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 第3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先给我复印20本。”黄茂把不爽咽了下去,觉得能印多少就印多少算了。

    美国人“唔”的一声,道:“等着吧。”

    黄茂着急呢,忙问:“要等多久?那边的论文册马上就要发完了。”

    “你如果等不及就自己去复印好了。”美国人指了一下后面的房间,又道:“每套论文3美元。”

    “3美元!”黄茂一口气喘不上来,恨不得将自己噎死。

    虽然在杨锐的华锐实验室里,长期用着几万十几万美元的仪器,经常使用几百几千美元的试剂,但他口袋里也不会装上1美元。

    其实,就是口袋里有美元,黄茂也舍不得用。现在的复印机再稀罕,也不至于复印一套论文用3美元。

    黄茂据理力争,组委会的工作人员鸟都不鸟他一下,只道:“要自费复印就交钱,申请免费复印的话,就去填表等排队。”

    “我掏钱,先记账。”黄茂等不及了,华锐实验室做了三个多月的实验,总成本超过了10万美元,不能这个时候掉链子。

    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摇摇头,说:“不能记账。”

    “你……”黄茂手指了一下,实在是无可奈何。对方是老外,总不能上去狂撕吧。

    呆了两秒钟,黄茂转身就往回跑,杨锐身上是经常有钱的,至于是否有几十美元那么多,也只能拼运气了。

    后面的工作人员再次嗤笑一声。国际会议也是要赚钱的,对于刚刚涉足国际世界的中国学者来说,国际会议自然是很高大上的存在,但对已经玩了几十年国际会议的外国组织来说,国际会议同样可以生财有道,最起码,也是可以收支平衡,略有盈利的。

    复印要花钱,参加会议乃至进行报告会其实也要缴纳额外的注册费,只是国内的机制,让国医外贸不得不掏了这部分钱,否则现在群困潦倒的研究机构根本拿不出外汇来,他们举行的国际会议也就没了意义。

    不过,国医外贸肯掏或者必须掏的也就是注册费了,单独复印这样的钱,国医外贸自然是不会出的,但会议组委会是不会因为中国特色而少收钱的,相对,见识了80年代的落后中国的组委会工作人员,更是对中国学者心存偏见。

    一会儿,黄茂就狂奔返回了会议厅。

    这时候,杨锐面前的论文册子已经几近于无了,偏偏讨要的学者有增无减,他也不能给谁或者不给谁。

    黄茂钻进去的功夫,眼睁睁的看着论文册子发光了。

    杨锐更是看到黄茂回来,大声的安抚道:“各位请稍等,我的同事已经多复印了论文册回来。”

    等着看论文的诸人果然安静下来,然后眼巴巴的望着黄茂。

    黄茂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杨锐碰碰他,用中文道:“论文呢?”

    “一本3美元,我没带钱。”黄茂抹了把额头,想先解决主要问题。

    杨锐微微皱眉:“组委会不是给免费复印一些吗?咱们先前是自己印的,现在先找他们复印一些救急啊。”

    “我知道啊,但免费复印要等很长时间,想立刻要,就得给钱,一本3美元,10本30美元……这么多人,50本就是150美元了。丫的,和抢钱差不多!”黄茂咬牙切齿的,150美元在随便能换1000多元人民币,是他半年多的薪水了。

    杨锐倒是知道复印要钱,但没想到免费复印要等,这种时候,他也没有选择,首先从口袋里掏钱,一股脑的塞给黄茂,道:“能印多少本先印多少本,你再给实验室打电话,账上应该还有钱。”

    此时此刻,等在旁边的老外也看出不对了,一位白头发的老爷子第一个问了出来。

    杨锐立刻将黄茂的话给翻说了一遍,接着拱拱手,道:“实在不好意思,我没有预料到需要这么多本的论文册,我们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我也帮你解决一个问题。”白头发的老爷子站了出来,道:“免费复印不应该有等待时间,我去给你说。”

    黄茂也不管这位是谁,赶紧领着去了。

    到了组委会的办公间,工作人员见到一头白发的热心老头,却是突然热情起来:“查加夫先生,您怎么来了?”

