克制,尺度不好把握,尤其是其中的男女感情,只要稍微过火,就破坏了整体的氛围。

    光看剧本就能感受到那种细致入微的情感纠葛,无法诉说的落寞情怀。

    “拍这部戏的导演,一定要冷静,细腻,但又不能像是旁观者一样冷漠,要能融入进去。”冯晓刚分析道,“这需要有阅历,还要有丰富的拍片经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