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 第5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喜欢?歌词唱啥?”

    “外国人的乡村音乐能唱啥啊,就跟咱们中国人的村子里一样,你抢了我初恋,我睡了你嫂子,你别看我老婆,他儿子长的像我……”王东明随口哼唱两句美国乡村音乐的调儿。

    “呸,你再胡说,我就不和你一块走了。”女生快走两步,定在了教室门口,没有再往前走。

    王东明得意了,乐呵呵的咬了一大口包子,笑道:“我就知道你不会丢下我。”

    一边说,他一边跨过教室门,然后也定住了。

    “咱们走错教室了?”王东明嘴里塞着包子,声音唔囔囔的。

    “同学是上基因组学课程的?”门口的老师态度和蔼的问了一声,看看王东明嘴里的包子,然后稍稍偏过头去:太难看了!

    王东明傻傻点头,又问:“基因组学换教室了?”

    “没换,你们要是这堂课的学生就能进去,不是的话,就别进来了,带学生证了吗?”

    “没听说上课还查学生证的。”清华的学生虽然乖,也没有乖到不还嘴的程度。

    老师干笑两声,说:“今天来上课的人太多,放不下了,你们要不是这堂课的学生,就改天再来吧。”

    “改天再来,老师还能把今天的课再讲一遍不成?”王东明不满的道。

    老师笑笑,道:“有学生证就拿出来吧。”

    王东明抹抹嘴,用油乎乎的手从兜里摸出了学生证。

    这个东西的用途很广,学生尤其是新生经常随身携带。

    老师仔细看了看,又低头在面前本子上找了找,才点头道:“第八排四座,别走岔了。”

    “还排座位?”

    “人多就要排座位了。进去以后别乱说话,有摄像机。”老师叮嘱了一句,示意他进去。

    王东明被摄像机一次给吓了一跳,探头探脑的进来,果然看见教室前方有一个大大的摄影机,被三条腿架在中间。

    “前几节课都是没摄像机的啊。”王东明嘟嘟囔囔的走到教室中间,找到第八排四座,然后回头看看女朋友所在的七排,向他打了一个招呼,就坐了进去。

    坐好了,再看看前后排,王东明又是一惊。

    “刘老师好。”王东明发现教自己生物化学的老师就在自己侧前方,不由悚然坐直了。

    “你好,下次来早一点,杨主任马上就要上课了。”刘老师不认识王东明是谁,但知道是自己教的班里的学生,于是有模有样的批评了一句。

    王东明乖乖点头,然后低头看看手表:7点55分。离上课还有五分钟。

    王东明不由的心中腹诽:本来晚上的大课多好啊,两个人吃完晚饭一起上课,下课了还能摸黑送女孩子回宿舍……改成早上,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好吧,而且有哪个歌手是晚上12点前睡觉的?早上7点多起床简直要人命嘛。

    再左右看看,一位两位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老师更是让王东明心惊胆战。

    “这是出什么事了?”王东明猜测不透。

    一会儿,杨锐推门而入,看到眼前的场景,也是微微一惊。

    不过,杨锐不知面对摄像机多少次了,很是冷静的开始上课,道:“我们今天以克隆和pcr为重点,介绍一下在前基因组时代,用于研究单个基因的方法。之后,我会着重介绍,专用于基因组的研究方法,课后,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两种方法的不同与优劣,作为课后作业吧,咱们还没有布置过作业吧。”

    “没有。”学生们乖巧的异口同声的回答。

    杨锐乐呵呵的说“好”,觉得新生实在是乖巧的不行,同时,他自觉不自觉的面向镜头,道:“在20世纪70年代,分子生物学家们研究dna分子所运用的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具,虽然经典遗传学方法是研究单个基因的唯一方式,但分子生物学的许多基础性发现,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比如说,1961年,jaonod提出的操纵子理论,该理论描述了某些细菌基因的表达,是如何被调控的,这恐怕是这个时代遗传学领域中最伟大的成就了……但是,经典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直接检测基因,也就是说,所有关于基因结构和活性信息,都是推断出来的……到了60年代晚期,这些间接方式,用来回答分子生物学家所提出的单个基因表达的细节问题时,就显的不够了……这时候,dna重组技术出现了。”