    “我想看到这位中国学者的论文,你们不给复印,我当然只能自己来了。”查加夫的声音很大,一下子就吸引了满屋子人的目光。

    只见他不要人帮忙,直接来到复印机前,开始自助复印,一边复印,查加夫一边大骂会议组委会。

    等他们印了50多本论文册子离开的时候,工作人员几乎都被骂哭了。

    “我们确定了您说的情况以后,会开掉他的。”在场的负责人不得不向查加夫如此承诺。

    查加夫不见喜怒的道:“重点不在于他一个人,你们都有问题,我建议你们来听听杨锐的报告。”

    在场的几名负责人连忙点头。

    但是,等他们到了会议室的时候,里面已经塞的水泄不通,挤都挤不进去了。

    “怎么安排这么小的会议室,组委会的脑子是浆糊吗?”来听报告的都是研究人员,指望他们规规矩矩的,不如期待会议室自动改大。

    跟着查加夫和黄茂回来的组委会领导脸上发烧。

    而在另一边,理查德已经看的傻掉了。

    这里可是国际会议,受邀前来的学者也就几百人,同一时间举行的报告会却有五六场,一间50人的会议室塞满,怕是要塞进去半数的研究员,这样的待遇,理查德本人都没有享受过。

    ……

   
………………………………

第423章 高规格

    “咱们也进去。”理查德站不住了,趁着人多,拽着学生康纳斯往小厅里钻。

    能吸引上百人现场去听的报告,一次会议也不会有几场出现。许多被分配了大会议厅的知名学生,到了演讲的时候,却也不一定能吸引到上百人。

    上百人,在这样的场合,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别看就是一个几百人的国际会议,它的覆盖面比字面上的人数大百倍千倍都不止,而且,那些最引人瞩目的报告,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轰动。

    科学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生物领域来说,全球专注于此的科研人员超过百万,光是各大制药公司,各级高校以及非盈利的政府间研究机构,就能填上这个数字,若是再算上生物专业的博士生等等,这个数字还能翻倍。

    但是,真正称得上科研专家,又在一线做科研的专业人士,其实是不多的。

    而这些人,才是决定科研界走向的一群人。

    比如制药公司,世界排名前几十位的制药公司都有数量过千的专职研究员,但要是细细深究的话,工厂里管技术质量的专职研究员在做科研吗?狭义上讲,其实没有。办公室里负责科技情报的博士生算是科研人员吗?其实已经脱离一线,不再有产出了。

    甚至在实验室里,研究员和研究员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研究员的工作,就是研究别的公司的药品,有的研究员的工作,是比较本公司的药品,还有的研究员的工作,是听从某些研究员的命令打下手……最终,真正意义上在做研究的研究员,一个公司可能就几个团队,百人左右的规模,再把不算人头的实验狗去掉,也就是三五十人。

    这三五十人中间,做决定的通常就是几个人,而这几个人,往往就是最终决定了一家百亿级制药公司的研发走向的人。

    同样的,一所几百人的生物研究所,把管档案的,负责后勤的,坐办公室的,脱产搞管理的,走关系混日子的人去掉,能称得上专业人士的,也就是100人左右。而这些人里面,再把精力不济的,经验不够的人去掉,能剩下三五十人都算是好的。再细分一下,把那些没能力申请经费的,有能力申请经费但因为种种原因申请不到的人去掉,一个上百人的科研所,当年认真做研究的,也就是二三十人。

    要想研究出一点的东西的生物研究所,不管愿意不愿意,就得靠这二三十人。

    当然,他们要是不想研究东西,只是下绊子的话,倒是不用剩下的几百人齐齐出马,派出几个人也就够了。

    中国的科研机构臃肿不堪,欧美的科研机构也不会有多么的精简。

    实在是因为科研的淘汰率实在太高了。

    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下去了。

    现实的严苛要求使得真正能够从事科研的人,必须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程度。首先你得愿意做科研,其次你有做科研的智力水平,第三,你得有做科研的知识储备。

    当然,大部分的职业亦是类似的,只是科研工作的要求更高,更难达到。

    小时候愿意做科学家的孩子很多,事实证明,如果这些孩子有相应的智力水平,继续梦想的几率其实是很大的。所谓的科学家,身家丰厚受人尊重,工作自由,成就感爆棚……但很可惜,只有每一个阶段都证明了自己是智商优胜者的孩子,才能继续这条路。

    大部分的孩子小学期间就做不到数学90分,中学期间做不到物理90分,大学期间做不到学有余力,这和科研其实就没什么关系了。

    实际上,考得上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想做科研的,十之**也是不能如愿的。

    因为在名牌大学后面,还有名牌硕士,名牌博士,名牌科研狗的路子要走。

    只坚持到名牌本科的研究员,能进入相关领域的大公司,做一些应用方面的工作就算不错了;坚持到名牌博士的研究员,大概能进入相关领域的研究机构,做一些应用工作。但最终,往往只有那些经过名牌实验室熏陶的实验狗,在蜕变成人以后,才具有在科技前沿做创新的基础。

    这个过程听起来漫长,对普通人来说,或许确实如此,可实际上,大部分的科研精英的人生道路其实是很顺畅的。比如80年代的神级生物学家沃森,1947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时年19岁,3年后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比正常人快了一倍都不止,而他1953年就与克里克完成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学说,并且发表在了《自然》上。

    换言之,沃森同学19岁就已经大学毕业了,而在别的同学大学毕业的年纪,沃森同学已经博士毕业,去做实验狗了。而在25岁,也就是一般人硕士毕业的年纪,沃森同学已经将论文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只等着颁发诺贝尔奖了。

    可以想见,当同龄人为高考sat********的时候,沃森同学肯定是不慌不忙的,当大学同学为读研还是工作踌躇不定时,沃森同学都不用考虑这种事,而当同事在实验室里拼命工作的时候,沃森同学实际上是战胜了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实验室,富兰克林实验室,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鲍林实验室,才最终摘取了诺贝尔奖桂冠。更准确的说,沃森同学其实也没有真正成神,因为他并未完全战胜威尔金斯,而是与威尔金斯,以及自己的合作伙伴克里克共享了诺贝尔奖。

    在诺贝尔奖以下的普通科研世界里,理查德的科研之路也是蛮顺利的。大学以前的经历自不必说,他甚至没有遇到过竞争者,进入大学以后,理查德依旧是校园中的佼佼者,最终进入全球排名前10的加州大学任教,证明了理查德是生物科学界最顶尖的一撮人。

    但是,在教授的位置上,理查德遇到了强烈的挑战。

    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理查德的对手不再是同龄人,也不再是同学同事,更不会仅仅是一个实验室内的几条实验狗。理查德的对手,是全球各大高校,各大公司,各个研究机构的实验室。

    而这些实验室,是不会满足于一篇小论文,一点小创新,一些个小机灵的。

    就像是50年代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威尔金斯实验室,富兰克林实验室和鲍林实验室同时将目标瞄准dna结构一样。每个时代的一流实验室,乃至顶级实验室,都盯着那些科技前沿的重量级热点。

    然而,有深度,有价值,有影响力的重量级热点,永远就只有那么些,它们就那样摆在桌子上,等着研究者去破译。

    坐镇世界一流实验室的结果,就是永远的竞争,竞争和竞争。

    理查德还不敢和顶级实验室竞争,可即使如此,理查德还是经常面对失败。

    在一些竞争中,理查德是胜利者,但在另一些竞争中,理查德却是失败者。

    理查德不是不能忍受失败,只是败给杨锐,一名第三世界大学的大一学生,理查德实在是难以承受。

    不仅是他不能承受,加州大学和投资人也不能承受。

    “我们站后面一点。”理查德躲在阴影处,大脑飞快的转动着,手里的铅笔,似乎随时准备记录下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