    杨锐说到这里的时候,许多专家教授都不自觉的抬起头来。

    经典遗传学方法,其实就是现在许多学者们做研究时所用的主要方法,甚至是唯一方法。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国外60年代时的技术,但是,大家要么就只会这种方法,要么,就只有这方面的技术条件。

    此时,杨锐**裸的经典遗传学方法不够用,已经被dna重组技术淘汰,许多人首先就感情上不能接收。

    甚至有人不免有怨言产生:怎么着,我用旧技术,不见得做不出比你好的成果。

    但是,怨言在眼神触碰到杨锐的瞬间,又悄然消失了。

    经过这么几天的了解,大家对杨锐的研究工作早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就科研本身而言,没有谁敢在此时此刻,敢在基因学领域,对杨锐大放厥词。

    何况,还有摄像机拍着呢。

    教室内,暗流涌动。

    现场,风平浪静。

    ……

   
………………………………

第730章 不服来辩

    “重组dna方法学,导致了dna或基因克隆的发展,到70年代末,将短dna片段插入到一个质粒或者病毒染色体中,进而在细菌或真核类死猪中复制的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了,之后,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实施基因克隆,以及该技术导致的分子生物学突破性变革的原因。”

    杨锐说到这里,停顿片刻,又道:“我之前所做的一项研究,通过克隆突变基因研究钾离子通道的结构的论文,就是基于此设计的。”

    底下原本有些蠢蠢欲动的专家教授们尽皆默然。

    国内学者在《cell》上的发表,就全国范围内都是极其罕见的,杨锐发表的钾离子通道的论文,到了现在,就国内生物学界可谓是无人不知。

    这样的论文,要是落给一名中年学者,那都是要被当做传奇来膜拜的。

    丢给一名院士,都等于重新刷了一层金身。

    杨锐写出了这篇《cell》,自然是冲击力更强,只不过,杨锐的身份,稍稍迟滞了它的威力,让它未曾爆炸,而是缓慢的扩散着力量。

    然而,课堂向来是教师们威力全开的地方。

    教授在课堂如此,兼职教师在课堂亦如此。

    杨锐的论文,在这个时候,足以震慑一切的牛鬼蛇神。

    同时,钾离子通道的论文,作为dna重组技术的高端应用,其学术难度,本身就让人不服不行。

    原本想说话的教师,现在全都低下了头,乖乖的记笔记。

    他们都是看过杨锐的论文的人,一些人甚至知道杨锐与理查德的科研竞赛的事,所以,没人想在dna重组技术方面质疑杨锐。

    一篇cell几百几千字,最多再加个位数的图标,其中蕴含的信息,却是普通学者用一辈子都弄不清楚的。当有人第一个做出了成果之后,普通学者唯有顶礼膜拜。

    学者们常年浸淫于其中,完全能够体会到dna重组技术的难度,而钾离子通道对dna重组技术的应用,又是顶级的。

    杨锐不提这个茬,大家还能选择性的忽略,而杨锐提出来了,再比较他之前说的话,再强势的人,此时都得在心里承认一句:人家杨锐,是有资格说经典遗传学方法落后了。

    学者们一边记笔记,一边思考,全神贯注如临大敌。

    教室里的气氛,也是一分钟比一分钟凝重。

    学生们虽然听不出厉害,但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也是一个个大气不敢出的模样。

    “简单的说,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今天,基因领域一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经典遗传学理论时代,以及重组dna技术的时代。但我今天还向大家介绍即将到来的第三个时代,也就是pcr的时代!”

    在众人的瞬间恍惚中,杨锐继续道:“pcr的全称是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单词我写在黑板上了,这是我本人发明的一种聚合酶式反应,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同行的认同和支持,截止上周,我就此技术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引用数超过了2000……”

    说出这句话的,杨锐的感觉是极好的:我创造了生物学的一个时代,就是这样!

    不服来辩!

    没人敢来辩。

    所有的专家教授,年轻或年老的教师,无论抬头的低头的,在短暂的愕然、惊诧和了然中,再次低下了头。

    引用数超过2000是什么概念呢?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用前两年的文章的总引用数,除以前两年的文章的总数。换言之,影响因子就是文章的平均被引用数。

    而一份影响因子1。0的期刊,就意味着这本期刊上的论文,在过去两年里,平均被引用的数量是1。

    在sci索引中,影响因子1。0并不是底线,影响因子0。5的期刊都有大把,而且,这些期刊就期刊世界来说,都算是不错的期刊了。

    至于令人悠然神往的顶级期刊s的影响因子是多少呢?通常来说,也就是30以上,40不满。

    换算一下,就是在通常情况下,发表在《细胞》,《自然和《科学》上的论文,平均被引用数是30以上,40以下。

    而不通常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情况?就是杨锐这样的论文出炉的情况。

    作为一篇注定要改写生物学历史,以及人类科学史的技术,短短的几个月间,获得2000篇论文引用就是所谓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了。

    而它就引用方面的价值,现在已经相当于50篇s级论文,2000篇乃至4000篇普通的sci级论文了。

    就是与同类优秀的超顶级论文相比,pcr也是创纪录的优秀。

    同样发表在《自然》上的超顶级论文,它们中较高引用数的,一般也就是200到300,很少有听说400甚至500引用数的,在科学领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翻倍问题了,全球的生物学实验室就那些,大家各有各的领域,不是涉及范围非常广的学说,达到100的引用数,就已经算是红遍全球了。

    但pcr的终点,远不是2000篇引用。

    这是注定要改写历史的技术,全球的生物实验室,即将不分领域的去了解它,使用它,引用它。

    杨锐极有自信的站在讲台上,面对“吱吱嘎嘎”的摄像机,等着有人来与自己辩论。

    他足足等待了一分钟。

    漫长的一分钟,教室内寂静无声。

    “没人有异议吗?”杨锐清朗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

    以中国人的谦逊,杨锐将自己的pcr技术,与经典遗传学理论,以及重组dna技术并列,称之为第三代技术,本应该是有人高呼“狂妄”的。

    然而,一分钟后,并没有人这样做。

    杨锐于是又等待了一分钟,依然没有人这样做。

    杨锐遗憾乃至于怅然的叹了一口气。

    虽然携2000引用,足以碾碎任何学术界敌人,但是,一个敌人都没有的长驱直入,未免还是有些令人寂寞了。

    孤独求败?还不至于。

    毕竟,这里是讲堂,讲课的人可以任意的讲述自己的观点和认知,它并没有权威性。

    如果是一次国际会议的话,举手的人大概会突破天际吧。

    但是,讲堂尽管没有国际会议的庄严肃穆,依旧是一个正式场合。

    杨锐更愿意自己的基因组学,以更全面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著书立说,立说需要一本书那么厚的信息,才能证明自己。

    “既然没有反对,那我就以此为基础,来讲一讲专用于基因组的研究方法。”杨锐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基因组的研究方法”几个字,瞬间引爆全场。

    比起杨锐为pcr插起的大旗,直接的技术指导,显然更令学者们兴奋。

    当然,学生们就完全不明白周围的专家教授兴奋个什么劲了,一个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望着黑板。

    终于,向来大胆而自负的王东明同学再也忍不住了,举手道:“杨老师,我们从哪里能看到这堂课的课本?”

    ……

   
………………………………

第731章 停不下来

    “你们暂时只能盯着我的教案看了。”杨锐站在讲台中央,脸上带着一点笑意,道:“我正在整理这部分的内容,速度不快,所以,只有等我全部整理完成才能见到完整的内容,到时候,你们这门课也就学完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